翰墨凝情书义魄,诗章载誉颂忠魂
双忠祠的香烟袅袅升腾,与江南三月的细雨缠绵交织。秦淮河畔的画舫上,诗会的喧闹声此起彼伏,文人墨客们饮酒作赋,话题却总绕不开那对传奇人物。临安才子陆文渊挥毫泼墨,宣纸上墨迹未干,一首七律己惊艳西座:"星沉碧海起苍黄,玉碎宫阙战影长。银枪破雾寒光照,铃音镇魂紫电扬。 忠肝义胆昭日月,碧血丹心护家邦。翠微祠庙千秋祀,长使后人仰耿光。"
吟罢,众人纷纷击节赞叹。隔壁画舫的歌女们早己将诗词谱成曲,丝竹声起,婉转悠扬的唱腔顺着河水飘荡:"东海沉船寻秘宝,御园伏寇斗邪妖......"歌声引得两岸行人驻足,孩童们跟着哼唱,不谙世事的语调里,却也带着几分对英雄的向往。
在长安,新科进士们在曲江宴上争相题诗。其中一位寒门出身的学子陈景明,望着远处巍峨的城墙,思绪回到幼时随父母躲避战乱的日子。如今太平盛世,皆因樊城与徐灵的守护,他提笔写下:"曾记烽烟蔽帝京,双雄仗剑鬼神惊。舍生只为苍生故,遗爱长留天地明。 祠庙巍巍千载立,诗篇浩浩九州鸣。英魂若解人间意,应笑山河岁月宁。"此诗一出,迅速传遍长安大街小巷,书肆的抄本供不应求。
边塞之地,寒风呼啸,驻守的将士们围坐在篝火旁。老兵张铁牛不识字,却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文人墨客们歌颂樊徐二人的诗词。"看那大漠的星辰,就像武忠王的银枪,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他指着夜空,对新兵们说道,"而昭仁公主的银铃,想必能驱散所有的黑暗。"众人听着,心中涌起无限豪情,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江南的书院里,先生正在讲台上讲解诗词。当讲到"星斗照,银铃响,忠魂护我岁岁安"这句童谣改编的诗句时,台下的学子们纷纷举手提问。"先生,樊将军和徐公主真的那么厉害吗?"一个孩童稚嫩的声音响起。先生微笑着点头,展开一卷长长的画卷,上面描绘着二人征战的场景,"他们不仅武艺高强,更有一颗守护天下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远在海外的商船之上,来自大食的商人穆罕默德偶然得到一本《双忠英烈传》的译本。书中的故事让他惊叹不己,他在写给家乡亲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东方有两位英雄,他们的事迹比《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更加精彩。他们用生命守护国家,百姓们将他们视为神明。"后来,他将文人墨客们歌颂樊徐二人的诗词翻译成阿拉伯文,在异国他乡传颂。
时光流转,百年间,关于樊城与徐灵的诗词层出不穷。有人写他们的英勇善战:"铁骑踏破胡尘路,银铃摇碎魔影长";有人叹他们的儿女情长:"星河作证同心愿,生死相随意未央";更多的人,则是感怀他们的家国情怀:"愿效先贤忠勇志,此生不负赤子心"。这些诗词,或豪放,或婉约,或激昂,或深情,共同编织成一张绚丽的文化之网,将那段传奇牢牢铭记。
双忠祠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文人墨客的诗词。岁月的风霜虽然让字迹有些模糊,但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后人的敬仰。每当有文人路过,总要在此停留,或吟诵前人的佳作,或留下自己的感怀。祠庙的守庙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总能准确地说出每一首诗词的来历和作者,他的讲述,让这些凝固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樊城与徐灵的故事,因为这些诗词的传颂,愈发熠熠生辉。它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为了家国,奋勇前行。而那些凝结着文人墨客心血的诗词,也将永远与英雄的事迹相伴,流传千古,亘古长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SEN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