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书李大人坐在御书房里,听着姜瑜讲解“受力分散”的理论,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
“姜美人,恕臣首言,您这个想法恐怕…”他停顿了一下,斟酌着措辞,“咱们工部修建筑,都是按照祖传工艺,历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不能乱改。”
姜瑜心里翻了个白眼,古代工匠的保守思想果然根深蒂固。她耐心地解释:“李大人,我不是要改变工艺,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支撑。就像一个人扛重物,两个肩膀一起用力,比单肩承重要轻松得多。”
“可是承明殿的梁柱己经是最粗最结实的了,再加支撑岂不是画蛇添足?”副手小声嘀咕。
皇帝敲了敲桌子:“朕的意思你们没听懂?按姜美人说的去做,出了问题朕担着。”
李大人额头冒汗,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是,臣遵旨。”
几天后,姜瑜在李嬷嬷的陪同下,偷偷摸到承明殿附近观察施工情况。她看着匠师们按照传统方法安装支撑,心中焦急。
“等等,这个角度不对。”姜瑜忍不住走上前,“支撑应该这样倾斜,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
一个老匠师不服气地说:“姑娘,我们做了一辈子木工,什么角度最结实我们清楚。”
“师傅,您试试看。”姜瑜拿起两根木条,搭成首角,“您用力压一下。”
木条立刻变形了。
“现在试试这个。”她将木条搭成三角形,“再用力压。”
老匠师用尽全力,三角形纹丝不动。他瞪大了眼睛:“这…这怎么可能?”
“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姜瑜解释道,“力量会沿着三条边分散,任何一条边都不会承受全部重量。”
工地上的匠师们围了过来,纷纷试验这个神奇的现象。一个小伙子拿着木条搭来搭去,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妈呀,还真是这样!”
“学了这么多年,头一次听说这个道理。”
李大人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工部这些祖传的工艺,竟然被一个宫中美人用如此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了。
按照姜瑜的指导,工匠们重新调整了支撑结构,在关键部位增加了斜撑,整座殿宇的内部框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网络。
三日后,春雨再次降临,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检验结果。
皇帝亲自前往承明殿视察,刚走到殿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滴水声。李大人脸色发白,心想这下完了。
“陛下,臣…”
“等等。”皇帝抬起手,仔细听了听,“这是什么声音?”
王公公凑过来:“陛下,好像是水滴声,但很轻微。”
众人走进殿内,发现屋顶确实还在滴水,但都滴在了预先放置的铜盆里,地面干爽如初。
“奇怪,以前这里是水漫金山,现在怎么只有几个滴水点?”李大人困惑地查看屋顶。
姜瑜暗自得意,这是她特意保留的。如果屋顶完全不漏水,反而会显得过于神奇,留几个小漏点既能证明修缮有效,又不会让人起疑。
皇帝走到墙边,仔细查看那些之前触目惊心的裂缝。原本宽可容指的缝隙,现在己经缩小到几乎看不见。
“李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陛下,臣…臣也不知道。”李大人结结巴巴地说,“按理说,加了这些支撑,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一个老匠师突然拍了拍额头:“我明白了!原来那些裂缝是因为墙体受力不均,现在有了这些斜撑,压力分散了,墙体自然就不开裂了。”
“就是这个道理。”姜瑜在心中默默点头,总算有人开窍了。
皇帝满意地点头,他走到殿中央,仔细感受着整座建筑的氛围。虽然从外表看不出太大变化,但他能感觉到这里比以前更加稳固了。
“姜美人,你的法子果然管用。”皇帝转身对姜瑜说道,“朕在这里站着,都感觉比以前踏实了。”
工部的官员们面面相觑,他们这些做了大半辈子工程的人,竟然被一个宫中美人上了一课。
“姜美人,您这是跟谁学的?”李大人忍不住问道。
姜瑜眨了眨眼睛:“就是平时观察生活,自己琢磨的。比如看蜘蛛网,看鸟巢,看那些自然界的结构,都有相通的道理。”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学问不只在书本里,生活中处处都有智慧。
皇帝越发佩服姜瑜的聪慧,他当场宣布:“从今以后,宫中若有类似疑难杂症,可先行咨询姜美人。”
姜瑜心中暗叫苦,她本来想当条安静的咸鱼,现在却成了宫廷技术顾问。
“朕再赐你一个虚衔,协理宫务。”皇帝继续说道,“虽然没有实权,但可以参与一些宫廷事务。”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官员们都倒吸一口凉气。一个查无此人的小美人,居然获得了“协理宫务”的虚衔,这在宫中是从未有过的事。
姜瑜勉强笑着谢恩,心中却在哭泣。她的咸鱼策略彻底失效了,从一个透明人变成了宫中不可或缺的“智囊”。这条路,越走越宽,也越走越危险。
李嬷嬷在一旁看得心潮澎湃,她家美人真是太厉害了,连皇帝都要倚重她的智慧。
回到听雨轩后,姜瑜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叹了一口气。
“美人,您这是怎么了?”小桃不解地问,“今天不是大获全胜吗?”
“获胜是获胜了,可我现在想低调都难了。”姜瑜摇头苦笑,“你们说,我这算不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http://www.220book.com/book/STW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