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召集**
寒露过后的第三日,小翠在灶台后发现了个奇怪的记号——三粒高粱米摆成三角形,中间点着朱砂。她的心猛地跳快起来,这是刘先生回归的暗号。
地窖入口被伪装成堆柴的角落,掀开盖板时,霉味混着煤油灯的气息扑面而来。二十几个孩子挤在窖底,年龄从六岁到十五岁不等,每个人膝盖上都摊着本手抄书。小翠注意到,王婶家的虎子正用炭笔在《三字经》封皮上画圈——那是记录鬼子巡逻次数的密码。
** 非常课堂**
刘先生的金丝眼镜缺了条腿,用麻绳绑在耳后。他身后的土墙上挂着块熏黑的木板,上面用石灰写着"还我河山"西个大字。
"今日讲《满江红》。"刘先生的声音比从前沙哑,却更有力量。当讲到"靖康耻"时,他突然掀开长衫——腰间缠着的绷带渗着血,"这就是亡国的滋味。"
孩子们屏住呼吸。小翠看见虎子把炭笔折断了,黑色的粉末沾满他颤抖的手指。
**特别教具**
课间休息时,刘先生从破皮箱里取出个油纸包。展开是半张《申报》,上面刊登着南京的消息。孩子们传递报纸时,小翠摸到纸张上有许多凹凸——盲文!刘先生低声解释:"这是教会朋友带来的,鬼子不知道我们能读这个。"
最年长的春生突然举手:"先生,能教我们造这个吗?"他掏出一颗哑火的子弹。刘先生接过子弹,顺势讲起了火药配比,用炭笔在地上画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比例。
** 危险插曲**
课程进行到一半,头顶突然传来皮靴踏地的震动。所有孩子瞬间静止,小翠下意识摸向腰间的弹弓。刘先生却从容地翻开《论语》,用很低音量讲起"有朋自远方来"。
震动声停在头顶。地窖盖板被刺刀挑开一条缝,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孩子们惊恐的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保长家的芦花鸡突然飞上灶台,"咯咯"大叫着打翻了油瓶。
"八嘎!"鬼子骂骂咧咧地走了。刘先生抹了把冷汗,继续讲课的声音纹丝不乱:"刚才我们讲到,火药燃烧需要..."
#### 意外学生
下学时,小翠最后一个离开。她看见刘先生从砖缝里取出个铁盒,里面装着本《伤寒杂病论》。奇怪的是,医书里夹着的却是张军用地图。
"想学吗?"刘先生突然回头。小翠这才发现,地窖深处还藏着个人——是娘!她正用银针在布偶上练习穴位,布偶胸口画着个红圈,旁边标注着"心俞穴"三个字。
"你娘学得最快。"刘先生的笑声在地窖里回荡,"昨天刚用缝衣针放倒了个汉奸。"
** 特别考试**
冬至那天,学堂来了位不速之客——周队长。他左臂吊着绷带,右手却稳稳握着支铅笔,在每人面前放了张白纸。
"听写。"刘先生宣布。周队长开始用方言报数:"炮楼两座,机枪三挺,巡逻队五组..."孩子们飞速记录,小翠突然明白,这不是听写,是情报整理!
交卷时,周队长摸了摸小翠的头:"字写得比你爹强。"他的掌心有块灼伤的疤痕,形状像朵梅花。
** 血的教训**
腊八节清晨,学堂没有开课。小翠扒开地窖时,看见刘先生正在焚烧教材。火光映着他青紫的嘴角,地上有摊尚未干涸的血迹。
"春生被捕了。"刘先生的声音像结了冰,"背《正气歌》时被汉奸听见。"
小翠想起春生总爱把"时穷节乃见"挂在嘴边。她默默掏出口袋里的弹弓,发现不知何时己缠上了黑布条——那是村里悼亡的习俗。
#### 薪火相传
正月十五,地窖学堂重新开课。学生少了七个,却多了三个面生的少年——是西沟游击队送来的。刘先生在黑板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转身时剧烈咳嗽,手帕上沾着血丝。
小翠接过教鞭,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今天我来教大家认地名。"她的指尖划过长江黄河,"等打跑鬼子,我们一起去看看真的长江..."
地窖外寒风呼啸,二十几双眼睛在油灯下亮如星辰。不知是谁起的头,孩子们轻声唱起了刘先生教的《满江红》,歌声顺着排水沟飘向远方,像一粒火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SZQ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