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联合区弥漫着谷物干燥的暖香,青铜工坊的扩建工程却己热火朝天。三十名神农石匠正将新采的灵脉石坯砌成熔炉基座,石缝间灌注的青铜液在阳光下泛着金红,与姬部落木匠们搭建的榫卯支架交相辉映 —— 这座扩建后的工坊比原先大了三倍,十二座熔炉沿墙排列,像圈蛰伏的青铜巨兽。
“再往南挪半尺!” 姬墨的儿子姬铸拿着木尺指挥,年轻人继承了父亲的木匠手艺,却更痴迷青铜铸造。他脚下的青石台刻着新改良的模具刻度,一半是神农部落的 “寸”,一半是姬部落的 “指”,两种度量在台面上完美衔接。
石熔的徒弟小石扛着灵脉石粉袋经过,袋口漏出的绿粉落在刻度上,竟让两种单位的界线泛起微光。“姬铸哥,这新模具真能让犁头更匀?” 少年擦着汗问,他手里的青铜勺还沾着早上试铸的残渣 —— 那批犁头因壁厚不均被判定为废品。
姬铸蹲下身,用指尖划过模具内侧的凹槽:“你看这弧度,按神农尺算三寸,按咱的指宽是五节,刚好能让铜水流动时自动补厚。” 他敲了敲模具的青铜边框,“这是俺爹和石熔师傅琢磨了七天的成果,灵脉石粉掺在陶土里,既耐高温又能导温。”
工坊的扩招告示贴出三日,就有百余名两族工匠报名。最终入选的五十名神农子弟多擅长灵脉石处理,五十名姬部落匠人则精于陶范制作,两拨人被打乱编入六个小组,每组都有 “熔铸”“制范”“打磨” 三个工种,强制要求用双语交流。
“这范的纹路太浅!” 第一组的神农熔匠石火敲着姬部落的陶范,灵脉石凿子在范面划出火星,“青铜犁要入土三寸,刃线得再深半寸,不然容易卷刃。” 他身边的姬范匠姬土却摇头:“太深会存泥,俺们的稻田地软,浅刃更省力。”
争执声引来了木公和姬墨。两位老匠人围着陶范讨论半晌,最终在范面开出深浅交错的复合纹路:“犁尖深三寸,犁身渐浅至一寸,既抗硬土又防粘泥。” 木公的青铜卡尺在范面滑动,“就按这个改,让两族的土地都能用。”
改良后的首炉青铜犁出炉时,整个工坊都屏住了呼吸。当陶范裂开,二十具犁头泛着青绿色的光泽整齐排列,刃口的复合纹路在光线下如流水般波动。石生恰巧巡查至此,拿起一具犁头往废铁砧上劈去 ——“当” 的脆响后,铁砧崩出缺口,犁刃却丝毫无损。
“好东西!” 石生掂量着犁头的重量,比旧款轻了三成,“给联合耕地送二十具,让老禾他们试试水。” 他看着工匠们脸上的笑容,突然想起三年前两族工匠还在为青铜配方争执不休,如今却能在模具上达成共识,藤编手环在腕间轻轻颤动。
量产的效率远超预期。改良模具让青铜犁的合格率从五成提升至九成,十二座熔炉全力运转时,每日能产出十具成品。工坊外很快堆起小山般的青铜犁,每具犁头都刻着双语编号,“农 - 001”“耕 - 001” 的字样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联合耕地的农夫们率先用上新犁。老禾扶着 “农 - 037” 号犁,牛蹄踏过土地的声音比往常轻快许多:“这犁走得匀,一天能多耕半亩!” 他身后的姬田则发现,新犁的浅刃在稻田里拉动时,带起的泥水刚好能盖住稻茬,省去了除草的工序。
秋收后的测产报告让议事殿沸腾:使用新青铜犁的联合耕地,粟米亩产达九石,水稻突破七石,比去年增产两成。更惊人的是,因犁头耐用,农具损耗减少了七成,省下的青铜能多造十具新犁。
“不够用!” 消息传开,各区的农夫们挤满了工坊,神农区的石农捧着粟米说:“俺们的旱地得用深刃犁,愿意用五石粟米换一具!” 轩辕区的姬稻则扛来陶罐:“俺们有新收的稻种,十斤换一斤青铜!”
混乱中,第三区的小部落首领阿石突然喊道:“俺们没粮没铜,但有五十亩荒地,能不能用土地换犁?” 他指着西边的坡地,“只要能种出粮食,每年给皇朝缴两成税!”
这话让喧闹的工坊瞬间安静。姬勇正在登记兑换,闻言立刻禀报议事殿。姜炎与姬轩辕看着地图上标记的荒地,神农尺的绿光突然在那些地块上亮起 —— 那片土地下藏着浅层灵脉,适合耕种。
“准了!” 姜炎拍板,“按每亩地换半具犁计算,签订三年契约,期间土地由皇朝派人指导耕种,收成按‘皇朝三成,部落七成’分配,契约期满,犁归部落所有。” 他让财政部制定制式契约,用双语书写,“这叫‘农具换土地’,让闲置的地都活起来。”
新交易模式像野火般蔓延。一个月内,就有七个边缘部落用土地兑换了青铜犁,皇朝派出的农匠带着种子和堆肥技术入驻,昔日的荒地很快翻起新土。阿石的部落最积极,五十亩地种上灵脉粟后,青壮们每日跟着农匠学习耕作,连孩童都知道了 “轮作”“堆肥” 的华文说法。
工坊的订单排到了来年春耕。姬铸带领工匠们又改良出青铜锄、青铜镰,甚至为东海部落特制了青铜渔叉,叉齿的灵脉石涂层能防止海水腐蚀。“这些叉要刻上海浪纹。” 姬铸在模具上添加新纹路,“玄鱼使者说,他们的海神喜欢漂亮的东西。”
石火则在研究如何让灵脉石粉与青铜更融合。少年发现,将石粉在姬水浸泡三日再入炉,能让青铜泛起更温润的光泽,韧性也提升一成。“这叫‘水火合铸法’。” 他在《熔炉日志》上写下双语注解,旁边画着灵脉石与水流的图案。
年终盘点时,青铜工坊共出产百具青铜犁、五十具青铜锄、三十具青铜镰,通过 “农具换土地” 模式新增耕地三百亩。财政部的账册上,用青铜币折算的税收比去年翻了一番,其中三成来自新开发的土地。
木公和姬墨站在工坊的新牌匾下,看着 “炎黄共铸” 西个大字,突然觉得那些争执的日夜都成了甜。“等开春,咱们造青铜水车吧。” 木公摸着胡须笑,“让两族的河水都能自己流进田里。” 姬墨点头,眼里的光比熔炉的火焰还亮:“再刻上星图,让水车跟着北斗转。”
工坊的炉火在除夕夜依旧熊熊。石火和姬铸带着学徒们赶制一批青铜礼器,准备在元旦祭祀时使用。礼器的纹饰融合了两族的图腾,玄鸟的翅膀化作火焰的形状,火焰的尖端又凝成玄鸟的尾羽,在铜水的流动中渐渐成型。
姜炎透过工坊的窗,看着那些闪耀的青铜光芒,突然想起神农尺曾显现的星图。或许有一天,这些熔铸土地的青铜,也能熔铸成驶向星海的舟楫。但眼下,让每寸土地都用上好农具,让每个部落都能分享丰收,才是永恒皇朝最坚实的脚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