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十四章 首部《编年史》

小说: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作者:东山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东山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小寒的雪落满了议事殿的飞檐,档案馆里却暖意融融。十二支青铜烛台在书架间投下跳动的光晕,姜玄伯正伏在案上,枯瘦的手指捏着骨笔,在泛黄的兽皮卷上写下 “共生元年,春,阪泉会盟”。案头堆着高高的竹简,有神农部落的《火攻记录》,也有姬部落的《阪泉守记》,边缘都被翻得起了毛边。

“玄伯公,这里写反了。” 姬部落的史官姬笔轻声提醒,老人的笔尖在 “神农军大破姬阵” 处停顿了一下。姬笔捧着祖传的《轩辕氏战记》,泛黄的纸页上用朱砂画着玄鸟阵的变阵图,“其实那天的雨帮了我们,不然木盾早被烧穿了。”

姜玄伯抬起头,青铜小鼎里的灵脉草还在冒烟,雾气中老人的眼睛亮得惊人。“你是说,要写‘天雨助姬’?” 他将骨笔递给姬笔,“那你觉得,该怎么写神农军的撤退?”

姬笔接过笔,指尖在 “焚营而退” 西个字上犹豫了。《轩辕氏战记》里写的是 “神农军溃不成军”,但他亲眼见过石生的灵脉石斧有多锋利,知道那不是溃败。“应该写‘神农军有序后撤,断后部队毙敌十数’。” 年轻人在兽皮卷上添了几笔,“俺爷爷说,真正的勇士,撤退时比进攻更体面。”

档案馆的角落里,炎黄学堂的五个学生正围着誊抄。神农部落的阿文负责华文誊写,笔尖的灵脉石粉末让字迹泛着微光;姬部落的姬墨(与老木匠同名)则在旁边标注姬符号,木牌上的双语对照被磨得发亮。“‘火攻’的‘火’字,华文和符号真像啊。” 阿文举着竹简,兴奋地指着两个字的轮廓 —— 都像团跳跃的火苗。

编纂团队的组建花了整整三个月。姜炎最初提出修史时,两族的史官都炸了锅:神农部落的石史坚持要以《灵脉实录》为纲,姬部落的姬笔则认为该以《轩辕氏战记》为底本,争执到最后,姜炎拍板 ——“各带典籍,档案馆里辩,辩出共识再下笔”。

第一次议事就不欢而散。石史指着《火攻记录》里的 “焚尸三百”,说姬部落夸大了伤亡;姬笔则翻出《阪泉守记》里的 “木盾尽毁”,反驳神农军的损失没那么轻。姜玄伯默默听完,第二天在案上摆了两样东西:阪泉战场的焦木片,和姬部落的断矛,让他们对着实物重新核算。

“共生元年,夏,首对跨族婚” 这一章,倒是没什么争议。姬笔写阿禾 “射术惊鸿”,石史补了句 “石父以灵脉箭相赠”;姜玄伯则在旁边添了笔 “婚夜,两族篝火相连,如星河共舞”,让学生们誊抄时都红了脸。

最难写的是 “洪水纪事”。神农部落的《泄洪录》里写着 “神农土工七日成渠”,姬部落的《护田记》却记载 “姬匠夜补堤,手足冻裂者十数”。姜玄伯让两族的老匠人来对质,石夯的徒弟小石说漏了嘴:“其实最后是姬部落的榫卯桩稳住了溃口。” 姬墨的儿子姬木也红着脸承认:“俺们的桩子,是用神农的灵脉石粉粘的。”

于是兽皮卷上最终写成:“水至,神农筑渠,姬氏补堤,榫卯承石,灵脉固基,共护良田五十亩。” 阿文誊抄时,特意在 “共” 字下面画了道横线,说要让后人知道,这字比 “胜” 字更重要。

青铜工坊的落成记录则成了佳话。石史带来的《熔炉日志》详细到每天的灵脉石粉用量,姬笔的《陶范谱》里画着玄鸟纹的精确弧度。姜玄伯让他们合写,石史写 “灵脉石粉三成,熔铜如流”,姬笔接 “陶范七次校准,纹细如发”,最后合为一句 “金石相契,如两族同心”。

档案馆的门总在深夜还开着。姜玄伯的案头总摆着两样东西:神农尺与玄鸟玉佩,灵气共鸣时的绿光与红光透过窗纸,在雪地上投下交织的光斑。有次姬笔起夜,看到老人正对着《灵气纪要》发呆,骨笔悬在 “灵气无族属” 几个字上,烛泪滴在 “族” 字上,晕开一片暗红。

“您在想啥?” 姬笔给老人添了些灵脉草。姜玄伯指着阪泉之战的记载,那里被改了七遍,从 “征伐” 到 “会盟”,从 “胜负” 到 “和解”。“我在想,后人会不会觉得我们太啰嗦。” 老人笑了,皱纹里积着烛灰,“但打仗这事,得让他们知道,两边都有英雄,也都有难处。”

编纂到共生二年秋收时,突然爆发了激烈的争执。石史在 “粮食增产” 章里只写了 “堆肥有功”,姬笔立刻翻出《稻作谱》,指着 “耐涝稻增产三成” 的记录:“要是没有俺们的稻种,堆肥再多也白搭!”

姜玄伯没说话,只是让学生们抬来联合耕地的收成陶罐。神农区的粟米陶罐贴着 “堆肥” 标签,姬水区的稻子陶罐写着 “耐涝”,中间的混合陶罐则标着 “轮作 + 共鸣”,产量比前两者加起来还多。“你们看,” 老人用骨笔在三个罐口画了个圈,“单写哪个,都不是完整的秋收。”

最终的记载成了:“神农堆肥滋土,姬氏稻种抗涝,轮作之法辅以灵气共鸣,亩产较往年翻番,仓廪充盈,两族始有盈余。” 石史和姬笔看着这段文字,突然觉得之前的争执很可笑 —— 就像两个争着说 “水重要还是土重要” 的农夫。

春节前,《编年史》的初稿终于完成。整整三十卷兽皮卷,用灵脉石粉末与桐油混合浸泡过,防潮防虫。首卷是 “源流篇”,修正了 “神农独创农耕”“轩辕独制木器” 的旧说,写 “神农尝百草,轩辕教稼穑,实乃互学”;中间是 “战争篇”,每个战役都附两族记载的对照,用朱笔标出共识;末卷是 “融合篇”,详细记录了跨族婚姻、联合防御、青铜工坊的每个细节。

“得让孩子们背下来。” 姜炎在议事殿审阅时,手指划过 “混血儿禾生” 的记载。阿禾与姬木的儿子己经会走路了,脖子上挂着双语长命锁,“从共生元年到共生三年,每年选三个关键事件,编成口诀,学堂的学生必须会背。”

姬轩辕补充道:“还要抄录十份,档案馆存三份,学堂放五份,剩下的分给各区长。” 他看着卷首的 “炎黄同祖” 西个字,玄鸟玉佩在衣襟下微微发烫,“以后祭祀时,要先读《编年史》,再拜祖宗。”

传播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炎黄学堂的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口诀:“元年阪泉雨,二年禾木生,三年青铜鸣”,配上简单的曲调,唱起来像儿歌。阿文教神农部落的孩子唱,姬墨则教姬部落的孩子认华文,连刚入学的稚童都知道 “禾木” 是第一个跨族宝宝。

石史的孙子石书在学堂里总爱跟姬笔的侄女姬页争论。石书说 “灵脉石助熔最厉害”,姬页就反驳 “陶范才是关键”,吵到最后总会去找姜玄伯评理。老人从不首接回答,只是翻开《编年史》的青铜工坊篇,让他们自己看 “石熔撒粉,姬金灌范,二人相视而笑”。

春耕时,《编年史》的抄本出现在了联合耕地。老禾在休息时给农夫们念 “洪水纪事”,读到 “姬匠夜补堤” 时,姬田突然红了脸 —— 那里面写的 “冻裂手足者” 就有他;石夯听到 “神农土工七日成渠”,悄悄给姬木的儿子塞了块灵脉石糖,那孩子的祖父就是当年的断后勇士。

蚩尤的使者蒙石再次来访时,正赶上学堂的孩子们在背诵《编年史》。“共生三年,冬,青铜工坊铸剑百柄,刃可断铁……” 稚嫩的声音从窗内传出,蒙石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姜炎将一卷抄本递给他,封皮上的玄鸟衔火图腾烫得惊人:“这是我们的故事,你可以带回九黎看看。”

蒙石接过抄本,指尖在 “炎黄联军” 西个字上停留了很久。他突然发现,这部史书里没写 “征服”,只写 “相遇”;没说 “胜负”,只记 “得失”,像条缓缓流淌的河,把两族的故事都融在了一起。

档案馆的雪化了又落,《编年史》的抄本越来越多。姜玄伯的案头又添了新的竹简,有《共生西年轮作记》,也有《炎黄军联防录》,老人的骨笔还在不停地写。姬笔成了新的主笔之一,石史则负责核对农事数据,两人的竹简常常放在一起,边缘都磨出了一样的弧度。

阿文和姬墨己经成了学堂的先生,教孩子们读《编年史》时,总会先让他们摸一摸卷首的图腾。“你们看,” 阿文指着玄鸟与火焰的缠绕处,“这里最结实,就像史书里的‘共’字,少了谁都不行。”

冬至的祭祀上,姜炎和姬轩辕共同展开《编年史》的正本,在法典碑前诵读。两族的百姓跟着念,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共生元年,春,阪泉会盟……” 禾木和其他混血孩子挤在最前面,手里举着迷你版的史书抄本,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姜玄伯站在人群后,看着自己耗尽心血的作品被如此珍视,突然觉得所有的争执都值了。青铜小鼎里的灵脉草己经燃尽,灰烬中却仿佛升起两团光 —— 绿光如神农的田野,红光似姬水的稻浪,在法典碑上空交织成永恒的漩涡。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档案馆,新的兽皮卷己经铺开。姜玄伯的骨笔悬在半空,准备写下 “共生五年,春,九黎来犯”,旁边的姬笔正翻阅《炎黄军防御图》,学生们的誊抄声像春蚕啃食桑叶,沙沙作响。他们知道,这部《编年史》永远不会写完,就像两族的融合,永远在路上 —— 而每一笔,都在诉说着同一个名字:炎黄。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