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阳光晒得联合区的晒谷场发烫,新收的粟米在木架上堆成小山,金黄的颗粒间混着几点翠绿 —— 那是神农区送来的灵脉粟,比普通粟米早熟十日,颗粒也更。姬田蹲在谷堆旁,用木斗反复丈量,每斗都刮得平平的,斗沿的玄鸟纹被粟米磨得发亮。
“老姬,这斗是不是小了些?” 神农区的农匠石仓扛着麻袋走过,麻袋上的火焰纹沾着草屑。他昨天缴的税粟被驳回,验税官说他的斗比标准斗浅半寸,得补足差额,“俺们神农的斗向来这么大,咋到你这儿就不合格了?”
姬田举起手里的木斗,斗壁内侧刻着一道红线:“这是议事殿新制的标准斗,一尺深,三尺围,红线以上才算满。” 他从怀里掏出块青铜卡尺,尺身上 “壹斗” 二字旁刻着对应的姬部落符号,“你那斗差三分,十斗就少缴三升,一百户就少一石,这账不能糊涂。”
两人的争执引来了围观的农夫。神农区的人觉得姬田故意刁难,姬部落的则说石仓想少缴税,吵嚷声惊动了前来巡查的姬轩辕。这位掌管财政部的副首领刚从青铜工坊过来,衣摆上还沾着铜屑,手里的青铜账册记着今早的税收进度。
“都别吵了。” 姬轩辕举起账册,阳光透过册页上的镂空花纹,在地上投下 “什一税” 三个字的影子,“新制的斗、秤、斛,三天前就发往各区了,谁也不能用旧量具。” 他指着晒谷场边的石碑,上面刻着税收公告:“凡炎黄部众,无论农商工猎,均按收入十分之一缴税,以标准量具为准,折算青铜币或灵脉石。”
石仓的脸涨得通红。他确实用了祖传的旧斗,那斗比新标准浅些,原想能少缴点,没想到被抓了现行。“俺这就回去重新量。” 老农扛着麻袋往回走,脚步有些踉跄,“只是…… 这税是不是太重了?去年收成好才缴五分之一,今年咋涨到十分之一?”
这话戳中了众人的心事。晒谷场瞬间安静下来,农夫们你看我我看你,眼里都带着疑虑。去年洪水后,联盟免了半年税,如今刚恢复收成就要加税,难怪大家有抵触。
姬轩辕没有动怒,反而让随从搬来桌椅,给围拢的百姓讲起了账:“咱们算笔账 —— 炎黄军要养一百五十人,每人每月需两石粟米,一年就是三千六百石;学堂的先生、各区的区长要发俸禄,每月合计五百石;还有堤坝修缮、灵脉石采购,哪样不要钱?”
他从账册里抽出一张羊皮纸,上面用红笔标着各项开支:“军费占西成,公共设施三成,俸禄两成,储备一成。这储备是防备灾年的,去年洪水要是有储备,就不用去东海换粮了。”
人群中有人点头。神农区的石夯去年为了修堤坝,把家里的存粮都捐了,此刻摸着晒黑的胳膊说:“堤坝确实得修,不然明年再发洪水,这点税钱不够填损失的。” 姬部落的渔夫姬河也附和:“学堂教娃认字,总不能白教,先生也得吃饭。”
税收制度的酝酿始于春耕。姜炎在议事殿提出 “什一税” 时,长老会吵了整整三天。石生觉得军费比例太低,主张至少五成;姬松则认为该加重商人的税,农夫己经够苦了;姬轩辕力排众议,坚持 “均一税”—— 无论出身、职业,统一按十分之一缴纳,避免厚此薄彼。
“神农的灵脉粟产量高,姬部落的木器卖价贵,若按职业定税率,迟早要吵翻天。” 姬轩辕当时在沙盘上画出两族的分布,“就像用同一把尺子量布,长短才说得清;用同一标准收税,公平才站得住。”
为了制定折算标准,财政部的官吏们忙了一个月。他们走遍各区,记录粟米、兽皮、青铜器的平均价格,最终定下:十斤粟米 = 一张兽皮 = 半件普通木器 = 一枚青铜币;十枚青铜币 = 一块下品灵脉石,用于大额交易。
“俺是铁匠,每月打五十把镰刀,缴五把就行?” 青铜工坊的姬铁举着锤子问,火星溅在他的税单上。验税官石平点头,递给一张凭证:“缴五把镰刀,或折算五枚青铜币,凭证要收好,年底查税要用。”
猎手们的缴税方式更灵活。后羿的弓手队每月猎获的兽皮,按品质折算:虎皮值三枚青铜币,鹿皮值一枚,兔子皮十张抵一枚。“上个月缴了五张虎皮,换了张‘免税凭证’,这个月能少缴一半。” 石敢炫耀着凭证上的玄鸟火纹,那是对军功的奖励。
最特殊的是 “劳务抵税”。鳏寡孤独或受灾户可以帮联盟干活抵税,修驰道一天抵半斤粟米,看护学堂一天抵三张兽皮。神农区的孤老石婆就常来晒谷场帮着翻粟米,皱纹里的笑容比阳光还暖:“不用缴粮,还管饭,这税制度性俺喜欢。”
执行的第一个月,麻烦果然来了。轩辕区的木匠姬墨故意把缴的木器做得偷工减料,榫卯松动得一掰就开;神农区的猎户石猎用陈年兽皮充数,毛都掉了大半。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神农火种:永恒之纪》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验税官上报后,姬轩辕亲自带着人上门。
“这木器要是给战士用,在战场上散架了,丢的是谁的脸?” 姬轩辕将劣质木器摔在姬墨面前,账册上记着他上个月卖的木器价格,“按规矩,加倍追缴,再罚你去修堤坝三天。”
石猎的惩罚更重。他的陈年兽皮被没收,还得补缴五张新鹿皮,否则就要取消他的狩猎资格。“税收不是收破烂,” 姜炎在巡查时特意强调,“缴上来的东西要能用,不然就是浪费人力。”
两个月后,税收渐入正轨。各区的税仓堆满了粟米、兽皮和器物,财政部的账册记得清清楚楚。每月初一,账册会抄录多份,贴在各区的公告栏上,谁缴了多少,缴了什么,用在了哪里,一目了然。
“军费支出三百石粟米,买了五十支箭杆。” 轩辕区的公告栏前,姬树念着账册,旁边的阿木指着 “公共设施” 一项,“学堂添了十张木桌,用的是咱们缴的木料。” 孩子们围着看,像在读故事书。
长老会的监督也毫不松懈。每月十五,石生和姬勇会带着长老们查税仓,核对账册与实物是否相符。有次发现神农区的税粟少了十石,区长石仓脸都白了,最后查出是老鼠偷吃了,赶紧补上差额,还请了猫来守仓。
秋收后的税收总结会上,姬轩辕捧着总账册,声音里带着欣慰:“三个月共收粟米五千石,青铜币三百枚,灵脉石三十块,足够支撑到来年春耕。” 他指着账册上的储备项,“储备仓己经存了一千石,再收两个月,就能应对小灾小难了。”
姜炎却皱着眉:“蚩尤那边肯定会打探咱们的税收,说不定会趁机煽动百姓不满。” 他让后羿加强边境巡逻,“要让所有人知道,税收是为了护着大家,不是为了首领享福。”
果然,蚩尤的细作开始造谣,说 “炎黄首领把税收去自己享用,仓库里的粟米都发霉了”。这话传到联合区,石婆第一个不答应,她拿着自己的劳务凭证,在广场上对众人说:“俺天天去税仓帮忙,亲眼见着粟米晒得干干的,都运去军寨了,哪有发霉?”
为了彻底打消疑虑,联盟决定开放税仓供百姓参观。粟米仓里的木架整齐得像队列,兽皮被鞣制得软如丝绸,青铜器擦得能照见人影。“这是俺缴的镰刀!” 姬铁指着一堆农具里的熟悉物件,激动地喊出声,“柄上的火纹是俺刻的!”
参观的百姓们摸着自己缴税的物品,突然有了亲切感。石仓看着粟米堆上的标签 ——“神农区石仓缴”,嘴角忍不住上扬;姬墨则对着自己补缴的木器叹气,以后再也不敢偷工减料了。
税收制度带来的变化悄然显现。学堂添了新的笔墨,孩子们的练习册不再是粗糙的树皮纸;驰道铺上了新的夯土,雨天也能快速通行;炎黄军的箭袋里永远装满新箭,盾牌坏了能立刻换新的。
“以前缴了税不知道用在哪儿,心里总犯嘀咕。” 姬田在联合耕地对老禾说,手里的青铜犁是用税收买的灵脉青铜做的,“现在看着学堂、驰道一点点变好,缴得踏实。” 老禾点头,指着远处的堤坝:“听说明年要在姬水再修座新堤坝,用的就是咱们缴的税,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年底的祭典上,姜炎和姬轩辕用税收的粟米熬了粥,分给所有百姓。米粥里加了灵脉粟和红枣,甜香飘满广场。“这粥里,有你的一把粟米,他的一张兽皮,” 姜炎举着陶碗,神农尺的绿光在粥碗上流动,“是大家一起把日子熬得更甜了。”
石敢喝着粥,突然站起来:“首领,明年俺要多缴些!争取换张‘免税凭证’!” 这话引来一阵哄笑,姬勇跟着喊道:“俺们炎黄军也要多打胜仗,对得起大家缴的税!”
笑声中,石仓悄悄给姬田塞了块灵脉粟米糕:“明年用新斗缴税,俺肯定第一个缴,绝不拖后腿。” 姬田回赠他一块枣泥饼:“俺帮你验量,保证不少你一粒米。”
夜色渐深,税仓的灯火还亮着。财政部的官吏们在盘点全年税收,账册上的数字越来越大,像串不断生长的希望。姬轩辕看着窗外,月光下的议事殿飞檐格外清晰,他知道,税收制度不仅是收粮缴钱,更是在两族心里种下 “共同体” 的种子 —— 每个人都为联盟付出,每个人也都从联盟受益。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税仓的木架,新一年的税收开始了。石生带着炎黄军来领新铸的青铜剑,剑身上刻着 “税铸” 二字;学堂的孩子们领到了新课本,扉页上印着 “共沐书香”;连石婆都换了身新衣裳,那是用税收换来的麻布做的。
税收制度像条看不见的纽带,将两族的衣食住行连在一起。缴多少、用在哪、谁监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姜炎在议事殿写下:“税者,国之血脉也,透明则畅,公守则兴。” 这句话被刻在财政部的墙上,与《法典》《编年史》一起,成为永恒皇朝长治久安的基石。而这条基石下,是两族百姓共同的脚印,踩得踏实实,通向更远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