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饭店改造升级之三
说起来,今天是现代的10月29日,重阳节。
登高祈寿只是宋时重阳节的其中一个习俗,祈寿无关年龄,全民皆可参与。
现代的重阳节则被国家定义为老人节,因是老年人的节日,自然用不着设立法定节假,而不放假的节日,一向没什么节日氛围。
说实话,要不是见识过宋代重阳节的盛况,吴铭或许压根不会留意今天过节o
本书由?全网首发
但既然知道了,又恰逢今日歇业,正好回一趟家。
吴铭摸出手机,给老爸发去消息:“今天过节哒,我一会儿带两瓶菊花酒回来。上回给你们的书都看完了吧?
他嘱咐小谢两句,揣上手机离去。
手机的另一头,看见这条消息的吴建军立时从床上蹦起,嚷嚷道:“完啦!
儿子要回来了!”
“惊乍的,吓我跳!”陈萍扭头瞪他眼,“儿子还不能回家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他这是考校咱们功课来了!”
陈萍一惊,赶紧打开客厅里的电视,搜出《百家讲坛》讲宋史的节目,从头播放。
吴建军叫来老爷子,三人齐聚客厅,临时抱佛脚,不,应该叫温故而知新。
看书太枯燥了,每每看得三老直打瞌睡,所以改为观看《百家讲坛》,趣味性要高得多。只不过,主讲人把历史当故事讲,三人也就当作故事来听,听是听了,收获却有限。
一个小时后。
门口响起钥匙拧动的窸窣声响,紧跟着“吱呀”一声。
“爸!妈!”
吴铭换鞋进屋,手里拎着菊花酒和路上顺道买的食材。
千年来,重阳节的食俗倒是没怎么变化,仍是重阳糕丶菊花酒丶栗子糕之类。
不过,考虑到老爷子牙口欠佳,今晚就做几道热热乎乎丶耙耙和和的家常菜c
一进客厅,就见三老正围坐电视前看王群讲宋太祖。
吴铭没绷住,又好气又好笑:“看这个干嘛?搁这儿做样子应付我呢?我给你们的书没看啊?”
“早看完了!”吴建军理不直也壮,“这是课外辅导!”
“埃哟喂,这么用功呢?”
吴铭进厨房里把东西放下,稍微抬高声量:“可惜是无用功!这种节目属于泛泛而谈,何况这讲的是宋太祖,我所处的年代是仁宗朝,中间差着近百年呢!”
他不指望三老能在一年半载内从历史小白一跃成为宋史专精,一来年龄大了,学力大幅下滑;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比他,书里看到的知识,转头便能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学起来非常快。
现在的吴铭相当于半个宋人,不谦虚地说,至少在风物民俗这方面,历史系的科班生也未必有他懂得多。
他对三老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对北宋的饮食文化有基本的常识;二是对家里的“藏品”及其作者有一定的了解,以防别人问起,连崔白是何许人也都说不出来。
因此,他挑选的书籍都是具有针对性的。
吴铭重申自己的想法,随后说:“你们要是觉得看书枯燥,回头我发几个讲解视频给你们。行了,别看这个了,今天过节,看点喜庆的——”
一家人欢度重阳,不必赘述。
当晚,吴铭在家里住下。
次日一早,六点左右,吴铭将百般不情愿的老爸薅起来。
“天都没亮呢——”
吴建军打着嗬欠进浴室洗漱。
他倒是习惯了,每逢周末,老爷子也是这个点催他起床。
父子俩一起出门,坐地铁至高升桥站,在附近买了早餐,七点半到店。
一众店员早已到齐。
新的一月,新的开始。
农历十月一,孟冬伊始,寒衣节,宋代叫“授衣节”。
此节相传起源于周朝,最初定在九月天气逐渐转凉之际,宋时将这一节俗移至十月朔日,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一天,赵官家会赏赐朝臣丶宫妃及宗室棉衣,禁中也将从今日起设炉烧炭取暖。午后,坤宁殿里会举办开炉排当,即相对正式的帝王家宴。
民间则会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物,有钱人家同样会置办酒宴举行暖炉会,士庶皆要出城祭祀坟莹,为祖先及亡故的亲人送去过冬的寒衣。
寒衣节在现代已然没落,在此之前,吴铭甚至不曾听说过这个节日。
本着入乡随俗的理念,吃过早饭,他让李二郎和孙福去市集里买几个暖炉回来,雅间丶店堂各放一个。
“咦?”
吴铭忽然发现两界门上又有新消息。
【您有新任务,请确认!】
伸手轻点,界面随之跳转。
【饭店改造升级系列之三:餐车升级。】
【任务要求:使用餐车摆摊,营收达100贯。】
【任务时限:即日起至十月底为止。在此期间,餐车将暂时被纳入厨房体系,必要的现代器具及食材可随餐车携至宋代,但仅限用于烹饪,不可出售丶不可转借,目遵循自动回收机制。】
【任务奖励:】
【1餐车的性能全面升级,外观不变。】
【2餐车被永久纳入厨房体系(不包含役畜)。】
“???”
成心的吧!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赐酺宴后才出!
要是上个月出这个任务,单凭赵祯赏赐的一百贯,瞬间就能达标。
仔细一想,迄今为止,加之这个一共接了三个改造升级任务,分别在六月丶
八月及十月,莫非——这是规律?
吴铭十分无奈。
三十天靠摆摊营收一百贯,平均日销三贯多,难倒是不难,只是比较费劲。
如今气温骤降,他本来不想再在夜里出门摆摊,没奈何,既然出了任务,他就一定要拿到奖励。
吴铭将本月摆摊的计划告诉何双双,后者立刻让锦儿回府知会马大娘,让其晚上把餐车送来。
chapter_();
父子俩出门买菜,归来时,谢清欢传话道:“师父,李行老收税来了!”
今天来这么早—
吴铭拿上帐簿掀帘而出。
“李行老!”
“吴掌柜!”
李铁民也是前脚刚到。
他时刻关注着吴记川饭的近况。自打赐酺宴上得了官家赏赐,一众达官贵人便竞相往麦秸巷里钻,京中同行岂有不晓的?
素来最爱“蹭热度”的说书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热点,各种版本的《无名氏传奇》应运而出,大受欢迎。
吴记川饭的风头之盛,一时无俩,连带着其他川饭店都受益。
身为川饭行会的行老,李铁民在昨日食行行老的聚会中,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心情愉悦,面上便常带笑意。
他接过帐簿,并未细看,径直翻到最后,霎时瞪大了眼。
一千二百贯?!
他以为自己看错了,又看了两遍,方才确认无误。
赶紧翻看前面的细帐,帐簿里只须细化到每一桌的收入,不必写明点了哪些菜及菜品的单价。
看了两眼,李铁民突然想起来,自己看过吴记雅间的食单,似这种单桌动辄四五贯的大买卖,定是雅间无疑。
他当时还以为吴记定价过高,会劝退不少食客是他肤浅了。
见李行老没怎么细看便合上帐簿,吴铭询问:“帐簿可还妥当?”
李铁民感叹道:“吴掌柜既得了官家赏赐,又引得诸多权贵登门,说句难听的话,只有那不长眼的人才会找贵店的茬儿。何况贵店单月的交易额都快赶上李某的川饭分茶了,这帐目只高不低。”
李家的川饭分茶是京中排得上号的大店,规模比吴记川饭大得多,二者的月营收却相差无几,可见吴记的客单价有多高。
“听闻贵店特请喻作头造了一辆餐车,可否让李某一观?”
那日在赐酺盛会上未曾得见,李铁民也是事后才听说,心想这吴掌柜当真每月都有新花样。
吴铭歉然道:“餐车停放在朋友府上,其实无甚稀奇,不过是车骨架上加了几个箱柜罢了。”
李铁民仍道一声“可惜”,没再久留,拿上税钱,登车离去。
每月伊始,便是对帐之时,皇宫大内也不例外。
虽说内廷和外廷是各自独立的两套体系,外廷的官员无权干涉宫里的人事安排,也不清楚宫里到底有多少宫女丶内侍,但无论内外,只要涉及银钱的支用,便要经三司核准。
根据每个月的帐目,宫里大致有多少人,应该有多少开销,朝臣皆心中有数。
徜若开销过大,便要上书狠狠批评,劝官家厉行节俭。
九月间,内诸司里有个部门严重超支,三司使当即一封札子呈至官家案头。
“你瞧瞧!”赵祯将那札子扔给一旁的张茂则,“尚食局上月竟超支这许多!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莫非御厨私下烹制了山珍海味,朕为何没吃着啊!”
张茂则拿起札子略略扫了两眼,温言道:“这事奴婢已差人问过,说是上月仿制吴记的卤味,花了不少钱。”
“卤味?”赵祯一怔,“一派胡言!吴记的卤味一份不过百馀文,纵使日日烹制,也花不了几个钱。“
“奴婢也是这般诘问,郭尚食声称,那吴掌柜在进献的卤味里加了诸多名贵香料,却并未按市价出售。”
准确地说,此菜根本没有市价,因为市面上没有哪家食肆会这般奢侈。用郭庆的话说,此菜属于“专为进献特制之肴”。
“照他的说法,倒是朕占了百姓的便宜。”
“以奴婢浅见,应是百姓感念圣恩,故而进献佳肴孝敬官家。”
“嗬!”赵祯嗤之以鼻,“依我看,定是尚食局偷吃了不少!”
赵祯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官家,尚食局那点勾当他岂会不知?
民间厨子尚且偷嘴,何况御厨?宫里二百御厨,只供他一人膳食。可他一人又吃得了多少?每日所烹菜着,倒有大半落入底下人腹中。
他还真没冤枉尚食局,以郭庆为首的众御厨也是头一回以这许多香料烹制卤味,免不了要细细品味一番。
但郭庆也并未欺君,此菜所用香料确实金贵,按百文一份的售价,非亏本不可!
赵祯虽疑心尚食局手脚不干净,却不愿因此大动干戈,只吩咐道:“告诉郭庆,以后莫再烹制此肴,朕若想吃,自会差人出宫采买。”
“是。”
张茂则躬身领命,忽然想起一事,问道:“今日授衣,午后将设开炉排当,可要差人买几份卤味回来?”
张茂则不提,赵祯倒把这茬忘了。
念及曹皇后及一众妃嫔尚未尝过吴记的卤味,主要是他自己也有好几日不曾差人出宫采买,此刻想起,只觉唇齿间仿佛还残留着卤汁的香味一一御厨烹制的卤味虽也不错,终究稍显逊色。
遂颌首应允:“顺道替朕捎句话,吴掌柜有此心意,足矣。但此番采买并非宫中科索,尽管按市价出售。”
“官家仁善,吴掌柜定当感念。”
张茂则称颂一句,领命而去。
这差事自然又落到李宪头上。
李宪喜不自禁,当即拿上凭由出宫,直奔朱雀门外麦秸巷。
官家数日不曾差人出宫采买,尚且可以享并御厨烹制的“代餐”,他却只能粗茶淡饭,每每想起吴记尚有许多别具一格的菜着未能品尝,便馋得津如泉涌。
他吩咐轿夫加快脚力,到店后,不待李二郎招呼,径自进店落皱。
李二郎递上食单,李宪摆摆道:“贵店的食单,我都快背下了。”
随口点菜,时辰尚早,且仕心享并美食。
待李宪吃尽盘中佳肴,后厨也已将卤味备好。
李二郎拎着食盒出盯,今日要了主份的量,遂道:“承惠,主百文。”
“不对。”李宪却摇其头,“还望贵店按市价出售。”
“这——”
李二郎一时语塞,还以为自己报错价了,略一沉吟,正色道:“主百文确为市价。”
这下轮到李宪愣住。
沉默半响,才提议说:“你何不涨点价?贵店既能多赚,我回去后也好交差”
“—”
李二郎当了十数年闲汉,从没听过这种要求!
这事他做不了乍,道一声“中使稍待”,回后厨禀明。
吴铭听罢,能大致猜到其中缘由。
既然赵官家嫌他卖得便宜,他何客,拍板道:“那便收他贯。”
作者“庄申晨”推荐阅读《我的饭馆通北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TD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