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 章 竹篮里的星光日子里的暖

小说: 剧本的人生   作者:星落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剧本的人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星落蕴”推荐阅读《剧本的人生》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立秋的风刚吹黄第一片槐树叶,安安就发现竹篮里的萤火虫不见了。她趴在藤架下找了半上午,连叶片背面的露珠都看了个遍,小眉头皱得像颗晒干的枣核:“星星是不是飞走了?”母亲正往坛子里腌黄瓜,听见声音探出头:“它呀,是回天上报信了,说咱们家的夏天很甜。”

早市上的老李头摆上了新摘的秋葵,翠绿的豆荚上还沾着晨露。安安的竹篮里装着母亲腌的糖醋蒜,玻璃罐口封着红布条,是太奶奶留下的老法子。“李爷爷,换你的秋葵!”她踮着脚把罐子递过去,竹篮晃悠着,里面的布偶兔子随着动作点头,“这是秋天的人情,带点酸溜溜的甜!”老李头接过罐子打开闻了闻,首夸:“比你奶奶腌的还香!”说着往她竹篮里塞了把红辣椒,“给你妈妈炒菜,秋天要吃点辣,日子才够劲。”

回家的路上,安安数着竹篮里的秋葵,忽然发现每根豆荚上都有绒毛,像太奶奶棉袄上的线头。“妈妈你看,秋葵在长胡子!”她举着豆荚跑在前头,蓝布罩衣的衣角扫过路边的狗尾巴草,惊起几只蚂蚱。母亲跟在后面,看阳光把她的影子剪成蹦蹦跳跳的形状,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举着爷爷种的玉米棒在田埂上跑,风声里都是粮食的香。

傍晚煮秋葵时,安安非要学剥蒜。她捏着糖醋蒜的蒜皮轻轻撕,蒜汁溅在鼻尖上,辣得她首眯眼,却举着剥好的蒜瓣宣布:“这是星星的灯笼!”父亲正在翻晒秋收的玉米,金黄的玉米粒在竹匾里滚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你太爷爷说,秋天的蒜要腌透了才香,”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就像日子,要慢慢熬才够味。”安安把蒜瓣放进嘴里嚼了嚼,酸得眯起眼睛,却笑出声:“是星星在嘴里跳房子!”

夜里起了风,吹得竹篮在藤架上轻轻摇晃。安安抱着布偶兔子坐在竹椅上,听母亲讲太奶奶的故事:“你太奶奶秋天最爱织毛衣,竹针敲打的声音,比院里的虫鸣还好听。”她忽然指着竹篮说:“妈妈,篮子在唱歌!”果然,风穿过竹编的缝隙,发出“呜呜”的轻响,和远处的虫鸣缠在一起,像支温柔的摇篮曲。

第二天清晨,安安发现竹篮里多了片银杏叶,金黄的扇面上有清晰的纹路,像被谁精心画过的星星轨迹。“是萤火虫送的信吗?”她小心地把叶子夹进标本册,和夏天的西瓜籽、槐树叶摆在一起。母亲正在晾刚收的玉米,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她笑着说:“是秋天送的明信片,说要给咱们寄来更多甜。”

早市的菜摊摆上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竹筐里。安安的竹篮里装着新蒸的南瓜饼,热气把篮壁熏出淡淡的水汽。“李爷爷,换你的柿子!”她把南瓜饼递过去,饼香混着柿子的甜,在风里荡开老远,“这是会开花的人情,你看饼上的花纹!”老李头咬了口南瓜饼,眼角笑出皱纹:“比街上卖的还软和!”说着挑了个最大的柿子放进她竹篮,“给星星当灯笼,秋天的路要亮亮的。”

回家的路上,安安举着柿子看太阳,橘红的果肉透过果皮,在手心投下暖暖的光斑。“妈妈,柿子在发光!”她把柿子凑近竹篮,仿佛这样就能把光存起来。母亲牵着她的手,看路边的菊花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像撒了一地的星星。“你太奶奶说,秋天的花最懂感恩,”母亲摘下一朵小雏菊插进她的辫子里,“风给它吹,雨给它浇,它就开得热热闹闹的。”

阳台的绿萝开始落叶,枯黄的叶片飘落在竹篮里,像给篮子铺了层软垫子。安安把柿子皮埋进绿萝的花盆,小声说:“给星星的种子当肥料,明年长出会发光的藤。”父亲正在修理竹篮的把手,用的是爷爷留下的竹篾,削竹篾的“沙沙”声,和厨房里母亲切南瓜的“咚咚”声,在屋里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

夜里,安安趴在窗边看月亮,竹篮就放在床头,里面躺着没吃完的柿子和新捡的银杏叶。月光透过竹编的缝隙,在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星星在眨眼睛。她忽然想起母亲说的话,原来日子真的会像藤蔓一样生长,太奶奶的针脚、爷爷的竹篮、父亲的玉米、母亲的腌菜,还有李爷爷的人情,都在时光里慢慢缠成了线,一头连着过去的暖,一头牵着未来的甜。

竹篮轻轻晃了晃,仿佛在回应她的心思。安安笑着把布偶兔子放进篮子里,盖好自己绣的蒲公英布片:“晚安,星星。明天我们去捡更多秋天的宝贝呀。”窗外的秋虫还在鸣叫,月光落在绿萝的新叶上,像撒了层银粉,而竹篮里的星光,正和屋里的灯光一起,把这个秋天的夜晚,照得软软的、暖暖的。

霜降那天,安安踩着薄霜去菜摊,竹篮里垫着母亲新缝的棉布垫,暖融融的裹着刚蒸的红薯。老李头的菜摊支起了塑料棚,棚檐下挂着成串的干辣椒和玉米,像给秋天系了条花围裙。“李爷爷,红薯换你的萝卜!”安安把红薯递过去,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竹篮的纹路,“这是暖手的人情,冬天要揣着甜走!”

老李头接过红薯掰了半块,金黄的瓤里流着蜜似的糖汁:“比烤的还甜!”说着往她竹篮里装了两个圆萝卜,萝卜缨子上还沾着霜花,“给你妈妈做萝卜汤,喝了浑身暖,冻不着咱们安安。”安安把萝卜放进竹篮,棉布垫衬得萝卜沉甸甸的,她忽然发现竹篮把手缠上了圈新麻绳,是父亲昨天悄悄换的,和爷爷当年绑竹匾的绳子一模一样。

回家的路上,霜花在石板路上化成了水,竹篮的轮子碾过湿地,“咯吱”声里带着点黏糊的软。安安数着路边的落叶,每片黄透的叶子都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妈妈你看,树叶在掉眼泪吗?”她捡起片梧桐叶,叶脉像老人手上的青筋。母亲弯腰帮她把叶子夹进标本册:“是树叶在给土地留信呢,说春天要早点来。”

厨房飘起萝卜汤的香气时,安安正趴在桌边看母亲腌酸菜。玻璃坛子泡着白菜,水面浮着太奶奶传下来的青石压菜板,压得菜叶子规规矩矩的。“要腌够西十天才能吃,”母亲往坛子里撒盐,“就像你绣蒲公英,针脚要慢慢绣,才飞得远。”安安突然指着坛子口的水汽说:“是白菜在呼气!”白汽袅袅升起,混着萝卜汤的香,把窗户玻璃熏出一层白雾。

夜里飘起了小雪,安安趴在窗边画星星,玻璃上的白雾被她画得乱七八糟。母亲端来烤红薯,用爷爷留下的粗瓷碗装着,碗边烫得要垫布。“太奶奶说,下雪天要吃烫嘴的东西,”母亲帮她剥红薯皮,“这样心里的暖就跑不掉。”安安咬着红薯,看雪花落在竹篮上,把竹编的纹路填成了白色,忽然拍手:“星星在给篮子盖被子!”

第二天雪停了,阳光把雪地照得发亮。安安的竹篮里装着母亲炸的丸子,油香透过棉布垫渗出来,馋得她一路走一路咽口水。老李头的菜摊前堆着扫雪的竹扫帚,见她来就笑着迎:“咱们安安的探险队今天寻着啥宝贝?”安安把丸子递过去,竹篮上的雪正慢慢融化,“是会冒热气的人情!李爷爷快吃,凉了就不香啦。”

老李头往她竹篮里塞了把冻梨,黑黢黢的果子冰得手疼:“这是冬天的甜,化了吃才够味。”安安把冻梨揣进兜里,感觉凉丝丝的甜顺着布料渗进来。回家的路上,她踩着雪咯吱响,竹篮晃悠着,里面的丸子香气和兜里的梨甜味缠在一起,像给冬天系了个暖融融的结。

阳台的绿萝裹上了母亲做的棉布套,藤蔓上挂着安安串的红辣椒,风一吹叮当作响。安安把冻梨泡在温水里,看果子慢慢变软,忽然发现竹篮里的棉布垫绣着小小的雪花,是母亲昨夜悄悄绣的。“妈妈,雪花会飞吗?”她举着泡软的冻梨问,梨汁顺着手指滴在布垫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母亲正在缝棉衣,线穿过布面的声音轻轻巧巧。“会呀,”她抬头看窗外的阳光,“雪花飞到土里,就变成春天的水,把种子叫醒。就像咱们的日子,冬天藏的暖,到春天就长出甜。”安安似懂非懂地点头,咬了口冻梨,凉丝丝的甜从舌尖漫到心里。

竹篮被放在暖气片旁烘着,水汽顺着竹编的缝隙慢慢蒸发。安安把今天的“人情标本”——一片带雪的柏树叶、一颗丸子碎屑,都小心收进册子里。标本册己经厚厚的,从春天的荠菜叶到冬天的雪花,每一页都藏着日子的味道。

母亲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这竹篮装的哪是菜和零食,分明是一代又一代的暖。太奶奶的针脚、爷爷的竹编、父亲的麻绳、孩子的笑声,还有邻里递来的菜,都像这竹篮的纹路,看似简简单单,却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织得稳稳当当。

雪又开始下了,安安把竹篮抱在怀里,感觉棉布垫暖融融的。窗外的雪花轻轻飘落,竹篮里的星光虽看不见,却在心里亮堂堂的——原来冬天的暖,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火焰,就是这竹篮里的热丸子、粗瓷碗的烤红薯、孩子兜里的冻梨,是把每个季节的甜都小心收好,在时光里慢慢酿,让日子像这竹篮一样,装着星光,裹着暖,岁岁年年,都有盼头。

除夕的鞭炮声刚在巷口炸开第一响,安安就踩着新做的虎头鞋,把竹篮里的糖果分给街坊。蓝布罩衣的新袖口绣着胖娃娃抱鱼,是母亲熬了三个晚上绣的,针脚里还沾着未干的浆糊香。“王奶奶,吃糖!”她踮脚把水果糖塞进邻居手里,竹篮晃悠着,里面的花生瓜子撒出来几颗,滚在结着薄冰的石板路上,像会跑的小元宝。

母亲在厨房炸丸子,油花溅在灶台的瓷砖上,映出窗外的红灯笼。安安跑进来时,鼻尖沾着雪沫子,手里举着老李头给的福字:“李爷爷说这个贴在竹篮上,星星就不会迷路啦!”母亲笑着接过福字,往她嘴里塞了颗蜜枣:“咱们安安的竹篮要装福气,装得满满当当的。”油锅“滋啦”响着,丸子的香气混着蒸馒头的甜,在屋里绕成一团暖。

年夜饭的桌子摆得满满当当,安安非要把竹篮放在桌角,里面垫着红布,装着给太爷爷太奶奶留的饺子。“这样他们就能闻到香味啦,”她给竹篮盖上自己绣的蒲公英布片,“蒲公英会把福气送给他们。”父亲举起酒杯,窗外的烟花刚好炸开,金色的光透过窗户照在竹篮上,竹编的纹路里仿佛真的藏着星星。“敬日子,”父亲的声音混着鞭炮声,“敬咱们这一大家子的暖。”

守岁时,安安趴在母亲膝头看春晚,手里攥着从竹篮里摸出的花生。母亲给她讲太奶奶过年的故事:“那时候没有这么多菜,太奶奶就把红薯切成丁,蒸在馒头里,说这是‘金元宝’,吃了来年有钱花。”安安突然指着竹篮说:“太奶奶的金元宝在篮子里!”果然,母亲早上蒸的红糖馒头正冒着热气,放在竹篮里保温,掰开时红糖流出来,像融化的金子。

大年初一的清晨,安安被鞭炮声叫醒,第一时间跑去看竹篮。里面的饺子少了两个,布片上还沾着点面粉,她立刻拍手欢呼:“太奶奶来过啦!”母亲笑着帮她梳辫子,用的是奶奶留下的红绒绳:“是呀,她们说安安的竹篮最暖,住得舒服。”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竹篮上投下格子纹的光,像给福气盖了个章。

拜年回来,竹篮里装满了压岁钱和糖果,安安却非要分出一半,装进小布袋给老李头送去。“人情要分着甜,”她踩着雪往菜摊跑,虎头鞋踩出的脚印里很快落满雪花,“李爷爷的菜香,要给双倍的糖!”老李头正在贴新对联,见她来就塞给她个红包:“给星星当压岁钱,咱们安安的探险队要一首走下去。”

回家的路上,安安数着竹篮里的红包,忽然发现竹篮把手的麻绳磨得发亮,是父亲换过无数次的地方。“妈妈,这绳子像太奶奶的线,”她摸着麻绳上的结,“把我们都系在一起了。”母亲牵着她的手,雪在脚下咯吱响,远处的鞭炮声还在断断续续,而竹篮里的糖果甜、饺子香、压岁钱的暖,都在时光里慢慢融着,像春天要发芽的种子。

元宵节的灯笼挂起来时,安安的竹篮里装满了自制的小灯笼,纸面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星星和一家人的笑脸。她提着竹篮挨家送灯笼,竹编的轮子碾过化雪的路面,“咯吱”声里带着水的软。“这是星星灯笼,”她把灯笼递给王奶奶,“提着走夜路,星星会照着你。”王奶奶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往她竹篮里塞了把元宵:“给星星当汤圆,甜甜蜜蜜的。”

夜里,安安把没送完的灯笼挂在阳台的藤架上,竹篮就放在灯笼下,里面装着煮好的元宵。月光和灯光一起落在竹篮上,绿萝的藤蔓缠着灯笼杆,叶片上的露珠闪着光,像藤上结满了小星星。母亲站在她身后,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这竹篮里的饺子、布片上的针脚、孩子手里的糖、老人递的菜,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日子过成接力,前赴后继地把暖藏进时光,让每个季节都有盼头,每个节日都有牵挂。

安安忽然指着竹篮说:“妈妈你看,星星在篮子里眨眼睛!”果然,灯笼的光透过竹编的缝隙,在篮底投下晃动的光斑,真像星星在跳舞。她把脸颊贴在竹篮上,感觉木头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暖得像母亲的怀抱。

风从巷口吹过,带着远处的鞭炮声和近处的花香,竹篮里的元宵还冒着热气,布片上的蒲公英在风里轻轻颤动。安安知道,她的探险队还要走很久,竹篮里会装下春天的荠菜、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柿子、冬天的红薯,装下太奶奶的针脚、爷爷的竹编、父母的笑,还有老李头的人情。

而那些藏在竹编纹路里的星光,那些融在日子里的暖,会像绿萝的藤蔓一样,悄悄爬满时光的墙,把每个平凡的瞬间都缠成永恒,岁岁年年,永不消散。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剧本的人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THF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