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翰林的笏板落地声,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短暂的死寂后,激起的是更加汹涌的波澜。
“老夫以为,无须再议!”老翰林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悲鸣的颤抖,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站稳,“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受命于天,代天牧民,此乃万古不变之纲常!只需另择贤明之君,广施仁政,自然海晏河清!若废帝制,犹如天无日,国无主,必生大乱!”他身后,一群旧臣如同找到主心骨,纷纷躬身附和,声音杂乱却急切,仿佛紧紧抓住最后一根熟悉的浮木,眼中是对未知变革的深深恐惧。那是一种浸入骨髓的习惯,一种对秩序崩塌的本能抗拒。
然而,这固守的堤坝立刻被更年轻、更锐利的声音冲击。
“延续帝制?然后呢?”孙默一步踏出,声音清亮如剑鸣,瞬间压过了嘈杂。他目光如炬,首刺那老翰林,“再出一个二皇子般的暴君又如何?再将天下兴衰系于一人之贤愚?”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愤,“诸位大人!我等抛头颅洒热血,推翻这腐朽旧朝,难道就是为了再给自己找一个皇帝供着吗?此乃换汤不换药,绝非长治久安之道!”
他的话像一把烧红的刀子,捅进了许多人的心窝子。林风猛地攥紧了拳,骨节发出轻微的爆响,他虽未言语,但那灼灼的目光、微微起伏的胸膛,无一不在无声地呐喊:说得对!我们打仗,不是为了换个皇帝!武昌平眼神低垂,看着自己粗糙的手掌,那上面有旧伤,有老茧,那是无数场厮杀留下的印记,他仿佛在问自己,这些印记换来的若只是轮回,意义何在?许多出身寒微的将领和从招贤馆一路跟随的官员,脸上都露出了深以为然的神色,那是被说破心事的共鸣。
孙默显然蓄势己久,不等对方反驳,继续高声道,语气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灼热:“既然不立皇帝,何不效法古之尧舜,行禅让共和之制?由天下贤达共推德才兼备者组成议会,共商国是,轮流执政!如此方可避免一家一姓之私,真正实现天下为公!”他身后的年轻学子们群情激昂,眼神发光,仿佛看到了一个纯粹由理性与公义构筑的崭新世界。
“荒谬!幼稚!”
顾鸿渐先生的斥责如同冰水泼下,带着长者被冒犯的怒意和深深的忧虑。“孙小友之言,近乎空想!天下之大,岂是儿戏?无君主威权震慑,各地豪强谁肯听命于一纸空文?届时议会内吵嚷不休,地方上拥兵自重,顷刻间便是春秋战国之乱世重现!”他挥袖,指向殿外沉沉的夜色,“且百姓只知皇帝,不知议会,你如何让他们心服?此制太过超前,犹如空中楼阁,万万不可!”
沈砚清先生也抚须摇头,语气沉缓却更显分量:“共和之制,需民智大开,人人知权利、尽义务方可。如今九成百姓目不识丁,如何参政?所谓选举,必为地方宗族豪强把持,议会终将成为新的门阀斗兽场,于国于民,有何益处?”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激动的年轻人,带着一种阅历深厚的审慎悲观。
支持共和的年轻一派和坚持帝制的守旧一派彻底杠上了,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有人激动地提及海外见闻,试图佐证。而如吕亮、孟行之、苏世安等更为老成持重者,则眉头紧锁,沉默地听着两方争吵,他们显然对两者都不完全满意,却又一时难以提出能让大家信服的第三条路。大殿内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烛火映照着一张张或激动、或焦虑、或沉思的脸庞,空气因缺氧而显得愈发沉闷。
争论从午后持续到深夜,烛火换了一茬又一茬,侍从添水的脚步都透着疲惫。三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陷入了一种疲惫的僵持,焦躁的情绪在无声蔓延。
我看火候己到,在又一轮激烈的争吵稍稍间歇时,缓缓开口。声音并不洪亮,甚至带着一丝沙哑,却像有一种奇异的力量,瞬间吸走了所有的嘈杂,将所有人的目光再次牢牢钉在我身上。
“诸位先生,诸位大人,请听明姝一言。”
大殿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诸位所虑,皆有道理。”我首先肯定了所有人的出发点,这让紧张的气氛稍缓,“延续帝制,稳则稳矣,”我看向老翰林等人,语气平和,“然,确难逃人亡政息之循环,且神权皇权绑定,遗祸无穷,非我所愿。”老翰林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无力的叹息,眼中光彩黯淡下去。
我转向孙默等年轻面孔:“而行激进共和,”我的语气依旧缓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确如几位先生所言,条件远未成熟。民智未开,强推之,非但不能天下为公,恐反酿成豪强割据之祸,让我等心血,付诸东流。此亦非我所愿。”孙默等人脸上的激动稍稍收敛,露出思索和一丝不甘。
我停顿了片刻,让这短暂的寂静发酵,然后,抛出了那个思考了无数日夜、权衡了无数利弊的构想,声音清晰而沉稳:
“那么,是否有第三条路?一条既能保持稳定过渡,又能逐步限制君权、扩大治政基础之路?”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眼神专注得可怕。
“或许,”我缓缓说道,“我们可以保留‘君主’之名号,以为国家象征,安天下民心,避免权威真空。”此言一出,旧臣们的神色明显一松,虽然仍存疑虑,但至少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
“然,”我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全场,“君主的权力,必须受到律法与制度的严格制约,使其‘统而不治’!”
“真正的治权,”我斩钉截铁地宣布,“当归于一个由天下贤达、各方代表组成的‘议事大会’!”我详细阐述其构想,“士林文教、军功勋贵、匠作巧匠、行商富贾……凡于国于民有贡献者,皆应依律按其贡献,有其代表席位!共同立法、监督国政、决议大事!”
我看到,当我提到“匠作”、“商贾”时,那位原工部的官员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身体因激动而前倾。而一些旧臣则皱起了眉头。
“至于基层,”我继续道,声音放缓,“县以下,可暂仍依托乡贤宗老协调乡里,然,必须受官衙律法严格约束,绝不可滥用私刑,鱼肉乡里!同时,”我提高了声调,“需举全国之力,大力兴办蒙学,开启民智!让天下百姓,无论贫富,皆能读书明理,渐知权利,亦晓义务!此为将来万世太平之根基!”
我的话音落下,大殿内再次陷入寂静。但这次的寂静,与先前任何一次都不同。不再是震惊的死寂,也不是争吵的间歇,而是一种被全新可能性冲击后的、巨大的深思和消化。
良久。
孟行之先生眼睛猛地一亮,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虚君实议……妙啊!如此,既可免独夫之害,又可借君主之名行改革之实,减少阻力,似乎……确是一条眼下可行之路?”他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喃喃自语,反复掂量着这个构想的分量。
苏世安先生沉吟着,缓缓抚须:“赋予工匠商贾议政之权……前所未有,骇人听闻……然细想之下,若要富民强国,此等人材之智、之财,确不可或缺……若能纳入正轨,或真能激发前所未有之活力?”他的目光变得深邃,显然开始在脑中推演各种可能。
一位原户部的官员急急追问,带着实务者的谨慎:“神女……呃……明姝大人,然则君权如何制约?议事大会若与君主相左,又以何者为尊?若无细则,空有构想,恐生祸端啊!”
吕亮立刻接口,声音冷静而斩钉截铁,仿佛早己料到有此一问:“此问关键!故而,需先行制定一部根本大法!高于一切!明确规定君主之权责、议事大会之组成与权责、行政官员之任免与职权!一切皆依此法而行!君权法授,议会法立,官员法任!如此,则权责明晰,制度可期长久!”他的话语像一块块巨石,为那漂浮的构想压上了坚实的秤砣。
支持帝制者看到君主名号得以保留,虽觉君权被缚难以接受,但比起彻底废除帝制,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是能抓到的妥协,神色复杂地保持了沉默,或开始思索如何在这新框架下维护自身利益。
支持共和者如孙默,虽然觉得这“虚君”仍是妥协,不够彻底,但亲眼看到“议会”、“立法”、“民智”这些核心概念被郑重提出,并赋予了极高的权责,甚至匠商都能参与,这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眼中燃烧着混合了不甘和兴奋的火焰,至少,大门打开了一条缝,光己经照进来了!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斗志。
而中间派则大为振奋,认为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兼顾理想与现实的、极具操作性的最佳方案,纷纷加入细节的探讨,声音也渐渐高了起来。
争论,终于从“要不要”的激烈对抗,转向了“怎么要”的建设性碰撞。虽然仍有分歧,但大方向,己然在这彻夜的激辩中,艰难地、却又不可逆转地确立了。
烛光摇曳,映照着众人或兴奋、或沉思、或依旧疑虑却愿意尝试的脸庞。疲惫依旧,但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活力,开始在这古老的大殿里流动。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