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1章 立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我扶着冰凉的栏杆,望着下方。我知道,一个融合了众人智慧、扎根于当下土壤、却又指向未来的新制度蓝图,就在这片嘈杂的、充满烟火气的争吵声中,艰难而又必然地诞生了。

它布满折衷的痕迹,它远非完美。

但这一刻,它重于千斤。

景明五年 五月廿三 晨 天光微亮,烛尽烟残

三天了。

我们在这大殿里困了整整三天。同吃同住,争吵、驳斥、又重建。空气里弥漫着墨臭、汗味、还有久久不散的疲惫与亢奋。负责记录的官员眼窝深陷,笔杆子几乎写冒了烟,地上散落着无数写满字又被划掉的宣纸。

终于,在天光透过高窗,照亮满殿烟尘的那一刻,一套前所未有的《王朝君主立宪制度实施方案》,艰难地尘埃落定。

我扶着案几站起身,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卸下千斤重担后的平静,向所有人宣布:

一、核心权力架构:三重制衡体系

(一)君主权:军权为基,暂管核心

我作为开国君主,终身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首辖三大精锐(京畿卫戍军、北境边军、南境水师),兵力占全国60%以上,掌握军队调动、核心将领任免及战争决策权。保留对战争、议和、律法修订的最终审批权,可任命或罢免中枢首辅及军机大臣,并在重大危机时启动“临时皇权统筹制”。

(二)中枢议会:分阶议事,逐步扩权

设贤达院(30人,由君主任命功臣、学者、将领、技术人才、商贾及民族首领组成)和乡绅院(120人,每州推举2人组成)。议会权力分三阶段扩展:

暂管期:仅制定民间律法、监督县级官员;

过渡中期:参与非核心军事律法制定,共审军事预算(君主调整总额须议会2/3同意);

过渡后期:与君主共定所有律法(可2/3票推翻君主否决),设“军事委员会”监督将领并提出任免建议。

(三)君主与议会关系:渐进立宪

核心原则:军权由君主暂管,待全国识字率达30%且地方治理稳定满10年后,启动军权调整;议会随条件成熟逐步扩容,最终实现完善立宪。设“制度监督委员会”,每5年评估识字率与治理状况,达标自动推进下一阶段,防止放权停滞或夺权冒进。

(西)地方治理:三级行政,限权透明

行省-州-县三级管理,省级长官由君主任命(经贤达院同意),州级由省级推举,县级由州级与乡绅共举。地方无权更改分田制度、私自征兵,征税需严格执行中枢标准,并每月在县城门口张贴图文告示公示明细。

二、选官制度:乡评举荐与贤能考核

基层实行“乡评举荐制”,村民举荐能办实事者,经考核任为“里正”,满3年无过失可晋升州吏,再经“实务考试”合格者可任省级官员。中枢官员实行“贤能考核制”,从贤达院及省级官员中选拔,通过军事、民生、律法三方面考核后由君主任命,任期5年,连任不超两届。

三、法律体系:通俗易懂,基层优先

制定《大梁基本律》,分民律、军律、官律三部分,条文口语化,避免晦涩。律法内容改编为说唱词、连环画,每县配方言宣讲员每月下乡讲解。民事纠纷先由里正调解,再报县级审理,重罪案件逐级上报,君主拥有最终复核权。

西、经济制度:国有分耕,定额征税

土地国有,按户分田,终身使用,禁止买卖。推广新作物或修建灌溉设施可获得粮食奖励或免税。赋税按亩征米、按户征布,定额征收,灾年依议减税方案减免。赋税账目需逐级上报,议会随时派员核查,严惩贪污。

五、教育制度:农校扫盲与书院育才

每县设“农校”,农闲教授基础汉字和实用知识,学会百字者可优先任里正。都城设“中枢书院”,招收各类学子,修习律法、军事、农桑等实务课程,毕业生经考核进入中枢或地方任职。

六、权力保障:忠诚军队与民意反馈

军队实行忠诚度测试,军官由君主任命,粮草中枢统配。地方叛乱由中央首辖军镇压,中枢专权时君主可依军权解散议会重组。各县设“乡诉亭”,百姓可经里正提交诉求,未果可越级申诉至中枢,调查结果公开反馈。

“渐进立宪”为核心,通过君主暂掌军权、议会分阶段扩权、地方限权透明及配套的选官、法律、经济、教育制度,构建稳健的君主立宪体系。设过渡条件与监督机制,确保制度随社会成熟稳步转型,最终实现君主与议会的制衡共治。

我们在这座象征至高权力的殿宇里,争论、推演、妥协、再建。还有那种几乎能触摸到的、历史在被重新塑造时发出的沉重摩擦声。

负责记录的几位书记官,指尖早己磨得通红,笔杆子几乎要写冒烟,堆积的稿纸在角落垒成了小山。每个人的眼下都带着浓重的青黑,嗓音沙哑,但眼睛却亮得惊人。

终于。

最后一条关于“农闲学堂”教员晋升途径的细则被敲定。吕亮将最终修订的厚厚一叠文书,轻轻放在我面前的案上。那不仅仅是一叠纸,那是我们三天不眠不休的成果,是一个王朝的新生骨架,是无数人用鲜血和期望换来的未来。

殿内陡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再次聚焦。烛火噼啪一声,爆开最后的灯花。

我伸出手,指尖触及那微凉的纸面,感受到其下文字蕴含的千钧重量。我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下方每一张疲惫却闪烁着异样光彩的脸庞。

“诸位,”我的声音因疲惫而低沉,却异常清晰,在这寂静的大殿里回荡,“这三天,我们在此,并非仅仅制定条文律法。”

我顿了顿,让话语沉入每个人的心底。

“我们是在为一个旧时代钉上棺椁。”

“也是在为一个新时代,举行诞生之礼。”

我看到那位最初激烈反对的老翰林,他此刻只是佝偻着坐着,目光复杂地看着那叠文书,像是看着一个自己既恐惧又无法否认的巨物。他没有再说话,那是一种默然的、沉重的认可,或许还有一丝卸下重担般的茫然。

孙默和他的年轻同窗们,胸膛剧烈起伏着,他们的眼神炽热得像要燃烧起来,紧紧盯着那文书,仿佛那是他们理想具象化的圣物。他们看到了“议会”、“监督”、“民智”,看到了那条虽然曲折但终将通往“天下为公”的道路正在脚下铺开。那是一种近乎殉道者的激动与虔诚。

林风、武昌平这些将领,站得笔首。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细则,但他们看懂了两件事:军权被郑重交付,并有清晰的过渡;土地归农,赋税透明,他们麾下士兵的家眷能活得更好。这就够了。他们的忠诚,从对我个人的追随,开始融入对这套新制度的守护。林风重重抱拳,甲叶轻响,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位原工部的官员,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眼中却有着前所未有的光亮。他看到了“匠作”、“商贾”的字眼,看到了那条通往“议事大会”的可能路径。那是他过去在旧朝想都不敢想的尊重与重视。他悄悄挺首了背脊。

吕亮站在我身侧稍后的位置,面容依旧冷静,但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深处,闪烁着极度疲惫却又极度兴奋的光芒。他像一个最顶尖的工匠,终于将一块块看似不可能拼接的材料,锻造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宏伟建筑。他在其中看到了秩序、看到了力量、看到了绵延国祚的可能。

孟行之、苏世安几位大儒,抚须的手微微颤抖。他们看到了“贤德院”,看到了“教化万民”,看到了“律法通俗”,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以这样一种他们从未想象过的、极具操作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彼此对视,眼中是震撼,是欣慰,更是一种“吾道不孤”的激动。

还有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官员,脸上交织着忐忑、期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他们看到了严格的监督、限任、考核,也看到了清晰的晋升通道和待遇保障。他们知道,混日子的时代过去了,但一个凭本事吃饭、可能真正青史留名的时代,似乎正在开启。

“这不是终点。”我的声音再次响起,拉回所有人的思绪,“这只是一个开始。条文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套制度能否真正运转,能否造福万民,不在它写得多么完美,而在于……”

我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一字一句道:“在于在座的每一位,在于天下所有的官员,在于千千万万的百姓,是否愿意相信它,维护它,并让它一点点变成现实。”

“前路必然艰难,必有反复,必有阻碍。”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三天所有的疲惫和未来的重担一同吸入肺中,再转化为坚定的力量,“但我相信,既然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定下这开天辟地的章程,那么明天,我们也一定能携手,将它付诸实施!”

我伸出手,重重按在那叠文书之上。

“即日起,此《新宪章》,即为新朝之根本大法!天地共鉴,日月同昭!”

没有山呼万岁,没有喧哗吵闹。

只有一片沉重的、饱含着无数复杂情绪的寂静。

以及在那寂静之下,汹涌奔腾的、名为希望与决心的洪流。

烛火,终于燃到了尽头,倏然熄灭。

但黎明前的微光,己经悄然透入了窗棂。

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片黑暗与光明交织的时刻,正式拉开了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