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沤粪?”三太公若有所思,“咱们以前也沤,可没这么讲究,也没说加淤泥…”
“仙长说这样沤得透!劲儿大!”我赶紧强调,“第二个法子是‘轮作’!仙长说,地跟人一样,老吃一样东西会腻,会没劲儿!不能年年都种麦子。他教了个口诀:‘麦豆苜草轮流转,地力不竭仓廪满’!” 我努力编得押韵点,“就是今年种麦子,明年就在这块地上种豆子(大豆、豌豆都行),豆子收了根能肥地!后年就种…种紫花苜蓿!仙长说那是神草,能长在地里好几年,根扎得深,叶子割了喂牲口,根能松土养地!等苜蓿长个两三年,地养肥了,再回头种麦子!这样轮着来,地不累,收成还稳当!”
“麦-豆-苜蓿…轮着种?”爹宋清砚立刻拿出他的记录板,飞快地记下,眼中异彩连连,“此乃休养生息之道!《齐民要术》中虽有轮作提及,却无如此清晰之‘三圃’定式!仙长果然妙法!”
外公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激动的族老们,最终拍板:“既是仙长所授济世良方,必有其神效!三太公,堆肥之事,由你总领!选址、挖坑、收集粪草物料,即刻安排!人手优先调配!清砚,将‘麦豆苜草轮作’之法详录成册,分发各户,开春即按此法规划田亩!紫花苜蓿种子,由老西(西叔)设法采买,不计代价!” 外公的决断,再次将虚无的“仙授”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很快,村子的偏僻角落,几个巨大的堆肥坑开始挖掘。淤泥、畜粪、烂草落叶被源源不断地运来,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令人皱眉的酸腐发酵气味。韩三娘的“娘子军”又多了一项任务:监督堆肥点的卫生,确保远离水源和居住区。起初有人抱怨臭气熏天,但想到“增产三成”的仙谕,又在外公和三太公的督促下,只能捏着鼻子干。
与此同时,周正这位户部侍郎,像一抹不起眼的青灰色,悄然出现在重建工地的边缘。他带着两名同样装扮朴素的随从,自称是州府派来“核查灾情、督导重建”的普通书吏(周主事)。他话很少,大部分时间只是沉默地观察,用一支小毫笔在一个不起眼的簿子上快速记录。
他的目光,像最精准的尺子,丈量着这片废墟上的生机:
秩序:他注意到宅基地划分虽简陋却清晰,公共区域(祠堂、学堂、堆肥点、隔离区)位置合理,互不干扰。劳力分配有章程,青壮挖泥清墟,妇孺编织、照料桑蚕、看管堆肥,老弱力所能及(搓草绳、看孩子),各司其职,不见混乱。这与沿途所见其他灾民点的麻木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防疫: 他亲眼看到韩三娘如何铁面无私地拦下一个想就近解决内急的汉子,逼着他去远处的深坑茅厕;看到煮沸的水被严格分发;看到隔离草棚周围撒着显眼的石灰圈。空气中虽有堆肥的酸腐,却无预料中的疫病秽气。
技术: 沈千舟的“脚踏龙骨水车”让他驻足良久。他仔细询问了原理、效率,看着那哗啦啦排出涝水的木链刮板,眼中难掩惊异和赞赏。当得知这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童生所造,并被主事者破格提拔为工匠总管时,他在簿子上重重记了一笔。
民心:他听到妇人们一边编草席一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看到孩子们在清理出的空地上追逐(虽然衣衫褴褛);更感受到一种在巨大创伤后,被有效组织起来所凝聚的、沉默而坚韧的向心力。尤其当他听到老农谈论“仙长教的堆肥法能多收三成粮”时流露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期盼,让他深感震撼。
“仙缘”: 关于“小神女”糖角和“神仙托梦”的种种传说,自然也飘进了他的耳朵。他对此不置可否,但糖角在防疫和堆肥轮作中提出的那些条理清晰、远超其年龄的“建议”,以及朱书远、宋清砚对此毫无保留的采纳和推行,都被他客观地记录在案。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仙缘”或许虚无,但其带来的高效组织和实用技术,却是实实在在的。
周正的簿子,标题被他工整地写为《宋庄见闻录》,其下分门别类:“建制”、“防疫”、“农工”、“民心”、“异闻”。他力求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所见所闻,不夸大,不贬低,只陈述事实和数据(如堆肥坑数量、水车排涝效率估算、无疫病爆发时间等)。他就像一个最冷静的观察者,试图解析这个小小灾民点顽强生存的密码。
而此刻的我,正被另一个难题困扰——房子。清理出的宅基地上,开始有人尝试用湿泥夯筑矮墙。但刚经历洪水,大家对泥墙的脆弱心有余悸。看着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蜷缩在漏风窝棚里的族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三合土!夯土加料!” 化学老师的脸和某个建筑纪录片里的画面闪过脑海。石灰!黏土!沙子!
“外公!爹!” 我再次“梦醒”,带着点急切,“仙长又说了!咱们用泥巴盖房子,光用湿泥夯不行,不经泡!他给了个方子,叫‘三合土’!用咱们挖出来的好黏土,加上河里淘的粗砂子,再加上…加上石灰!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加点水,使劲捶打!这样夯出来的墙,又硬又结实,不怕水泡!比光用泥巴强十倍!仙长还说,铺路、修渠岸、打地基,都能用这个!”
“石灰?砂子?混在土里?” 沈千舟正好在旁边研究水车的齿轮,闻言立刻凑了过来,眼睛放光,“石灰遇水发热变硬,砂子能增其筋骨…妙啊!朱老爷,此‘三合土’之法,或可行!”
外公对沈千舟的技术眼光己然信任,立刻道:“千舟,此事交给你!试验这‘三合土’配比!所需石灰、砂子,让老西去弄!先夯一段矮墙试试!若真有效,以后咱们盖房子、铺路,都用它!” 外公的魄力,再次将“仙授”化作了实践的动力。
沈千舟立刻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带着几个工匠,像着了魔一样,反复试验黏土、石灰、砂砾的比例,加水多少,捶打次数。手上、脸上沾满了灰白色的泥浆也浑然不觉。终于,一段用最佳配比“三合土”夯筑的矮墙出现在众人面前。它颜色灰白,质地明显比纯泥墙坚硬得多。有人不信邪,拎桶水泼上去,水珠迅速滑落,墙体只是颜色深了些,并无半点软化坍塌的迹象!又有人用石头砸,也只留下一点白印。
“神了!真结实!”
“这比青砖也不差多少了!”
“仙长保佑!咱们以后能住上不怕水的房子了!”
惊叹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沈千舟看着自己的“作品”,疲惫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纯粹的笑容。外公当即下令:全力收集石灰、砂砾!推广“三合土”夯筑墙基、铺筑村中主路、加固新建沟渠!宋家庄(新村)的建筑,从此有了更强的筋骨。
周正默默地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段灰白色的矮墙,看着沈千舟兴奋的脸,看着朱书远果断的指令,再看看被众人围在中间、脸上带着点“懵懂”笑容的糖角。他手中的笔在《宋庄见闻录》“农工”篇下,又添了重重一笔:
“三合土”法:取黏土、河砂、石灰,比例约三(土)三(砂)一(灰),加水调匀,反复捶打夯实。城墙坚若陶石,水浸不软。此技若广,可御水患,省砖石之费。倡者,仍为朱氏明姝,托言仙授。匠首沈千舟试制功成。
他看着糖角,那个小小的身影在忙碌的人群中似乎并不起眼,但围绕她产生的“仙授”之言,却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不断激荡出改变这片废墟面貌的涟漪。这“仙缘”是真是假?周正深邃的目光中,探究之意愈浓。他合上簿子,抬头望向这片在严冬中顽强复苏的土地,炊烟在新建的、采用“三合土”筑基的临时屋舍上空袅袅升起,与堆肥坑蒸腾的淡淡白气交织在一起,空气中混合着石灰的凛冽、泥土的腥气、草木灰的焦香,还有一丝…名为希望的味道。
《宋庄农书》的种子,己在这位户部侍郎的心中悄然种下。而糖角,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感受着族人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再低头看看面板上那依旧深红的预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熬下去!用尽一切办法,带着这些人,熬过三年!”脚下的土地依旧冰冷,前路依旧被深红的阴霾笼罩。但手中,似乎己握住几颗微弱却真实的火种——堆肥坑里发酵的温度,三合土墙坚硬的触感,轮作计划里绿色的期冀,还有那本悄然酝酿中的《农书》可能带来的、照亮更广阔黑暗的微光。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