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三十六年 春 二月初二 龙抬头
细雨如酥,书生踏泥
朱宋村的风磨日夜不息,碾磨着新收的豆子,为春耕准备饲料。桑园里,桑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合作社的章程试行了一个冬天,公中的钱匣子里竟也攒下了些铜板,计划着开春买几头小猪仔,由各家轮养。
就在这一片生机勃勃的忙碌中,村口来了位不速之客。
一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书生,青布长衫浆洗得发白,却一尘不染。他身无长物,只背着一个简单的书箱,步履间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清高与一丝长途跋涉的疲惫。眉宇间有股郁结之气,眼神锐利,看人时带着审视。
他自称陈知白,言是浙东人士,游学至此,听闻此地有“义民”善治灾村,特来拜访。言语间,对村口那架“哗啦啦”转动的风车磨坊,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轻蔑。
“奇技淫巧,哗众取宠!” 他对着陪同参观的西叔,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飘进旁边正在给风车轴承抹熬制松脂润滑的沈千舟耳朵里,“圣人云,君子不器。治国安邦,当以教化人心为本。此等机巧之物,纵然省些人力,于陶冶性情、敦化风俗何益?不过是役使心智于末道,舍本逐末罢了!” 他摇头晃脑,引经据典,颇有几分黄梨洲(黄宗羲)门下的清谈风骨。
沈千舟的脸涨得通红,握着油刷的手都在抖。他本就不善言辞,被这书生一顿抢白,憋得说不出话。西叔也皱起了眉,刚想开口,却被一个温和的声音打断。
“哦?陈公子高见。” 爹宋清砚不知何时走了过来,他穿着半旧的短褐,袖口沾着一点墨迹,手里还拿着合作社春耕计划的册子,脸上带着读书人见读书人的礼节性微笑,“圣人教化,固是根本。然则,仓廪实而知礼节。若百姓终日劳苦,只为果腹,筋疲力尽之下,恐亦难沐圣人之教化。此风磨,省下人力畜力,使老弱得以喘息,壮丁得以耕垦更多荒田,妇孺得以操持家计、甚至入夜听讲识字…公子以为,此‘末道’,是否也为‘本’之一助?”
陈知白一愣,显然没料到这乡下地方还有能跟他辩几句的读书人,而且对方衣着朴素,显然并非养尊处优之辈。他上下打量了爹几眼,拱了拱手:“这位兄台倒是会讲道理。只是,机巧终是小道,难登大雅之堂。治国之要,仍在正人心,明学术。”
爹笑了笑,不再与他争辩,只是做了个请的手势:“公子远来是客,不妨随宋某去看看村里的另一桩‘小道’?”
爹带着将信将疑的陈知白,来到了村南那片划分整齐的轮作田区。去年种过豆子的地块,今年刚播下春麦,麦苗己破土,绿意盈盈。旁边一块地,则翻耕得整整齐齐,准备移栽育好的紫花苜蓿苗。最显眼的,是中间一块标着“对照田”的小地块——那是特意留出来、未参与轮作、也未施堆肥的普通地块。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陈公子请看,” 爹指着那片对照田,又指向旁边长势明显更旺盛、土壤颜色更深的轮作田,“此二田,土质原本相差无几。这边,是循古法连作之地;这边,则是去岁种豆肥田,今春播麦,且施用了村中堆沤的‘熟肥’。公子可观其苗情、察其地力,有何不同?”
陈知白虽是书生,但并非五谷不分。他蹲下身,仔细查看两边的麦苗和土壤。轮作田里的麦苗明显更粗壮,叶色更浓绿,根须也更发达。土壤捏在手里,感觉更疏松、更油润,带着肥沃的气息。而对照田的麦苗则显得细弱,土壤板结发硬。
他站起身,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困惑:“这…这差异竟如此显著?亩产…能差多少?”
西叔适时地递上了账册,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去年秋收的数据:轮作并施用堆肥的豆田,亩产比对照田高出近一倍!爹在一旁补充道:“此乃‘麦-豆-苜蓿’轮作,辅以堆肥养地之法。虽看似‘小道’,然循天地生息之理,顺地脉肥瘠之性。公子所言教化人心之‘本’,亦需百姓腹中有食、身上有衣、居有定所,方能安心向学。仓廪实,而后知荣辱。衣食足,而后知礼仪。管子之言,宋某深以为然。”
陈知白怔怔地看着那绿意盎然的田地,又看看旁边轰鸣却带来实际便利的风车磨坊,再看看爹身上那洗得发白的短褐和沾着泥土的册子,最后,目光落在那本摊开的、记录着实实在在增产数据的账册上。他引以为傲的清谈学问,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和冰冷确凿的数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脸上那清高的郁结之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的触动和反思。他整了整衣冠,对着爹,对着正在田间劳作的沈千舟,对着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深深一揖,姿态前所未有的恭敬:
“宋兄…不,宋先生!知白…受教了!昔日坐井观天,空谈误国,今日方知‘百姓日用即是道’!格物致知,原在稼穑之间!这‘小道’,实乃安身立命、富国强邦之大道!先生若不弃,知白愿留在此地,向先生请教这‘轮作养地’之法,向沈师傅学习这‘利物之器’,躬行实践,以赎前愆!”
他抬起头,眼中不再是清高,而是一种找到新路的、炽热的光芒。
爹连忙扶起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沈千舟也挠挠头,憨厚地笑了。远处,风车巨大的叶片在春风中悠然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为新加入的同道者鼓掌。
我看着这一幕,悄悄松了口气。神女之名要传扬,实干的学问也要扎根。这朱宋村,越来越像一个能承载希望的地方了。只是,当目光无意间扫过意识深处面板上那依旧刺目的深红预警时,心头那根弦,依旧绷得紧紧的。
番薯的种子己送往京城,风车在转,轮作田在丰收,新的同道者也己拜服。但我知道,真正的考验,那场无声无息却足以烤干所有希望的烈火,还在未来的路上,沉默地等待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