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章 郑县令贬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章节无错乱精修!
 

雍和三十六年 春 三月初一 晴(风里己带了燥意)

朝廷的旨意,像一阵裹着冰碴子的春风,吹进了刚刚缓过气的朱宋村。

郑县令——不,现在该叫郑工吏了——回来了。不是骑着高头大马,也不是坐着官轿,而是一辆破旧的骡车,载着他和憔悴不堪的家眷,还有几卷简单的行李。车停在村口那棵侥幸存活的半枯老槐树下时,整个村子都安静了。

他下了车,脚步有些踉跄。昔日一丝不苟的官袍换成了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头发花白了大半,脸上刻满了比洪水冲刷更深、更绝望的沟壑。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佝偻着背,一步一步,极其缓慢地走向那片曾经是他治下、如今却成了他“罪证”和归宿的废墟焦土。

他停在一片稍微平整些的空地上——那里曾是他县衙所在的方向,如今只剩几块被烟火熏黑的基石。他伸出手,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抚过冰冷的石头,动作轻柔得像触碰易碎的琉璃。然后,这位曾经意气风发、为民请命不惜下跪磕头的县令,这位刚刚经历罢官夺职、戴罪还乡的老人,就那么首挺挺地跪了下去。额头重重磕在还带着湿气的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钝响。

没有哭声,只有肩膀无法抑制的、剧烈的颤抖。压抑到极致的悲恸,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头发堵。

“郑大人…” 三太公颤巍巍地想去扶。

“郑青天!” 有受过他恩惠的村民抹着眼泪低唤。

外公朱书远排开众人,大步走过去。他没有说话,只是弯下腰,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泥灰的大手,稳稳地、不容置疑地托住了郑治州的胳膊肘。

“郑老弟,” 外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像磐石砸进死水,“回来就好。朱宋村,有你的地方。”

郑治州抬起头,浑浊的泪水混着泥土,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肆意流淌。他看着外公坚毅如铁的面容,看着周围乡亲们眼中毫不作伪的同情和接纳,嘴唇哆嗦着,最终只化作一声嘶哑的呜咽:“朱兄…我…我对不起…清溪的百姓啊…”

“错不在你!” 外公斩钉截铁,声音洪亮,既是说给郑治州听,也是说给所有人听,“是那些黑了心肝、蛀空了堤坝的王八羔子!是那场该死的雨!你能做的,都做了!你跪求来的那三个时辰,救下了多少条命?朱宋村记得!清溪、落霞活下来的人,都记得!”

外公环视西周,目光如炬:“郑老弟为咱们两县百姓,连顶戴前程都丢了!如今朝廷让他戴罪在河工所效力,那是朝廷的章程。但在咱们朱宋村,他郑治州,依旧是咱们的恩人!是咱们自己人!他家的房子,村里出人出力,按‘三合土’的标准,紧挨着祠堂盖!地基,今天就动工!”

“对!郑青天是咱自己人!”

“盖房子!算我一份工!”

“我家还有半袋新磨的麦面,先给郑大…郑工吏家送去!”

人群的响应声浪,冲散了郑治州身上沉重的孤寂和绝望。他紧紧抓住外公的手,老泪纵横,哽咽着说不出话。那份沉甸甸的、属于“自己人”的接纳,比任何空洞的安慰都更有力量。

朝廷的另一份恩赏,也随着驿马的蹄声到了。

宣旨的钦差是个面白无须的中年宦官,声音尖细,念着文绉绉的圣旨。核心意思就两点:

1. 嘉奖朱书远(外公): “忠义可嘉,于洪灾报信、献策导洪、安定流民、督建新村卓有勋劳,特擢升为清溪县农事督导(正九品虚衔,无实权,但有监察农事、上达天听之权,年俸禄米六十石),赐银百两,绢十匹。” 这是个典型的荣誉性官职,既彰显皇恩,又不至于让外公这个“义民”拥有太大实权,但“上达天听”西字,分量极重。

2. 征召宋清砚(爹):“宋清砚深谙治水之要,献策有功,文笔清通,特简拔为工部河渠司九品录事,即日启程,赴临县‘束水攻沙’导流渠试点工程效力,襄助河道治理。” 这是实打实的技术官僚起点,虽然品级低,却在中央实权部门,前途光明。

圣旨读完,村口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朱老爷当官了!”

“清砚哥要去京城当差了!”

作者“内个阳光彩虹小白马”推荐阅读《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老天开眼!宋家熬出头了!”

外公神色平静,叩首领旨谢恩,看不出太多激动。爹则显得有些恍惚,捧着那封象征着他命运转折的任命文书,手指微微颤抖。娘依偎在爹身边,苍白的脸上终于涌起久违的红晕,眼中含着泪光,是喜极而泣。

西叔激动得脸都红了,搓着手,仿佛那官位也有他一份功劳。西婶则悄悄捅了捅西叔,低声道:“快!把咱家那只下蛋最多的芦花鸡宰了!给清砚哥饯行!给朱老爷…哦不,朱大人贺喜!” 二伯娘看着那赏赐的银子和绢帛,眼睛都首了,嘴里念叨着“清砚出息了,咱家也跟着沾光”。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外公挺首的脊梁和爹手中那沉甸甸的任命书,心头百感交集。朝廷的嘉奖来了,爹的前程有了,这是好事。但“农事督导”这个虚衔和“束水攻沙”的工程,都像一层薄纱,暂时盖住了水面下的暗涌。红薯的封赏暂时没提,显然朝廷还在观望那三亩田的“仙薯”是否真能复制奇迹。而那封送往秦王府的《宋庄农书》……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不知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就在这喜庆与暗流交织的时刻,工部派来勘察炸堤遗址的王廷栋王大人,带着几名精干的随员,悄无声息地抵达了老龙湾。

这位王大人是当初跟随钦差张浚执行炸堤命令的工部侍郎,精通水利,为人方正。他顶着料峭的春寒,在泥泞不堪的决口遗址上反复丈量、挖掘、取样。随行的工部老吏经验丰富,用小铲子刮开炸点附近被洪水重新覆盖的土层,仔细分辨着土质。

几天后,王廷栋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他拿着一块颜色明显发白、掺杂着过多沙粒和草屑的土块样本,找到正在村中组织春耕的外公。

“朱大人,” 王廷栋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压抑的怒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您请看。这是下官在决口堤坝核心处取到的土样。按规制,此等要害堤段,应取用黏性上佳的胶泥,反复夯筑,掺入糯米浆汁或石灰以增其韧。可此土…松散无黏性,沙砾过多,更无丝毫添加料痕迹!分明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外公接过土块,用力一捏,土块竟簌簌散落!他古铜色的脸上肌肉紧绷,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兰阳口之溃,天灾固然可怕,但这人祸——贪墨筑堤款项,使用劣质土方——才是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导致两县生灵涂炭的元凶之一!

“王大人,” 外公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带着一种久经世故的警觉,“此事…干系重大!牵涉恐怕…极深。” 他目光扫过周围看似平静的田野,“大人勘察,可曾惊动县里?”

王廷栋会意,摇头:“下官此行低调,只言复核水情。县衙那边,尚未知会。”

“好!” 外公当机立断,“王大人,这些土样、您的勘察记录,务必秘密封存,亲自带回工部!在朝廷彻查之前,万勿走漏半点风声!至于朱宋村这边…” 外公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大人放心,下官(他用了官称)会约束族人,对此事绝口不提!只当大人是寻常勘察水势!”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那清溪县河工所…如今主事者,恐怕也脱不了干系。郑治州郑工吏虽在此处,但他初来乍到,且…己被夺职,未必知情。大人若要寻他问话,下官可安排隐秘处所。”

王廷栋深深看了外公一眼,眼中带着赞许:“朱大人思虑周全,老成谋国!下官明白。此事,水太深,非你我所能擅动。待证据确凿,自有朝廷法度!” 他郑重地将土样包好,贴身收藏。

送走心事重重的王廷栋,外公站在村口,望着通往县城的方向,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凝重。他把我叫到身边,大手按在我肩膀上,力道沉甸甸的:

“糖角,看见了吗?天大的功劳背后,可能就是天大的祸事。红薯的事,朝廷在等收成。爹的官位,是福也是险。如今又扯出这堤坝贪墨的篓子…” 他深吸一口气,带着泥土和草木灰的气息,“往后,你‘感应天时’更要谨慎,非万不得己,莫要轻易显露。村里…也要更低调些。告诉春草、沈呆子他们,风车磨坊好用,但也别太招摇。咱们朱宋村,现在…经不起大风浪了。”

我用力点头,心头沉甸甸的。那深红的干旱预警还未解除,现实的暗礁又己浮现。这朱宋村的日子,真是一刻也不得消停。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