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码头时,沈凉停住脚步,远处的喀斯特山峰像水墨画里的淡墨剪影,倒映在漓江澄澈的水面上。
竹筏载着游客划过,竹篙轻点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连阳光都变得温柔。
“比照片里好看一万倍。”她喃喃道,拿出相机连着拍了好几张,“难怪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哪里是风景,分明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谢折帮她调整好相机参数:“往前面走点,那里有片芦苇荡,拍出来更有感觉。”
两人沿着江岸慢慢逛,沈凉的目光从远处的象鼻山移到岸边浣衣的妇人身上,她正用木槌捶打着衣物。
沈凉碰了碰谢折的胳膊:“这里的旅游业这么发达,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还是很慢,没有被完全商业化。”
谢折顺着她的视线看去,拿出笔记本记下:“刚在米粉店老板说,村里规定景区周边不能乱建商铺,保留了老街区的原貌,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沈凉笑着点头,被江面上的鸬鹚吸引——渔翁戴着斗笠坐在竹筏上,几只鸬鹚站在船头梳理羽毛,偶尔扎进水里,很快衔着小鱼浮出水面。
她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这里不仅能看山水,还能体验传统渔业,当地渔民也能增加收入。”
“嗯,”谢折帮她挡住刺眼的阳光,“我查过数据,这种非遗体验项目能让当地农户的年收入增加近三成。”
回到民宿,沈凉迫不及待地将相机里的照片导入电脑,谢折则在一旁整理白天收集到的各类票据和访谈记录。
米粉店的消费小票、手工艺品作坊的价目表、甚至和摊主闲聊时记下的零散数据,都被他分门别类地录入数据库。
“你看这个,”沈凉指着屏幕上一张韦阿婆织锦的特写,“这种技艺的传承和变现模式,如果能量化其对社区凝聚力和留守妇女收入的影响,会比单纯分析销售额更有深度。”
谢折凑近看了看,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另一个文档:“结合我们之前访谈的几位年轻传承人,可以建立一个技艺传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维评估模型。”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深入更偏远的村落。
在一个依托高山茶园脱贫的村庄,他们和茶农一起采摘秋茶,测算合作社模式如何提升议价能力和品牌价值。
沈凉的笔记本越来越厚,除了数据,还画满了地形草图、生产流程和关系网络。
谢折的数据库也愈发庞大,他开发的简易模型开始能模拟一些政策或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然而,调研并非总是顺利。
在一个预想中的成功案例村,他们发现了问题,村里的民宿外观统一漂亮,但入住率极低。
通过和几位留守老人聊天,他们才得知,项目是由外来公司大规模投资运营,大部分利润被抽走。
本地村民仅获得微薄的土地租金和清洁工资,参与度和获得感都很低,甚至破坏了原有的邻里生态。
“这和资料上说的带动农户共同富裕有点出入,”
沈凉对着数据皱紧眉头,“GDP是增长了,但村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有限,幸福感甚至可能下降了。”
谢折点头,快速调整着模型参数:“嗯,我们可以把这种外来资本与本地利益分配作为一个重点分析案例,提出更注重本地嵌入性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模式建议。”
在桂林的最后一天,他们没有安排具体任务,而是回了龙胜的壮寨。
沈凉想把她和谢折整理的关于包装和物流的建议反馈给韦阿婆,并把冲洗好的照片送给她。
阿婆看到照片上自己专注织锦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用壮语连连说着感谢。
她拉着沈凉的手,非要送她一小块亲手织的、寓意吉祥的壮锦杯垫。
调研告一段落,他们去柳州吃了螺蛳粉。
巷子里的老店飘着酸辣的香气,沈凉辣得首吸气,谢折帮她加了炸腐竹:“慢点吃,我查过,这里的酸笋是用当地的山泉水泡的,难怪味道不一样。”
他掏出手机,拍下菜单上的价格和客流量,“你看,这家店靠着螺蛳粉带动了村里的竹笋种植,这也是产业链延伸的案例。”
沈凉笑着抢过他的手机:“暂停暂停,先吃饭!”
结账时,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食客和墙角堆叠的、印着logo的真空包装袋,她心里一动,扯了扯谢折的袖子:“哎,我们要不要买点?这味道,北京很难找到。”
离店时,两人手里多了好几个沉甸甸的大袋子,里面是各种口味的袋装螺蛳粉,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浓缩的酸笋味儿。
找到最近的快递点,纸箱打开,粉包、调料包被仔细码放进去。
谢折还想记录一下重量和体积以估算物流成本,被沈凉用一包花生酥塞住了嘴。
~
在南宁老巷子里的苍蝇馆尝了老友粉,铁锅烧得滚烫,蒜末、豆豉、酸笋在油里爆出香气。
老板手起刀落扔进切好的牛肉片,大火快炒至变色,再冲入滚烫的骨汤,最后撒上葱花和紫苏叶。
一碗热气腾腾的老友粉端上桌,酸香鲜辣首冲鼻腔,沈凉吸溜着米粉:“好好吃。”
谢折看着她鼻尖沾着的辣椒油,抽出纸巾替她擦了擦,眼底漾着笑意:“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吃过后,他们沿着绿树成荫的街道慢慢走。
“先去哪里?”沈凉深吸一口带着植物清香的空气,心情雀跃地问。
谢折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绘的小地图,线条清晰,还标注了特色:“青秀山,据说山顶能俯瞰整个邕城。”
青秀山风景区绿意盎然,空气清新。
他们沿着石阶缓步而上,耳边是鸟鸣声声,身旁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
沈凉暂时放下了经济学模型,沉浸在这片南国的绿意里,偶尔掏出手机拍下不认识却格外奇特的花卉。
登上龙象塔,极目远眺,南宁城在脚下铺展开来,邕江如带,现代楼宇与成片的绿树交织,充满生机。
谢折站在她身侧,自然地举起相机,捕捉下她凭栏远眺的侧影,发丝被风吹起,眼里映着蓝天和整座城市。
中午,他们钻进了水街一带的老城巷弄,这里藏着南宁最地道的市井气息。
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物混合的复杂香味,耳边是热闹的南宁白话和锅铲碰撞的交响曲。
他们循着香味,找到一家其貌不扬却排着长队的粉店,吃了碗热气腾腾的生榨米粉,酸鲜开胃。
接着又尝了糯叽叽的糍粑,裹着花生芝麻糖粉,甜而不腻。
沈凉的眼睛几乎不够用,对每样小吃都好奇。谢折则一边帮她挡开拥挤的人流,一边尽职尽责地扮演美食地图和移动支付的角色。
偶尔还会跟摊主聊上几句,打听小吃的来历和生意经,职业病不经意间又冒了头,被沈凉笑着掐了一下胳膊才收敛。
傍晚,他们去了邕江边。租了辆双人自行车,沿着江滨路慢悠悠地骑着,晚风温柔,吹散了白日的些许疲惫。
晚上中山路美食街更是人声鼎沸。
烤生蚝的蒜香、烤猪蹄的焦香、酸嘢的果香、甜品店的奶香……各种气味勾引着食客的味蕾。
沈凉彻底放开,从街头吃到街尾。
谢折跟在她身后,手里很快拿满了各种小吃袋,看着她被烤鱿鱼辣得嘶嘶吸气又忍不住继续吃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及时递上冰镇的绿豆沙。
“这个烤鱼好好吃!外焦里嫩!”
“哇,这个糖水里的芋头好粉糯!”
“你快尝尝这个烤茄子,蒜蓉也太香了!”
谢折拿出手机,拍下她举着烤串、眼睛笑得弯弯的模样,背景是南宁夜市灯火。
~
回到北京后,沈凉的延期读博申请顺利通过,她基于广西调研初步成果所写的报告纲要,还意外地获得了学院一个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专项研究基金的支持。
导师的评价是:“这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种方法论的重塑和学科人文关怀的回归。”
答辩那天,沈凉没有选择堆砌复杂公式的PPT。她的展示从一张张照片开始,从一段谢折偷偷录制的、韦阿婆用壮语哼唱的古老织锦歌谣开始。
她讲述了传统手艺在电商时代的涅槃与困境,讲述了资本下乡带来的增长与隐忧,讲述了一碗螺蛳粉、一个酸嘢摊如何串联起微小而坚韧的产业链。
当然,她也展示了谢折协助完成的、扎实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模型推演,但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对应着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具体的选择。
台下坐着的评审教授们,眼神从最初的学术审视,渐渐变为专注,甚至动容。
他们看到了经济学理论之外,那片广阔、复杂、充满烟火气息的真实中国。
答辩结束,掌声格外热烈且持久。
走出教学楼,她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想第一时间告诉谢折结果。
刚解锁屏幕,就看到了他的信息,会议一结束就发来的:「怎么样?晚上想吃什么?」
紧接着是一条新信息跳出来:「抬头。」
沈凉下意识抬头,看见谢折就站在不远处树下,穿着剪裁合体的西装,显然是刚从会议场合赶过来。
他快步走过来:“看样子,应该是没问题了?”
“嗯!”沈凉用力点头,“通过了!老师说很有田野温度。”
“我就知道。”谢折的笑容更深了,眼里是骄傲,“你站在那儿,就是最有力的论证。”
他自然地将她怀里那摞沉重的资料接过来,“走吧,沈博士…预备役,”
他笑着纠正,“想吃什么?铜锅涮肉?麻酱糖蒜管够。”
“好!”沈凉笑着答应,挽着他走在铺满金黄银杏叶的小路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UGS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