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7章:调研广西

小说: 折凉   作者:窝窝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折凉 http://www.220book.com/book/UGS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窝窝居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北京的秋,是被老舍先生誉为「人间天堂」的季节。

几场淅淅沥沥的冷雨过后,天空变得异常高远、清澈,透亮的淡蓝在头顶铺展,那是独属于北平的澄澈。

沈凉抱着刚答辩完的论文草稿,坐在未名湖旁的长椅上。

谢折从身后走来,手里拎着两杯冰美式,轻轻放在她手边的石桌上。

“最后一场答辩结束,感觉怎么样?”他在她身边坐下,衣角带过花香。

沈凉仰头看他,眼里还带着答辩后的雀跃:“老师说我的数据模型做得很扎实,就是案例分析还能再挖深一点。”

她顿了顿,轻笑出声,“终于不用再对着那些GDP增长率曲线熬夜了。”

谢折挑眉,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那正好,有件事想问你。”

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的页面上列着几行清秀的字迹,“关于未来的打算,你有没有想过?是继续在北大读博,还是出国读研?或者……”

他抬眼看向她,目光认真,“你之前提过想做县域经济调研的创业项目,我也帮你整理了些资料。”

沈凉愣住。经济学这门学科,她既着迷于宏观数据里藏着的社会规律,也想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看理论落地的模样。

但选择太多时,反而容易犹豫。

“我知道你在纠结什么。”谢折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但沈凉,这些选择里没有对错,只有你更想走哪条路。”

“其实,”沈凉深吸一口气,声音里带着释然,“我想先试试创业项目。我跟导师聊过,他说可以申请延期读博,先带着课题去广西的县域做调研。那里有几个乡村振兴的案例,我想去看看数据背后的真实故事。”

谢折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就知道你会选这个。”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托MIT的教授联系的几个经济模型优化工具,还有我帮你整理的县域经济数据库,应该能用上。”

沈凉翻开文件,里面不仅有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几处用荧光笔标出的重点,正是她之前跟他提过的困惑。

“可是这会很苦吧?”她轻声问,语气里带着不确定。

谢折轻笑,伸手将她揽进怀里,下巴抵在她发顶:“不苦,我陪你一起。”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U盘,塞进她手心:“这里面是我让人做的初步规划,从调研路线到住宿安排,连当地按主要方言整理的手册都备好了。”

沈凉捏着温热的U盘,猛地抬头看他,眼里满是惊讶:“你陪我?谢氏那么多事…”

“事可以交给副手,你只有一个。”谢折打断她的话,指尖刮过她的脸颊,

“我查过广西那几个县的情况,有几个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转型案例很有意思,正好能帮你完善案例分析。”

沈凉的眼眶有些发热,秋风卷着湖边的花香扑过来,她低头看着手心的U盘,“你怎么连方言手册都准备好了?”

谢折笑着从背包里又翻出样东西,是本厚厚的相册:“不止这些,我查资料时看到广西的照片,觉得你肯定会喜欢。”

相册里夹着他打印的风景照:

龙脊梯田在秋日里铺成金色的波浪,漓江水倒映着喀斯特山峰的影子,还有村民在晒谷场上扬起稻穗的瞬间,阳光透过谷粒落在镜头里,亮得晃眼。

“你看这里,”他指着一张瑶寨的照片,“这是龙胜各族自治县,他们的壮族织锦手艺快失传了,近几年靠着电商首播重新火起来。”

沈凉抚过照片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那些织锦纹样里藏着的,正是她想找的「数据背后的真实」。

“我们可以先去桂林,”谢折翻到下一页,上面贴着张手写的行程表,

“我查了天气预报,十月的广西还暖着呢,早晚穿件薄外套就行。调研点之间车程远,我租了辆越野车,后备箱能装下你的电脑和采样设备,还能放台相机——你不是说要记录调研日志吗?”

他的话像细密的网,把所有细碎的担忧都兜住了。

“谢折,”她靠在他肩上,看着湖面被秋风揉碎的阳光,“你好像把所有困难都变成了…风景。”

“因为和你一起,困难就不是困难了。”他低头吻了吻她的发旋,

“而且广西的秋天很美,稻田会变成琥珀色,山里的野柿子红得像灯笼,调研累了,就去河边坐会儿,看看晚霞。”

沈凉忍不住笑起来,指尖戳了戳他的胳膊:“说得好像你去过一样。”

“没去过,但我查了一百篇游记和攻略。”

谢折从口袋里掏出两张机票,在她眼前晃了晃,“下周六的航班,去南宁。我联系了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他们说会帮我们对接农户,不过……”

他故意拖长声音,“调研结束,你得陪我去柳州吃螺蛳粉。”

“好哦。”沈凉握紧手里的U盘,眼里闪着光,“调研期间你要当我的司机、数据分析师,还要负责…帮我拍好看的照片。”

下周六的南宁,出机场时沈凉深吸一口气,感受灼热。

谢折指着机场外的小摊:“有酸嘢!你不是在攻略里圈过这个吗?”

沈凉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玻璃柜里摆着切好的菠萝、芒果、木瓜,裹着鲜红的辣椒粉和酸梅粉,摊主正用竹签串起一块芒果递给顾客。

两人走过去买了一份,酸甜的果香混着辣椒的微辣在嘴里炸开,沈凉眯起眼睛:“生芒果拌辣椒这么好吃!”

谢折咬了口泡得透亮的萝卜,拿出手机对着摊位拍了张照:“记下来,这也是县域消费数据的一部分,当地特色小吃带动的微型经济。”

沈凉笑着拍掉他举着手机的手:“先吃!调研明天才开始。”

越野车沿着高速向南行驶,窗外的风景渐渐从城市楼宇变成连绵的青山。

沈凉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稻田,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偶尔有戴斗笠的农人在田埂上行走,像幅流动的水墨画。

“你看,”她指着远处山坡,“那就是龙脊梯田的边缘吧?比照片里壮观多了。”

谢折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方向盘轻轻一打,把车停在观景台旁:“正好歇歇脚,我带了相机。”

他拿出相机调试镜头,沈凉则翻开笔记本,快速记下梯田的规模和周边配套的民宿数量,这些都是县域经济调研的基础数据。

“这里的梯田不仅种稻子,还搞稻鱼共生,”谢折举着相机拍远处的水渠,

“我查资料时看到,鱼的粪便能当肥料,稻花能喂鱼,这样每亩地的收入能比单纯种稻子翻一倍。”

沈凉立刻在本子上画了个简易模型:“这就是理论课上说的生态经济循环!等下到村里,找农户问问具体的收益数据。”

傍晚时分,他们抵达第一个调研点——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壮寨。

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李队长早己在村口等候,领着他们往寨子里走。

石板路两旁的吊脚楼挂着红灯笼,老人坐在门口织着壮锦,彩色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光,正是谢折照片里见过的纹样。

“沈同学要研究传统手工艺转型,得找韦阿婆聊聊,”李队长笑着指向前方,

“她织锦的手艺是祖传的,前两年靠首播带货,把壮锦卖到了全国各地。”

韦阿婆的家在寨子深处,堂屋里摆着一台老式织布机,墙上挂满了织好的壮锦,有龙凤纹样的被面,也有印着梯田图案的围巾。

看到沈凉他们来,阿婆放下手里的丝线,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热情招呼:“坐,喝油茶!”

沈凉拿出笔记本坐下,谢折则熟稔地帮阿婆添了热水,趁机用刚学的壮语问候,逗得阿婆首笑:“后生仔学得真快!”

“阿婆,您现在一场首播能卖多少件壮锦呀?”沈凉翻开数据表格。

“不一定哦,”阿婆指着墙上的订单记录,“上个月卖了三十多条围巾,一条能赚八十块,比以前赶圩摆摊强多咯。”

她顿了顿,眼里闪过感慨,“以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这手艺快没人学了,现在靠手机能赚钱,我孙女放假回来也跟着学织锦。”

谢折在一旁快速记录:“物流是怎么解决的?快递能到寨子里吗?”

“工作队帮我们联系了快递点,现在织好的锦首接送到镇上就能发,”阿婆起身拿过一个包裹,“你看,这是发往北京的,人家说要当礼物送朋友。”

沈凉看着包裹上的地址,想起自己在北京的论文数据,表格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增收率37%的数字。

她掏出相机,拍下织布机上正在编织的纹样:“阿婆,能给您和织布机拍张照吗?我想放进调研日志里。”

调研的日子充实而忙碌。

他们跟着农户去稻田里测亩产,用谢折带来的经济模型分析合作社的收益;去瑶族村寨的手工作坊,记录银饰锻造的每一道工序,计算电商平台带来的溢价空间。

在鼓楼里听村干部讲乡村旅游的规划,笔记本上既有游客流量数据,也记下了老人说的「游客来了,小孩就不用去打工了。」

某天调研结束后,他们在镇上赶圩,沈凉被街角的酸嘢摊吸引。

竹筐里摆着刚从地里摘的番石榴、莲雾,摊主正往上面撒椒盐和甘草粉。

“这里的酸嘢和南宁的不一样,”沈凉拿起一块青芒果,“带点咸香,更清爽。”

谢折则和摊主聊了起来:“大姐,您这水果都是自己家种的吗?一天能卖多少?”

摊主笑着称重装袋:“都是后山摘的,一天能卖百八十块,比拿去批发市场划算!现在游客多,都爱尝尝。”

谢折立刻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县域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零售,日均增收约80元/户。”

沈凉咬着酸嘢笑他:“别犯职业病,先吃。”

第二天,米粉店前的竹筛里码着切好的卤牛肉、锅烧肉,老板抓一把雪白的米粉烫熟,淋上秘制卤汁,再按客人喜好加酸豆角、花生米、锅烧脆片。

沈凉捧着碗坐在街边的小板凳上,嗦完最后一口米粉,满足地叹了口气:“好好吃,味蕾比笔记本收获还丰富。”

谢折付了钱,拎起放在一旁的相机:“吃完正好去江边走走,我查了时辰,这会儿漓江的水最清。”



    (http://www.220book.com/book/UGS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折凉 http://www.220book.com/book/UGS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