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冬日,少了江南的湿冷,却多了几分蛮荒的燥气。曹溪水在乱石间奔流,水声激荡,仿佛呼应着南华寺(六祖惠能真身道场)内外的喧嚣与生机。憨山德清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黄杨木杖,站在大雄宝殿重建的工地上。新殿的梁柱己巍然耸立,尚未覆瓦,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照亮他清瘦却异常挺拔的身姿,也照亮了他僧袍上沾染的泥灰与额角晶莹的汗珠。
距离他被构陷下诏狱、流放岭南,己过去整整十年。十年瘴疠风霜,十年含冤忍辱,十年筚路蓝缕。昔日荒草丛生、殿宇倾颓、僧规废弛的祖庭,如今在断壁残垣中,正一寸寸重焕光彩。这光彩,不是金碧辉煌的炫目,而是汗水浸润青石、愿力穿透顽石的坚韧之光。
“师父!东配殿的地基又挖到流沙层了!”监院广悟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满是泥泞和焦虑,“本地匠头说必须停工,否则墙基不稳,要另寻他处…”
憨山眉头微蹙,未发一言,随广悟快步走去。东配殿选址原是一处低洼湿地,为靠近六祖真身殿,憨山坚持在此重建。果然,刚挖深几尺,浑浊的泥水就汩汩涌出,夹杂着细密的流沙。
匠头是个黝黑的本地汉子,操着难懂的粤语,比划着摇头:“大师傅,冇得搞啦(没办法了)!呢度系‘烂泥塘’,以前试过几次都起唔成屋(建不成房)!挪地方啦!”
周围匠人和帮忙的僧众都面露难色,窃窃私语。重建本就艰难,资金、人力、物料样样紧缺,若再返工迁址,耗费巨大,人心恐散。
憨山走到泥坑边,俯身抓起一把湿冷的流沙,又探身仔细察看渗水的地层。他想起当年在五台山冰雪中打坐,观想“心能转境”的体验;想起狱中面对酷刑,默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坚忍;更想起祩宏师兄临终前以血书传递的“唯心净土”之偈。
他首起身,目光如炬,扫视众人,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曹溪乃六祖演法圣地,一沙一石,皆具佛性。此地既是洼地,正合‘低处成海’之喻。谁说流沙不可立基?” 他转向匠头,语气温和却坚定:“烦请师傅,依贫僧之法一试:先于西周深挖排水沟渠,引走明水;再将坑底淤泥尽数挖出,见硬土为止;取溪中鹅卵石与粗砂混合,分层夯实,每层一尺,夯筑九遍;最后以大青石为基,灌以糯米石灰浆砌筑!”
此法源于他早年游历见闻和研习营造之术,更融入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修行理念。匠头将信将疑,但见憨山神色笃定,威望素著,只得指挥人手依言行事。
接下来的日子,憨山几乎寸步不离工地。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与匠人、僧众同食同劳。他挽起僧袖,亲自示范如何拌合三合土;他指点年轻僧人如何用木夯打出均匀有力的节奏;他甚至在深夜还提着灯笼,巡视排水沟渠是否通畅。汗水浸透他的旧僧袍,肋下那道诏狱留下的旧伤在潮湿和劳累下隐隐作痛,但他腰杆挺首,目光始终如卓锡泉般清澈坚定。
广悟心疼师父,劝道:“师父,这些粗活让弟子们做便是,您保重身体要紧。”
憨山抹去额角汗水,望着渐渐成型的坚实基座,微笑道:“广悟啊,重修殿宇是事相,调伏身心是根本。搬石运土,夯基垒墙,正是磨砺心性的好道场。你看这流沙,”他抓起一把经过夯实的砂石混合物,紧握成团,“散时柔弱无形,聚时坚如磐石,岂非‘制心一处’之妙喻?我辈修行,当学此石此沙!”
他的坚韧与智慧,如春风化雨,感染着每一个人。原本懈怠的僧众打起精神,抱怨的匠人变得专注,连周边被感化的乡民也自发加入劳作。夯土的号子声、凿石的叮当声、诵经的梵呗声,在曹溪山谷间交织回荡,汇成一曲雄浑的“重振祖庭”交响。
数月之后,东配殿的地基奇迹般地稳固了!青石墙基稳稳地矗立在曾经被视为“烂泥塘”的地基上,坚实无比。匠头望着拔地而起的墙垣,对着憨山深深一拜,心悦诚服:“大师傅真系活菩萨!您嘅愿力,连烂泥塘都变成金刚地啊!”
殿宇重建只是外相,憨山深知,重振曹溪禅风,关键在于**僧格**。他效法祩宏整顿云栖寺的严谨,结合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顿教心法,制定了《曹溪禅堂规约》:
* **严持戒律:** 恢复半月诵戒,严禁僧众蓄财、饮酒、食肉,违者迁单。
* **注重实修:** 每日必有坐香、行香,禅堂止语,杜绝空谈。
* **农禅并重:** 划定寺田,僧众必须参与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破斥懒散寄生之风。
* **融通禅净:** 早晚课诵加入《弥陀经》及佛号,设立念佛堂(供奉祩宏所遗精魄),方便不同根器者。
* **接引有方:** 定期开讲《坛经》、《金刚经》、《楞严经》,深入浅出,导归心性。
起初,一些习惯了散漫日子的旧僧极为抵触。有人暗中煽动:“德清和尚自己都是流放罪人,凭什么管束我等?”甚至有人半夜在禅堂撒泼捣乱。
憨山闻之,不动声色。次日早课,他召集全寺僧众于六祖真身像前。没有厉声呵斥,他只是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在诏狱中的经历:黑暗、污秽、鞭笞、病痛…以及如何在绝境中,依靠对佛法的坚信、对心性的观照,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尊严。
“…诸位以为,贫僧这‘罪人’之名,是枷锁吗?”憨山解开僧袍,露出肋下那道狰狞的旧伤疤,“此伤是枷锁留下的印记,亦是贫僧的‘戒疤’!它时时提醒:外境之辱,如露如电;心性之光,亘古长明!六祖于此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曹溪乃究竟解脱之地,岂容懈怠放逸、自甘沉沦之徒玷污祖庭清誉?!”
他声如洪钟,字字千钧,目光扫过,那几个闹事的僧人羞愧地低下了头。憨山续道:“规约非为束缚,乃为护心!如同这重建的殿宇需要梁柱规矩,吾等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更需戒定慧的规矩来支撑!愿留者,当依规精进;不愿者,曹溪山门敞开,自可离去。”
一席话,如惊雷贯耳,又如甘露洒心。那些原本抵触的僧人,有的幡然醒悟,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有的虽一时难以适应,也被憨山的德行与愿力慑服,默默遵从。曹溪的僧团风气,自此焕然一新。
这一日,新落成的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钟磬齐鸣。憨山德清亲自主持传戒法会。来自岭南各地的求戒者肃立殿中,神色庄重。憨山立于戒坛之上,望着殿下新塑的药师佛像(融入了祩宏的药杵与他的血泪)、庄严的六祖真身、新立的念佛堂,以及殿外初具规模的殿宇群落和井然有序的僧众,十年流放的辛酸、重建的艰难、故人凋零的悲怆,都化作了此刻无言的欣慰与力量。
他朗声宣诵戒本,声音洪亮,回荡在焕然一新的曹溪祖庭:
“善男子!汝等既发菩提心,当以戒为师!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是渡生死海之浮囊,是破烦恼贼之铠仗…”
殿外,卓锡泉奔流不息,水声如梵唱相和。泉边那一片在憨山悲恸之夜神奇生发的红莲,历经寒暑,非但未凋,反而愈加茂盛,朵朵红莲映着冬日暖阳,在清澈的泉水中绽放出不可思议的生机与庄严。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纵使末世烽火燎原,纵使人心污浊如泥,一颗为法忘躯、坚韧不拔的菩提心,终能穿透黑暗,令祖庭重光,令心莲遍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UQP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