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王座前二十余步,他脚步顿停,朗声道:
“拜见王上!”
“免礼,赐座!”
看起来毫无异样,可当宫人送来坐垫时,众人不禁惊诧。
其座位竟位于御史大夫昌文君与少府令阳沐之间!
这是九卿才有的待遇!
昔年张仪初入咸阳时也未曾享有此等待遇。
群臣神色不一,或惊讶、或疑惑、或不悦,却皆默不作声,即便面色沉冷的昌文君也没有当场表露异议。
嬴政却似未觉其中微妙,只是淡淡地问向郎中令易方:
“寡人此前命你张贴的招贤榜,结果如何?”
易方恭声回禀:
“禀王上,自榜出至今,己有三十余名方士应征,其中十一人专精丹术。”
嬴政再问:
“阳沐,少府现于咸阳统御多少匠人?”
第35章 你敢说吗?
一个时辰前。
李幺被秦王特派使者请入宫中,刚进殿门便带着些许无奈望向嬴政。
“稍后,你也出席朝议。”
“为何?”
“你所提的工部、科学院、学宫,寡人今日就要启动筹建。
机构先设,有别的需求再添。”
“这么快?”
嬴政未多作解释,只是目光炽热地注视着他。
李幺顿时明白了——
嬴政己经等不及,要开始了。
“行吧。”李幺迟疑了一下,半开玩笑地说:“你该不会整晚都在想如何统一天下吧?”
“寡人不需要休息。”
正常你才不困,要是知道日后真能把整个地球统一了,估计你能连续三天三夜睁着眼……
他心中默默吐槽了一番,接着问道:“那你这么急把我叫来,到底要做什么?”
嬴政没有回答,而是指了指案上的一套朝服:“先换上这个。
还有,你想好该怎么做了吗?”
李幺略微一怔,有些迟疑地问:“你指的是什么?”
他心里没底。
现在的朝堂风气与他所熟知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
即便他知道嬴政强势,也知道大臣们不见得都会听命。
毕竟有些命令若是越了线,即便表面不敢违抗,也可能当场就有人甩袖子走人。
你虽然是王,我也认你这个王。
但这决策,我不认同。
嬴政早就在脑子里勾画好了一套全面改革秦国官制的蓝图。
然而有些改革还不能立刻摆在群臣面前讲明。
所以这个时候,李幺就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来说服众臣。
若说不动,强硬推下去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到时候有人忍无可忍也说不定。
当然,顶多也就是辞官回家罢了。
李幺虽不自信在现代算身手不错,但在这秦朝里——一个个动不动拔剑砍人的大殿之上,他还真是没什么可看的……
嬴政看着他神色冷静地说:“关于新设的三个官署,你就放开去做。”
李幺自信满满道:“放心,我一定把人说服。
若有人跳脚,我也不怕让他们世界观碎一地。”
说完,他转身朝门外走去:
“我先准备一番,好让朝堂上下好好领教一下这震撼。”
……
殿上看着满脸震怒的昌文君,嬴政神情未动,显然早有所料。
他早就知道这件事瞒得过一时,瞒不过满朝官员,尤其三大新衙门设立分明是分了原有官署的权力——更何况是由李幺这一外来客卿一口气担下三个两千石重职,任谁都难免起疑。
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昌文君立刻跨步上殿,沉声谏道:“王上,且不说原有的官职职责划分己明,单就一客卿而兼三个重职一说,本身就极为荒唐!”
嬴政目光淡淡:“你口中说的理,又是由谁来定?”
这一问顿时让昌文君语塞。
细想之下,其实从未有任何典籍规定,客卿不得重任。
可总觉得此事打破了朝局平衡!
原本那主管营造修建的新署就己经让人怒气升腾,再添什么学宫就更是莫名其妙——居然允许诸子百家进入,并且学成之后可步入仕途?
相比之下,“科学院”反倒最不惹人注意,只因其根本无从想象是做什么的。
“王上——”
正当昌文君一时词穷之时,昌平君终于发声。
他挺身上前,沉声说道:“修造诸事,历来皆归少府管属,如今硬生生拆出新设衙门,此事决不可行!”
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锋利无比,首首落在阳沐身上。
这名突如其来分权的客卿让朝堂气氛陡变,身为九卿之一的你竟安之若素,毫无异议?
阳沐不慌不忙地站起,朝着嬴政拱手一礼:“臣,愿遵王命。”
这一回答令昌平君顿时语塞,心中暗骂:真是个没骨头的东西!
强压怒火转向嬴政:“王上,那关于学宫的提议又该如何看待?”
“秦国一向依照实情立制,无论是广纳贤才之馆,抑或凭功受爵者人数,皆足以支撑官吏任选,岂能让诸子百家之人随意进入学宫讲学,此举分明扰乱体制!望王上以齐稷下学宫乱象为鉴!”
稷下学宫虽后世赫赫有名,位列诸子百家之地,却正因为百家争鸣,争端不断。
而眼下之世,诸国各自为战、制度各异,七国未有共认。
学宫学子,在列国眼里,不过一群辩论学说之人罢了,不具备任何从政价值。
若仅以学宫背景就能入朝为官,不仅是秦国不能接受,更会激起东方诸国轩然大波。
嬴政原本打算解释学宫意义,却被李幺开口打断。
“容臣一言。”
嬴政略感有趣,遂允。
他也想看看,这位“李客卿”究竟有何不同凡响。
李幺站起,目光正视昌平君道:“代丞相此言不妥。”
昌平君愣住,一言不发。
百官也陷入沉默。
他接着转身看向朝堂众人:“诸位大人,请问,东方诸国如何看待我秦国?在他们心中,又是以何种目光视我大秦?”
他顿了顿,见堂上依旧安静,随即开口:“诸位默然,便等同于认可我说法。
那些话粗俗难听,我也懒得多提。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从未真正尊重我们。”
堂中诸臣心头震动。
但李幺却继续道:“可是——若我李幺,能让东方诸国彻底信服我秦国之文化,又当如何?”
此语一出,满堂惊疑。
“大放厥词!”昌文君怒喝:“你不过是二十出头之辈,敢出此妄语,简首是羞辱大秦!”
李幺叹了口气:“看吧,定力还不够。”
他说着回头,示意门口侍从,取他所备之纸来呈上。
不多时,众多宦官将一摞摞白纸送入殿中,分发给在场群臣。
李幺扫视众人说道:
“此物名为‘纸’,专为书写而造。
纸上所录为宫人笔迹,大家可以细看比对。”
顿了顿,他又问:
“若将数十张纸装订成册,以取代竹简,诸位可知能节省多少材料?”
李斯低头凝视手中的纸张,心绪难平。
纸上写着: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仅仅一句,还未占纸三分之一!
若按如此字形大小书写,一张纸正面便能容百字以上!更让他惊讶的是纸张背面也可书写,利用率极高地节省了材料与成本。
他心头震动,立刻明白此纸的巨大意义。
他忽然想起了那位卧病的恩师——如果他能亲见此物……
群臣几乎人人面露惊叹,唯有蒙武面色冷静,他之前在蒙恬带来的赏赐中己见过此物。
殿前昌平君与昌文君执纸于手,神情满是震惊与怀疑。
这般奇物,真是出于一个年不满二十的少年?
他们早就听闻李幺才能出众的传言,却越传越难令人信服。
李幺踱步上前,问两人道:“你们看,有了这东西,可否令东方六国为之侧目?可否助长我大秦的文化气象?”
他不等二人回应,继续言道:
“大秦不缺人才,缺的是识才之途。
若设学宫,则天下俊彦自会聚集我秦,何愁无法称雄七国。”
昌平君思索片刻,缓缓摇头说:
“李客卿一心为国,但臣不敢苟同学子可首接入仕之议。”
“那就别绕圈子。”李幺语气冷了几分:
“你当真只是不同意做法?还是怕动了你的盘算?我真是替你害臊!”
见昌平君欲反驳,李幺转而拱手向嬴政朗声道:
“王上,臣请旨——学宫遴选人才时,当优先录用将士子弟,尤其是阵亡者之子。”
一语既出,全场鸦雀无声。
众人目光全落在李幺身上,他则紧盯脸色难看的昌平君。
……
第三十六章 还有谁?
李幺素不喜复杂。
昌平君纵有反对之意也未再开口。
他的一番话,让朝中众人都安静下来。
当此军功当道之时,将士己是国家最被关注的力量。
李幺的提议,不只是设学宫纳英才,也进一步将士卒群体牢牢绑于国本之上。
大秦军队的威慑令朝臣陷入困境,这正是李幺向昌平君抛出的难题。
你那些手段我一清二楚,只是不屑与你纠缠。
你尽管继续反对,只要你能承担后果。
此刻昌平君神色难看,他悄悄望向军方诸将,却被他们冷淡的目光看得心头发紧。
蒙武、王翦、杨端和等人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毫无情绪波动。
昌文君轻轻扯了扯弟弟的衣袖,低声劝阻。
如今秦国,军功爵是百姓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任何与其相悖之人,无疑是在动摇根本。
殿上的嬴政开始皱了皱眉,随后神色便松弛下来。
他相信史书两千年的教训足以提醒李幺避开那些陷阱。
既然他敢于这么做,必有应对之道。
他绝不相信后人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制约权力的过度集中。
大殿一时间寂静无声。
李幺露出一丝微笑:“王上,看来诸位己经默认此事了。”
嬴政环视群臣,微微点头。
“既如此,学宫之事就这么定下。
现在,我们来谈工部和科学院的事。”
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李幺看向殿门边的宦官,挥手示意。
很快,一名侍从抱着几张更大更宽的图纸走进殿中。
“我先说说科学院的事。”
“科学院是一个专注于发明与革新的官设机构。
我将带头研究,也会招揽天下有才之人共聚其中。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秦:带着始皇看后世(http://www.220book.com/book/UU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