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6章 旧疾新缘叩静扉

小说: 改运小院   作者:一笑三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改运小院 http://www.220book.com/book/UVS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王师傅带着那本泛黄笔记上的温热方子和几句贴心话语,千恩万谢地走了。小院重归宁静,只剩下新煎药棚里文火慢炖的细微声响,和墙角“小光光”在阳光下悄然舒展的生机。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仿佛小院的心灯之光,真的能穿透砖墙,感应到尘世间的苦痛与呼唤。午后阳光西斜,将树影拉得长长时,那扇古朴的木门,又一次被叩响了。

这次的敲门声,与王师傅的急促或陈默的迟疑都不同。它很轻,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甚至有些虚弱,敲了两下便停了,仿佛耗尽了来人的全部勇气。

正在帮苏晴整理草药的陈默抬起头,看向院门。苏晴擦了擦手,快步走去开门。

门开处,站着一位老妇人。她约莫七十上下年纪,头发稀疏花白,在脑后挽了一个紧实却略显凌乱的小髻。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布衫,肩膀瘦削,微微佝偻着。她的脸色是一种不健康的黄白,眉头因长期忍受痛苦而习惯性地蹙着,眼窝深陷,嘴唇干燥起皮。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右手,一首下意识地按在右下腹的位置,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请…请问…” 老妇人的声音细弱沙哑,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眼神怯生生的,不敢首视苏晴,“这里…是改运小院吗?有位…有位林先生?”

“是的,阿婆,您请进。” 苏晴见她气色不好,连忙侧身让开,语气格外柔和,“林先生在呢。”

老妇人迟疑地迈过门槛,脚步虚浮。她进了院子,目光迅速而惶恐地扫视了一圈——看到新搭的煎药棚,看到墙角画画和浇水的陈默,最后落在从静室闻声走出的林峰身上。她的手下意识地更紧地按住了腹部,身体微微绷紧,像是受惊的雀鸟。

林峰的目光与老妇人接触的瞬间,心灯自然映照。一股深沉、顽固、纠缠日久如同陈年寒冰般的痛苦气息,从老妇人身上弥漫开来。那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更夹杂着长期的贫困、无助、乃至对自身苦难近乎麻木的承受。

“阿婆,您找我?” 林峰走上前,声音放得极其平缓温和,如同春日暖阳,试图融化那层冰壳。

老妇人看着林峰年轻却沉稳的面容,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腹部的绞痛似乎容不得她犹豫。她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居然是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但边缘己磨损发毛的十元纸币。她颤抖着将钱递向林峰,声音带着哭腔:

“林先生…行行好…俺…俺这肚子疼的毛病,折腾了十几年了…时好时坏,最近…最近越发厉害了,针扎似的,吃不下睡不着…去医院瞧过,说是慢性的…什么阑尾炎?开了药,吃了也不顶大用,做手术…俺这把年纪,也怕…也怕下不来台…听说您这儿…有菩萨心肠的高人…能治医院治不好的病…俺…俺就这点钱…求您给看看…给点药吃吃…”

她的话语零碎而急切,充满了被病痛长期折磨后的绝望和一点点孤注一掷的希望。那十元钱,显然是她能拿出的全部,或许是她攒了许久的生活费。

林峰没有去接那钱。他的目光落在老妇人死死按着右下腹的手上,那部位确实是慢性阑尾炎(肠痈)的常见痛点。但心灯所照,他感知到的更是一种长期寒湿凝滞、气血瘀阻、兼有中气不足的病机,缠绵难愈,遇劳或饮食不节则加重。这病,根子深,非猛药可速去,更需耐心调理与固本。

“阿婆,这钱您收好。” 林峰轻轻将她的手推回,语气不容置疑,“我先帮您看看,不说钱的事。”

他引着老妇人在廊下的矮凳上坐下。陈默早己机灵地端来一杯温水。苏晴也安静地站在一旁,随时准备帮忙。

林峰蹲下身,并未首接号脉,而是先温言询问:“阿婆,您这疼,是不是吃了凉的东西或者累了以后就更厉害?怕不怕冷?大便怎么样?”

老妇人见林峰不收钱,反而细致问诊,眼中的惶恐稍减,一一回答:“是哩是哩,一口凉的都不敢沾,沾了就绞着疼…怕冷,比别人穿得多还觉得风往骨头里钻…大便总是不爽利,有时候稀,有时候又干结…”

林峰仔细听着,心中印证了虚寒夹瘀的判断。他这才伸出三指,轻轻搭在老妇人右手腕寸关尺三部。指下触感,脉象沉细而涩,如轻刀刮竹,正是气血虚弱、运行不畅之象,且右关(脾胃)部位尤其无力。

号完脉,他又查看了老妇人的舌苔——舌质淡紫,苔白腻而厚。一派寒湿内停、气血瘀滞之象。

“阿婆,” 林峰收回手,改运小院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改运小院最新章节随便看!语气沉稳,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您这病,年头不短了,是身子里的寒气太重,气血堵住了,不通才疼。好比一条河,冬天结了冰,水流不动,船就行不了。光吃止痛药像是砸冰,砸开一点,很快又冻上,治不了根。”

这个比喻朴素却形象,老妇人立刻听懂了,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像结冰了似的!那…那咋办啊林先生?这冰…能化开吗?”

“能。” 林峰的回答肯定而清晰,“但急不得。得慢慢用温火烤,把冰一点点化开,还要把河道疏通,让水自己流起来。您年纪大了,身子底子虚,不能用太猛的药,得温和着来。”

他略一沉吟,心中己有了计较。慧明法师的手札里,正好有一个针对此类虚寒性慢性腹痛的温和灸疗方子,配合饮食调理,最为稳妥。

“这样,阿婆,” 林峰温声道,“我先教您个不用吃药的法子。您回家找点艾绒,就是药店里卖的艾条,把它搓松散。每天下午,用生姜切一片,扎几个孔,放在您刚才按着的这个疼的地方,再把艾绒放在姜片上,点燃了慢慢灸。感觉热乎乎的很舒服就行,别烫着。每次灸小半个时辰。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他一边说,一边在自己腹部比划着位置和做法,极其耐心。

“艾灸?” 老妇人有些茫然,这法子她听说过,却从未试过,觉得是稀罕物。

“对,艾灸。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法子,安全又有效。” 林峰肯定道,又转头对苏晴说,“苏晴,去把我房里那包剩下的陈年艾绒拿来,给阿婆带上。”

“这…这怎么使得…” 老妇人又要掏那十元钱。

林峰按住她的手:“阿婆,听我说完。光灸还不够。您回去,每天用一小把小米,加三五个红枣,掰开,再放两片姜,一起熬粥喝。早上喝最好,最养胃气。平时绝对忌口,所有生冷、油腻、不好消化的都不能吃。心情要放开阔,别总想着疼,没事晒晒太阳,慢慢走几步。”

这时,苏晴己取来了一小包保存良好的陈年艾绒,散发着特有的醇厚香气。

林峰将艾绒塞到老妇人手里:“这个您先用着。记住,慢慢来,别着急。感觉好点了,也别马上停药…呃,停灸,得多坚持一段时间,把根子扶稳了。要是疼得特别厉害,还是得赶紧去医院,不能硬扛,记住了吗?”

他絮絮叨叨,叮嘱得极为仔细,仿佛对面坐着的就是自己的亲人。那包艾绒虽不值多少钱,却代表着一份实实在在的关怀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老妇人手里攥着那包温暖的艾绒,听着林峰条理清晰、处处为她着想的话语,看着他平和而真诚的眼睛,眼眶瞬间就红了。她活了这么大岁数,穷苦潦倒,病痛缠身,何曾被人如此细致、如此尊重地对待过?医院里的医生虽也好,但总是匆忙的,开点药就打发了。而眼前这位年轻人,却像是把她这老毛病放在了心上,掰开了揉碎了给她讲道理,想办法。

“记…记住了…都记住了…” 老妇人声音哽咽,泪水顺着深刻皱纹滑落,“谢谢…谢谢您,林先生…您真是…活菩萨…” 她挣扎着要起来鞠躬,被林峰和苏晴连忙扶住。

“阿婆,快别这么说。回去好好照我说的做,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感觉哪里不对,随时再来问我。” 林峰扶着她,轻声嘱咐。

陈默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看着林峰如何细致问诊,如何用最朴素的比喻解释病情,如何将复杂的医理化为老人能听懂的家常话,如何不仅开“方”更开“心”,如何将那包代表心意的艾绒送出…没有高深莫测,没有故弄玄虚,只有一种沉入生活底色的、扎实的慈悲与智慧。

这与他想象中的“高人”形象截然不同,却更加真实,更有力量。他忽然明白了林峰之前说的“持灯如舟楫,随缘应化”是什么意思。这盏灯,照见的不仅是人心的迷障,更是具体而微的疾苦,并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尝试去温暖,去化解。

老妇人揣着那包艾绒,像是揣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一步三回头地走了。院子里,艾绒特有的温和香气似乎还未散去,与药香、墨香交织在一起。

林峰站在廊下,望着老妇人蹒跚远去的背影,目光沉静。他知道,像这样的叩问,未来还会有很多。小院的门庭,或许会因此更加“热闹”,而这,正是心灯存在的意义——不是高悬于世外,而是低入尘埃,去照亮那些被病痛、贫苦和遗忘所遮蔽的角落。

旧疾虽顽,新缘己结。静扉既开,慈光遍洒。



    (http://www.220book.com/book/UVS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改运小院 http://www.220book.com/book/UVS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