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在渠边的枯草里化得差不多时,马周带着人在渠坝上栽了排杨柳。树苗是从渭河边挖的,根须裹着湿泥,栽下去时,瘸腿汉子特意往坑里撒了把豆子:“俺娘说,树下埋豆子,长得旺。”
李承乾的轮椅停在新栽的树苗旁,看着马周拿着尺子量间距,鼻尖上渗着汗。这几日天气转暖,渠水的流量大了不少,有几个孩童脱了鞋袜在渠边摸鱼,裤脚溅得全是泥点。
“殿下,工部的人来了。” 赵德推着轮椅往渠口走,远远看见几个穿着青色官袍的人站在那里,为首的是工部尚书段纶,正皱着眉看渠壁的石灰层。
“太子殿下这法子,倒是省了不少石料。” 段纶摸着胡须,语气里带着几分审视,“只是这石灰能撑多久?开春化冻,若是塌了……”
“段大人不妨凿块下来看看。” 李承乾示意马周动手。马周抡起锤子,“咚” 地砸在渠壁上,石灰块应声而落,里面的夯土却结实得很,连个裂缝都没有。
段纶的眉头舒展了些,又指着渠底的木闸:“这东西倒是新奇,如何控制水量?”
“俺会!” 一个半大的孩子从渠边跑过来,手里还攥着条泥鳅,“扳这个木杆,闸板就起来了,水就流得快!” 他踮着脚示范,木闸 “嘎吱” 转动,渠水顿时涌得急了些。
段纶被逗笑了,摸着孩子的头:“你这小娃,倒比工部的匠人还懂行。”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李世民带着李靖等人来了,没穿龙袍,只着件藏青色常服,看着倒像个寻常富商。他径首走到渠边,弯腰掬了捧水,尝了尝:“比渭河水甜些。”
“陛下,这渠水过了三道滤水石,泥沙少了。” 李承乾指着渠底的卵石层,“下游还能用来灌溉,今年的春播怕是能赶早。”
李靖在一旁点头:“若能多修几条这样的渠,关中的粮产至少能增两成。将来征伐高句丽,粮草运输也方便得多。”
李世民没说话,沿着渠坝慢慢往前走。有个瞎眼的老嬷嬷正坐在渠边晒太阳,手里摸着件棉衣缝补,听见脚步声,连忙摸索着要起身,被李世民按住了。“老人家,这渠修得好不好?”
老嬷嬷看不见,却听出了声音,慌忙要磕头:“是…… 是陛下?这渠好!好得很!俺孙儿有活干,还能领米,再也不用去讨饭了……” 她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滴在手里的棉线上。
李世民叹了口气,从袖中掏出块银子塞给她:“买点好的给孩子补补。” 又对段纶道:“关中漕渠,就按太子这法子修。所需工匠,从将作监调,务必在春耕前完工。”
段纶躬身领命,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
日头偏西时,李世民的御驾停在渠边的空地上。宫女们支起帷帐,摆上简单的膳食 —— 糙米饭配着腌菜,还有碗野菜汤,跟流民们吃的差不了多少。
“这粥不错。” 李世民喝了口,目光落在李承乾的轮椅上,“你的腿,近来如何?”
“好多了,能拄着拐杖走几步。” 李承乾放下碗筷,“只是还不能久站。”
“无妨。” 李世民夹了筷子野菜,“治理天下,靠的是脑子,不是腿脚。” 他忽然话锋一转,“李泰在齐州,倒是送了不少海货来,说是给你补身子。”
李承乾握着筷子的手紧了紧:“儿臣谢父皇关心,只是海货寒凉,怕是不适合。”
李世民笑了笑,没再提李泰,转而说起漕渠的规划:“朕打算让你总领此事,从关中到洛阳,修条大运河。只是这工程浩大,怕是要劳民伤财……”
“儿臣有个法子。” 李承乾放下碗筷,“分段修,百姓出工算徭役,给粮食抵税。富商捐钱可以记功,将来子孙科考能加分。这样既不耗国库,也能调动民力。”
李世民看着他,眼神深邃:“你倒是想得周全。” 他忽然起身,走到渠边,望着流淌的渠水,“这渠叫‘太子渠’,倒是百姓的心意。朕准了,就叫这个名。”
暮色降临时,御驾离开了。李承乾的轮椅停在渠坝上,看着夕阳把李世民的背影拉得很长。赵德递过来件披风:“殿下,风凉了。”
“你看那边。” 李承乾指着渠下游的村庄,炊烟己经升起来了,星星点点,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金。“等运河修通了,这些村子都会富起来的。”
马周不知何时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本账册:“殿下,今日的工分都记好了,有几个流民说想留下来种渠边的地。”
“准了。” 李承乾转动轮椅往回走,“给他们分些种子,开春好好种。”
渠水哗啦啦地流着,映着天上的月牙,亮闪闪的。轮椅碾过渠坝的车辙,留下两道浅浅的痕,很快就被晚风吹来的浮土盖住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贞观悍储:从跛脚太子到天可汗(http://www.220book.com/book/UZ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