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那几株重现生机的小苗,如同在绝望的干涸河床上涌出的第一股清泉,瞬间滋润了所有林氏族人的心田。
“灵公显恩!土地爷开眼了啊!”老农激动得老泪纵横,跪在田埂边不住叩首,仿佛眼前不是几株羸弱的绿苗,而是金灿灿的丰收麦浪。
营地里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炽热的希望和對槐灵公近乎狂热的崇拜。信仰之力如同受到吸引的溪流,比以前更加欢快地汇向李衡。
李衡感受着这股增长的信仰,灵念却保持着清醒。这点成效,远远不够。
那几株苗的复苏,主因是他吸走了那块地浅表层部分死寂之气,减少了对其生机的压制,但土壤本身的肥力并未有根本改善。若要靠此法大规模改良土地,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必须另辟蹊径。
他的灵念再次沉入大地,这一次,感知得更加细致入微。根系如同他最敏锐的神经末梢,分析着土壤的每一分构成:枯朽的骨殖、腐烂的木质、沉淀的沙石、还有……那些族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食物的残渣、燃烧后的灰烬、甚至排泄物。
这些废弃物,在現代觀念里,是天然的肥料來源。
一个念头在李衡心中逐渐清晰:他不能无中生有变出肥力,但他可以加速“转化”!
他回想起之前吸收战场死气煞气转化为自身生机的过程。那么,能否将族人产生的这些废弃物中的“废能”,也通过根系吸收,转化为滋养土地的“生机”?
这似乎比首接吸收分散在广阔土地中的死气更有效率,因为废弃物是集中的能量源。
他立刻开始尝试。
意念微动,几条较细的根须如同灵活的触手,悄然朝着营地边缘那处堆放废弃物和沤肥的角落延伸而去。
那里气味并不好闻,各种有机物在缓慢腐烂。
根须触及其中,李衡立刻感受到其中混杂的、微弱而混沌的能量——未完全消散的生命残渣、腐败气息、以及一点点火烬余温。
他小心翼翼地运转灵光,模仿之前转化的感觉,尝试吸收、提炼、转化。
过程依旧生涩,但比首接从土壤里抽取死气容易了些许!这些相对集中的“废料”,提供的“原料”更多!
转化的效率依然不高,约有六七成的能量在过程中散逸浪费了,但最终,一丝丝精纯柔和的生机之力,顺着根须缓缓流淌而出,被他引导着,注入旁边另一小块刚开垦的贫瘠土地。
这一次,效果更为明显!
不过半个时辰,在那丝生机之力的滋养下,那片土地的色泽似乎都深润了些许,摸上去不再那么扎手刺肤,反而有了一种微弱的、难以言喻的“活”气。
“成功了!”李衡心中振奋。虽然转化率和输出量依旧感人,但这证明了一条可行的、可持续的道路!
他当机立断,通过灵念向林大传递了模糊的指引——将每日产生的废弃物,集中堆积于老槐树下。
林大接收到指引,虽不明深意,但对槐灵公己是毫无保留的信任,立刻下令照办。
族人们虽觉诧异,但无人质疑。很快,老槐树根系周围,便堆积起一圈混合着草木灰、食物残渣、破布烂絮的废弃物。
李衡调动根须,将其缓缓覆盖、缠绕、拖入浅层土壤之下,如同一个默默工作的消化系统,开始日夜不停地吸收、转化这些“废料”,再将提炼出的生机之力,以槐树为中心,一丝丝、一缕缕地向外扩散,浸润着周围的土地。
这个过程缓慢而持续,对李衡的灵念负担也减轻了许多,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被动的、持续的状态维持。
几天过去,以槐树为中心,半径约十步内的土地,明显变得与其他地方不同。土壤颜色更深,质地更松软,甚至带着一股淡淡的、好闻的泥土腥气。族人尝试着在这里种下的几颗野薯块茎,破土更快,苗株也更显茁壮。
范围还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扩大。
希望,真正在这片死寂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而那个沉默的少年石猴,似乎对槐树周围的变化最为敏感。他不再总是蹲在远处,而是经常默默地坐在槐树下那圈“肥料堆”旁,也不嫌气味,只是闭着眼,像是在感受着什么,偶尔会用手掌贴住地面,一贴就是很久。
李衡的灵念掠过他时,能感觉到这少年周身的气息,似乎与脚下正被滋养的土地,产生着一种极其微弱的共鸣。
就在这时,负责在外警戒的林武,带着一身风尘和凝重之色,快步找到了林大。
“大哥,北面山口附近,发现了新的脚印,不是野兽的,是人!数量不少,脚步很乱,像是逃难的,但……方向似乎是朝着我们这边来的。”林武压低了声音,“而且,我在回来的路上,撞见了一只被啃得精光的山羊骨头,看牙印,不是狼,更像是……人干的。”
林大的心猛地一沉。
新的流民?还是……饿红了眼的暴徒?
刚刚看到的希望之光,似乎又被一层阴霾笼罩。
(http://www.220book.com/book/V6V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