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炉火在燃烧,情报的碎片在拼凑,而基地的生存根基——粮食问题,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穿梭舱携带的应急口粮日渐消耗,狩猎队收获不稳定且风险高,从周边采集的可食用植物和块茎数量有限且存在安全隐患。自给自足的农业,成了比钢铁更迫切的生存需求。
在基地东南角,一片相对避风、靠近水源(深井引出的灌溉渠)的红土地被开辟出来。这里没有矿场的喧嚣和铁匠铺的叮当,显得格外安静。几个人影正弯腰忙碌着。这是基地的“农学组”,核心成员是两位穿越前有农业研究背景的技术员——老吴和小秦,以及几名后勤组抽调来的细心女工和两个积分高、手脚麻利的年轻劳力。石坚也被分配到这里“学习”。
他们的宝贝,是几根从穿梭舱冷藏柜里抢救出来、己经有些蔫巴的红薯藤。这是农学组反复筛选后,认为最有可能在红土环境下存活的作物——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相对较高。
“深翻!再深一点!这红土板结太厉害,不透气!”老吴卷着裤腿,赤脚踩在泥里,指挥着劳力用改良过的铁锄(铁匠铺出品)深翻土地。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流下。“把那些草木灰均匀拌进去!还有晒干的鸟粪!这是我们能找到最好的肥料了!”
小秦则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红薯藤。他将藤蔓剪成一段段带芽眼的茎节,浸泡在稀释的草木灰水里。“希望能杀菌,促进生根…”他喃喃自语,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每一段藤蔓都极其珍贵。
土地平整好后,开出了一条条浅沟。小秦和老吴亲自示范,将处理好的红薯茎节倾斜着埋入土中,露出芽点,覆上薄土,再轻轻压实。石坚和其他人跟在后面,笨拙但认真地模仿着。石坚看着那埋入土中的、不起眼的茎节,眼神充满了疑惑。他部落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狩猎和采集,这种把植物埋进土里等待收获的方式,对他而言既陌生又新奇。
“水!轻点浇!浇透就行,别冲跑了!”老吴提着木桶,仔细地给每一垄地浇水。珍贵的水浸润着干燥的红土,也滋润着农学组心中的希望。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的呵护。老吴和小秦几乎住在了试验田边。他们用树枝和藤条搭建了简易的遮阳棚(防止正午暴晒幼苗);每天定时浇水(严格控制水量,深井出水依然宝贵);小心翼翼地拔除每一棵冒头的杂草;用草木灰和捣碎的苦艾(一种本地驱虫植物)混合,撒在田垄周围防治可能的虫害。
基地的其他人,在忙碌的劳作间隙,也常常会绕到试验田边看看。李大柱扛着铁镐去矿场路过,会伸着脖子瞅两眼:“吴老,咋样了?有苗没?”
老吴总是蹲在地头,仔细地观察着土垄:“快了快了,芽该顶土了…”
齐老有时也会背着手过来,他不是看红薯,而是抓起一把红土捻一捻,又看看远处的焦炉烟柱:“土还是太瘦…光靠草木灰和鸟粪不行。焦炉的煤渣、炼铁的矿渣…或许能改良?得想想办法…”他的思维总是跳到更远的技术循环上。
林浩在视察基地时,也总会在这片小小的试验田前驻足片刻。他没有说话,但目光中的期待和凝重,老吴和小秦都能感受到。这几十垄红薯,承载着五百人乃至未来更多人的饭碗希望。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在精心照料下,第一片嫩绿的、带着紫红色的薯苗颤巍巍地顶破了红土,在阳光下舒展开来!
“出苗了!出苗了!”小秦激动地喊声传遍了基地一角。农学组的人欣喜若狂,围着那星星点点的绿色,像是看着最珍贵的宝石。老吴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嫩叶,如同抚摸婴儿的脸颊。
消息迅速传开。刘大勇拎着铁锤跑来看,啧啧称奇:“还真能从这破地里长东西?”李大柱收工回来,也特意绕过来,看着那稀稀拉拉但顽强生长的绿苗,咂咂嘴:“乖乖,还真活了!这要是能结出红薯…那以后…”他仿佛看到了堆满仓库的粮食。
石坚蹲在田垄边,看着那完全陌生的绿色植物,又看看老吴和小秦欣喜的脸庞,似乎明白了这种“埋下去—长出来”的方式,比狩猎和采集更稳定。他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小心地拔掉薯苗旁边的一棵小草。
夕阳下,星星点点的红薯苗在广袤的赤红色荒原上,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倔强和充满希望。它们能否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结出丰硕的果实,关乎着基地能否真正摆脱“无根浮萍”的命运。农业的种子,伴随着工业的火焰和未知的威胁,在这片南溟红土上,艰难地发出了第一抹新绿。
(http://www.220book.com/book/V7S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