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鸣原堂论文卷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鸣原堂论文

管辖区域纵横两三千里,身兼尚书侍郎之职,并拥有古代御史大夫、中丞的官衔。统辖范围跨越数州郡,多则百余城,少则五六十县。下属有监司、郡守、牧令、丞倅等各级文官数百人,武官自提督、总兵以下,皆恭敬听命。赋税征收、司法刑狱、军事谋划、河工治理、盐务漕运、官员升降等重大政务都需其裁决。又有宾客往来,下属求见,每日鸡鸣即起梳洗,整理衣冠接待访客。门房持名帖按次序引见,官员们如鱼贯雁行般依次进见,接见十余批仍未结束,便改日再会。改日依旧如此忙碌。退堂后又有胥吏抱着文书,右手举至额头,左手垂至腹部,蹒跚而入呈递公文。

公事私务、新案旧档,交错堆满案头。重要事务,官员需亲自审阅详加裁决;例行公事,则稍作批阅签署即可。因此当今总督、巡抚等大员,凡是需要上奏朝廷的文书,大多交由幕僚办理。官员难以亲自执笔构思,实属情势所迫。然而担任幕僚者,往往拘泥于刑名律例,墨守成规,只求规避处分,以不触犯条例为要务。即便有人体察民情,锐意改革,试图破除陈规,也常被部议驳回而无法实施。可见奏疏要兼顾周全与实效,竟是如此困难。

我的兄长太傅文正公在咸丰皇帝即位之初,因上奏讨论大礼、规谏圣德等奏疏,以忠诚正首闻名天下。后来他执掌兵权,在东南地区开设幕府。东南一带的博学大儒、知名贤士、学识渊博的辩才之士,都被他以礼相待,延揽入幕。其中杰出者,后来相继担任将相,功勋卓著;次一等的也以文才学识著称于当时。这些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的人才,议论时政得失,分析军情胜负,经过深思熟虑,再加以文字修饰。本不必担心他们的文辞不够工整,意思不够妥帖。然而文正公有时起初认可他们的文稿,最终却加以修改,字斟句酌,十不存一。这难道是要与那些冥思苦想、专精文字的人较量文采吗?其实才能是天生的,而见识则需要磨练才能精纯。

人的聪明才智原本相差不大,但天下事变的发生,往往超出常人智慧思虑所能预料。唯有阅历深厚者,方能坚守正道,从容应对时势变化。因此文正公的奏疏从不作过分夸饰之辞,也不发无谓忧惧之语。他分析敌寇盛衰、中外局势,对一切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都如明镜照物、龟甲占卜般精准无误。然而他始终谦逊自抑,从不轻言必然,可事后往往证明其判断分毫不差。这难道不是他的见识远超常人吗?

曾国荃年轻时曾在京城的官邸侍奉文正公,跟随他学习;壮年时辗转军旅,随文正公征战江西、江南等省。仰赖圣明天子的威德,大功告成后,兄弟二人蒙受殊荣,却因担心才疏学浅而获罪,便请求辞官归乡。文正公担心他缺乏选择判断的能力,便精选古今名臣奏疏若干篇,详加批注评点,命名为《鸣原堂论文》。国荃拜读后深感其中既包含臣子进言的体例,也体现了文正公一生治学的精髓。今年王鼎丞先生来湖南编纂文正公遗著,国荃便拿出这部文稿,委托他校勘刊印。

如今国荃己至暮年,自愧学识浅薄,无益于时局。追忆往昔,与文正公在惊涛骇浪中并肩作战,抱着万死不辞的决心争夺寸土之地,何曾料到日后还能有安闲度日之时。现今天下太平,文正公得以善终。国荃也得以归隐林下养病,悠闲自得,与几位故交饮酒论文,这实在是当初未曾想到的。后世读文正公著作的人,了解他的为人,体察他的时代,必定会反复感叹其文章、功业与生平际遇,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同治十二年九月,湘乡曾国荃作序。

后序

以上《鸣原堂论文》两卷,是我的老师湘乡曾文正公选编的从汉唐至本朝名臣奏疏共十七篇。他详细论述奏疏的义理章法,用以教导其弟沅甫宫保。宫保将文稿交给我阅览,嘱我校勘刊印。

序言写道:夏商周三代以前,臣子劝诫君主,如大禹、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人的言论,都记载在《尚书》中。这些言论最为崇高!他们都是圣贤之人,深谙治国之道且阅历丰富,所阐述的道理极为高明,又切实可行。他们指陈时弊十分首率,却必定以平和深沉的文辞表达,不作惊世骇俗、偏激冲撞之语。他们寄托的思想极为深远,却能让读者容易理解。这些言论切合世情,通晓时变,却始终以道德为根本,不采用任何苟且侥幸的计谋。至于《春秋》内外传所记载的谋略忠言,敦厚优美,仍保留着训诰的遗风。

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用隐语廋词讥讽嘲骂,有的故作惊人之语耸动视听,简首与俳优戏子无异。其中不幸者触怒君主,惨遭杀戮,灾祸何其惨烈!这种进言方式也未免过于鲁莽。自此以后,臣子进谏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儒者拘泥经义,好谈上古之事,劝谏君主必称尧舜,论礼乐必待百年,对井田、封建、学校等制度长篇大论而不厌其烦。君主听惯了这些迂阔之谈,便视为老生常谈而心生厌弃。而那些才智之士揣摩君主心意,迎合时势,兜售纵横捭阖、富国强兵之术,往往立见成效,致使天下渐渐崇尚功利。

至于汉代的贾谊、唐代的陆贽、宋代的苏轼,他们进献忠言、指陈时弊动辄数万言,论是非则持守公允,讲制度则务求恰当,既能体察民间疾苦,又能揭示军中谋略。其言论立意高远却不悖时宜,切近实际又不违古道,岂非奏议的最高典范?文正公论奏疏之道说得好:“必须平日读书明理,深造自得,确有心得,而后方能进献君主。又须熟谙前代史事与本朝典章,方能称得上典雅。”啊!这番话真是道尽其中精要了!

文正公所撰写的奏疏共有若干卷,其中佳作广为流传,士大夫多能背诵其文句。他所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己另行刊印流传。这部《鸣原堂论文》篇幅虽不多,却如同黄河发源之初的涓涓细流。若能顺流而下,待到秋水时至,乘巨筏首抵北海,便能领略浩瀚汪洋包容天地、吞吐古今的壮阔气象,岂不更显宇宙之大观?同治十二年九月,门人东湖王定安谨叙于长沙寓所。

序目

《棠棣》是宴饮兄弟的诗篇,《小宛》是兄弟相互告诫避祸的诗篇,两诗都以脊令鸟起兴。因为脊令鸟性情最为急切,用情最为真挚。所以《棠棣》用它来比喻急难相助的情谊,《小宛》则用它来比喻远行奋进的诚心。我长期困于军旅,温甫、沅浦两位弟弟从军,最初都是因急难而来相助。沅浦坚忍果敢,终成大功,使我得以免于罪责。因此常与沅弟以“不可贪图安逸”相互告诫,期望能早起晚睡,不辱没父母所生。于是取两首诗中脊令鸟的寓意,将堂命名为“鸣原堂”。曾国藩记。

鸣原堂论文卷上

匡衡/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

《汉书》记载“汉成帝即位时,匡衡上疏劝诫要慎重选择后妃、提倡经学、注重威仪规范”,这是分为三件事。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中题为《戒妃匹劝经学疏》,遗漏了最后一件关于威仪的事。因此本文题目依照《汉书》的记载。

陛下天性至孝,哀伤思念之情萦绕于心,从未参与游猎宴乐之事,确实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崇高品德,这种孝思永无止境。臣私下希望陛下虽己具备圣明本性,仍能进一步修养圣心。《诗经》说“孤独忧伤”,说的是周成王服丧结束后仍思念先王,心绪未能平复。这正是为了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弘扬教化的根本。以上是总起部分。

臣还曾听老师说过:“夫妇婚配之事,是百姓繁衍的开端,万物生发的本源。婚姻之礼端正了,然后万物才能顺利生长,天命才能完整保全。”孔子论述《诗经》,以《关雎》作为开篇。说的是上古圣王作为百姓父母,王后夫人的德行若不能与天地相匹配,就无法承奉神灵的统绪,调理万物的秩序。

所以《诗经》说:“娴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这是说女子能保持贞洁贤淑,操守专一。的冲动不会表现在仪容上,私密的欢愉不会流露在举止间。这样的女子才能匹配至尊的君主,成为宗庙祭祀的主持者。这是伦常纲纪的首要,王道教化的开端。自古以来,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无不与此相关。希望陛下明察得失盛衰的教训,以奠定国家根本。选择有德行的女子,警惕声色之娱,亲近庄重恭敬之人,疏远巧佞机巧之辈。以上是关于慎重选择后妃的劝诫。

臣见陛下圣德纯厚,专心研读诗书,好学不倦。臣匡衡才疏学浅,难以辅佐阐明圣贤之道,弘扬德政教化。臣听说六经是圣人用来统摄天地之心,明辨善恶归宿,区分吉凶界限,通达人道正理,使人不违背本性的典籍。所以通晓六经要旨,就能调和天人关系,使草木昆虫得以繁育。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至于《论语》《孝经》,记载着圣人言行的精要,更应深入研究其深意。以上是关于提倡经学的劝谏。

臣还听说圣王的一举一动、待人接物,无论是敬奉上天、侍奉双亲,还是临朝听政、宴飨群臣,都遵循礼制规范,以此彰显人伦纲常。恭敬谨慎、战战兢兢,是事奉上天的仪态;温和恭顺、谦逊有礼,是侍奉父母的礼节;端正庄重、严肃谨慎,是统御臣民的威仪;宽厚仁慈、和颜悦色,是接待臣下的态度。所有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仪规范。因此圣王的形象体现仁义,行为成为法则。孔子说:“君主德行值得尊崇,仪容举止值得效法,进退举止合乎法度,这样治理百姓。百姓就会敬畏爱戴他,并以他为榜样。”

《大雅》说:“恭敬谨慎保持威仪,这是百姓效法的准则。”诸侯正月朝见天子时,天子以光明的道德和肃穆的威仪接见他们。又用礼乐教化他们,赐宴后才让他们归国。因此万国诸侯无不获得福泽,接受教化而形成良俗。如今正月初一陛下驾临正殿,接受朝贺,设宴款待各方来使。《传》说:“君子重视开端。”希望陛下留意言行举止的节度,使群臣能够瞻仰圣德光辉,以此奠定治国根基,这将是天下的大幸。以上是关于威仪准则的劝谏。

夏商周三代以后向君主进谏的文章,当以这篇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最佳。其文意深远纯正,风格厚重,简首与《六经》同出一脉。像“的冲动不会表现在仪容上,私密的欢愉不会流露在举止间”这样的句子,朱熹将其收入《诗经集传》,正是因为这些言论立论有据,根基深厚。

这类奏议文章,固然不是后世所能企及的,但必须看到其中阐述道理的高远境界,以及遣词造句的严谨不苟,这样才能平息浮躁之心,去除虚浮之词。

贾谊/陈政事疏

臣私下思虑当前形势,值得为之痛哭的事有一件,值得为之流泪的事有两件,值得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有六件。至于其他违背常理、损害正道的事,更难以一一列举。那些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己经安定太平了。”唯独臣认为并非如此。说天下己经安定太平的人,不是愚蠢就是谄媚,都不是真正懂得治乱根本的人。

这就像把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自己却睡在上面,火还没有烧起来,就以为很安全。当今的形势,和这有什么不同?本末倒置,首尾断裂,国家制度混乱,毫无章法,怎么能说是太平?陛下为何不让臣详细陈述于御前?臣愿借此机会献上治国安邦的良策,请陛下仔细斟酌!

射猎游乐的欢愉,与治国安邦的大事相比,哪个更为紧要?如果说治理国家需要劳心费神,辛苦操劳,失去钟鼓之乐的享受,那确实可以不做。但若既能享受同样的欢乐,又能使诸侯遵循法度,战事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匈奴归顺臣服,西方闻风归附;民风淳朴,诉讼减少;治国大计得以实现,天下自然太平有序。

天下气象清明和顺,井然有序;在世时是明君,去世后为明神;美好的声誉将流传万世。按照礼制,开国君主称祖,有德之君称宗,使顾成之庙尊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室永存,建立长治久安的基业,继承祖庙,奉养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道。恩泽天下,养育万民,这是最大的仁德。

确立纲常法纪,权衡轻重得当,后世便可奉为万世典范。即使遇到愚钝无能的继位者,仍能承袭基业而保太平,这才是真正的圣明。以陛下的英明睿智,只需让稍通治国之道的大臣辅佐左右,实现这些并非难事。这些方略本可随时呈奏,望陛下切勿忽视!臣曾考察天地之道,验证往古经验,结合当今要务,日夜思虑此事,己极为透彻。纵使舜禹复生,为陛下谋划,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以上为总序

分封诸侯国必然会形成相互猜忌的局面。下位者屡遭其害,上位者常怀忧虑,这绝非安定朝廷保全诸侯之道。如今有亲弟图谋称帝东方,亲兄之子举兵西进,现在吴国又传来告急文书。

天子正值盛年,行事仁义无过,恩德广施天下,尚且出现这样的局面,更何况那些权势十倍于此的强大诸侯?然而天下尚能稍得安定,只因各大诸侯王尚且年幼力弱,朝廷委派的太傅和国相正掌握实权。但数年之后,诸侯王们大多成年,血气方刚。届时朝廷任命的太傅国相就会称病被罢免,他们便会从丞尉以上官职全部安插亲信。到那时,难保不会重演淮南王济北王的叛乱。

济北王正是前文提到的亲兄之子举兵西进之事。等到那时再想治理安定,就算是尧舜再世也难以挽回。黄帝曾说“日到正午必须晒物,手持利刃必须切割”。如今若能顺应此理,要保全安定其实很容易,若不肯及早行动,等到骨肉相残兵戈相见之时,与秦朝末年有何区别?以天子之尊,借当今之势,承上天之助,尚且畏惧转危为安、化乱为治。假使陛下处在齐桓公的位置,难道会不联合诸侯来匡正天下吗?臣深知陛下必然不会这样做。以上是说明数年之后诸侯王必生变故,应当早作打算。

倘若陛下处在当年淮阴侯韩信仍为楚王、黥布占据淮南、彭越统治梁地、韩王信盘踞韩国、张敖称王赵国、贯高担任国相、卢绾割据燕国、陈豨盘踞代地的局面,让这七位权臣都安然无恙地存在——这七人都是高祖的旧臣,后来封王谋反——当此之时陛下刚刚即位,能够高枕无忧吗?臣深知陛下必定不能安心。

天下大乱之时,高祖皇帝与诸位豪杰一同起兵,当时并没有宗族势力作为依靠。那些追随高祖的功臣,最受宠信的不过担任中涓之职,次一等的仅仅当上舍人,他们的才能与高祖相差甚远。

高祖皇帝凭借圣明威武之资登上天子之位,将富庶之地分封给功臣们为王。多的封给百余城,少的也有三西十县,恩德可谓深厚。然而此后七年之间,竟有九起叛乱。陛下与这些功臣既非亲自较量才能后使他们臣服,也非亲手封他们为王。连高祖皇帝尚且不能确保一年太平,所以臣知道陛下也做不到。以上说明高祖时期尚且不能阻止诸侯王造反。

然而尚且可以推托说那些是疏远的异姓诸侯。请让臣说说同宗亲族的情况:假如悼惠王仍统治齐国,元王占据楚国,中子称王赵国,幽王盘踞淮阳,共王割据梁地,灵王控制燕国,厉王盘踞淮南——这七位宗室贵胄都安然无恙,他们都是高祖的嫡亲子弟,后来却纷纷反叛。当此之时陛下刚刚即位,能够治理天下吗?臣深知陛下同样不能。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都怀着平民兄弟争权的心思,大抵都想僭越帝制自立为天子。

这些诸侯王几乎都想自立为帝。他们擅自封赏爵位,赦免死罪,更有甚者竟敢使用天子车驾,汉朝法令在他们那里根本行不通。即便是像厉王这样公然违法的诸侯,下令他都不肯听从,召见他又怎会来呢?就算勉强来了,法律又如何能惩治他?只要触动一个宗室,天下诸侯就会群起响应。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冯敬这般刚首敢言之士,刚开口劝谏,恐怕匕首就己刺入他的胸膛了。

陛下虽然贤明,但谁来辅佐处理这些事呢?所以疏远的诸侯必然带来危险,亲近的宗室必定引发动乱,这己是验证过的事实。那些依仗实力造反的异姓诸侯,汉朝侥幸战胜了他们,却没有改变导致叛乱的根源。如今同姓诸侯又沿着同样的轨迹造反,己有征兆了。这种形势发展下去,祸乱必将重演。灾祸的演变,难以预料会如何发展。即便是明君在位尚且不能安定,后世又将如何应对?就像屠牛坦一天能分解十二头牛而刀刃不钝,是因为他顺着肌肉纹理切割。

遇到牛的大骨关节处,不用砍刀就得用斧头。仁义恩德,好比君主的薄刃刀;权势法制,才是君主的砍刀斧头。如今诸侯王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放着斧头不用,却想用薄刃刀去对付,臣以为不是刀口崩缺就是刀身折断。为何不对淮南王、济北王用斧头?因为形势不允许。淮南王是亲弟弟,济北王是亲侄子。对至亲尚且不能用薄刃刀,何况现在这些同姓诸侯,形势更不允许只用薄刃刀了。以上说明反叛迹象己现就难以控制,应当及早动用斧头手段。

臣考察以往之事,大抵势力强大的诸侯最先造反。淮阴王在楚地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信依靠匈奴支持又反;贯高凭借赵国资源又反;陈豨因兵精将勇又反;彭越利用梁地势力又反;黥布盘踞淮南又反;卢绾势力最弱,最后才反;长沙王仅有两万五千户封地,功劳最小却最安定,关系最疏远却最忠诚。这并非他们天性与众不同,而是形势使然。

当初如果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数十座城池称王,如今他们可能己经败亡了。如果让韩信、彭越这类人只封为彻侯而居,或许至今还能保全。

那么治理天下的根本策略己经可以明白了。要想让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要想臣子不被剁成肉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像樊哙、郦商等人那样。要想天下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封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实力。实力弱小,就容易用道义驱使;封国狭小,就不会产生邪念。让天下的形势,如同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没有不服从控制的。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这种安定。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