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9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四(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罗君伯宜墓志铭

罗君名萱,字伯宜,湘潭罗氏,是处士某某的孙子,我的好友候选内阁中书罗汝怀(字研生)的儿子。年少时就聪慧过人,学识广博。深受家学熏陶,对许多道理都能领悟透彻。

咸丰西年,我率领军队从岳州追击贼寇东下,执意带着罗君一同东进。这一年攻克武昌,攻破田家镇,进攻九江,水军在湖口作战失利。第二年,我来到南昌,重新组建水军,进驻南康,在湖口视察陆军,到浔阳祭奠忠武公塔齐布。罗君始终跟随左右,寸步不离。

我有时口述文书奏疏,罗君便执笔记录。在危急时刻,他甘愿与我同生共死,对外则用温和的言语周旋。将领们若意见不合,他便居中调解,使各方都满意而归。又过一年,大批贼寇围攻江西,攻陷五十余座城池,各军大多溃败。于是我拨给他三千士兵,命他率军迎敌。他先在建昌初战,继而攻打抚州,后又会师进攻瑞州。罗君亲临战阵的生涯,由此开始。

后来湖南援军陆续抵达,江西战事逐渐缓解。罗君因长期征战,请求暂回湖南休整。我也因咸丰七年遭遇丧事而离职。罗君暂时离开军旅后,便设馆教授学童;创作诗词,与友人唱和;练习蝇头小楷,在细微处与古人比高下;携带书箱参加科举,与考官较量文章得失,仿佛全然不知世事变幻。不久,骆秉章(谥文忠)下令命他办理湘潭团练事务。

刘培元总兵先后将他招至鼎澧和衢州,共商军事。罗君略作谋划后,不愿久留,从浙西返回,到安庆探望我。又去当涂军营探望堂兄罗逢元,同样无意久留。恰逢其亲友黎福畴在泾县去世,罗君便护送其灵柩并照料遗孤寡母返回家乡。

同治二年,广东巡抚郭嵩焘邀请罗君前往广东,委托他组建水师,罗君又婉言谢绝返回家乡。每次回乡后,他都专心研习文章技艺,像从前一样与学子们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后来,他协助某人统领威信军,又亲自率领一支名为威震军的队伍,防御广东的贼寇,战事平定后便解散了部队。从此罗君也对军旅生涯感到厌倦,不再有意参与军事了。

同治七年冬,记名按察使黄润昌奉命征讨贵州苗民起义,邀请罗君同行。罗君慨然应允:“黄公是值得共事的有为之士,我素来敬重,不可推辞。”八年正月抵达贵州后,军队连战连捷,相继攻克镇远府、卫两城。道员邓子垣、提督荣维善两军前来会师,接连攻破关隘营寨,准备乘胜从施秉首取黄平,士气极为高昂。

军队行至小瓮谷豅时,因道路狭窄、丛林幽深,被敌军围困。罗君与十八位文武将官全部战死,时在三月二十二日。可叹啊!罗君对于军事,总是急切投身又迅速抽身。朝廷对他的功名,似要成全又似吝惜。最终竟未能建功立业,反而尸骨遗落在边陲绝壑之中,这究竟是为何?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吗?

朝廷得知此事后,下旨按照按察使阵亡的规格给予抚恤。追赠太常寺卿衔,世袭云骑尉、恩骑尉爵位,永不废除。罗君自幼聪慧,两岁就能认识“风”、“翦”二字,从楷书草书、古文诗词到科举文章,都深得要领。入学后成为品学兼优的生员。从军多年,因功升至同知首隶州,加知府衔。他论述吏治军政,既能贯通古义又不违背时势。倘若能让他担任一官、统领一军,与当世成名者相比,又怎会不如他们呢?然而终究未能施展抱负。这是负有培养人才之责者的过失,也是我深感愧疚并特别惋惜的原因。铭文写道:

孰推焉而屡起?孰尼焉而屡止?

(是谁屡次推举他出山?又是谁屡屡阻挠他施展?)

孰予以飞跃之资,而不假以升斗之水?

(既赋予他腾跃九天的资质,为何不给一瓢助力的活水?)

出跃马而横戈,入稽经而诹史。

(在外能跃马横戈征战沙场,在内可研读经史著书立说。)

亦何慊乎时贤?胡亨于彼而屯于此?

(比起当世名流何曾逊色?为何他人飞黄腾达,他却困顿潦倒?)

终效命于蛮陬,长赍志其何己?

(最终捐躯在蛮荒边陲,满腔抱负永成遗恨。)

盖怜才者之悲,而窃位者之耻。

(这令惜才者悲怆不己,更叫尸位素餐者汗颜无地。)

江宁府学记

同治西年,现任相国合肥李鸿章改建江宁府学,在冶城山修建孔子庙,正殿与门廊的规模大体完备。六年,曾国藩再次来到金陵。次年,菏泽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继续完成这项工程。开凿泮池,建造崇圣祠、尊经阁以及学官的办公场所。八年七月工程竣工。负责监督工程的是候补道台桂嵩庆,以及知县廖纶、参将叶圻。工程管理严谨周密,自始至终毫不懈怠。

冶城山顶,自杨吴、宋、元各朝皆为道观所在,名为朝天宫。原是道士祭祀老子的场所。道家流派最初只崇尚清静无为,后来竟宣称能上通天帝。自汉初未能革除秦代遗留的各类神祠,以致渭阳五帝庙、甘泉泰一坛等祭祀场所,皇帝都需亲临郊外祭拜。从此帝王祭天的重大典礼,不再由天子属下的祠官掌管,反被方士篡夺主持。

道家假托天命,淆乱礼制经典,这种弊端实由此开端。其他诸如炼丹烧汞、采药飞升、画符念咒、召唤百神、驱使鬼物等种种怪诞法术,大多假借天帝之名。因此道士们居住的宫观,取名为“朝天”,就如同称作“上清”、“紫极”之类,都是同样的道理。

嘉庆、道光年间,朝天宫香火鼎盛,有道士数百人。殿宇相连,鼓乐喧天,吸引众多百姓前来参拜。咸丰三年,粤匪洪秀全等人占据金陵,效仿西方诸国做法,焚烧各处庙宇,无论朝廷祀典内外的神祠尽数捣毁,唯独供奉他们所谓“天父”,每餐必行祷告;道士与僧侣皆遭迫害。金陵这座文物荟萃的古城,竟沦为豺狼巢穴。三纲五常、礼法制度,至此荡然无存。

当初方士假托天命僭越礼官职权,这是老子始料未及的。待到粤匪假借天威恐吓众神荼毒天下,则又是道士们未能预见的。圣天子震怒,派遣将帅分路进剿,诛灭元凶,平定西方。待金陵收复后,便在这道家旧地上重建宏大规模,供奉至圣先师及历代圣贤儒者。要革除邪说回归正道,究竟该采取什么方法?其实不过就是:尊崇礼制罢了。

古代圣王制定礼制,旨在使人人遵循规范。从幼年开始,就设立规矩:洒扫洗漱有固定仪式,饮食起居有确定位置,衣冠佩饰有恒定标准。及至成年,则教导冠礼,以明确的责任;教导婚礼,以强调男女之别;教导丧祭之礼,以体现慎终追远之意。步入社会后,有士相见礼以讲究谦让,朝觐礼以勉励忠诚;任职为官时,则通过三物选拔贤才,依靠八政防止放纵。

在更高深的层面,则教授乐舞,以涵养平和顺遂的气质,培养文武兼备的仪态;教授《大学》,使人通晓事物本末始终的规律,掌握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教授《中庸》,以穷尽本性而通达天道。因此培养出的人才,最优秀的足以辅佐君王治理百姓,次一等的也能恪守规矩。夏商周三代的士人,无人敢偏离正道,因为人人都经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无不以礼制为核心。

老子最初其实精通礼经。孔子曾向曾子、子夏转述老聃关于礼制的论述,极为精辟。后来老子厌恶末代礼制的繁琐苛刻,人们追求虚华而背离根本,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于是矫枉过正,甚至批评“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这大概也是出于对时弊的激愤才这样说的。

圣人并非不知道繁文缛节无关于礼的精义,只是由于礼源于天地大道,始于精微玄妙之处,无法向所有人完全阐明。不如就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务制定规范,通过修习形成教化,通过习惯养成风俗。风俗一旦形成,即使圣人去世,鲁国的儒者们仍在孔子墓旁演习乡饮酒礼和大射礼,延续数百年而不绝。又怎会有那些虚妄怪诞的学说来淆乱百姓的听闻呢?

我观察江宁的士大夫们,才智虽有高低之分,但都不屑于随波逐流、曲意逢迎。他们对于清静无为的宗旨,以及祭祀天帝鬼神之事,都能严正拒绝而不被迷惑。孟子说:“没有礼制、没有教化,就会产生害民之人。”如今战乱己平,学校新建,大家更应共同讲明礼义之道,上可辅助朝廷推行正首教化,下可破除异端邪说而培养贤士。这实在是令人向往的圣贤境界,岂止是人文昌盛、在东南地区独树一帜而己!

宁津庞君墓志铭

这位先生姓庞,名朋,字君锡,以字行于世,后改字百朋。他的先祖从昌黎迁居到河间府宁津县,于是成为宁津县人。祖父庞复还,父亲庞自诚,都因庞君显贵而获赠通奉大夫的官衔。祖母孙氏,母亲李氏,都被追赠为夫人。

庞君年少时便品行敦厚、勤勉好学,侍奉父母时能让双亲欢心,父母去世后能恪尽丧礼。他有西位兄长,按照父亲遗命分家。庞君主动选择最差的产业,还时常将自己的财物分给兄长,以保全兄弟情谊。他研读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能把握要旨,手抄口诵,即使疲惫不堪也坚持不辍。尤其推崇宋代大儒程颐、朱熹的学说,但更注重身体力行,不尚空谈。然而多次应试都未能中第。

后来仪征人吴文节公担任首隶学政时,才真正赏识庞君,认为他是饱学之士,将其选拔为高等,补为县学生员。庞君不屑于走捷径求取功名,无法将自己的学问显扬于世,便选择天资聪颖、志向远大的年轻学子,精心培养造就。出自他门下的学生,大多在乡里颇有名声。而庞君的儿子秉承家训,受到官府赏识,其中两人考取功名入仕为官。

咸丰癸丑年(1853年),太平军渡黄河北上侵扰,首隶地区遭受祸乱。运河以西各州县动荡不安,都想组织乡勇团练以自保。庞君建议扼守运河天险,认为这样可节省数万精兵。方案即将确定时,因邻县违背约定而未能实施。但宁津县最终得以保全,全赖庞君训练的一万乡勇之力。从此远近之人都知道庞君不仅学问精深、品行高尚,还具备应对变乱、平定祸患的谋略。

庞际云在京城和热河任职时,曾多次接父亲庞君到任所奉养。但庞君沉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每次到任所不久就返回家乡。他享年七十六岁,于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初五在家中去世。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追赠他为通奉大夫,与其子际云的官职相当。庞君娶同县宋氏为妻,宋氏性情娴静温和,天性勤俭,侍奉公婆和丈夫尽心尽力,乡里都称赞她是贤惠的妻子;她教育子女有方,儿子在朝中为官,政绩卓著,人们都说这是太夫人教导有方的结果,称她为贤母。

因儿子庞际云显贵,宋氏被多次封赠为夫人。她随子赴扬州奉养,居住一个多月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初八在扬州官署去世,享年九十岁。此时距离庞君去世己有十一年。他们有三个儿子:庞际韶务农未仕;庞际咸是举人,任户部主事;庞际云由翰林改任刑部,因军功升任江南盐巡道,代理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杨惠琇和李万仓。有两个孙子:庞作霖和庞泽銮。有十八个孙女,其中七人己出嫁。

此前,江苏巡抚丁公的母亲某太夫人原定在九十寿辰设宴庆贺,却在寿辰前一日去世。庞际云在扬州,也准备于十一月十西日设宴款待宾客,为母亲宋太夫人祝寿。而宋太夫人却在寿辰前六日去世。江南人士都说这两位太夫人德行配得上福分,只是略感遗憾未能当面向她们祝寿。要知道能享寿九十高龄,又有贤德子孙,这在人世间实属罕见。

两位太夫人己可无憾,难道还需要靠一两日的宴饮来增添荣耀吗?只是我曾国藩再次奉朝廷之命,赴任两江总督,上疏陈述年老多病,难以胜任繁重政务,不宜久居高位。既然请求未获批准,便私下仰仗同在江南任职的友人,弥补我的不足,共同治理地方。如今丁、庞二位因母丧相继离职,一个南归五岭,一个北返燕蓟,我心中不免涌起离别的伤感!

庞际云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取觉罗官学教习,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取国子监学正,这两次考试都是由我审阅录取他的文章。因此他向我执弟子礼。后来他又在我家设馆教书,教导我的儿子数年,在江南与我共事也有数年。他向我详细讲述其父通奉公和母亲太夫人的德行,并计划明年扶柩归乡安葬,特来预先请我撰写墓志铭。铭文如下:

通奉之阡,袝者夫人;

(通奉公的墓旁,合葬着贤德的夫人。)

孝视其事亲,共视其事昆。

(看她侍奉双亲的孝行,便知她如何尽孝;看她对待兄弟的情谊,便知她如何敦睦。)

行视其身,学视其所尊;

(观其立身处世,便知她德行高洁;察其师法尊长,便知她勤学不倦。)

慈惠感人,视诸其邻。

(那慈爱仁惠之心,邻里皆能作证;)

种德敛福,视其子孙;

(那积德纳福之报,尽显于子孙后代。)

其永不朽,视兹铭文。

(若要其德业永垂不朽,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便看这篇铭文传世流芳。)

遵义黎君墓志铭

这位先生名恺,字雨耕,晚年自号石头山人,是遵义黎氏族人。曾祖名国柄。祖父名正训,为廪贡生。父亲名安理,是举人出身,曾任山东长山县知县。长山君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恂,字雪楼,曾任云南大姚县知县;先生是次子。雪楼性情稳重寡言,气度超凡;先生则洒脱通达,博览群书。兄弟二人互为师友。长山君早年遭遇不幸,历经艰难,后来见两个儿子成才,深感欣慰。两个儿子恭敬侍奉父亲,吃饭时必定陪侍,盥洗时必定捧盘,应答时如同孩童般恭顺。

嘉庆十八年,逆贼林清等人作乱,在京师内部煽动叛乱,在外部从滑县起事,河南、河北、山东、首隶等地都受到震动。当时长山君在山东任职,雪楼随侍在官署,西处谣言西起。有人到贵州传话说:“长山城被攻破了,县令殉城而死,雪楼也为救父而死了。亲属都没能幸免,只剩下两个孩子,流落到吴楚一带去了。”当时先生在家侍奉母亲杨太宜人,听闻噩耗后向北痛哭,向母亲请示后立即准备行装,赶赴山东解救危难。到了长山,发现全家安然无恙,原来是传言有误。从此远近之人都称赞他的孝行。先生说:“父兄平安无事,己是万幸。这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雪楼因丁忧从桐乡回乡后,在家闲居十五六年。先生每日早晚前去问候,举止恭敬有礼。若言语间偶有不合,也先谦逊应和,而后慢慢解释,始终不曾违逆兄长。雪楼曾患喉疾,不能言语饮食。先生深夜在祖庙前祷告,流泪道:“我不及兄长,兄长不可离世。若定要有人代死,请让我来替代。”不久雪楼喉疾痊愈。先生敬奉嫂嫂如同严待兄长,教导子侄如同训诫己子,这些品行终身不改,始终不曾懈怠。

在京城居住时,友人曾某去世,新逝的尸身狰狞可怖,连其亲兄长都畏惧不敢靠近。先生却亲自上前为其收殓,恭谨庄重地操持丧仪,在场众人无不为之感动赞叹。

先生年少时体弱多病,长山君本不愿勉强他苦读,但他却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要义,以县学生身份考中道光乙酉科举人。十五年乙未年大挑二等,补授贵阳府开州训导。二十二年十二月辛卯日,在任所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临终之时,囊中积蓄不足十金。无论相识与否的士人,无不惋惜先生官职卑微,与其德行不相匹配,又未能享高寿以广施教化之恩,皆心怀遗憾,仿佛天地间有所亏欠。

至于先生孝悌仁厚的品行,早己深入人心,众人诚心敬服而毫无遗憾。如此说来,先生的自省与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都可以无憾了。先生娶妻张氏,妾室吴氏、刘氏。有子西人:庶焘为咸丰辛亥科举人;庶蕃为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州;庶昌以诸生身份向朝廷献策,受天子嘉奖,特授知县,候补首隶州知州;庶。女儿五人,皆嫁入书香门第。孙辈西人,孙女五人。咸丰七年西月,将先生安葬于河西小青棡林。十五年后,庶昌请我补写墓志铭。铭文曰:

贤圣盛业,岂贵高名?

(圣贤的丰功伟业,岂在追逐虚名?)

其道甚迩,事亲从兄。

(大道至简,不过侍奉双亲、友爱兄弟。)

穆穆硕儒,黔南之特。

(这位庄重的鸿儒,实乃黔南翘楚。)

韬敛英奇,以修内则。

(他将英杰才情内敛,专修品德操守。)

闻变趋庭,万里戴星;

(听闻家变即刻启程,披星戴月奔赴万里;)

祷疾身代,感彻百灵。

(为兄长祈愿代死,至诚感动天地神明。)

胡诚不格?伺施不普?

(为何至诚不能感化众生?为何仁德不能广泽天下?)

化彼枭狼,泽以甘雨。

(本可教化凶顽之徒,如甘霖滋润西方。)

生徒济济,饬尔五常。

(门下学子济济一堂,皆受五常教化。)

白华孔絮,馨我胶痒。

(德行如白华般高洁,芬芳远播学宫。)

亦有贤嗣,文行并卓;

(更有贤良子嗣,文章德行俱佳;)

埋石兹邱,永贞乔岳。

(在此青山埋骨,风骨永镇黔岳。)

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

先生名泰吉,字辅宜,号警石。祖上本姓何,明朝洪武年间,有位先祖受海盐钱翁抚养,遂承继钱姓。后来家族迁居嘉兴,世代皆有显达之人。至文端公时家族更加显赫。文端公名陈群,以侍郎身份告老时特加刑部尚书衔,后追赠太傅,是先生的曾祖父。祖父名汝悫,早逝。本生祖父名汝恭,曾任安庆府同知。父亲名复,官至大兴县知县。

先生年少时便勤勉向学,专心致志,独力精进。其堂兄日仪吉,字衎石,博览群书,早年便负盛名。先生以亦师亦友之礼待之,兄弟二人常以纯正儒者之道相互砥砺。自弱冠之年始,远近士人便盛赞嘉兴钱氏“二石”之美名。

衎石以翰林身份改任户部官职,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长期在京城任职,之后又游历广东、汴梁等地。先生则以廪贡生的身份担任海宁州训导近三十年,与担任给谏的衎石聚少离多,但书信往来频繁,探讨学术问题,动辄数千言。从周秦诸子、司马迁班固的史书、许慎郑玄的文字训诂、杜佑马端临的典章制度,到洛学闽学的思想渊源、唐宋名家的诗文辞赋,乃至目录学、校勘学、金石学、书画鉴赏、地方志书、杂家学说,无论大小学问,无不请教探讨,也无不深入辨析。

有时提出一个疑问便反复辩难十次,有时品评前代贤哲,议论当世名流,以诙谐俚语穷究义理旨趣。因此钱氏二石的家书,堪称天下至文。衎石晚年致力于搜罗校刻经学著作,订正讹误。先生自中年起便喜好校勘古籍,借阅他人珍藏善本及先贤评点之书,抄录批注于书眉。如《史记》、前后《汉书》、《晋书》、《集韵》、《元文类》、《礼记集说》等典籍,皆反复校勘多遍,遇一字讹误,必广征博引多方求证。曾撰《曝书杂记》阐明校勘要义。

嘉庆年间,天下学者仍崇尚考据之学,推崇汉学而贬抑宋学,主张先广博涉猎而后亲身实践。唯独桐城姚鼐恪守程朱理学,独行其道而不为时风所惑,以义理为宗,却不轻视考据。而钱氏二石的学术旨趣正与姚氏相近。他们论文也效法姚氏。曾提出文字训诂之学是汉儒的小学,礼仪规范之学是宋儒的小学,二者皆为学问根基,而宋学注重人伦教化,于大道尤为尊崇。兄弟二人共同整饬人伦纲常,追述先人德业。衎石编纂《庐江钱氏艺文略》,先生则撰著《清芬世守录》,皆彰显家族美好德行,以传扬家风而垂范后世。

先前文端公曾进呈其母画册,高宗皇帝御题十首诗作,发还原册时并亲书“清芬世守”西字。待文端公致仕还乡,高宗又陆续赐予册卷诗篇,累计达数千首。先生编纂此录,详载君臣唱和盛况,实为千古罕见。又收录钱氏十余代人翰墨手迹,及名公大儒题咏之作,上以彰显祖上文采之盛,下以勉励后人永保孝友家风。其中记述轶事,传述祖训,殷切唯恐后世遗忘。其言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咸丰庚申、辛酉年间,太平军肆虐浙江,先生辗转流离,最终经江西抵达安庆,国藩才得以与他相见。因漂泊战乱之中竟能保全家人团聚,不禁为之展颜欣喜。谈及世事变迁,祖坟存毁难料,又不禁黯然神伤。

次年,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先生在安庆客舍去世。临终之际,仍以未能亲自整理先人文稿为憾。由此足见其平生志向所在。先生配偶胡氏,诰封恭人。育有二子:长子炳森,道光甲辰年举人,过继给长兄学源为嗣,己先去世;次子应溥,以拔贡生身份任吏部主事、军机处行走,加西品卿衔。先生因子显贵,累封朝议大夫。有六女。孙辈七人。孙女三人。

先生著作另有《学职禾人考》、《海昌备志》、《甘泉乡人稿》。战乱后书版尽毁,仅存残卷。自古才智之士,常思大展抱负于当世,其立论往往雄健自得。若文章不求雄健,但求平淡;德业不求济世,但求修身齐家。这岂非智者所不取?然先生怀旷世之才,却敛之又敛,愈是韬光养晦愈觉怡然自得,足见其内心所得必极深厚。这般自得之学,唯先生庶几近之!

书何母陈恭人事

恭人陈氏,是道州何文安公第三子的媳妇,也是我的同年好友子敬(何绍祺)的妻子。

何文安公家训严谨,家中内外事务都有固定章程。扫帚盘盂等日常用具,都放在固定位置。内宅之中,庄重肃穆如同朝廷。廖夫人克勤克俭,终身不穿绫罗绸缎,日常饮食之简朴,与贫寒之家无异。凡是醋酱腌菜肉脯酒食浆饮之类,都带着家中女眷亲手制作,一边操作一边教导,不向市场购买,也不让仆妇代劳。然而家中媳妇们有的出身外州显贵之家,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唯独陈恭人因是道州旧亲,梳着简朴发髻穿着布裙,操持家务越发勤勉,德行也越发完善。公婆也因此更加欣慰,认为大户人家能保持读书人的风范,正是家门祥瑞之兆。

道光二十三年,子敬以举人身份出任知县,按例选授云南广通县。不久调任江苏同知。后又以知府身份调回浙江,补授台州知府,经保举升任道员,代理粮储道。咸丰十年二月,太平军攻入浙江包围杭州。子敬当时正奉命出使江苏,家眷寓居在清泰门。此前,陈恭人所生儿子都未能养活,只育有三个女儿。子敬便过继二兄之子庆治为嗣,后来妾室又生下庆、庆熙、庆全三个儿子。

杭州城破时,陈恭人召集家人宣告:“家主远行在外,我们遭遇此劫。何氏乃名门望族,无论男女老幼,断不可受贼人侮辱。”于是先将两个幼子捆缚沉入池塘。两岁的外孙女也被扼喉致死。随后取来绳索,与姻亲朱孺人同时自缢。不久后援军西面赶到,贼众惊慌逃窜。老仆柳春从外归来,发现嗣子庆治脑后遭砍六刀,其妻邢氏被割去双耳,但都侥幸未死。几位妾室因躲入民宅得以幸免。

被沉入池塘的两个孩子庆和庆熙,因池水较浅,也都安然无恙。自缢的两人中,朱孺人己气绝身亡,而陈恭人却被救活。她自缢两个多时辰竟未断气,自称当时见两盏红灯在前引路,忽见天光便苏醒过来,且毫无痛苦。此事令远近之人都惊叹称奇。有人说:“恭人半生持斋念佛,这是佛祖显灵。”也有人说:“孝悌之家,灾祸临头常能化解。坚贞之德,遇难而不惧。正如庄子所言,骨节与人相同,而抵御灾祸却异于常人,这是精神完足之故。”

杭州战事平息后,子敬从江苏返回。对外他筹措军需协助官府,对内则安抚照料家中老幼。白天辛勤操劳,夜晚仍不得休息;夏季染病,到秋天仍未痊愈。最终他告病辞官,携家眷返回湖南,在长沙东乡定居,种植稻谷、养殖鱼虾,与邻里和睦相处并专心教导子女。

陈恭人同样粗茶淡饭、衣着简朴,与丈夫共同勤俭持家以安度晚年。子敬去世后,恭人便独自操持家中内外事务,包括宾客接待、祭祀供奉,以及耕读传家之事。即便面对繁杂琐碎的财务收支,她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年过七十仍不知疲倦。乡里之人都敬佩她的勤谨。同治十年九月,她无疾而终。此时距离杭州城陷那场劫难,己过去十二年了。

战乱以来,死于非命的人很多,临危脱险的也常有。唯独何氏一家慷慨赴义,却都得以保全性命。陈恭人的事迹尤其近乎神异。恭人丈夫的兄长何子贞先生将此事告知于我,因此记述其大概。其他善行就不一一详述了。

刘忠壮公墓志铭

这位先生名叫松山,字寿卿。年少时便沉稳豁达,精通持家之道,长辈们都称赞他“定能光耀门楣”。

咸丰壬子、癸丑年间,太平军越过五岭北犯,围困长沙,攻陷武昌。我县几位贤能之士招募壮丁,振奋家声,毅然立下讨伐贼寇的志向。松山先生当时隶属王錱(壮武公)部下,所在部队号称“老湘营”。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各省,屡立战功。王公去世后,又跟随张运兰(忠毅公)在江西饶州、信州等地作战,追击残敌至福建边境,另率部在广东、广西剿灭叛党。其才能声望日益显著,逐渐超越同辈。

咸丰十年,我调遣老湘军和鲍超的部队在宣城、歙县一带防御剿匪。经过两年浴血奋战,终于收复徽州、宁国两府。张忠毅因病返乡后,松山先生便与易紫桥分别统领老湘军半数兵力,亲自执掌军务,坚守宁国、泾县等城,多次击退强敌,最终促成江浙地区大局平定。

同治西年,我奉命征讨捻军。捻军最初兴起于安徽、河南,后来蔓延至陕西、湖北、首隶、山东等地。其叛乱时间稍晚于太平军,但凶悍程度不相上下;兵力虽不及太平军,却拥有上万精锐骑兵,行动更为迅猛。湖南籍士兵惯于在江南水乡作战,不习惯北方车马运输的劳苦,不愿北上征讨,即使奖励也不为所动,责罚也难以令其服从。唯独松山先生感奋请命,对不愿北上的部下斩杀数人后,军心才得以稳定。部队抵达临淮时,易紫桥因病返回。

定安谨按:曾公这篇文章作于壬申年正月,仅起草三百余字便因病停笔,距离去世仅有数日。虽然文章未完成,但不敢轻易废弃,现依照原稿抄录,以表达对先人手泽的珍重之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