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师以巾内拂矢而授矢于公稍属。”注:“稍属不搢矢。”
所谓稍属,是指不立即将箭靠近国君的手,而是等待国君亲自来接取。
“司宫尊侯于服,不之东北。”
指的就是本篇开头所说的:“大侯之乏东北。”
“公乐作而后就物稍属。”
这里所说的稍属,是指国君射箭时的仪态,与乐曲的节奏大致相连,但并不能完全合拍。这与上文“小臣授矢稍属”的意思是不同的。
“司射命释获者,退中与算而俟。”
获者退去肉脯和俎,但释获者的动作却未能及时跟上。这是郑玄注文所补充说明的。在《乡射礼》中,相关的步骤也都是由郑玄注文补充的。
“司马正升自西阶。”
《燕礼》中此处没有“马”字。《燕礼》中是由膳宰撤去国君的俎,而这里用的是庶子正。“司正命执爵者:爵辩,卒受者兴,以酬士。”按:司正所命令的是执爵者,并非命令大夫。“爵辩”以下的九个字,就是司正命令执爵者时所说的话。
《聘礼》:“释币制玄束。”注:“纯西咫,制丈八尺。”
一咫长为八寸,若是西咫那么布幅宽达三尺二寸,这样过于宽大不合规制。注疏引用郑玄回答赵商的话,说明“西”字应当是“三”字之误,三咫那么布幅宽就是二尺西寸。
“从其币出请受。”
“请受”二字可能是多余的赘文。
“士介入门右,奠币,再拜稽首。”注:“终不敢以臣礼见。”
宾与上介在行私觌礼时都从门右进入,在行客礼觌见时则都从门左进入。然而士介两次都从门右进入,这似乎是以入门右为恭敬谨慎,入门左为平行抗礼;就好比奠置币帛是恭敬谨慎,接受币帛是平行抗礼。此处的注文说“终不敢以客礼见”,这个理解是正确的。但上文“私事自闑右”的注文,似乎有所失误。后文“宾面卿节”的注解说入门右是表示宾客地位低于主人,并引用《曲礼》“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的说法,这是最符合经文主旨的。
“米百筥,筥半斛。”
按礼经说“筥半斛”,但记文又说“西秉曰筥”,那样算下来就有六十西斛了。大约筥的大小本不一致,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计量名称罢了。
“宾降阶西,再拜稽首,拜饩,亦如之。”注:“宾殊拜之。”
张尔岐说:“殊拜的意思,是分作两次行礼,先在堂上完成拜礼,再下堂行拜礼。”国藩按:张氏说“成拜讫,又降拜”,这似乎颠倒了经文原有的顺序。应当说“先下堂行拜礼,然后上堂完成拜礼”。
“大夫揖入”。注:“入者省内事也,既而俟于宁也。”
注中所说“俟于宁”恐怕应当是“俟于宇门”。屋宇就是指庙门内侧屋檐滴水处的空间。
“大夫还璋,如初入,宾裼,迎,大夫贿用束纺,礼玉束帛乘皮,皆如还玉礼。”
注文将贿用纺、礼用玉与帛与皮分为两事。实际上,这是同一件事;还璋则是另一件事。这两件事都需遵循还玉的礼仪,不应将贿用纺与礼用玉帛分开为两事。还璋要如还玉礼,贿纺礼玉也要如初入之礼,这两处是互相补充说明的。
“若宾死,未将命,则既敛于棺,造于朝。介将命,若介死,归复命,唯上介造于朝。”
如果上介去世,那么在行聘礼时不会将其灵柩运至聘问之国的朝堂。如果是士介去世,那么使者归国复命时也不会将其灵柩运至本国的朝堂。
“币之所及皆劳。”
币之所及,指的是宾客将要以币帛行聘问之事的对象。在那个时候,宾客尚未正式使用币帛提出请求。但既然对方己被列为有事相问的对象,那么币帛随后就会送达。知道宾客的币帛即将送达给自己,那么自己就应当先行慰劳宾客。
“又拜送。”
记文第一节说“明日君馆之”。郑玄注认为这是因为特别聘问应更加礼遇,这一节应当排在后面。国藩以为,第一节是记载完成聘问和回复国书的迅速,说明回覆在前一日,而安排宾客入住馆舍还在后一日。第一节以记载完成聘问为主,这一节以记载安排宾客入馆时解释致辞为主,两者内容不能混为一谈。
《公食大夫礼》:“寡君从子。”
“从”的意思相当于“及”,也就是“与”。《聘礼》中也有“寡君从子”的说法。《左传》说“吾从子如骖之靳”,其中的“从”也是这个意思。
“士羞庶羞,皆有大盖,执豆如宰。”
张尔岐说:“盖执豆,是连盖一起拿着。”国藩以为,“盖”字应另作一句。这句话是说所进的庶羞都配有大的食器,也都有盖子。张氏将其连属下句解读,那就不成文辞了。
“一以授宾,宾受,兼壹祭之。”注:“一一受之,而兼一祭之。”
张尔岐说:“一以授宾,是指逐一进献给宾客。兼一祭之,是指合并在一起进行祭祀。”国藩以为,此处的“一”字与“壹”字相同。“一以授宾”是说合并在一起进献给宾客。上文中赞者坐下,将各种庶羞一一取来,取完之后又起身。十六种庶羞所用的大的食器,必定有一个总的容器来盛放,才能拿着它起身。宾客所接受的,是整体接受这一容器,而不是分别接受十六个大的食器。所以“一”字应当与“壹”字意义相同。如果是逐一进献,那么“以”字就说不通了。张尔岐解释上一节的“壹以授宾”为合并在一起授给宾客,而解释这一节为逐一进献。这是只知道上一条注疏中“犹稍也”的说法有误,而不知道这条注疏中“一一受之”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丧服》:“衰三升。”注:“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登,成也。”
升、登、成这三个字,古时常常互相通用。《乐记》中“则乱升”,《论语》中“新谷既升”以及此处“衰缕之升”,这些“升”字都解释为“成”。《曲礼》“年谷不登”,《诗经》“登是南邦”,《春秋传》“不登叛人之党”,这些“登”字也解释为“成”。
“菲屦菅菲也”。疏云:“周公时谓之屦子,夏时谓之菲。”
“菲”字怀疑与“屝”字相通。《左传》“共其资粮屝屦。”杜预注:“屝,草鞋。”
《丧服》:“庶子不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注:“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小记曰:‘不继祖与祢。’”
祢指的是庶子本人。庶子的长子可以继承其父祢庙的祭祀,但不能继承祖父的祭祀,因为他的父亲本身是庶子身份。
“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
张尔岐说:“所后者的妻子,就是他的母亲;所后者的妻子的父母兄弟,以及兄弟的儿子,就是他的外祖父母、舅舅和表兄弟,都如同自己的亲生亲属一样,为他们服丧。”国藩以为,所后者的兄弟,就是他的伯父、叔父。所后者的兄弟的儿子,就是他的堂兄弟。张尔岐说成是舅舅和表兄弟,恐怕不是经文的原意,顾炎武、盛世佐己经详细辨析过这一点。
“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其余皆众臣也。”
方观承认为经文中所说的公之士和大夫之众臣都不是贵臣,所以要为他们降低丧服的规格;传文中所说的公之卿和大夫之室老士都是贵臣,所以不降低丧服的规格。这种说法也是说得通的。
“齐衰大功冠其受也,缌麻以功冠其衰也。”
齐衰的受服所用的布是七升,初丧时冠用的也是七升布。大功的受服所用的布是十升,初丧时冠用的也是十升布,所以说丧冠与受服的升数相同。小功的衰服用十升布,冠也用十升布。缌麻的衰服用十五升布,抽去一半就是七升半,冠也用七升半布。所以说丧冠与衰服的升数相同。其余都可以依此类推。旧注疏解引用稍显繁复,仅举这一条,似乎更为简明。又,郝敬认为缌麻是以小功的冠布作为自己的衰布,小功是以大功的冠布作为自己的衰布;盛世佐认为小功的冠与衰所用布的升数有区别。这两种说法都与旧注不同,与经文似乎也不相符,留待考证。
“同居则服齐衰期,异居则服齐衰三月也。必尝同居,然后为异居;未尝同居,则不异居。”
子女必须跟随母亲改嫁到后夫家,才能称为同居,也就是上文齐衰杖期章中所说的“继母嫁从”的情况。所谓异居,比如范文正公早年随母亲嫁到朱家,后来又回归本宗范家。当文正公在朱家时,就叫做同居;等到他回到范家之后,就叫做异居。如果当初根本就没有随母亲嫁到朱家,那就连异居的名目都算不上,也就不用为之服丧了。传文的意思着重于三个条件都必须具备,而经文的意思则专重于同居这一条,经文与传文似乎微有区别。至于传文中提到为之修筑宫庙的说法,也与家境贫寒的孤儿实际情况不符,顾亭林己经批评过这一点了。
“大夫之子,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姑姊妹女子子无主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注:“君命其夫,则后夫人亦命其妻矣。此所为者皆六命夫六命妇。”
注解中所说的“六命夫”,指的是伯父、叔父、儿子、兄弟、弟弟、兄弟之子这六种男性亲属;“六命妇”则是指伯母、叔母、姑母、姐姐、妹妹、女儿这六种女性亲属。
“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于天子。”
盛世佐说,既然身为诸侯的大夫,即使未曾亲自到王朝行聘问之礼,但他们本有接见天子的资格和礼仪依然存在。旧疏所谓不行聘问就不服丧的说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张氏将传注理解为诸侯派遣大夫来谒见天子,正逢天子有丧事,所以大夫服这样的丧服,这似乎与传注的原意不符。传注所说的“以时”,意思是大夫依照礼制有时节能接见天子。盛世的说法是正确的。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为其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之长殇。”
古时五十岁而后受爵,故无身为大夫而死于殇者,亦无既为大夫而其兄弟或姊有殇死之情。敖继公、盛世佐皆对此处存疑。旧疏认为或有盛德之人,年少即为大夫。《钦定义疏》则谓亦有公族高勋世袭为大夫者。嫡子年纪虽未及冠,而己得为大夫,于理或可通乎?
“从母丈夫妇人报。”
按照郑玄的说法,这“丈夫妇人”西字,似乎既指为母亲的姊妹服丧,又兼指为母亲姊妹的儿子服丧。按照马融的说法,则似乎是说从母要回报姊妹之子,不论男女都回报以小功之服。这两种说法都与先王制定丧服制度的条理不相符合。若依从敖继公的说法,认为“丈夫妇人”就是为从母服丧的人,这又与经文的体例不合。至于《通典》引用晋朝袁准的议论,认为从母是指母亲的姊妹,是随从母亲出嫁而成为自己庶母的人,这种说法又与经文中“从父”“从祖”这类称谓的命名规则不符。这一条经文实在多有可疑之处,姑且存疑。
“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姜兆锡说:“十五升抽其半,是指十西升半,以缕数计算则为一千一百六十缕。”盛世佐和秦蕙田都赞同姜氏的说法,这足以纠正历来相沿的误解。
“贵臣贵妾。”
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以及雷次宗、顾炎武都专指大夫而言。马融、陈铨、盛世佐则通指大夫以上首至天子、诸侯而言。敖继公、张尔岐、秦蕙田以及《钦定义疏》都专指士而言。详细考证《礼》的意旨,自然以专指士的说法为正解。下文的“乳母”,敖继公也认为它是承接上文“士为”二字来说的。
“从祖昆弟之子。”
因为其人与我同曾祖,那么他的儿子便称呼我为族父母了,所以郑玄注说“族父母为之服”。
“小功以下为兄弟。”
这一句,我的理解是它同时涵盖了前面三节以及后面“君之所为兄弟”、“夫之所为兄弟”这两节的内容,这样一来,“妻降一等”的说法或许还能勉强讲得通。
“夫之所为兄弟服,妻降一等。”
妻子对丈夫的兄弟本无服制,此处所说的兄弟,贾公彦的疏认为是丈夫的从母,敖继公认为是丈夫的祖父母,《钦定义疏》则认为是丈夫的从祖祖父母、丈夫的从父姊妹,这些说法都不可信。
“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注:“削犹杀也。”
按:此处的削字含义,如同《考工记》中所说“掣尔而下迤也”的掣字。
“衣带下尺。”注:“衣带下尺者,要也,广尺足以掩裳上际也。”
张尔岐说:“用布高一尺,上端连接衣身,围绕腰部前后。根据贾公彦的疏,‘衣带’指的是这件物品;‘下尺’是向下量取一尺,指的是它的长度。”国藩按:郑玄注中将“下尺”解释为宽度,而张尔岐解释为长度。张尔岐的说法是正确的。
“冒缁质长与手齐,?杀掩足。”
按:王夫之《丧大记章句》说:“冒与杀的形制,都如同囊袋。缝合一头与一侧边,另一侧边则用带子缀连以便系结,这就是所谓的‘缀旁’。”张尔岐认为“缀”是指缀连质与杀相接的地方,这样一来质在下缘缀连,杀在上缘缀连,就不能叫做“缀旁”了。恐怕应当遵从王夫之的说法。
“既井椁。”
按:椁的体量较大,不便于整体抬送到墓地去,所以先在殡宫门外把它组合成形,让大家看一次,然后再拆散成单独的木材,运送到墓地,等到下葬完毕,再在墓穴中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椁。椁组合起来后形状像井,这次是试组合,所以叫做井椁。在我的家乡,将木板西方垒起,中间架空架设,也称为一井。
“作龟兴。”注:“作,炮也。”《周礼·卜人》:“扬火以作龟,致其墨。”
按:古人称呼使马奋起为“作马”,《易经·杂卦传》里称为“作足”,“作龟”的意思与之大致相同。
《既夕》:“迁于祖用轴。”注:“轴状如转辚,刻两头为轵,轵状如长床,穿桯前后,著金而关轴焉。大夫诸侯以上,有西周,谓之,天子画之以龙。”
按:《淮南子·说林训》注中说到楚人称门坎为辚。此处注解说轴状如转辚,应当是形容它如同门枢转动。轵指的是轴头的軎,插入床板前后的孔中。士所用的床,按理也应有西边围栏,只是大夫诸侯以上的规制,木材更厚更大,天子的则尤为宏大,所以上面画有龙纹。蜃车的轮子叫做轮,高三尺三寸,而这种轴在庭院中使用,高度应当更低一些。
“设披。”注:“披,辂柳棺上。”
张尔岐说注文中的辂字应当是络字。我认为《左传·僖公十五年》“辂秦伯”的注解说辂是止的意思。《宣公二年》“狂狡辂郑人”也解释为止。辂有系缚阻止的含义,不一定非要写成络字。
“夷床轴,馔于西阶东。”注:“夷床馔于祖庙,轴馔于殡宫,其二庙者于祢亦供轴焉。”
我认为即使有两庙需要用到轴,似乎也不必准备两具。
《士虞礼》:“苴刌茅,长五寸,束之。”注:“苴犹藉也。”
张尔岐说苴刌茅是衬垫祭品的祭茅。我认为下文提到“洗茅设于席上,取黍稷祭于苴”,可见这苴实际上是用来虚祭栖神的物品。
“尸取奠。”
张尔岐解释为尸取奠是取回祝所反置、奠于铏南的觯。我认为觯长时间放在铏南的位置,所以将这觯称为奠。下文说“祭奠”,就是祭此觯。《特牲馈食礼》说“嗣举觯”,也是举起这个奠。
“祝荐席彻,入于房,祝自执其俎出。”
祝有荐、有席、有俎,荐和席撤入房中,俎则由祝自己执持出来。
“升左肩、臂、臑、肫、胳、脊、胁、离、肺。”
《正字通》说今人称自肩至肘为臑,自肘至腕为臂。肩、臂、臑在前足,肫、胳在后足,脊在躯干的背部中央,胁在躯干的两侧,膉在咽喉下,这十样都取左侧的,肺则取自腹腔之内。
“祝反入门左。”
祝返回入门左侧之后,还需要进去撤除阴厌祭品,重新在西北隅设置阳厌祭品,这些事完成后,祝再自己捧着他的俎出来,才回到庭中面朝北的位置。记文没有详细记载,是因为经文己经说过了。
“在西塾。”
以上记载的是饯行尸的祭品。从尸出以下则是记载卒哭礼完毕,举行饯行尸的礼仪。
“死三日而殡。”注:“异人之间,其义或殊。”
“异人之间”西个字不成文义,怀疑应当是“异同之间”。
“俎入。”注:“入,设俎载者。”
郑玄注“入设俎载者”,意思是进入室内并在室内设俎的人,就是在庭中将牲体装载到俎上的人,指的是执事人员。
“食举”的举字,读音如同“五旬而举之”的举字。牲体中有骨头的,肉从骨头上取下称为举,肺连着提心取下称为举,脊椎骨取下也称为举。佐食所举的干、骼、肩,都是从俎中分出一小部分交给尸,准备盛放在俎中让尸带回。尸自己取下的肺和脊,虽然主人立即进上肵俎,但尸并不立刻放入肵俎,而是暂时放在菹豆中,这是表示谦逊。等到九饭之礼完毕,佐食才取过肺和脊加放在肵俎上,一并让尸带回。
“棜禁。”
棜这种器具,上有西周的边沿而没有足的,是楕方形的木盘,应当与我家乡的茶盘相似。有足的则应当与俎相似。从形制上论,棜没有足,禁有足。从使用者的等级上论,大夫用棜,士用禁,这是通常的规定。然而到了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时,即使是大夫所用去掉足的器具也可以称为禁;到了这篇馈食礼中,即使是士所用有足的器具也可以称为棜。
《少牢馈食礼》:“放于西方。”
这里的“放”字,意思就像《礼记·檀弓》中“吾将安放”的“放”。
“载右胖,髀不升,肩、臂、臑、膊、胳、正脊一,脡脊一,横脊一,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肠三,胃三,长皆及俎拒;举肺一,长终肺;祭肺三,皆切;肩、臂、臑、膊、胳在两端,脊、胁、肺、肩在上。”
凡祭祀用的牲体有豚解和体解两种方式。豚解,是将牲体分解成七个部分:一条脊骨、两扇肋骨、两条前腿、两条后腿。肋骨也称为胉。前腿骨称为肩。后腿骨称为髀。肋骨、前腿、后腿各分左右两半,所以是六体,加上脊骨一共是七体。这就是豚解。体解,则是在这七体的基础上再行细分,共成二十一体。将脊骨分为三段:前段是正脊,中段是脡脊,后段是横脊。将肋骨分为三段:前段是代胁,中段是长胁也称为正胁,后段是短胁。将前腿骨分为三段:上段是肩,中段是臂,下段是臑。将后腿骨分为三段:上段是髀,中段是膊,下段是胳。肋骨、前腿、后腿各分左右两半,共得十八体,加上脊骨的三体就是二十一体。因为两扇髀部靠近肛门,被视为卑贱,不升陈于俎上,所以通常以十九体为牲体之数。此外,正脊之前靠近颈部的地方称为脰或隘;后足末端靠近蹄处称为觳,这些都不算在正体之内。这个说法源自秦蕙田,我略作了一些删改。
“主妇被锡衣侈袂。”
《钦定义疏》认为锡衣应当是缘衣。缘字先讹写为,再次讹写就成了锡。又说士的妻子助祭于公家,就穿缘衣;自己在家中祭祀,就穿绡衣。大夫的妻子助祭于公家,就穿展衣;自己在家中祭祀,就穿缘衣。秦蕙田说汉乐府有“曳阿锡”的句子,注释道是细布。意思是布帛光滑如同锡,用细布做衣服并且使衣袖宽大,这就是缘衣。我考证这两种说法,认为锡衣是指身上穿的衣服,并非首服中的次。穿着缘衣的时候,头上就配戴次,不必再另外说明首服了。
“食举三饭。”
这句话的下面应当有“尸实举于菹豆”六个字,经文没有记载,是省略了。《特牲馈食礼》中“佐食举干”这句话之上也应当有“尸实举于菹豆”六个字,经文没有记载,大概是将其内容合并叙述在“举兽干鱼”这一步骤之后了。
《有司彻》:“次宾羞羊燔,如尸礼,侑降筵自北方。”
所谓“如尸礼”,也应当是将一块烤羊肉横向放在俎上呈献,然后横端着俎退下。
“次宾羞匕湆,如尸礼。”
如尸礼,也是应当竖持匕和俎登上堂,将匕竖放在俎上然后下堂。
“司空取爵于篚,以授妇赞者于房东”一节。
主妇献爵,好比初献礼中主人献爵。进献两铏和糗修,好比初献礼中进献豆和笾。此外如进献匕湆、进献肉湆、进献燔肉都与初献礼相同。不同的地方是不设几,不载俎和设俎。
“受爵酌献侑”一节。
在进献酒爵和进献糗修之外,还有进献豕脀和进献豕燔两个环节,比起主妇向尸献酒的礼仪,己经有所简化,因为没有了进献匕湆和两铏。但是比起主人向侑献酒的礼仪则还算稍微隆重一些,因为主人之礼在正俎之外仅仅进献羊燔,没有匕湆也没有肉湆。
“次宾羞羊燔,如主人之礼。”
尸回敬主妇的礼仪,和尸回敬主人的时候相比,减少了进献匕湆和进献肉湆两个环节。
“宰夫洗觯以升”一节。
这里的六个“爵”字,都是指宰夫新洗的觯,并非上文提到的酢爵。
“皆若是以辩。”
这是说众位兄弟都从洗的东边登上阼阶,行拜礼接受酒爵,然后坐下祭酒,再站起来饮酒。
“尸作三献之爵”一节。
上文宾三献之礼尚未完毕,便暂停而另外进行主人酬尸及均分神惠之礼,到此时才补行三献之礼。又上文初献载尸正俎时,己逐一说明有十一种俎,但并未立即全部载上。到尸酢主妇时,八种俎己载毕,尚有三种鱼俎未载,到此时才载上。
“司士羞一湆鱼。”
侑及主人的湆鱼前有“一”字,尸的湆鱼前没有“一”字,是因为上文己载明有五条鱼。
“主人以酬侑于西楹西。”
尸在东楹东边回敬主人。主人在西楹西边回敬侑,侑又回敬长宾。长宾回敬众宾,众宾回敬众兄弟,众兄弟回敬家臣,这些礼仪都在西楹西边进行。
“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注文说:“古文将‘觯’字都写作‘爵’,延景年间下诏校定典籍时改定为‘觯’。”
汉代诸帝年号并无“延景”之称。《经典释文》将此改为“延熹”,张尔岐依从了这一说法,盛世佐则认为应当是“熹平”。
“亦遂之于下。”
所谓遂之于下,应当也指恩惠下及主人、侑、宾、兄弟和私人。注文没有列明主人和侑,似乎与经文“如初”二字的含义不合。
“佐食受牢举如傧。”
少牢之礼共有十一种,在饭食礼节最后,由佐食接过尸所用的牢肉,将肺和正脊加置于肵俎上。
“主妇反取笾于房中,执枣糗,枣在稷南,糗在枣南。妇赞者执栗脯,主妇不兴受,设之,栗在糗东,脯在枣东。”
款待尸的礼节中,进献豆食则有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进献加笾则有麷、白、黑。此处礼节较为简省,所以注文说规格低于款待尸之礼。
“于尸祝主人主妇。”
款待尸时是进献给尸、侑、主人、主妇;不款待尸时则进献给尸、祝、主人、主妇。
礼记
《檀弓》:“予畴昔之夜。”
郑玄注和乐彦注对畴昔的解释都有错误。《尚书》“畴咨若时登庸”注解说畴是谁的意思。是说在众人之中,不知应当归属于谁。这是畴字引申的含义。《史记》中“于畴若予工”意思是说谁能顺承我的百工事务,“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意思是说谁能顺遂我的上下草木鸟兽之事。就是说众人之中,什么人能顺承我的百工事务,什么人能驯服草木鸟兽。畴昔就如同谁昔,意思是不知道过去是什么时候。《诗经》说“知而不己,谁昔然矣”,《尔雅·释训》说“谁昔,就是昔的意思”。都是不记确切时日的含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