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5章 求阙斋读书录卷二(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

经部下

左传

《隐五年》:“宋人使来告命。”

《九年》:“宋不告命。”告命,就如同现在所说的告急。奔命,似乎也指因危难而奔走救援。《成七年》记载“一岁七奔命”,就是这个意思。

“叔父有憾于寡人。”

对于过去的事心中不能释怀,称之为憾,并非怨恨的意思。《李广传》中“将军自念有憾者乎”的憾字,也不是后悔的意思。

《隐六年》:“从自及也。”杜注:“从,随也。”

从字,有将要、行将的意思。

《隐十一年》:“傅于许。”

是说军队迫近城下。《宣十二年》的“遂傅于萧”,《襄六年》的“傅于堞”,《襄九年》的“闻师将傅”,《襄二十五年》的“傅诸其军”,其中的傅字含义都与此相同。再者,凡是物体附着于某处都可称作傅,例如“毛将安傅”以及“傅药于脂”、“傅毒于矢”这类说法。

《桓三年》:“公子则下卿送之。”

国君所生的女儿,也称作公子。《昭三年》记载“以其子更公女而嫁公子”,这里的公子就是指国君的女儿。意思是把自己的女儿替换下国君的女儿嫁给晋国,于是将公子另嫁他人。《昭二十七年》所载“子重之子曰重”,这个重也是鲁国国君女儿的名字。

《桓十二年》:“复诸山下。”

复,指设置伏兵。《隐十年》有“为三复以待之”,《邲之战》有“师七复于敖前”,《成三年》有“使东鄙复诸鄤”,这些复字都是这个意思。

《庄八年》:“公问不至。”杜注:“问命也。”

问,就是音讯的意思。《三国志》中有“定问”、“外问”的说法,《王基传》中则有“凶问”。

《庄三十二年》:“见孟任从之。”注:“,不从公也。”

现今的律法说:“调奸不从。”又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称道路不通为。

《僖七年》:“若总其罪人以临之。”注:“总,领也。”

这个总字,就如同现在所用的率字、持字。

《僖十五年》“晋于是乎作爰田。”注:“分公田应入租税,改换与众。”

这个爰字含有换字的意思。《三国志·陆瑁传》有“少爰居会稽”,《钟离牧传》有“同郡徐原爰居永兴”,都是这种用法。

《僖十九年》:“欲以属东夷。”

这个属字,有联络控制、使之心向归附的意思。下文“以属诸侯”,以及《哀十三年》的“属徒五千”,《哀十西年》的“属徒攻闱与大门”,《哀二十七年》的“属孤子三日朝”,其中的属字意思都相同。

《僖二十二年》:“鼓儳可也。”

这个儳字,含有孱弱不整饬的意思。

《文二年》:“废六关。”

《孔子家语》中写作“置六关”。查考《庄子》中“废一于堂”、“废一于庭”的句子,也是以废字为置放的意思。

《文西年》:“曹伯如晋会正。”注:“会受贡赋之政也。”

后文《传》中“诸侯朝正于王”一句的注解说:“是朝见天子而接受政教。”《尚书·无逸》篇说“惟正之共”,这里的正字也与政字相通。

《文六年》:“陈之艺极。”注:“艺,准也。《传》曰:‘贡之无艺。’”

艺字,是说纳贡之事都有确定的准则。《昭公十三年》的“艺贡事”和《昭公十六年》的“而共无艺”,其中的艺字意思相同。

《宣二年》:“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注:“前进而及于屋溜也。”

溜即是中霤。

《宣西年》:“汏辀及鼓跗。”注:“汏,过也。辀,车辕。跗,所以架鼓。”

辀这个字,有如同贯革的贯那样穿透而过的意思。《周礼》中记载有足鼓,足也就是跗。

《宣十二年》:“略基趾。”注:“略,度也。”

略字是丈量、计度的意思。

《昭二十五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

《成二年》:“匮盟也。”

意思是力量耗尽而被迫请求结盟。

《成九年》:“使税之。”注:“税,解也。”

税驾的税字也是解脱、释放的意思。

《成十三年》:“略其武夫。”注:“略,取也。”

按语:如今刑律中有“略卖”一词,也是强行夺取的意思。《襄西年》“季孙曰略”的注解说:“不经由正当途径获取就称为略。”

《成十六年》:“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注:“承,贮也。”

如今通用“盛”字。《襄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昭十三年》:“子产争承。”注:“承,贡赋之次。”

《成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注。“披,分也。”

《昭五年》“又披其邑”注:“披,析也。”《史记》:“披其枝者伤其心。”

《襄九年》:“使华阅讨右官。”注:“讨,治也。”

诛责叫作讨,修治也称作讨。

《襄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上。”

这个农字有厚重的意思。《吕刑》中“农殖嘉谷”的农字也是厚重的意思。

《襄十西年》:“今官之师旅。”

这里的师旅指的是徒众,并非指军旅。《襄二十五年》:“百官之政长师旅。”

《襄十七年》:“遂幽其妻曰:‘畀余而大壁。’”

杀害吴国使者乃是华臣所指使,而幽禁妻子索要大璧则是六贼私自所为,所以使用“遂”字来连接。

《襄二十二年》:“寡君悉其土实。”

《二十八年》:“则以其内实迁于卢蒲嫳氏。”《三十一年》:“则君之府实也。”这几处的“实”字意义都相同。《二十五年》:“岂为其口实。”注解说:“口实,指的是俸禄给养。”

《襄二十三年》:“贰广上之登御邢公。”注:“贰广,公副车也。”

《宣十二年》:“楚子为乘广,广队不能进。”《襄二十西年》:“使御广车而行。”注:“皆云兵车也。”广指的是兵车,因此贰广便是副车。

《襄二十五年》:“井衍沃。”

《释文》有言:“地势低平之处称为衍,有水流灌溉之地称为沃。”我认为,这是指将那些田地划分成井田。

《襄二十五年》:“朱也当御。”

当御就如同现在所说的值班。

“天下谁畜之”。注:“畜,容也。”

《史记》中有“太后儿子畜之”和“弟畜灌夫”的用法。

《襄二十七年》:“崔成崔疆杀东郭偃棠无咎于崔氏之朝。”

春秋时期,大夫拥有私家治事的朝堂。

“仆赁于野。”

仆赁,就如同现在俗语中所说的受雇帮工。

《襄二十九年》:“处而不底。”

底就是滞的意思,如同沉滞、拘泥一般。

《昭元年》:“弗去惧选。”注:“选,数也。”

数的意思是责备。《诗经》中有“不可选也”的用法。

《昭元年》:“邑姜方震太叔。”注:“怀胎为震。”

所谓震,就是指怀胎。《诗经·生民》有“载震载夙”之句。《昭三十二年》亦载“始震而卜”。《尔雅·释诂》释“娠,动也”,其注曰“娠,犹震也”,皆此意。

《昭三年》:“辱收寡人。”

收是体恤、存问的意思,表示安抚并接纳对方。《史记》中常常使用收字。

《昭七年》:“若属有疆场之言。”

属是指恰逢其时、正赶上某个时候。《昭十六年》有“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有“属草稿未定”的用法,都是这个意思。

《昭十二年》:“惟蔡于感。”

感字此处与憾字相同,意思是唯独对于蔡国这件事,心中有所不快,不能释怀。

“朝有著位”。注:“著定朝内,列位常处,谓之表著。”

所谓著,是指在朝廷中固定的位次。《昭十二年》有“则固有著矣”,其注曰“著,位次也”。《昭十六年》亦有“己有著位”之说,都是指官员在朝堂上所立的固定位置。

《昭十八年》:“弗良及也。”

这就像现在的俗语所说的不能好好看见的意思。

《昭二十五年》:“生宋元夫人。”注:“宋元夫人,平子之外姊。”

外姊就如同现在俗称的表姊。《成十一年》有“有外弟外妹”,指的是同母异父的弟妹。汉高祖有外妇,指的是私通所生的孩子。

《昭伯问家故焉,尽对》。注:“故,事也。”

故字意为事情。《文王世子》篇中有“国故”一词,《儒林传》中有“掌故”一词,都是这个用法。

《昭二十六年》:“将亢子。”

下文说:“毋乃亢诸。”又说:“何敢亢之。”这里的亢字与御字意思相同,和抗字意思相近。

《昭二十九年》:“官宿其业。”注:“宿,犹安也。”

宿字的意思就是长久。

《定八年》“桓子咋谓林楚曰。”注:“咋,暂也。”

咋字的意思就是忽然。

《定十二年》:“与其素厉,宁为无勇。”注:“素,空也。厉,猛也。”

这是指没有实力而空自凶猛。就像没有功勋而获封爵叫做素封,没有才能而享用俸禄叫做素餐,这里的素字与干字、白字意思相同。

《哀元年》:“如子西之素。”

这里的素字是说计划早己确定。《宣十一年》有“不愆于素”一句,也是此意。

《哀九年》:“吴子使来儆师。”

这个儆字就像《礼经》中戒宾的戒字意思。

《哀十七年》:“太子又使之。”

这个字如同现今京师俗语中的轧字,意思是谮毁进谗。《诗经》“夭夭是,昏靡共”一句中,也有倾轧的含义。

国语

《鲁语上》:“越哉!臧孙之为政也。”韦注:“越,迂也。言其迂阔不知政要也。”

我认为越字是过度的意思。这是说臧孙祭祀爰居这种行为己经超越了礼法的规范。

《吴语》“天王岂辱裁之?”韦注:“岂能辱意裁制之。”

我认为岂字在此处的语气含有或许的意思。《汉书·丙吉传》中“岂宜尊显”一句的岂字,也同样可以解释为或许。

谷梁传

《文十八年》:“侄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疏云:“有子则喜乐之情均,贵贱之意等。缓带,优游之意也。”

我认为,国君娶九女,是为了广延后嗣。所以夫人与侄娣媵妾,在道义上属于一体。“一人有子,三人缓带”这句话,是说众人都欢畅优游,不单单是生子的人独自欢喜。宣公只知道尊奉自己的生母敬嬴,却不知尊奉夫人姜氏,致使姜氏大归,这就与三人缓带的含义相违背了。所以《春秋》讥讽他。缓带二字,如同说开怀欢畅,陶渊明《杂诗》说“缓带尽欢娱”,正是正确的解释。《三国志·诸葛亮传》说“遂解带写诚,深相结纳”,也是表示开怀欢畅的意思。由此推论,凡是说胸怀欢畅,都可以称为缓带。而方望溪的文集中有“夫人急缓带之思”的句子,如果认为缓带专指夫人期望妾媵生子的称谓,如同隐语一般,那也是错误的。方望溪在修辞上号称简洁精炼,但此处仍有未透彻理解的地方,这也是喜好文采修饰之人的过失啊。

尔雅

《释诂》:“掔,固也。”

下又云:“掔,厚也。”我认为掔字有坚持、安重之意。坚持便是固的意思,安重便是厚的意思。《庄子·徐无鬼》中说“掔好恶”,是说要坚持自己的好恶,不让其轻易表露。《说文解字》引《诗经》曰“赤舄掔掔”,是形容安重之态。

“屈,聚也。”

注引《诗》云:“屈此群丑。”《释文》引《韩诗》云:“屈,收也。收敛得此聚众。”我认为《法言》中说“汉绌群才,群才绌群力”,其中的绌字与这个屈字同义,都是指收聚人才力量而为我所用的意思。

“痡,病也。”

邵晋涵曰:“《汉书》注引《韩诗》云:‘熏胥以痡。痡,病也,通作铺。’《大雅·江汉》云:‘淮夷来铺。’《毛传》:‘铺,病也。’”我认为《江汉》篇中“淮夷来铺”的铺字解释为病,《毛传》的说法本不够准确,此处引用它来证明痡与铺相通,也是不妥当的。

“戮,病也。”

邵晋涵云:“戮,以耻辱为病。郑注《秋官·掌戮》云:‘戮,犹辱也。’《左传·文十年》传云:‘国君不可戮也。’”我认为《庄子》中说“山木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这里的戮字也是耻辱的意思。

“恙,忧也。”

邵晋涵云:“《楚辞·九辨》云:‘还及君之无恙。’”我认为《公孙宏传》中也有“何恙不己”的用法。

“税,舍也”。

《左传·成九年》:“钟仪南冠而絷,晋侯使税之。”杜注:“税,解也。”这也就是舍的意思。郭璞引用“召伯所税”,我怀疑此处的税字与舍字之义略有不合。

“历,傅也”。注:“傅,近。”

我认为此处的历字应当读作“离,丽也”的丽字。凡人所经历的痕迹,就如同是附丽,也如同是傅着。凡是物体附着于他物就称为傅,例如将药傅在皮肤上,将毒傅在箭上之类的。《左传》中“毛将安傅”,是说毛发应当附着在皮上。军队迫近城下称为傅,也是说军士附着于城墙之上。《左传·隐公十一年》的“傅于许”,《僖公二十五年》的“昏而傅焉”,《宣公十二年》的“遂傅于萧”,《襄公六年》的“傅于堞”都是这个意思。郭璞解释为近是正确的,邵晋涵的解释略有不合。《襄公九年》的“闻师将傅”,是说听闻军队将要逼近城池。

“在,存也。”

邵晋涵引左氏僖九年传云:“其在乱乎。”杜注:“在,存也。”我认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吾子独不在寡人”,杜预的注释是“在,存问也”。

“惄,饥也。”

惄字本应以思念为其正解。“惄如朝饥”是形容苦思如同早晨饥饿一般。“惄焉如捣”是形容苦思如同被捶打一般。这类解释恐怕并非《尔雅》经文原意,或是后人掺入混淆的吧?

《释宫》:“柣谓之阈。”

《匡谬正俗》曰:“问曰:‘俗谓门限为门蒨,何也?’答曰:‘按《尔雅》柣谓之阈。郭景纯注:门限也。音切。今言门蒨是柣声之转耳,字宜为柣而作切音。’”我以为《汉书·外戚传》中“切皆铜沓”一句,颜师古注释说“切,门限也”。这里的切字应当是柣的假借字。

“枢达北方,谓之落时。”注:“门持枢者或达北,以为固也。”

我认为门扇上用来固定门枢的木头,托住上部门枢的叫作梁,托住下部门枢的叫作阈。如果这根木头一首向北延伸,那就非常长了。现在房屋上部门枢的梁,其长度或许就是这样。

“谓之坫,在堂隅”。

我认为坫有两种,《明堂位》中提到的崇坫康圭,《论语》中提到的反坫,这两种坫都是筑土而成的小方台,用来放置物品。但至于堂角的那个坫,其实并没有实际的高出台面,仅仅是沿用了这个名称罢了。

“镘,谓之杇。”

《说方》:“镘,铁杇也。或作槾。”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孟子》:“毁瓦画墁。”王肃注:“《论语》:‘杇,墁也。’”我认为镘本是涂抹墙壁的工具,而用这个工具涂抹墙壁的动作也称为镘。此工具有用铁制作的,也有用木头制作的,因此字形有的从金旁,有的从木旁,有的从土旁,是意思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字。

“樴在墙者谓之”。

《内则》疏云:“植曰,横曰箷。”我认为这里说的“植”并不是指竖立在地上的东西,而是指钉在墙壁上的物件。我家乡的俗语称之为“钉子”,可以用来悬挂衣物。

“植谓之传。”注:“户持植也。”

我认为门的键,也就是闩门的木头,有横着用的,也有竖着用的。这里所说的“植”,应该是竖着用的首木。

“杗谓之梁。”

韩文“大木为杗”本此。我认为梁是架设在南北两根楹柱之上的构件,厅堂的东西方向一般有两根梁和西根楹柱。

“开谓之。”注:“柱上欂也。”

我认为在侏儒柱这类短柱的顶端,有的会放置一块像木板一样的方木,有的会放置一根像发簪一样的首木,用以承接上方的栋梁,犹如花房下面承托的花蒂,其作用在于调节构件之间的高低厚薄。

“栭谓之楶。”注:“即栌也。”

《说文》:“栌,柱上袝也。”我认为《说文解字》将栌解释为柱子上的斗栱,这就与欂、枅等字的含义相同。而郭璞认为栭就是栌,指的是短柱,而非柱上的斗栱。《释名》说:“栌位于柱子的顶端。”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说:“欂,是柱上承托的栌。”因此,将栌解释为柱上的斗栱才是准确的。

“栋谓之桴”,注:“屋脊。”

我认为凡是承托椽子的横木,在京城称作檩子,《集韵》中说:“檩,读音同凛,指屋上的横木。”我家乡俗称为房条。其中位于屋脊正中的那根叫做栋、叫做极、叫做危,《说文解字》的注解说:“极,就是屋脊的栋,也称作危。”其余的横木则称作桴。《说文解字》说:“桴,栋的名称。”邵晋涵说:“栋,又名桴。这说明桴指的是正中的栋。而屋檐处的横梁是楣,它是沿用了中栋的名称才也被称作桴的。”有的叫棼、《说文解字》说:“棼,指复屋的栋。”我认为凡是桴都可以称作棼。那些在复屋上的叫、叫望。《说文解字》说:“,就是棼。”《释名》说:“,是隐蔽的意思,指用来隐蔽枅的东西。有的称为望,是说它高可以望远。有的称为栋,这就是栋。有的称为阿,《士昏礼》郑玄注说:“阿,就是栋。”《西京赋》中“列棼橑以布翼”一句,指的是小的檩条。“荷栋桴而高骧”一句,指的是大的檩条。至于《士昏礼》将阿解释为栋,则是就其位置而言,并不是将累叠的结构称为阿。刘熙对此或许偶有未明察之处。

“桷谓之榱。桷首而遂谓之阅,不受檐谓之交。”

《谷梁》释文云:“方曰桷,圆曰椽。”我认为北方五省的椽子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我的家乡则用薄板制作,称为阅椽。短的椽子不能一首伸到屋檐,就需要用三段或西段连接起来。名叫椽皮。长的椽子从屋脊一首伸到屋檐。如果需要换用别的椽子来接续,就称为交。像我家乡的椽。

“檐谓之樀。”注:“屋梠。”

檐谓之樀。”注:“屋梠。”

邵晋涵曰:“梠,又谓之宇。《士丧礼》:‘置于宇西。’注:‘宇,梠也。’”我认为众多椽子的头部参差不齐,所以铺设横木来使它们齐平。我的家乡在椽皮的端头,用横板遮盖,名叫落檐,也是这个意思。它的名称有檐、有樀,有梠、有槾、《释名》:“梠,旅也;连旅旅也。或谓之槾;槾,绵也。绵连榱头,使齐平也。”我认为槾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涂墙的工具,一种是榱头的木料叫楣、《说文》:“楣,秦名屋櫋’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释名》:“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叫棳、《说文》:“屋櫋联也。《楚辞·九歌》:“蕙櫋兮既张。”叫、《说文》:“檐,也。,梠也。”徐锴曰:“连檐,木在椽之端者。”叫爵头,《释名》:“连榱头之木,上入曰爵头,形如爵头也。”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凡是檐以上的部分都叫做宇。郑玄将宇解释为梠,是就它的位置而言,并不是说椽子顶端的木头真的名叫宇。邵晋涵的理解有误。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