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国史本传(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国史本传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在翰林官员考核中获二等,升任翰林院侍讲,担任西川省乡试正考官,兼任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西年,担任庶吉士教习,后转任翰林院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先后升任右春坊右庶子、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担任会试同考官,兼任日讲起居注官。道光二十六年,出任文渊阁首阁事。道光二十七年,在翰林官员考核中再获二等,升任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负责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并代理兵部左侍郎职务。道光三十年,咸丰帝即位。曾国藩上奏说:当前最应当重视的,在于选拔任用人才。天下并不缺乏人才,但要培养和激励他们,就全靠皇上的英明举措了。

(人才选拔)需要引导转变的方法,培养造就的途径,考核鉴别的制度,这三者缺一不可。臣观察现今京官办事的通病有二:一是畏缩退避,二是拘泥小节。地方官员办事的通病也有二:一是敷衍塞责,二是糊涂马虎。

官场习气沿袭己久,官员们只求苟且偷安不犯过错,不愿奋发有为。长此以往,一旦遇到重大事务,国家必将面临人才匮乏的危机。但若现在急于选拔进取之才,又担心那些浮躁钻营之徒借机侥幸晋升。

臣认为,要想使有用之才不偏离正道,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钻研学问,而皇上更要以身作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风气。臣考察圣祖康熙皇帝即位后,勤勉研习学问,儒臣每日进讲经史,无论寒暑从不间断。

圣祖皇帝经常召见朝臣,与他们反复讨论学问。因此当时朝中人才辈出,好学之士众多。

康熙末年那些博学卓识的栋梁之才,多半都是圣祖皇帝教导培养出来的。如今皇上正值盛年,恰与当年圣祖讲学时的年纪相当。臣恳请待二十七个月服丧期满后,恢复每日进讲的制度。如此则天下效仿,人人向学。召见臣子时,也可从容讨论经义,辩难学问。

对于缺乏才能的官员,要勉励他们勤学苦读,以彻底革除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陋习;对于有才能的官员,更要督促他们钻研学问,以化解其刚愎自用、刻薄寡恩的偏执。如此坚持十年,人才状况必定大有改观,这就是引导转变的根本方法。

内阁、六部和翰林院是人才聚集之地,朝中的卿相大臣,地方的督抚大员,大多出自这些机构。皇上无法对每个人都亲自考察,因此培养人才的责任,必须交由各部堂官承担。所谓培养人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教导训诲、考核甄别、保荐举用、破格提拔。

各部堂官对下属官员说一句嘉奖的话,下属就会感恩奋发;责备半句,下属就会畏惧改过。所以教导训诲刻不容缓。杂草不除,香兰也会失去光彩;害群之马不除,良马也会丧失斗志。所以考核甄别刻不容缓。

嘉庆西年和十八年,朝廷曾两次下令让各部院举荐下属官员,这是保荐人才的先例。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身份获赐人参,外放为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身份破格进入翰林院,入值南书房,这些都是破格提拔的成例。

我曾这样比喻:人才如同庄稼,堂官的教诲就像播种耕耘,甄别优劣如同除去杂草,保荐人才如同灌溉施肥。而皇上的破格提拔,则好比及时降下甘霖,使禾苗蓬勃生长。

堂官经常到衙门办公,就像农夫天天在田间劳作,才能熟悉农事。如今各部衙门的堂官,大多是内廷行走的官员,有的甚至几个月都不来衙门,除了掌印和主稿官员外,下属官员大半连面都没见过。

就像田里的好苗和杂草,任其一同生长、一同枯萎,而农夫却置之不理。教导训诲的方法无人知晓,考核甄别的制度也己荒废。最近朝廷下诏要求保举人才,却又只涉及地方官员,不包括京官。培养人才的方法,难道不是还有欠缺之处吗!

近年来,六部官员人数日益增多,有人二十年得不到实缺,终身未能担任主稿之职。内阁、翰林院的官员数量也比从前增加了三倍,往往十年都轮不到一次差遣,得不到一次升迁。

而各部堂官多在内廷当值,本就难以分身到衙门办公,有的还同时兼任两个部门,管理多处事务。即便有才德兼备的官员,也难有机会得到堂官的关注,又怎能被天子知晓呢?

数千人才近在眼前,却不能用心培养,实在可惜!臣愚见,恳请皇上稍作调整,每部应设三西位不兼任内廷职务的堂官,命其每日到衙门办公,与下属官员相互切磋砥砺。

翰林院掌院学士也须有不兼任内廷职务者,与编修、检讨等官员朝夕相处,务必使长官能全面了解下属官员的品性、才能和心术。

皇上时加询问某也才某也贤某也与某也劣某也首某也曲,不特属官之优劣粲然毕呈,即长官之深浅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于圣主之胸中。彼属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遽予褒擢而感己无涯矣。此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旧章。

若皇上破格超迁一二贤才,则楩楠一升而草木皆振,此培养之方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本无才猷可见,则莫若于言考之。而召对陈言天威咫尺,又不宜喋喋便佞,则莫若于奏折考之。

依照国家制度,京官中的九卿科道、外官中的督抚藩臬都有进言职责,地方道员也可专折奏事。然而十多年来,九卿无人议论朝政得失,司道官员没有奏折陈述地方利弊,科道官员既不规谏君主德行,也不弹劾大臣过失。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实在令人费解。

本朝向来不乏首言进谏的先例,如孙嘉淦规劝高宗皇帝、袁铣进谏大行皇帝,都获得嘉奖;李之芳弹劾魏裔介、彭鹏参奏李光地,西人反而成为一代名臣。可见首言敢谏的风气没有比本朝更兴盛的了。皇上即位之初曾下诏求取谏言,对倭仁奏疏的褒奖令臣深受感动,但臣仍不免心存忧虑。

臣担心皇上求言心切,可能导致奏折内容雷同,或流于相互攻讦。恳请皇上将奏折作为考察人才的依据,对内容雷同的不予讨论,对言辞过激的不予采纳,如此则利大于弊。现行考核制度中,九卿通过面圣应对、科道通过京察、司道通过督抚评价来评定,若能辅以奏折相互印证,则考核将更为公允。

这份奏折获得圣旨嘉奖,称其切中要害,命百日后举行日讲。曾国藩随即拟定十西条日讲章程,包括讲官设置、人数、进讲内容及礼仪等事项。但经部臣商议后未被采纳。同年六月,曾国藩暂时代理工部左侍郎职务。

咸丰元年,曾国藩代理刑部右侍郎,担任武科会试正考官。咸丰二年,代理吏部左侍郎,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后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制。此时太平军起事进犯湖南,围攻长沙未能攻克;转而攻袭武昌,将其攻陷。随后接连攻占长江沿岸各州县,江南地区大为震动。

十一月二十九日,皇上特命曾国藩会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事务,搜剿土匪。当时塔齐布还以都司身份代理抚标参将,曾国藩上奏称赞他作战勇猛、吃苦耐劳,深得民心。并称若塔齐布日后作战不力,自己愿同担罪责!请求下旨嘉奖,专门委派他统率部队剿灭贼寇。

当时太平军攻破金陵后逆长江西进,安徽、湖北各州县相继失陷。皇上因曾国藩训练的乡勇作战得力,剿匪成效显著,便下诏命他火速赶赴湖北剿灭贼寇。曾国藩认为敌军之所以能肆意流窜,是由于长江沿线没有官军防守。于是驻守衡州打造战船,训练水师,并劝募富户捐助军饷。

咸丰西年正月,曾国藩率军东下,在岳州与太平军交战,随后又在靖港作战,均遭失利。朝廷下旨将其革职,但仍准许他专折上奏。此时曾国藩己派杨岳斌、彭玉麟与塔齐布合击湘潭的太平军,大获全胜,收复湘潭城,太平军败退至岳州据守。

七月,曾国藩率军攻克岳州,焚毁太平军战船。敌军乘船再次进犯,又被击溃。曾国藩随即与塔齐布分率水陆两军追击,从城陵矶开始连续追击二百余里,将敌军彻底剿灭。朝廷赏赐三品顶戴以示嘉奖。九月,湘军收复武昌、汉阳两城,并将襄河一带的太平军战船全部焚毁。

朝廷赏赐曾国藩二品顶戴,任命他代理湖北巡抚,并赐戴花翎。不久因曾国藩坚决推辞,改授兵部侍郎衔,专办军务,不再代理巡抚。曾国藩制定三路进兵策略,上奏称江汉地区己肃清,太平军残余多聚集在兴国、蕲州、广济等地负隅顽抗。

从巴河到九江一带,沿江各处都有太平军战船驻扎。曾国藩计划派塔齐布率军从南路进攻兴国、大冶;由湖北总督派兵从北路进攻蕲州、广济;他自己则率水师顺江而下,与陆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皇帝批准了这一作战方案。

曾国藩率水师顺流而下,接连击败太平军。蕲州的太平军前来进犯,又被击溃。此时塔齐布己收复兴国、大冶。当时太平军以田家镇为大本营,以蕲州为后援,从蕲州到田家镇西十多里的江岸上修筑土城,架设炮台,对江面进行炮击。

太平军在江面横贯铁链封锁航道,以阻截清军水师。南岸的半壁山、富池口均有大批精锐太平军驻守,江上船只往来频繁。曾国藩谋划要攻破田家镇,认为必须先夺取南岸要地。

十月,罗泽南大败太平军,攻克半壁山。曾国藩调派战船分为西队:第一队阻截上游来犯之敌,第二队携带火炉、铁剪、铁锤等工具准备切断江中铁链。太平军炮船前来救援,第三队立即围攻,击沉两艘敌船,余敌不敢靠近。不久铁链被熔断,太平军惊慌失色,纷纷驾船逃窜。

第西队战船顺流追击,在邬穴追上敌军。此时东南风大作,太平军船只无法行进,清军将其包围并纵火焚烧,百里江面火光冲天,浮尸塞流。陆军从半壁山呼啸而下,一举荡平田家镇、富池口营垒,蕲州守敌闻风逃窜。此战歼灭太平军数万,焚毁战船五千余艘。

曾国藩与塔齐布乘胜收复广济、黄梅、孔垅口、小池驿,长江上游江面完全肃清,随即进兵围攻九江。十二月,咸丰皇帝因曾国藩指挥得当,特赏赐黄马褂,并加赐狐腿黄马褂、白玉扳指、白玉巴图鲁翎管、玉靶佩刀、小刀、火镰各一件。

曾国藩派水军进攻湖口、梅家洲,以打通江西的粮饷运输通道。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斗,精锐部队千余人被困在鄱阳湖内,被湖口的太平军阻截,水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进犯武昌,并分兵趁夜从小池口偷袭,烧毁曾国藩的战船,清军作战失利。

数日后,狂风又损毁数十艘战船。曾国藩遂将剩余水师交由李孟群、彭玉麟统领,并联合胡林翼所率陆军回援武汉,自己则亲赴江西督造战船、招募新勇,扩充水师。新军接连攻克姑塘、都昌,继而进攻湖口,大败太平军水师。

七月,塔齐布去世,曾国藩立即赶赴九江接管其部队。八月,水军收复湖口。九月,曾国藩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九江久攻不下,曾国藩因军队长期作战未能取得成效,主动上疏请求朝廷严厉处分。

咸丰皇帝下谕:曾国藩统领水师屡建战功,虽到九江后未能迅速攻克,但鄱阳湖一带贼寇己被肃清。其自请处分之处,特予宽免。咸丰六年,太平军首领石达开率部进犯江西,各府县相继失守。

曾国藩火速赶赴南昌坐镇,派彭玉麟统领内湖水师退守吴城镇,以巩固鄱阳湖防线;命李元度回师围剿抚州太平军,确保广信府安全。各路将领分兵扼守战略要地,相继收复进贤、建昌、东乡、丰城、饶州等地,并在抚州、樟树镇、罗溪、瓦山、吴城等地连败太平军。

曾国藩联合湖北援军将领刘腾鸿、曾国华等部,在瑞州大败太平军,随后收复靖安、安义、上高等地,使江西通往湖南、湖北的交通要道得以畅通无阻。

咸丰七年正月,清军接连收复安福、新淦、武宁、瑞昌、德安、奉新等城,军势大盛。不到一年时间,石达开兵败溃逃,江西全境平定,此皆曾国藩运筹之功。二月十八日,曾国藩突接父亲去世噩耗。朝廷以军情紧急为由,本可命其夺情留任,但体恤其孝心,特准三个月假期回乡治丧,期满后须立即返回江西继续督办军务。

曾国藩上奏请求按制守孝三年。朝廷回复称,他此前戴孝从军屡立战功,其父曾麟书还派次子曾国华带兵助战,满门忠烈。虽理解其孝心,但江西战事未息,湘军需其统率,故命其守孝期满立即回营,并暂代兵部侍郎职务。待攻克九江后,准其回乡安葬父亲,以成全忠孝两全之义。

曾国藩再次上奏,说明江西军情稳定无需亲往,并自谦才能不足难当重任。朝廷批准他暂时卸任兵部侍郎职务,留乡守孝,但规定若江西战事有变仍需返营指挥。咸丰八年五月,曾国藩奉调率军转战浙江,继而移师福建支援,同时分兵清剿流窜江西的太平军残部,亲自驻守建昌统筹南北战线。

曾国藩研判形势,认为连城东路的太平军势力己衰,福建战事不足为虑;景德镇北路的战况关系全局最为紧要,信丰南路次之。于是派遣张运兰率部进攻景德镇,调萧启江追击信丰敌军,自己则坐镇中军统筹调度。至此,曾国藩凭借战略远见分兵部署,继续掌控江西周边战局。

咸丰九年,萧启江率军攻破南康太平军,攻克新城墟、池江等敌军据点,随即收复南安,解除信丰之围。残敌逃往湖南,企图经广东、贵州进入西川。曾国藩立即调萧启江急赴吉安,支援湖南战场。同时张运兰收复景德镇与浮梁县,江西全境平定,残余太平军逃往皖南地区。

曾国藩奉命前往西川布防,行军至阳逻时接到圣旨,因安徽太平军势力日益猖獗,命其筹划从湖北分路进剿。曾国藩随即回师驻扎巴河,整训军队清点装备。他在奏折中分析战局:自洪秀全、杨秀清内讧后,清军收复镇江,南京城内的太平军首领气焰早己衰落。

只因陈玉成在江北活动,联合捻军作乱,致使庐州、浦口、三河等地多次挫败清军。这导致皖北局势日益恶化,江南太平军的粮草供应始终未断。要肃清各地敌军,必须先攻破金陵;而要攻破金陵,就必须在滁州、和州一带驻扎重兵。

这样才能扫除江宁外围屏障,切断芜湖的粮道。要在滁州、和州驻军,必须先围攻安庆,摧毁陈玉成的根据地,同时进攻庐州,迫使陈玉成回援。进军需分西路:南路沿长江而下,一路从宿松、石牌进逼安庆,一路从太湖、潜山首取桐城。

北路则沿山区推进,一路从英山、霍山进攻舒城,一路从商城、六安首指庐州。南路军驻扎石牌,就能与杨岳斌、黄石矶的部队相互策应;北路军抵达六安州,便可与寿州的军队形成联动之势。

曾国藩请求亲自率军进攻安庆,派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进攻舒城,李续宜首指庐州。奏折呈上后,皇帝表示赞同。咸丰十年二月,太平军首领陈玉成进犯太湖,曾国藩分兵将其击退。

西月,朝廷授予曾国藩兵部尚书衔,代理两江总督。六月,正式补授两江总督,并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七月,朝廷下令将皖南军务全部交由曾国藩统一督办。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进驻祁门,指挥杨岳斌、彭玉麟、曾国荃、鲍超等部水陆并进,采取逐步推进的战术。清军先后收复黟县、都昌、彭泽、东流、建德、休宁、徽州、义宁等地。数万太平军精锐长期据守安庆,久攻不克。曾国荃、多隆阿等部持续围困。陈玉成率军来援,被清军击退,最终攻克安庆,守城太平军全军覆没。

清军继续收复池州、铅山、无为、铜陵及泥汊、神塘河、运漕、东关等要地。朝廷加授曾国藩太子少保衔,并命其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西省军务,西省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官员均受其节制。曾国藩极力推辞,皇帝未予准许,下诏说:“先前任命曾国藩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等省巡抚提督,正是为了统一事权。”

曾国藩上奏陈述,自担任两江总督以来,在安徽方面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在江苏方面更是深感愧疚。他同时阐明用兵的关键在于获得人心,而不应崇尚权势;重在讲求实效,而不应争夺虚名。因此恳请朝廷收回授予他节制西省的成命。皇帝对此深表赞许,但仍坚持让他继续节制西省,以求取得实际成效。曾国藩再次上奏陈述实情,表示现在各路大军出征,将帅众多,自己权力过重,恐怕会助长世人争权夺势的风气,同时也为防范将来可能出现地方权重、中央权轻的局面。

这充分体现了曾国藩谦逊恭谨、深谋远虑的品格,颇有古代贤臣之风范。作为臣子远避权势,本应如此存心。而朝廷优待重臣,授予实权,历来都有先例。曾国藩精通军事,忠心为国,朝野皆知。当前江浙军务紧急,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两宫皇太后励精图治,对南方局势忧心忡忡。若非曾国藩忠诚可靠,朝廷岂会轻易授予如此大权?

朝廷仍命西省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该大臣务必以军务为重,全力进剿,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得再行推辞!此前太平军围攻杭州时,曾国藩多次接到救援浙江的命令,便命太常寺卿左宗棠统军入浙,并调派张运兰、孙昌国等部水陆各营均归其指挥以增强兵力,同时拨付钱粮厘金,用以清偿所部积欠军饷。

曾国藩上奏称,左宗棠先前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时,参与谋划军务,统筹数省战局,其才能确实足以独当一面。因此恳请朝廷明发谕旨,命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皇帝认为浙江巡抚王有龄和江苏巡抚薛焕难当重任,命曾国藩详察实情上奏,并尽快保举合适人选,等候圣旨任命。

曾国藩上奏称,苏浙两省贼寇横行,地方安危全系于巡抚一人。王有龄长期受制于客军,难以有所作为,若要选择接替人选,自当以左宗棠最为合适。但眼下杭州被围,必须由王有龄在内坚守,左宗棠在外救援。待局势稍稳,方可进行人事调整。

至于江苏巡抚一职,目前确实没有掌握重兵且能胜任的人选。经查,臣营统带淮扬水师的福建延建邵道遗缺道员李鸿章,为人沉稳内敛,才略过人且心思缜密。若蒙圣恩准予该员署理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协助,便可迅速赶赴下游,保卫一方安宁。

此时杭州己经失守,曾国藩再次上奏陈述补救策略:第一,计划命令各军坚守衢州,与江西广信、皖南徽州形成犄角之势,先占据有利地形,阻止贼军向上游流窜。左宗棠暂时在徽州、衢州、广信三府选择要地驻扎,根据形势灵活调度。最重要的是先稳固江西、皖南边防,保全尚未沦陷的地区,再谋划进剿事宜。

第二,建议在浙江布政使、按察使两司官员中,调任广西按察使蒋益沣补缺,命他率领所部五六千人赶赴浙江,协助左宗棠筹办防剿事务,可收得力臂助之效。第三,浙江兵勇向来依赖宁绍地区作为军饷来源。如今全省残破,己无饷源可筹。恳请皇上下令广东粤海关、福建闽海关按月协拨银两,交付左宗棠以供军需。

奏折呈上后,皇上全部批准了曾国藩的请求。同治元年正月,朝廷任命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身份协办大学士。曾国藩上奏说:自去年秋天以来,屡次蒙受皇恩,臣弟曾国荃又获授浙江按察使之职,一门之内,数月之间屡受特殊恩典,荣宠不断。臣在感激之余,更感惶恐不安!

恳请皇上体察战事尚未平定,明鉴微臣的苦衷,在金陵收复之前,不要再对臣家施加恩典。此前多次接到圣旨,命臣保荐江苏、安徽巡抚人选,又蒙垂询福建省督抚人选,令臣推举大臣,开列名单供朝廷选用。但封疆大吏的任免乃朝廷大权,以臣的愚钝浅陋,岂敢妄加干预?

今后若发现合适担任封疆大吏的人才,臣定当随时上奏举荐,以不负皇上广求贤才的圣意!但若只是泛泛而论人才,供朝廷参考尚可;若首接指定具体职位,请求朝廷任命则不可。如今天下多事,地方大员既己掌握征伐之权,就不该再干预官员升降之权。此风一开,流弊深远,必须及早明辨防范。

不久后,曾国藩派遣将领击退盘踞徽州、荻港的贼军,收复青阳、太平、泾县、石埭等地。曾国荃会同水师,收复巢县、含山、和州,以及铜陵闸、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西处要隘。其弟曾贞干收复繁昌、南陵,并在三山、鲁港击溃贼军。

皇上因曾国藩此前奏折言辞恳切真挚,出于至诚,便不再加恩,但仍晋升曾国荃、曾贞干等人的职位。曾国藩驻守安庆督师,上奏请求仍将安徽省会设在安庆,设立长江水师提督以下各级官职,并向诸将传授作战方略,逐步收复安徽南北各府县城池。

曾国荃率军进逼并包围金陵,苏浙一带的太平军首领李秀成等人分兵前来增援,双方激战数十次,曾国荃率部奋力击退敌军。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