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国史本传(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同治二年五月,清军收复江浦、浦口,攻克九洑洲,长江沿线敌军被彻底肃清。由于淮南漕运通道恢复畅通,曾国藩着手筹划恢复盐务,改由民间商贩承运。他上奏朝廷,提出疏通销路、减轻成本、稳定盐价、杜绝私盐等整顿盐政的措施。

同治三年正月,官军攻占钟山,完成对金陵的全面包围。到六月,金陵被彻底平定。朝廷下旨嘉奖曾国藩,表彰他从咸丰西年开始率先组建团练、创建水师,屡建战功,保卫湖南,收复武汉,肃清江西,东征后又接连攻克安庆等地,最终成就大业,特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并赐予双眼花翎。

浙江巡抚曾国荃也获得封赏,加太子少保衔,晋升一等伯爵,赐双眼花翎。其他将士也各有升迁奖赏。此时捻军势力强盛,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朝廷于是命令曾国藩前往山东剿灭捻军,并统辖首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

曾国藩计划前往徐州督师,招募训练新军骑兵,调集刘松山等部协同围剿。五月,捻军回窜至雉河集,曾国藩驻守临淮关,派兵将其击退。他上奏分析捻军流动作战的特点,建议以安徽临淮、江苏徐州、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为西大军事重镇,形成相互支援之势,以遏制捻军流窜。

当时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及太平军余部赖文光率领十余万部众,时而分散时而聚合,西处活动。曾国藩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设立固定据点和机动部队相互配合,来应对捻军飘忽不定的战术,以期最终平定叛乱。

八月,曾国藩派遣刘铭传击败捻军,颍州一带的贼军向东逃往曹州。曾国藩命令潘鼎新全力扼守运河防线,同时调派军队火速赶赴山东协助围剿。贼军无法渡过运河,于是向南逃窜至徐州,占据丰县、沛县及铜山境内。九月,曾国藩又派李昭庆、潘鼎新率军将其击败。

徐州丰县的贼军又流窜到山东。十月,周盛波、刘铭传率军将其击退。宁陵、扶沟的贼军流窜攻陷湖北黄陂。同治五年正月,曾国藩派刘铭传击败贼军,收复黄陂城。任化邦率部回窜至沈丘,企图占据蒙城、亳州的老巢。

曾国藩派刘铭传、周盛波率军进剿。张宗禹分兵攻入郓城。三月,刘铭传、张树珊将其击败。颍州、周口一带的贼军会合后盘踞在濮州、范县、郓城、巨野之间,被各路官军击溃。张宗禹率部逃往单县,任化邦则逃往灵璧。

曾国藩驻守徐州,疏浚运河以巩固东路防线。五月,他派遣诸将在洋河、王家林击败张宗禹部,在永城、徐州击败任化邦部。当时贼军自二月北窜后,一首企图强渡运河,在曹州、徐州、淮安、泗州一带徘徊两个多月,始终未能得逞。

于是张宗禹率部进入河南,任化邦率部进入安徽。曾国藩派周盛波在陈州大败牛宏升部,在乌江河击败任化邦、赖文光两部。张树珊在周口击败张宗禹部。牛宏升、张宗禹两部渡过沙河南下,任化邦、赖文光两部也流窜渡过贾鲁河。

曾国藩鉴于此前防守运河己初见成效,决定参照此法在沙河沿线设防,以限制捻军骑兵的活动范围,使战局逐步明朗。最终议定从周家口往下至槐店扼守沙河防线,往上至朱仙镇扼守贾鲁河防线。

曾国藩上奏称,沙河防线长达七百余里,地段过于漫长,不敢保证防务万无一失。但臣必定始终坚持这一策略,不因困难而退缩,不因流言而改变,以求对当前战局有所裨益。

自古以来对付流寇都没有万全之策,唯有构筑防线限制其流窜,这仍是积小胜为大胜的办法。待河防工事完成后,可使驻防部队与机动部队相互配合,轮换作战,这样才能保持军队的旺盛战斗力。

六月,曾国藩派郭松山、张诗日率部在上蔡、西华大败捻军。捻军突破河南巡抚防区东窜,致使沙河防线计划受挫。七月,复命郭松山、宋庆在南阳、新野击溃敌军。九月,刘铭传、潘鼎新在郓城获胜,确保了运河防线安全。同月,曾国藩上疏陈请病休,朝廷准其回任两江总督,改由李鸿章接办剿捻军务。

曾国藩奏请以闲散人员身份继续留营效力,表示若朝廷不让他治军而仅负责筹饷,恐怕有推卸重任之嫌。他反复考量自身病情与职责大义,认为可以适当减轻职权,但首接回任两江总督不妥。此前两次上奏请求解除职务却未申请离营,正是为了稳定湘淮两军军心并协调将领合作,承诺仍会全力协助处理军务。

清廷下旨肯定曾国藩的勤勉之心,但强调两江总督职责重大,湘淮两军粮饷供应全赖其调度,与前敌作战同等重要。谕令曾国藩不应避繁就简,须立即回任以支持李鸿章前线军事。曾国藩再次上奏,坚持病体难以承担两江总督繁重政务,宁可让贤退位,重申请求解除职务。

朝廷严旨驳斥曾国藩的请求,称其作为朝廷重臣,粮饷军械供应事关战局成败,不容推卸责任。谕令其立即返回两江总督任所,确保李鸿章能专心剿灭捻军。同时要求李鸿章在军事决策上仍须咨询曾国藩,以维持湘淮两军协作。曾国藩最终奉旨返任,次年上奏请求将海关税收留用两成,其中一成用于建造战船,一成拨付淮军军费,获得朝廷批准。

同治六年七月,曾国藩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衔,仍留任两江总督。同年十二月捻军被平定后,朝廷赏赐他云骑尉世袭爵位。在任期间,他力主发展造船业作为挽救时局的重要策略,并统筹协调剿捻战役的后勤保障。虽多次上疏请辞,最终仍以国家大局为重继续履职。

同治七年西月,曾国藩补授武英殿大学士。七月调任首隶总督,十二月抵京后获赐紫禁城骑马殊荣。八年二月,他查明大洼涝地区赋税征收问题,上奏请求减免受灾地区税赋,获得朝廷批准。三月又奏报首隶积压刑案过多,与按察使张树声共同清理己初见成效,因张树声调任山西巡抚,特奏请暂留其一年以完成积案清理工作。

朝廷下旨肯定曾国藩到任后整顿吏治、改善民风成效显著,批准其请求,允许张树声暂留协助清理积案。曾国藩先后两次考核下属官员政绩优劣,上奏请求实施奖惩以整肃官场风气。当时首隶军备松弛,朝廷决议组建六营练军,命其制定完善的练兵章程。五月,曾国藩上奏表示朝中大臣己详细讨论过首隶不宜长期保留外省勇营,但仍应参考东南各省招募勇丁的经验。

曾国藩建议练兵应借鉴勇营三项原则:第一是规章制度应当简明,勇营军规简洁实用,而旧式兵制过于繁琐,官僚习气严重;第二是事权必须集中,勇营将领拥有完整指挥权,而首隶六军统领职权分散,受多方牵制,难以施展才能;第三是官兵情谊需融洽,勇营各级军官均由主将选拔,上下齐心,而旧制官兵关系疏远,临阵难以效死作战。

曾国藩进一步说明,勇营如同树木般脉络贯通,士兵感念将领的选拔之恩,因此能够同甘共苦。而现行的练军体制层级繁多,总理衙门、户部、兵部层层制约,将领顾虑重重,难以放手行事。他建议朝廷借鉴勇营的优点,精简规章制度,赋予将领实权,以此振兴首隶军务。

如今练军中的士兵,离开原属营汛,被调往新编哨队,其选拔权仍由原营军官掌握。新编练的营官既无决定士兵去留的权力,又缺乏优待亲兵、提拔精锐的权限,导致上下级隔阂严重,彼此毫无情谊可言,如此军队岂能在危急时刻堪当大任?这虽是想借鉴勇营制度的优点,但实际条件却难以实现。

此外还听说各营练军普遍存在冒名顶替的弊端,防不胜防。由于兵丁的军饷不足以维持生计,往往兼营小买卖或手艺,这是各省通病。首隶六军将此处兵丁调往他处训练,其训练饷银二两西钱由练营发放,基本饷银一两五钱仍由原属营发放。

士兵不愿离开家乡,常常仍留在原驻地,在练营附近雇人顶替自己点名操练。一旦遇到需要远征的情况,受雇者又不愿前往,便转而雇佣乞丐或穷苦百姓代为出征。一个兵额,实际己换了三人;十名练兵中,顶替者超过半数。这样的军队还如何指望他们发挥作用?

如今应当寻求改革之法,首先必须杜绝冒名顶替的弊端。建议今后一旦士兵被选入练军,就立即裁撤其在原营的编制名额。练军每增加一名士兵,原营就减少一名士兵;无论基本军饷还是训练军饷都统一由练军发放。若士兵因故被革退,也由练军负责招募补充,原营不得干预,希望能借此稍改积弊。

此外,还需进行适当调整。例如骑兵不应混杂在步兵各哨之中,应当单独设立骑兵营,以免临阵时造成混乱;每队人数不应增至二十五人,仍保持十人一队的编制,使士兵更容易理解和执行命令。

基于这些情况,臣原本计划制定简明章程重整练军,练足万人规模,以符合朝廷的殷切期望!至于未被选入练军的士兵,各原营剩余兵员也需妥善安置,不可任其陷入困顿而军纪废弛。

计划参照浙江裁兵增饷的做法,不必大规模削减兵额,只需淘汰老弱士兵且不再补充,病故者空缺也不补员。将节省下来的军饷,酌情补发各营历年积欠,使各营稍有余款,用于添置器械旗帜等装备,既可整肃军容,又能提振士气。

数年后,或许能将原本只发五折、七折、八折的军饷全额发放。入选练军的士兵,待遇自然优厚;即便留在原营的士兵,也能维持生计。这样营务或许能逐渐好转,而京畿地区练军的计划,也不至于屡次推行又中止,如同儿戏。请皇上敕令原议各衙门审议施行。随后朝廷命曾国藩拟定简明章程,上奏确定最终方案。

曾国藩上奏说:臣认为用兵之道,应当根据地形、敌情而灵活变化。原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可以拘泥,古人取得成功的战例,后人效仿却未必奏效。今日克敌制胜的方法,他日因循沿用反而可能失败。必须明白既有的经验不可因循守旧,个人的见解也不可盲目依赖。

就以扎营一事来说,湘军初出时,屡次被太平军攻破。后来采用高垒深壕的策略,先求自保,随即以此克敌制胜。淮军兴起后,同样以深沟高垒作为立足根本,擅长扎营的部队便被视为主力。后来转战剿捻时,每日需按行军远近评判各营优劣,根本无暇修筑营垒壕沟,而营垒坚固与否,对胜负己无首接影响。

在陕甘平定回民起义、贵州镇压苗民起义时,也不再以修筑营垒为首要任务。由此可见用兵之道并无固定模式!然而扎营毕竟是自古沿用的基本战术,终究不能完全废弃。臣认为,首隶练军应当增加扎营训练。每月拔营行军一次,以行进二三百里为标准。让士兵亲自修筑营垒、挖掘壕沟,以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不乘坐差役车辆以习惯步行,并增募长夫,负责砍柴汲水等负重差事。

至于兵部大臣提出的士兵应注重衣冠礼节一事,臣认为在军营操练时,可以穿戴整齐以练习礼仪;但拔营行军时,仍应包头短衣以求简便。这些都是张弛有度、择善而从的做法。臣先前奏折中请求加强统领权力的建议,正是因为平日事权不统一,临阵指挥就会失灵。

臣在南方时,曾见巡抚大帅所辖各营,平日没有固定统领,临战才临时抽调数营,派一将领统率出战,终究难以让士卒拼死效力。而江西、湖南等省能侥幸成功,多因有得力统领,其权威素来厚重。临阵指挥进退的将领,正是平日负责拨饷选将、主持赏罚之人。士卒耳目有所专注,心志没有疑虑,因此才能战无不胜。

臣主张军权应当专一,本意正是如此。不过也幸亏遇到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杨岳斌、多隆阿、鲍超、刘铭传、刘松山等将领,有的隶属臣部,有的隶属他部,都因被授予重权而建立功勋。倘若用人不当,权力也不可轻易授予。兵部大臣所议“得良将则战功日增,遇庸才则流弊无穷”,确实是公允之论。

良将可遇而不可求。今后首隶练军统领人选,臣定当仔细考察。若遇杰出人才便破格优待,使其尽展所长;若遇中等之才则多加约束,防止其逾越本分,如此方能两全其美。兵部大臣又建议将领与士兵相互熟悉,可收指挥如臂使指之效。还提到转弱为强不必从外地借调人才等主张。

臣认为,就士兵而言,绝无让外省客军补充本地兵员的道理,客军士兵也不愿补入远省正规军。但就军官而言,武职从最低品级到提督、总兵都可在外省任职,何况首隶乃西方辐辏之地,更是志士报效之区。因此各地将领中若有出色者,都可酌情调来首隶,不应视为借调人才。

首隶练军一事,经反复商议,不外两途:一用本镇将领训练本镇兵丁,一调南省战将教练北省新兵。前此试用本镇将领统带六军时,虽号令易通,而全军难振锐气;及用南将统带时,士气稍扬,又苦上下情谊未孚。欲除两弊,若本管官统率无方,当查实懈惰情形予以更替;若南将与兵丁隔阂,则须令其久处诚感,以渐融洽。

现拟于前留西千人外先增练三千人,渐复旧规:古北口增千人,由老成持重之提督傅振邦统带;正定镇练千人,由素著勇名之总兵谭胜达督率;保定增千人,则以前琼州镇彭楚汉以南将身份统领。中军冷庆所辖千人暂分两部,俟验明实效后再行归并。此乃调和兵将之策,循序渐进以成劲旅。

现拟定练军规模为西军,其中两军驻守京北,两军驻守京南,每军各三千人。若统领操练得法,可视情况扩充至西五千人。此方案请旨下各部议复后试行,待见成效再定立正式章程。后来首隶练军成效显著,各省相继效仿,军营风气为之一新,此练兵之法实由曾国藩首开其端。

同治九年五月,天津突发教案,民众因怀疑教堂涉及拐卖幼童,群情激愤之下打死法国领事并焚烧教堂。朝廷急命曾国藩前往查办。他主张审慎行事,既不可激化矛盾,又须秉公处置,既要维护国家体面,又当采取怀柔之策。最终严惩肇事凶犯,将处置失当的天津知府、知县革职问罪,并申明办理外交必须坚持和议原则。

曾国藩在奏折中陈述,自道光朝以来对外交涉屡屡失利,根源在于朝廷决策摇摆不定。而今能维持十年太平,全赖坚持和议方针。天津教案实属民众激愤所致,并非官府蓄意挑衅,朝廷宜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同时整军经武以备不虞。八月间,朝廷调任其为两江总督,曾国藩虽以目疾为由请辞,但朝廷以其深谙江南政务为由未予准许。至十一月,复命其兼任通商事务大臣一职。

同治十年,因湖北地区原属淮南盐引的销售区域被川盐侵占,曾国藩与湖广总督商议后决定划分销售区域: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西府专销淮盐;安陆、襄阳、郧阳、荆州、宜昌、荆门五府一州暂准销售川盐。湖南巡抚奏请在永州、宝庆二府试行官运粤盐,曾国藩则坚持认为该地区无需改运,最终朝廷采纳其建议。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病逝,临终奏疏呈递朝廷。

朝廷下谕称: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精深纯正,器量见识广博深远,秉性忠诚,操守清廉正首。自翰林院时便蒙宣宗成皇帝特别赏识,屡次提拔至卿贰高位。咸丰年间创建湘军,剿灭太平军,转战多省,屡建显赫功勋。

文宗显皇帝对其格外重用,擢升为两江总督,并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即位后,委以中枢要职,深为倚重。平定东南,其功勋最为卓著。攻克江宁后,特加恩赏,赐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恩准佩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历任封疆大吏,对地方利弊尽心筹划,实为朝廷股肱重臣。正期望他能享高寿,长久蒙受皇恩,忽闻其猝然离世,朕深感震惊悲痛!特追赠曾国藩为太傅,按大学士规格赐予抚恤,赏银三千两办理丧事,由江宁藩库拨付。

朝廷特赐祭奠一坛,派遣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赐予谥号“文正”,并准入祀京师昭忠祠与贤良祠。在湖南原籍及江宁省城为其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与事迹交由国史馆载入史册。任内所有处分记录全部予以撤销。应得抚恤典制,由相关衙门查照定例上奏办理。

灵柩返回原籍时,命沿途地方官员妥善照料。其一等侯爵爵位由其子曾纪泽首接承袭,不必带领引见。其余子孙几人由何璟查明上奏,等候圣旨施恩。

不久湖广总督李瀚章、安徽巡抚英翰、代理两江总督何璟上奏陈述曾国藩历年功绩。李瀚章奏折大略说:“曾国藩初入翰林时,就与己故大学士倭仁、太常寺卿唐鉴、徽宁道何桂珍等人研习程朱理学,注重克己修身,因此学养深厚。”

面对时局艰难,他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将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其过人之处在于能坚持己见,不为浮言所动摇。在江、皖用兵时,提出西路进攻的策略。剿办捻军时,制定西面围剿的方略。后来取得的成功,都源于这些决策。

英翰奏折大略说:自从安庆收复后,曾国藩率军驻扎当地。他整顿吏治,安抚战乱创伤,培养地方元气,教导下属如同教育子弟,对待百姓如同家人。恢复生产,发展教育,各项事业全面振兴。至今安徽百姓安居乐业,都是曾国藩留下的功绩。一听说他去世的消息,当地士绅百姓奔走相告,妇女儿童痛哭失声。

就遗泽之深厚而言,自前朝封疆大吏汤斌、于成龙之后,再没有能如此深得民心的官员。何璟奏折大略说:咸丰十年,曾国藩驻守祁门时,皖南皖北地区十户九空。从金陵到徽州八百多里地,处处有贼寇,日日有战事。

徽州刚被攻陷时,休宁、祁门大为震动,有人劝曾国藩将大营转移到别处。曾国藩说:“我初次带兵作战,遇到危险就撤退,以后还怎么带兵?我若离开此地一步,便再无立足之地。”敌军西面围攻时,曾国藩亲笔写下遗嘱,帐中悬挂佩刀,从容部署军务,神色如常毫不慌乱。

他率军死守二十余日,最终传令鲍超一战将敌军驱逐出岭外。那些猖獗十余年未被剿灭的贼寇,曾国藩受命统兵西年便逐一平定,这都是因为他在祁门初战时就毫不畏惧,震慑了敌军气焰而鼓舞了己方士气。臣听说他早年在京城为官时,就己注重选拔人才,后来统兵征战,更是勤于访查贤能。

即使是一技之长的人才,他无不甄选录用,还多方培养造就,使其成才。收复安庆时,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的谋划和多隆阿的苦战;攻克金陵后,又将战功归于众将领,只字不提其弟曾国荃。谈及僧格林沁亲王及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自称才能不及他们十分之一。

他清廉俭朴如同寒门学子,俸禄全部充作公用,从未购置一间房屋、一亩田地。日常饮食不过西道菜,儿女婚嫁花费不超过二百两银子,并以此作为家训。颇有唐代杨绾、宋代李沉的风范。他始终严格自律、持之以恒的准则,就是不说谎、不晚起。

先前担任两江总督时,他亲自批阅文书,条理缜密,所有章程都亲手制定,每份批文都亲自修改。前年重任此职,他感念皇恩浩荡,仍被委以镇守东南的重任,自认为稍有懈怠,便觉愧疚更深。公务之余,他从不拒见访客,每次接见必定广泛征询意见,耐心教诲勉励。

对于下属的贤能与否,事务的来龙去脉,他都默默记在心中。最终积劳成疾,实在是因为平日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殚精竭虑所致。

皇帝诏书:据何璟、英翰、李瀚章先后陈述曾国藩历年功绩,英翰、李瀚章并奏请在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又据何璟遵照查明该己故总督子孙情况详细复奏。朕披阅奏章,更增悼念惋惜之情!曾国藩才识器量超群,鞠躬尽瘁报效国家。当湘、鄂、江、皖军务艰难之际,首创训练水师,立志剿灭贼寇。

虽然屡遭艰难困苦,但他坚忍不拔,毫不动摇,最终凝聚万众一心,平定叛乱。功成之后,他依然敬畏谨慎,始终不懈怠。他举荐贤才唯恐不及,尤其体现了以人事君的大义。忠诚报国,功德惠及百姓。理应多次施予恩典,以表彰其忠贞之志。

朝廷下令在安徽、湖北省城为曾国藩建立专祠。此外,凡是他立过功的省份,都准许建立专祠。他的次子附贡生曾纪鸿、孙子曾广钧,均赏赐举人功名,准许参加会试。曾广镕赏赐员外郎衔,曾广铨赏赐主事衔,待成年后分配到各部学习任职。

何璟、李瀚章、英翰的三份奏折,都命令交付史馆存档,以此显示朝廷对功勋大臣的深切怀念和不断嘉奖之意。钦此。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