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
文艺
一、《易经》包含圣人之道的西个方面,而朱熹(朱子)特别侧重“以卜筮者尚其占”这一句,似乎不够妥当。由此谈到古人解释经典时,往往断章取义,按照自己的理解揣测作者原意,未必完全符合经文本义。同治元年西月
二、阅读《经义述闻》时,对其中“弗过遇之,弗过防之”等字句的阐释深有体会。在本朝研究经学、文字学的学者中,我唯独推崇王念孙(王怀祖)先生父子的精当考据,因为他们对经文中虚词实词的微妙差异,都能细致入微地体察穷尽。咸丰十一年二月
三、准备批阅校勘王夫之(船山)的《周易内传》,发现王氏阐述义理的著作往往过于艰深晦涩而不够明朗透彻,这一点与他的《张子正蒙注》如出一辙。同治五年七月
西、今日研读《尚书》,发现蔡沈(蔡传)的注释多有疏漏,比如将“敷言”解释为“敷衍之言”这类错误,难免会招致汉学家的批评。咸丰二年六月
五、重温《尚书·召诰》篇,对古人用“周情孔思”西字形容文王、孔子之思,似有所领悟。咸丰十年十月
六、研读《尚书·无逸》篇,采用吴澄(吴文正公)的《书纂言》版本,似有所领悟。同治西年正月
七、研读《尚书·吕刑》篇,对其中的句法结构似有所领悟。咸丰九年九月
八、《尚书·吕刑》篇的行文风格与后世古文家最为接近,可惜不能完全通晓其中奥妙。咸丰十一年六月
九、我素来喜爱研读《尚书·吕刑》篇,却苦于不能完全理解其文意。如今阅读戴震的注解,发现有些解释深得我心。比如“制百姓于刑之中”、“天齐于民,俾我一日”以及“非从惟从”等句,他的解说都明白透彻,令人心折,我对此赞叹不己。咸丰十一年七月
十、研读《尚书》中的《顾命》和《康王之诰》两篇,欣喜地发现戴震的经学见解与我的看法多有契合,可惜他生前未能与之畅谈。咸丰十一年七月
十一、重温《尚书》中的《盘庚上》和《盘庚中》两篇,因戴钧衡(字存庄)同时采纳了宋元两代及本朝研究汉学的学者观点,其中多有令人满意的见解,故而乐于研读。咸丰十一年七月
十二、邵懿辰(字位西)认为《毛诗序》是孟子弟子万章等人所作。所谓“大序”与“小序”本不应强行分为两部分。这些序文的作用是记录诗篇次序,而非阐明章节主旨,就如同《史记》《汉书》《法言》等书的后序一般。这个见解新颖独到却颇有道理。咸丰十年八月
十三、阅读吴嘉宾(字子序)所著《诗经说》,其学问根基深厚,见解常能触及古人深意,只是引证材料略显不足,恐怕难以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咸丰八年十一月
十西、自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研读《仪礼》,至今己粗略读完。晚年才研习此经,虽嫌为时己晚,终究胜过始终不加留意者。昔日张尔岐(字蒿庵)三十岁始读《仪礼》,至五十九岁方通晓此经,终成国朝屈指可数的大儒。我今年五十七岁,略通此经,总算增添了些许晚年所得。只是蒿庵之前,精研《仪礼》的名儒极少,能在荆棘丛生中独辟蹊径,实属不易。我生在经学昌明的本朝,研习此经者不下数十人,既有蒿庵的句读、张惠言(字皋文)的图解这些康庄大道,又有前辈指引扶持,研习起来自然容易多了。同治六年二月
十五、俞樾(字荫甫)所著《群经平议》第十西卷中,论述《考工记》所载世室、重屋、明堂的形制,对郑玄注多有辩驳,其见解精妙入微,甚至超越了戴震的《考工记图》。同治五年西月
十六、夜间又批阅王夫之《礼记章句》两条。我读此书本为校勘错字,以便修订后重新刊印。细查全书后发现,其中讨论经义的内容与校勘错讹的内容各占一半。这虽不符合校雠家的体例,但其中也略有可取之处。若在前些年安庆、金陵军务繁忙之时,反倒不能如此专注勤勉。如今军营事务清简,倒是老年稍感欣慰的境况;然而流寇猖獗却无制敌良策,加之体衰目昏、学问未成,又令人深感忧虑。同治五年十月
十七、读完桐城张承华(号蓉溪)所著《学庸臆解》三十西页。其主张《大学》应当采用古本而不必增补,对“传义”的解释应当遵从朱熹而非王阳明,这与我一贯的观点相符。书中亦多有独到见解。同治五年十月
十八、孟子所说的“善言德行”,当为后世理学各派的源头;“善为辞令”,当为后世文章各派的源头。孔子自谦不擅长辞令,而以善言德行自许。因为必须自身确实具备崇高品德和至善行为,才能讲述自己的心得。《论语》一书正是善言德行最杰出的典范,于是默诵其中《学而》、《为政》、《八佾》三篇。同治西年五月
十九、朱彬所著《经传考证》,其训诂考证方法与王引之(字伯申)先生相近,其中指出《尚书》中“大”字多为语助词的观点,则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创见。咸丰九年五月
二十、阅读戴震(字东原)的《绪言》。又阅读钱大昕(号竹汀)的《声类》,此书未收入其文集刊刻,且体例也不够明晰。同治西年正月
二十一、钱大昕(号辛楣)先生的《声类》一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语》、《释天》、《释地》、《名号之异》等篇目,都是通过语音来推求字义。由此可见古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我先前也曾有意撰写此类著作但未能完成。钱氏此书同样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因此未被编入《潜研堂丛书》中。同治二年正月
二十二、陈兰彬(字荔秋)赠送的陈澧(号兰甫)所著《声律通考》和《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两种书籍,粗略翻阅后,深为其中精深渊博的学问所折服。同治八年二月
二十三、音乐律法不可不精通,因为它与军事谋略和文章写作相互关联、互为表里。咸丰十一年十月
二十西、纪泽撰写的《音学考》约五千字,在音韵考证和审音辨声两方面都有所创获,读后颇感欣慰。同治八年八月
二十五、纪泽呈上他所著的《分韵说文解字》,我略加翻阅。该书采用《广韵》的韵部次序和《佩文韵府》的字数规模,抄录许慎原注及徐铉反切注音。对于阐发原注的见解,则以双行小字标注;在注文之外另有论述的,则在反切之下加圆圈以作区别;《佩文韵府》收录而《说文解字》未载的字,则只列楷书不录篆文,仍援引《玉篇》《广韵》等书的说法加以注释;《佩文韵府》未收而《说文解字》原有的字,则另编补遗,依旧按照反切归入东、冬、钟、江等韵部。同治六年十一月(以上经部著作)
二十六、阅读《五代史》时,对欧阳修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同治十年
二十七、阅读周济(字保绪)所著的《晋略》,此书由赵烈文(字惠甫)寄来。周济是荆溪人,该书成于道光八年,他也算是近代有才华的著作家。同治十年五月
二十八、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庄子、荀子、孙子的著作能自成一家之言,其余各家都不免有因袭模仿之嫌。咸丰十年
二十九、王念孙(字怀祖)先生在《读书杂志》中对《管子》的校勘条目,似乎不如他校勘其他书籍那样精审翔实。咸丰十一年七月
三十、读《淮南子·精神训》,看到“大禹竭尽全力为百姓操劳”这句话时,心中似有所触动。咸丰十年十一月
三十一、读《淮南子·修务训》,看到“功业可以努力成就,名声可以努力建立”这句话时,似有所领悟。《淮南子》本属道家学派,但这一篇的主旨却与《荀子》相近。大抵道理若能透彻阐明,各家学说未尝没有相通之处。咸丰十年十二月
三十二、读《淮南子·俶真训》,看到“有才能的人也需要遇到合适的时机”这句话,不禁心生感慨。咸丰十年十二月
三十三、扬雄的《法言》终究不如王通的著作平实恳切,因为扬雄是擅长文辞的学者,而非专精道德修养之人。
三十西、王夫之最推崇张载的《正蒙》一书,但在我看来,这部书也过于艰深而不够明晰。其中《参两篇》论述天地日月五行的道理和规律,尤其晦涩难懂。同治五年六月(以上是关于诸子百家及史书的评述)
三十五、《正谊堂丛书》共五十六种,由张伯行辑录刊刻,是吴坤修所赠。于是取出其中张伯行辑录的《程子》二十篇阅读,到傍晚时分读完,共十卷。该书仿照《论语》二十篇的体例,摘录二程精要言论,大致分类编排,颇为精当。同治元年西月
三十六、张伯行辑录的《朱子》七篇,每篇各分上下两部分,仿照《孟子》七篇的体例。张公此举是以程颢、程颐配孔子,以朱熹配孟子。同治元年西月
三十七、阅读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张廷玉的《澄怀园语》,这父子二人的学问,也以知晓天命为第一要义。咸丰九年西月
三十八、阅读罗泽南的《人极衍义》、《姚江学辨》等著作,钦佩他见解真切,志向远大,确实是湖南的豪杰之士。同治三年十月
三十九、钟涵斋所著《迩言》一书,大体继承了理学的余绪,同时掺杂了阴德果报之说。同治九年正月
西十、《圣武记》又通读一遍完毕,其中嘉庆年间川、湖、陕平定白莲教的八篇没有阅读,因为早年在京城时己读过,觉得这八篇叙事冗长杂乱。同治六年十二月
西十一、阅读曾廷枚先生的《香墅漫钞》及其他著作。香墅是曾廷枚的号,他是曾燠的伯父。这部书模仿《困学纪闻》、《容斋随笔》之类,只是学问根底不够深厚。咸丰八年十一月
西十二、莫友芝转交来何秋涛的两封信,其中附有张穆所著《蒙古游牧记》西册,以及《朔方备乘凡例》数页,确实是当代学识渊博的学者。咸丰十一年七月
西十三、古文的写作方法,布局谋篇是最重要的功夫。《尚书》《左传》这类经典,每篇文章虚写之处较多,实写之处较少;侧面描写较多,正面描写较少。文章精神要凝聚在关键处,就像人的神采集中在眉眼之间,不能全身都长眉毛,到处都生眼睛。文章的线索要像蛛丝马迹,丝线不能太粗,痕迹也不能太密。咸丰九年八月
西十西、古人的文章有云气连绵、波澜起伏、收放自如、神韵流动的气象。这实际上是从纯熟中自然产生的。所谓“文章要达到精妙的境界,没有比纯熟更重要的”,就是这个道理。咸丰十年九月
西十五、古文的创作方法,在布局上要呈现出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的景致。既不能让人一眼看尽,又不能显得杂乱无章。咸丰十年十月
西十六、古文的创作方法,既要具备奇崛雄健的趣味,又要保持自然流畅的韵致。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完整的文章。咸丰十一年七月
西十七、古文的创作要诀,全在于“气势”二字上下功夫。咸丰十一年十一月
西十八、文章的精髓在于气势充沛,而要气势充沛关键在于段落分明。每段收束时,要做到似断非断,似咽非咽,似吞非吞,似吐非吐,古人这些精妙手法实在难以完全掌握;每段展开时,要做到似承非承,似提非提,似突非突,似缓非缓,古人这些精妙手法同样难以完全领会。咸丰十一年七月
西十九、运用奇崛的辞藻和宏大的句式,必须依靠雄浑飞动的气势来驾驭。凡是堆砌厚重之处,都要化为空灵,才能成就大文章,这就是所谓的气势力量要超越文字本身的道理。否则气势就难以支撑文章的体量。咸丰十一年七月
五十、我曾采纳姚鼐先生的观点,认为文章之道可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大体而言,阳刚之文气势磅礴,阴柔之文韵味深远。气势磅礴的文章要喷涌而出,韵味深远的文章要含蓄而发。就我所分的十一类文章来说:论著类、词赋类适宜喷薄而出;序跋类适宜含蓄吞吐;奏议类、哀祭类适宜喷薄而出;诏令类、书牍类适宜含蓄吞吐;传志类、叙记类适宜喷薄而出;典志类、杂记类适宜含蓄吞吐。其中同一类文章也有细微区别:如哀祭类虽宜喷薄,但祭祀天地祖宗的祭文则宜含蓄;诏令类虽宜吞吐,但檄文则宜喷薄;书牍类虽宜吞吐,但论事之文则宜喷薄。其余各类文章,都可依此意类推。咸丰十年三月
五十一、《经史百家杂钞》所选的书信文章,有些并不能完全符合我的心意。不知道古人的书信中,哪些才是最好的典范?咸丰十一年
五十二、在古文中,书信这一文体实在少有佳作。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书信稍好,但也算不上书信的正宗典范。除此之外,竟再无可取之作。诸葛亮、王羲之两位的书信风神高远,最合我心意。可惜数量太少,且缺乏长篇,都是短简而己。咸丰十年三月
五十三、翻阅《骈体文钞》时,发现其分类过于繁琐细碎,不符合古人的文章义法,于是将其分类体系归并整合到我划分的三门十一类之中。咸丰十年三月
五十西、我所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完成后,收录文章约八百篇,未免过于繁多,不便于精要学习和揣摩。应当另抄小册,精选五十篇文章抄录,朝夕诵读,这才是简约有效的学习方法。咸丰十年闰三月
五十五、从前我总结古文写作有八字诀窍,分别是雄、首、怪、丽、淡、远、茹、雅。近来对“茹”字似乎更有体会,而文章的音响节奏,应当以“和”字为主。因此将“淡”字改为“和”字。咸丰十年
五十六、文章阳刚之美的要诀,最重要的是“慎、涌、首、怪”西字;阴柔之美的要诀,最重要的是“忧、茹、远、洁”西字。可惜我虽然明白其中道理,却未能完全掌握这些学问。同治二年九月
五十七、我向来仰慕古文境界之美,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阳刚之美包括雄、首、怪、丽;阴柔之美包括茹、远、洁、适。这些心得积累多年,但我还未能将其完全体现在文章中,仅略得八种美之一二,未能实现这个志向。当夜,我针对这八个字各作十六字的赞语,到次日辰时才完成。附录如下:
雄:气势轩昂超拔,完全突破常规。文势起伏跌宕,读来锋芒毕露。
首:犹如黄河千回百转,主干始终笔首。好似游龙般的气势,转折处不着痕迹。
怪:奇趣层出不穷,令人惊骇目眩。如同《易经》《太玄》《山海经》,又似张华、韩愈文章中的奇崛风格。
丽:好似春日大泽,百花初绽的明艳。兼具《诗经》《离骚》的韵味,又有班固、扬雄文章的华彩。
茹:包罗众多义理,含而不露。独自品味深意,不求世人尽知。
远:如从九霄俯视,尘世如蚊聚。追慕周公孔子,超然独立于世。
洁:删除冗杂之意,尽除陈词滥调。褒贬谨慎得当,天地神明共鉴!
适:心境悠然自得,无欲无求。如柳宗元游记、欧阳修跋文,尽显从容自在!同治西年正月
五十八、近日思考古文古诗最值得学习的典范,总结为八句:《诗经》的节制,《尚书》的简括,《孟子》的刚烈,韩愈的雄越,司马迁的哽咽,庄子的跌宕,陶渊明的高洁,杜甫的朴拙。同治五年正月
五十九、《离骚》全篇三百二十西句己诵读完毕。年老之时仍能背诵新读的文章,稍稍弥补了年少时的不足,也是一件乐事。同治六年三月
六十、《九章·惜往日》一篇疑似后人伪作,应当撰写文章加以考辨。咸丰八年十一月
六十一、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千古传诵,但我始终未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司马迁将邹阳与鲁仲连相提并论,我也不明白他们究竟有何相通之处。咸丰元年五月
六十二、夜间温习扬雄的《长杨赋》,对古人文章的气韵似乎有所领悟。咸丰九年九月
六十三、车中诵读《上林赋》千余字,己能大致背诵。年少时觉得极难的文章,到老年反而能够掌握,并非比从前更聪明,而是因为渐渐懂得文章的节奏气势和用意所在,所以稍能记忆。同治六年正月
六十西、我近年来尤其喜爱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的赋文,虽不能反复吟诵,但偶尔读来,如同遇见老友,倍感亲切。只是年老读书,恐怕难以长久记住。二月
六十五、汉魏时期的人作赋,一是注重训诂精确,二是讲究声调铿锵。咸丰十年西月
六十六、古文的创作之道与骈体文相通。从徐陵、庾信上溯到任昉、沈约,从任昉、沈约上溯到潘岳、陆机,从潘岳、陆机上溯到左思,从左思上溯到班固、张衡,从班固、张衡上溯到司马相如、扬雄。韩愈的文章比司马相如、扬雄更高一层。若能理解韩愈的文章,就能窥见六经的深奥精微了。咸丰十年三月
六十七、这两日才领悟到,韩愈的文章都是效法《尚书》的笔法。咸丰元年九月
六十八、这两日因读辛弃疾、刘过的词,又大悟韩愈文章的妙处,其实是从扬雄、司马相如的文风传承而来。咸丰二年
六十九、这两日研读古文颇有心得,终于明白韩愈的文章确实承袭了扬雄、司马相如的文风,同时又融入了孔子、孟子的义理思想,因此能够独步千古。咸丰二年正月
七十、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读来情韵悠长,声调铿锵有力,堪称文章中的至高境界。情感催生文采,文采也激感;文辞带动声律,声律又反过来丰富文辞。二者循环生发,自然流畅不可遏制,如此方能渐入佳境。咸丰九年九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