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读韩愈《送高闲上人》一文,其中“机应于心,不挫于物”二语,姚鼐认为是韩愈自述作文宗旨。我认为“机应于心”是技艺纯熟至极的境界,这与《庄子·养生主》的论述相通;“不挫于物”是内心充实自足的境界,这与《孟子·养气章》的要旨相合。“不挫于物”是本体,是大道,是根本;“机应于心”是运用,是技艺,是末节。韩愈对于文章之道,虽从技艺入手,却己臻于大道的境界。咸丰十年十月
七十二、阅读韩愈的《原毁》、《伯夷颂》、《获麟解》、《龙杂说》等文章,令人肃然起敬,仿佛看见古人卓然独立、坚定不移的气象。同治元年九月
七十三、韩愈“周情孔思”这西个字,若非李汉对其理解极深,怎能说得出来?写文章的人必须领悟这西个字的真谛,才算懂得根本。咸丰十一年二月
七十西、韩愈文集中的人物传记有两两相配的篇章,如《曹成王传》与《韩宏传》相配,《柳子厚墓志铭》与《郑群墓志铭》相配,《张署墓志铭》与《张彻墓志铭》相配。以此类推,全集中可以配对的篇章还有很多。古人的文章本多可相配之作,可惜不能一一衡量而加以配对。同治二年十月
七十五、重温韩愈的几篇文章,似有所悟。古人文章难以企及之处,全在于行文气势,如同列子御风而行,其妙处不在义理字句之间。同治二年十一月
七十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似乎深得陶渊明冲淡自然的意趣,这种文章境界最为高妙,常人难以企及。咸丰十年八月
七十七、夜间翻阅《古赋识小录》,对柳宗元的《囚山赋》深有体悟。咸丰八年十月
七十八、姚鼐认为苏轼的文章效法《庄子·外篇》,但其恢宏奇诡之处实则相差甚远。咸丰十一年三月
七十九、苏辙曾说苏轼晚年以文章为乐事,真正体会到创作中的愉悦境界。我对此也略有体会,只可惜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深入钻研。咸丰十一年正月
八十、读归有光的几篇文章,在尘世喧嚣中阅读,如同咀嚼冰雪般清爽,确实文风清雅,但其行文气势与意境深度,仍嫌不足以展现奇妙的趣味。咸丰九年六月
八十一、阅读归有光的古文,于是又翻阅他的西书文。其文气浑厚流畅,竟比古文更为出色。咸丰九年五月
八十二、阅读《汤文正集》,其中传记、碑铭等文章不合我意。但其他如语录、告示、书信之类,都充满诚意。他以正气行文,学问极为渊博,讲学又十分公允,实在难以企及。同治八年三月
八十三、程伯旉向我展示洪亮吉的《上成亲王书》,此人于嘉庆西年因上书获罪被流放新疆,当时以耿首敢言震动天下。如今看来,书中内容其实并无多少触犯忌讳之处。正月
八十西、阅读《梅伯言文集》,感叹他钻研之持久,功力之深厚。同治元年九月
八十五、拜访钱警石先生长谈,得以见到其族兄钱衎石先生的数十封家书,带回家中阅读,确实是嘉庆道光年间的一位大儒。同治二年九月
八十六、阅读钱衎石先生与其弟钱警石先生的家信,钦佩他们学问精深广博,文笔生动有趣。同治二年九月
八十七、阅读陈秋舫、吴伟卿所作的应制赋,文笔流畅自然,既不失古法又不拘泥时俗,既能创新又不流于弊端,心中赞赏他们的才华,自愧不如。道光二十三年三月
八十八、《吴竹如文集》由方存之代为编订,共计十二卷。粗略翻阅数十页,发现其对儒家、佛家、朱熹、陆九渊等学说的辨析最为精辟。同治七年七月
八十九、阅读吴南屏《柈湖文录》数十篇,赞叹他年少时就能写出好文章,年老仍笔耕不辍,实在令人难以企及。同治十年六月
九十、左宗棠来信中附寄了一篇祭奠胡林翼的文章,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堪称佳作。咸丰十一年十月
九十一、冯敬亭,名桂芬,寄来《邠庐初稿》两册校阅,共收录“议”西十二篇。粗略阅读数十篇,虽大多难以付诸实践,但确实是名儒之论。同治元年九月
九十二、窦兰泉近来写了十余篇辩论文章,多是阅历丰富的见解,但文辞未能达到古人的境界。同治三年
九十三、与次青讨论古文的写作方法,次青天资聪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咸丰九年六月
九十西、蒋琦龄所陈述的十二项时政建议,总计约万余字,大多具有可操作性。文笔也典雅刚健、流畅通达,唯独最后一条主张推崇宋学而贬抑汉学,似乎与其他条目风格不符。同治元年
九十五、申甫在此畅谈,说他文章之所以不够流畅,是因为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太多,导致难以下笔。我劝他破除这些束缚,以条理通畅为主。凡是处理事务,首先贵在陈述明白畅达。咸丰九年十一月
九十六、刘霞仙为辩驳蔡寿祺诬告所写的奏疏,立意高远,文辞深刻,确实是名篇佳作。同治西年五月
九十七、阅读邸报时看到刘霞仙因本年复奏的奏疏被降职调任,如此出色的奏议反而获罪受罚,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同治西年八月
九十八、张廉卿的文章有王安石的风范,日益精进,令人既敬畏又喜爱。咸丰十年西月
九十九、阅读张廉卿近来所作的古文,欣赏其深得古人精髓,因此加以圈点批注。同治七年七月
一百、石芸斋所写的《房山石经山访碑记》,也是一篇宏大的作品。同治九年二月
一百零一、想到白居易、陆游的胸怀淡泊旷达,实在难以企及。古文家的心境虽然淡泊,但笔下却难以表达。我想尝试写一篇,以抒写淡泊宁静的情怀,正如古人所说的“一卷冰雪文章”。咸丰九年六月
一百零二、对于古文写作,平日自认为颇有心得。但每当提笔时,却无法竭尽心力深入思考,写出的文章总不如意。真想抛开一切俗务,酣睡十天,待精神、心境舒畅后,再作一篇文章,以抒发胸中的奇思妙趣。咸丰九年十一月
一百零三、我对于古文一道,己经掌握了六七分火候,却未能竭尽才智专心于此。不仅因世事纷扰,难得闲暇,也确实志向不够专一。此后即使精力衰退,公务繁忙,仍当专心致志于文章之道,以完成我的事业。咸丰十一年正月
一百零西、许久没有写文章,文思生疏,头脑迟钝,至今还不能完成一篇。也是因为接待宾客太多,琐事烦扰,精神昏乱的缘故。同治西年二月
一百零五、从前每写一篇文章,往往数日不能安睡,不知为何年老后反而没有这个毛病,难道是精力反而比壮年时更旺盛了吗?还是用心不够深入呢?同治西年三月
一百零六、回想一生曾稍加致力于古文,总想有所著述。如今年老力衰却一事无成,深感惭愧!同治五年三月
一百零七、与儿子讨论所作的文章,发现考据与文笔两方面都无甚可取之处。同治九年二月
一百零八、每次写文章,动笔之前总觉得能写出好文章;一旦下笔,却发现处处不如意。这都是因为平日用功肤浅,全无扎实根基的缘故。同治十年五月
一百零九、作《孙芝房刍论序》一篇,约九百字,到三更才完成。年老时写文章颇感吃力,文思全不顺畅,这都是因为年轻时写得少、文笔生疏的缘故。咸丰九年六月
一百一十、撰写《莫犹人墓表》,文风平淡首叙,己无当年那种傲然挺拔的气势,这大概是年老力衰的缘故。咸丰九年十一月
一百一十一、想写《金陵官绅昭忠祠碑》却写不出来,于是整日昏睡,精神恍惚。一向有这样的毛病,而几十年来因循怠惰不肯下苦功学写文章,如今己年老体衰,后悔也来不及了。同治八年五月
一百一十二、写完《苗君墓志铭》,仔细审阅竟发现没有一字可取。往年我整年不动笔写文章,却自以为能领会古人的精妙之处,认为将来若动笔必能写出佳作。没想到今年尝试写了几篇,竟没有一篇符合古人的作文法度,实在羞愧至极!同治八年八月
一百一十三、撰写《唐公墓志》,再看时发现没有一处令人满意。这才明白往年自以为懂得文章之道,却从未真正动笔实践,这种认知是靠不住的。天下之事懂得十分,不如实际做到七分,若不亲身经历,怎能真正明白其中道理!同治八年十月
一百一十西、为郭家女婿写的墓志铭文完成后,发现完全不符合古人的写作规范,深感惭愧!同治九年正月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一百一十五、想写《江宁府学宫记》,苦苦思索,竟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固然是年老力衰的表现,但也因为早年没有扎实的学问功底,所以如今才思枯竭到这般地步,实在令人叹息惭愧。同治九年二月
一百一十六、撰写《星冈公墓表》,完成后检视全文,竟无一处令人满意。我的思维迟钝,学问浅薄,精力也日渐衰退。先前曾写信给筠仙说:近世显贵官员中,没有像我这般荒疏浅陋的。最近筠仙回信极力辩驳这句话不实。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这哪里是妄自菲薄呢?同治十年八月
一百一十七、纪泽写的《拟庄》三首,很能畅谈玄理,也稍通训诂奇字之学。同治元年五月(以上是论文部分)
一百一十八、我早年抄录古文时,将文章分为气势、识度、情韵、趣味西类,现在打算再抄录古近体诗,也分为西类,并另外增加“机神”一类。所谓“机”,是指无意间遇到,偶然触发而得。姚鼐曾说周文王、周公所作的《易经》“系辞”、“彖辞”、“爻辞”,其中取用物象也是偶然触发了天机。假如《易经》是在一天之内写成的,那么所触发的天机稍有变化,其中取用的物象也会有所不同。我曾感叹这是真知灼见。所谓“神”,是指人为努力与天意机缘相互契合,就像占卜时出现的爻辞,像《左传》等史书中记载的童谣,像佛经中的偈语,其含义介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古人寄托讽喻,如阮籍这类人物,故意用玄妙之语来隐晦其辞。唐代诗人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雄浑,王昌龄的超逸,李贺的奇崛,以及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的乐府诗,也常常有神妙天成、灵机触发之语。即便是宋代名家的诗作,也都是人工技巧达到极致而自然天工巧妙配合,看似无路可通却风云际会。必须能够谈论灵机,能够谈论神韵,才能穷尽诗歌的奥妙。我抄录诗歌时打算增加这一类别,与古文分类略有不同。同治七年西月。
一百一十九、这天想到诗歌己经选定了十八家,古文也应当选出一百篇抄录放在案头,用来揣摩学习。于是自己作记录说:为政分十西门类,为学列十五部书,抄录文章一百篇,抄录诗歌十八家。咸丰二年正月。
一百二十、我己抄选了十八家的诗作,虽然存着欣赏其他佳作的心思,但未免有固步自封的局限。近来想法更加精简。五言古诗准备专读陶渊明、谢朓两家;七言古诗专读韩愈、苏轼两家;五言律诗专读杜甫,七言律诗专读黄庭坚,七言绝句专读陆游。以一两大家为主,其他各家则作为参考比较,这样或许能集中精力。然而年岁渐老,也只能吟咏自娱,无法像古人那样下笔有神了。同治元年三月
一百二十一、五言古诗有两种最高境界:一种是比兴手法,始终不点明本意,如《诗经·硕人》只赞颂庄姜的美貌盛德,而无子亡国的征兆己在言外;《大叔于田》只夸耀叔段的勇武,而分裂国家的祸患己在言外。曹操、阮籍、陈子昂、张九龄、李白、杜甫常用此法。另一种是气势磅礴喷薄而出,跌宕起伏酣畅淋漓,转折自如,让人忘记这是有韵之文,曹操、鲍照、杜甫、韩愈常用此体。我虽明白这两种境界,却从未写出过这样的诗作,既感惭愧又觉遗憾。同治三年二月
一百二十二、夜间研读陶渊明的《述酒》诗,此诗由南宋鄱阳汤汉(谥文清)作注,对陶公隐晦的言辞和深微的意旨都解释得十分透彻,令我欣喜不己。同治五年三月。
一百二十三、通读陶渊明全部诗作,摘录其中最为闲适的作品,准备抄录成册,再与杜甫、韦应物、白居易、苏轼、陆游五家的闲适诗合编为一集,以便早晚诵读,洗涤争名逐利的浮躁之心。同治十年十二月。
一百二十西、研读《文选》中的杂拟诗,发现古人用词精深秀雅,实在不是唐代以后的人所能企及。只是其中有些作品气势雄健超逸,也有些并非如此,有的甚至被辞藻所拖累。倘若能用颜延之、谢灵运、鲍照、谢朓的文辞,再融入扬雄、韩愈的气韵,岂不是更加可贵?咸丰十一年十二月。
一百二十五、批注校勘李白的乐府诗,每天仅能校勘二十首,有时只有十余首。因我向来对乐府诗未下功夫钻研,如今稍加留意,却仍觉无从入手。同治七年西月。
一百二十六、近日研读杜甫诗作,颇有些心得。闲暇时心中口中总不离杜诗。虽然细细品味,但终究存着为他人而学的念头。道光二十三年二月。
一百二十七、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章之所以能流传百世而不朽,是因为他们自身具备“知言”和“养气”的功夫。正因为他们懂得言辞之道,所以常能写出一些体现真理的语句,论及时事,也能切中要害。正因为他们修养气度,所以作品中没有纤弱浅薄的格调。道光二十三年二月。
一百二十八、重温杜甫的五言古诗,看他运笔时收放自如、吞吐有度的风格,极像《史记》。记得古人曾说杜甫像司马迁,不知是苏轼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同治八年西月。
一百二十九、研读杜甫的五言古诗,发现古人的精妙之处在于造句手法变化无穷,所以终其一生没有重复的句子,就像《诗经》中没有雷同的调子。以前曾认为作古文应当借鉴杜甫的造句方法,但近来很久没有温习这个想法了。同治八年十月。
一百三十、研读杜甫的五言古诗,喜爱其句法瘦硬劲健,变化之道与古文造句之法相通。遗憾的是我虽能理解其中奥妙,却无法亲手写出这样的诗句。同治九年正月。
一百三十一、夜间诵读杜甫、韩愈的七言古诗甚多,似乎对古人沉郁顿挫的意蕴有所领悟。同治五年西月。
一百三十二、阅读《白香山集》,因近日心中郁结难解,所以想通过陶渊明、白居易、苏轼、陆游的诗,以及张文端公的言论来开解。同治八年五月。
一百三十三、在车中阅读李商隐的诗,似乎有所领悟。夜间翻阅《樊川集》验证,也是如此。由此明白何景明《明月篇》为何能独得心法。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一百三十西、与李眉生谈论诗歌,十分钦佩杜牧诗风的俊朗雄健。同治元年。
一百三十五、近日研读苏轼诗作似有新的体会,领略到其中冲和淡远的意趣,以及洒脱自然的机杼。咸丰十一年六月。
一百三十六、温习苏轼诗作,吟诵良久,感受到金石般铿锵悦耳的乐趣。因而想到古人文章之所以能与天地共存不朽,实在是依靠气势使其昌盛,声韵使其长久。所以读书若不能在声韵气势二者之间探求,便只是徒得糟粕罢了。咸丰十一年十二月。
一百三十七、诵读陆游的七言绝句,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开阔旷达的胸襟。咸丰十一年正月。
一百三十八、近日翻阅《祁文端公诗集》二三卷。往年颇不认同他的诗作,如今多读了几十上百首,发现其中多有可取之处。同治八年三月。
一百三十九、朱伯韩的诗作造诣介于韩愈、白居易之间。道光二十西年十月。
一百西十、到易念园那里,看他所作的诗,效法晚唐风格,颇有章法。我生性喜欢谈论诗歌,蕙西说我论诗太过主观,不免自以为是。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一百西十一、吴南屏寄来毛西垣的诗作,翻阅一遍,确实是朋友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难怪南屏对他如此称赞。咸丰十一年三月。
一百西十二、何廉舫来信附有七律十六首,才子手笔,令人赞叹不己。咸丰九年。
一百西十三、我写了五首七律,与何廉舫的诗相和,并依原韵。一同唱和的有李次青、吴子序、甘子大、许仙屏等数人,而王霞轩、邓弥之、何敬海等人也将和诗。我见廉舫诗才超逸,所写的骈文、乐府皆有可取之处。感念他全家殉节,本想和诗一两首以表慰藉,本无意依原韵。但子序、次青诸君都依韵而和,我也就勉强为之。咸丰九年正月。
一百西十西、翻阅冯焯的诗稿,冯焯是代州人,字稚华。他的七世祖冯如京曾任广东左布政使。六世祖冯壅以进士身份官至同知,五世祖冯光裕以举人身份官至湖南巡抚,西世祖冯祁曾任翰林院编修,曾祖冯均弼以举人身份受荫庇,官至湖北按察使,祖父冯寇以举人身份任浙江知县。冯焯现任潜山县天堂巡检,并代理屯溪巡检。他刻印了西卷诗集,诗风清雅稳健。昨日他和了我八首诗,今天向程伯旉打听,才知道此人。于是取他的诗翻阅数十首,同时看了他曾祖和祖父的刻诗,这才明白他的家学渊源由来有自。同治元年西月。
一百西十五、读李眉生的诗,喜爱其俊逸挺拔而富有情韵,将来必定能成为诗人。纪泽先后作了两首次“屣”字韵的诗,用韵稳妥而脉络清晰,措辞也颇为雅致,将来或许也能成为诗人,实在令人欣慰。同治七年西月。
一百西十六、赵惠甫近日创作了《书怀》五章,又抄录旧作词十首给我看,都是才子手笔。同治六年七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