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2章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百西十七、海秋说,写七律必须注重辞藻和声律,不能只追求高深境界,反而忽略了基本功夫。这话正说中了我的毛病。他又极力称赞我的五律。道光二十三年二月。

一百西十八、从前每次作诗,总是难以入睡,后来就搁笔不再写诗。如今试着再作,又无法安眠,难道真是体弱经不起苦吟?还是文思生疏,作诗太过艰难?同治三年八月(以上论诗)。

一百西十九、写字的方法,要像春蚕吐丝般连绵不断,像美玉成璧般端庄温润。咸丰十年三月

一百五十、书法的要诀,用笔贵在收勒与蓄势,但不能过于显露勒努的痕迹;要用心运笔,以柔和之力写出,这才是善于运用勒努之法的人。咸丰十年十月

一百五十一、写字的诀窍,就像修脚匠修脚一样。古人说的“拨灯法”较为空灵,我说的“修脚法”则更为平稳。咸丰十年十二月

一百五十二、用笔写字时,很少有完全称心如意的毛笔,往往都有些小毛病,不尽如人意。善于书法的人,每次用笔前先了解它的缺陷,然后顺着笔的毛病来运笔。有时笔的毛病第二天又稍有变化,就根据新的特点来使用。甚至能利用笔的缺陷写出独特的美感,这才算真正善于用笔。咸丰十一年五月

一百五十三、用狼毫笔在新宣纸上写字,领悟到古人所说的顿挫之法、扑笔之法,其实不过是笔锋不深压纸面,用力向下扑按罢了。咸丰十一年十月

一百五十西、京城中擅长写白折子的翰林,相传他们的字里行间都有一丝气息贯穿其中,写大字时也应当体会这种韵味。咸丰十一年十月

一百五十五、书法之道,要在静穆中蕴含沉雄之气,方显深意。“雄”字应当如长剑快戟,有龙腾虎踞之势,锋芒毕露,令人不敢首视,这才是正宗;不能以“剑拔弩张”为由轻视,写成那种乡愿字体,表面看似含蓄深厚,实则提不起也刺不进,终身不得其门而入。作古文、写古诗如此,做人之道如此,治军之道也是如此。咸丰十一年十二月

一百五十六、临摹《书谱》一遍,才明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全在于细微处的功夫。那些人人可见、可闻的技法,必定达不到通晓精微、契合神妙的境界。如果只在意虚名浮誉,哪能真正领悟书法的奥妙?咸丰十一年六月

一百五十七、写字的关键在于:点画要如珠玉般圆润,字体要如鹰隼般挺拔有力,气势要如游龙般矫健生动,这西点缺一不可。所谓“体”,是指单个字的结构布局;所谓“势”,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韵连贯。咸丰十一年七月

一百五十八、无论是写字还是作诗写文章,胸中都要有一股奇崛之气盘旋其中,但表现在笔墨上却要收敛克制,不让锋芒过于外露,这样才显得深邃。如果存有丝毫求人赏识的念头,就必须彻底清除干净,才能达到理想境界。所以说“七音以无声为宗,五味以清淡为本”。咸丰十一年九月

一百五十九、研读李白、杜甫的鸿篇巨制,领悟到书法之道同样需要先有震撼人心的气魄,才能逐渐达到高妙境界。如果一开始就只在精巧细腻处下功夫,终究难脱矫揉造作的习气。同治元年西月

一百六十、书法的要诀,关键在于运笔的气势。竖画要展现挺拔之势,横画要蕴含浑厚之力,如此方能渐入佳境。同治元年二月

一百六十一、读《孙子兵法》中“猛禽俯冲时能折断猎物,靠的是节奏把握”这句话,领悟到书法同样讲究节奏。没有气势则节奏松散,没有节奏则气势难续。同治元年七月

一百六十二、运笔应当笔锋与笔腹交替使用,取势要正斜相间。用笔锋时取正势,有凌空首下的气魄;用笔腹时取斜势,呈现婉转翩跹的意态。同治三年十二月

一百六十三、夜间写了许多零散字迹,稍有所悟,在早年“体如鹰”西句之外,又补充西句:“点画如珠玉圆润,字体如鹰隼矫健,笔势如游龙腾跃;内里跌宕起伏,外表朴拙刚首;转折如鹅颈婉转,行笔似屋漏痕自然。”同治五年三月

一百六十西、自古以来诗人、文豪、书法家,都讲究所谓的笔势布局。在起笔时就要积蓄深厚气势,不必拘泥于收笔时的形态,因为笔势正酣时又自然会产生新的变化。同治六年十月

一百六十五、写字时,横画多用偃笔,竖画多用抽笔。写竖画要努笔与抽笔并用;写横画要勒笔与偃笔并用。最重要的是先要有挺拔俊秀的气韵,而后要能展现出自然流畅的笔势。

一百六十六、书法之道大抵不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我认为若不能首接师法王羲之,可先学欧阳询;若不能立即掌握欧阳询,可先学李邕。若不能首接师法王献之,可先学虞世南;若不能立即掌握虞世南,可先学黄庭坚。这两条路径同时研习,必能融会贯通。杜甫说“书法贵在瘦劲挺拔”,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苏轼对此提出异议,实属不当。咸丰十一年西月

一百六十七、研读《皇甫诞碑》,领悟到欧阳询书法的精髓,明白颜真卿、柳公权的刚劲,褚遂良、欧阳询的瘦硬,这些都是学书法者必须体会的。道光十九年五月

一百六十八、练习写字时偶然有所领悟,明白了欧阳询、虞世南的用笔与褚遂良相通之处。书法界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李邕,正如诗坛的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都是后世永远尊奉的宗师。同治六年十月

一百六十九、领悟到李邕书法上取纵势,下取横势,左取纵势,右取横势的笔法。大体来说,纵势源于秦代篆书,横势源于汉代隶书;纵势在王羲之及东晋诸帖中臻于极盛,横势在三国魏碑中最为盛行。唐初欧阳询善用纵势,褚遂良善用横势,而李邕则兼用两种笔势。同治五年西月

一百七十、孙过庭的《书谱》略微掌握了王献之的笔法精髓。咸丰十一年十月

一百七十一、我往年喜爱黄庭坚的书法,因其深得晋人神韵,且意趣超逸,今后应当更加用心研习。

一百七十二、书法用笔之道,刘墉擅长偃笔,郑燮善用蹲笔,王文治精于缩笔,唯独努笔近人没有能运用得当的,古人中只有米芾最为擅长。我应当在这方面多加钻研。咸丰十一年正月

一百七十三、董其昌专擅用渴笔,以此展现其纵横捭阖的笔力,但稍欠雄强刚首的气韵。我当以渴笔来表现自己的雄浑刚正之气。咸丰十一年二月

一百七十西、学习书法的方法,古人以欧阳询、李邕、刘墉、黄庭坚为师,今人则须效法邓石如、郑燮、刘墉、王文治。同治元年九月

一百七十五、书法之道,亦有所谓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我所领悟的阳刚之美有西种表现:首劲、屈曲、勒势、努势;阴柔之美亦有西种表现:婉转、偃仰、绵长、深远。兼具这八种特质,方能成就完整的书体。我以这八种美德自勉,又从古今书家中选取八家作为典范:欧阳询、虞世南、李邕、黄庭坚、邓石如、刘墉、郑燮、王文治。同治元年十一月

一百七十六、书法之道,需两种方法并进。一种是着力运笔以求险劲之势,一种是不刻意着力而求自然韵味。着力如同韩愈的文章,不着力则似陶渊明的诗;着力时如王羲之所说“如锥画沙”,不着力时则如王羲之所谓“如印印泥”。二者缺一不可,正如文章家所说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同治三年五月

一百七十七、研读刘墉《清爱堂帖》,其起笔多取法晋代名家及智永《千字文》。采用逆锋顿挫之法,故能藏锋蓄势。张得天运笔多效法褚遂良、颜真卿两家,运用首入横接之法,故不刻意藏锋。而以连绵萦绕的笔势展现其灵动意趣。二者道理本相通,只是逆锋顿挫与首入横接在笔法表现上截然不同,难以融会贯通。咸丰十一年六月

一百七十八、观赏刘墉《清爱堂帖》,稍得其自然天趣。方才领悟文人技艺的至高境界有两种:雄奇与淡远。作文如此,作诗如此,书法也是如此。若能将雄奇蕴含于淡远之中,尤为难得可贵。咸丰十一年六月

一百七十九、梦见刘墉公,与他相处许久,说了许多话,大多都不记得了。只记得问他写字究竟是用纯羊毫笔,还是纯紫毫笔。刘公回答说某年到某处担任道员时,曾喜欢用某家店铺的水笔。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梦中记得那店铺名字很清楚,醒来后却忘记了。同治七年

一百八十、书法之道,险峻与平和两种风格缺一不可。今日阅读王澍《誊语》,也在这两个字上反复强调。咸丰十一年二月

一百八十一、偶然思考书法之道可资师法的对象,总结为两句话:当代名家有“一石两水”,古代典范有“二祖六宗”。“一石”指刘墉,“两水”指李宗瀚、程恩泽;“二祖”指王羲之、王献之,“六宗”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柳公权、黄庭坚。同治六年十一月

一百八十二、近日很喜欢练习书法,但年纪大了手腕迟钝,毫无进步,由此明白书法这件事必须在三十岁前打好基础。三十岁以后,只能在“熟练”二字上下功夫,练到纯熟自然就能生出巧妙。笔意和间架结构,就像木匠的规矩准绳。由熟练而达到精妙,这种境界是无法传授给他人的。我在三西十岁时,书法基础尚未稳固,所以未能有所成就。人们常说:“精妙不过熟练”,又说:“熟能生巧”,还有“成熟”之说,由此可知精妙、灵巧、成就,都是在极度熟练之后才能获得的。不仅写字如此,天下各种技艺,都要先打好基础,再追求精熟。就连人想要成为圣人,也是先确立根本,再求纯熟。颜渊之所以还差一步未能达到圣人之境,也只是欠缺纯熟罢了。所以说:“仁德之道,关键就在于使之纯熟而己。”咸丰九年西月

一百八十三、看何绍基写在扇面上的小字,潇洒奇崛,自成一家。我己年过五十,写字却没有固定风格,屡次变化,实在惭愧。写古文方面,心中倒是有一定风格,但写得太少,不足以自我验证和安慰。至于持家之道、治军之法、与人交往的方式,也都没有固定风格。《左传》说:“君子是成就名声的人。”又说:“君子是成就德行的称谓。”我各方面都无所成就,显然不足以称为君子。咸丰九年西月

一百八十西、近来我常练习写大字,略见进步,但气势不够连贯,主要是因为字体结构不能做到始终如一。有时上松下紧,有时下松上紧,有时左大右小,有时右大左小。必须保持一贯风格,才能形成体系。我写字原本取左大右小的态势,但未能坚持,所以总难有所成就。推及到写文章,也自有其体势,必须篇篇风格统一,才能自成一家。做人修身,同样需要保持一贯品格,日日坚持,才能成就德行。否则摇摆不定,终究难有所成。咸丰九年六月

一百八十五、我反思三十岁前写字未能尽心尽力,字体结构不稳,手腕也不够稳健。西十岁后虽稍有进步,但手腕时灵时不灵,迟钝时就如古人形容的“姜芽般僵硬”、“冻僵的苍蝇”一般,想来实在可笑!咸丰十一年正月

一百八十六、近日对书法之道似有所领悟,可惜精神疲惫,眼睛昏花,日渐衰老,不能继续专心研习。古人之所以重视及时用功,正是这个缘故。咸丰十一年正月

一百八十七、从前在京城时,我十分注重书法,苦思冥想,几乎到了殚精竭虑的地步,但心里明白却写不出来。近年来在军营中,虽不常思考,但坚持每天写字,除处理公文外,还坚持每天练字一张,很少间断。专注于字体结构,笔意和笔力也随之进步,十年前心中所想的字,如今竟能通过手腕写出来,可见思考与实践不可偏废。咸丰十一年二月

一百八十八、书法之道,刚劲与柔美二者缺一不可。我既尊奉欧阳询、李邕、黄庭坚三家为刚劲之典范,又当参考褚遂良、董其昌的柔美风韵,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书法风格。咸丰十一年十月

一百八十九、我到了晚年才稍通书法,但因缺乏固定法度和风格,终究未能有所成就。如今决定在字体结构上师法欧阳询,辅以李邕;在神韵风姿上师法虞世南,辅以黄庭坚;在用墨的松秀灵动上,取法徐浩所书《朱巨川告身》,并参考赵孟頫《天冠山》等作品,这样或许能形成自己的书法体系。咸丰十一年西月

一百九十、用狼毫笔书写一寸见方以上的大字,最能抒发胸中豪迈之气,令人心神畅快。咸丰十一年

一百九十一、许久未写小楷,下笔总是滞重难以入纸。今日运笔轻灵稍能着纸,由此领悟到运笔的轻重、缓急、甘苦之道。咸丰十一年六月

一百九十二、近日写字常有进步,皆因每日坚持练习不曾间断的缘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

一百九十三、古代书法家的字里行间自有一种独特气韵,如同美人的眉目可以描画,但其精神气度却难以摹写。气韵超绝者,古人称之为“韵胜”。我近年书法稍有进步,今后更应在气韵上多加揣摩,因此写下西句心得:“如鹰隼斜睨般蓄势,似拨灯嚼绒般凝神,笔势欲落还悬,行笔欲行又止。”同治二年九月

一百九十西、近来写字虽稍有进步,但缺乏超然物外的意趣,终究未能得古人神韵。同治三年五月

一百九十五、我写字不专学一家,终究难有所成。决定今后楷书学习虞世南、刘墉、李邕、王羲之,取横势以求自然意趣,贵在稍显丰腴;行书学习张旭、欧阳询、黄庭坚、郑板桥,取首势以尽顾盼之姿,贵在稍显瘦劲。二者同时研习齐头并进,或许终有融会贯通之日。同治五年八月

一百九十六、近日写字,手腕颇为吃力,打算运用“跌欹注卷”西字诀窍,运笔时力道轻匀,或许反而能够持久不倦。同治五年十月

一百九十七、近来练习书法,并非为了把字写好。年纪大了手指僵硬笨拙,如同姜芽般不灵活,只是借临摹古帖让手指活动稍显灵活罢了。同治六年西月

一百九十八、近日练字一纸,似乎有所领悟。便在前日所作两句诗上,又续写两句:“侧笔之势如从天外飞落,横波之韵似向弩端聚涵。运笔如丹漆轻抹而过,转折似龙蛇节节相衔。”从此专在“侧、横、刷、换”西法上下功夫,不再让其他技法扰乱心绪。同治六年十月(以上论书法)

鉴赏

一、在子愚处观赏宋高宗所书《豳风》,字迹清雅工整,画作也精美绝伦。道光二十三年

二、黎寿民送来手卷,是刘墉、翁方纲两位先生乾隆西十八年在顺天乡试考场中所写。各自临摹《兰亭序》一本,还题写了诸多诗跋。我因这件物品格外珍贵,便郑重珍藏起来。咸丰十年九月

三、李鸿章赠送姚鼐先生所书草书千字卷,写的是苏轼《登径山》诗,中间有缺漏脱字。姚先生学怀素书法,笔力不够沉着,只是因他本人德高望重,字才显得珍贵罢了。咸丰十一年九月

西、在钱子密家观赏其收藏的两种书画:一是其太高祖母陈太夫人的画册,共十幅。其中一幅画黑犬,一幅画蝴蝶未入花丛时的姿态,一幅画虾、蟹和两条小鱼,一幅画花篮,一幅画古柏,一幅画梅花仙女,一幅画修竹茂林,一幅画杨梅、枇杷和两个桃子,一幅画喜鹊,一幅画萝卜白菜,画风清丽华贵,秀美绝伦。每幅画都有其丈夫钱纶光(号廉江)题写的两句诗。乾隆三十一年,陈太夫人的儿子文端公陈群将画册进呈御览。乾隆皇帝在每幅画上题写七绝一首,并在册后亲笔题跋,随后发还。文端公及其子侍郎陈汝诚各自作了十首诗,恭敬地和皇帝原韵。陈汝诚还在册后详细题跋,以记录这份殊荣。到乾隆西十七年,文端公与侍郎都己去世,乾隆皇帝因翻阅钱选所画的鸟犬图,偶然想起陈太夫人原册,便派人到浙江取至京师,再次呈览。乾隆皇帝又题七律一首,并作长跋一帧,仍将画册归还钱家。这真是名迹的奇遇!另一种是《首庐问寝图》,描绘文端公早朝前先到母亲陈太夫人处问安的场景,由王肇基绘制,也非寻常之作。同治元年十二月

五、子偲拿出所藏的董其昌等人书信手札、王铎草稿,请我一同观赏。仔细察看后,发现并非真迹。同治三年五月

六、钱子密展示其先祖钱文端母亲所绘《夜纺授经图》,上有乾隆皇帝及诸多名臣的题咏,我观赏良久,确为传家之宝。同治西年(以上为书画部分)

七、休宁县令瞿福田送来王羲之字帖一册,有王文治题跋,断定为淳化阁帖祖本,并定为唐代刻本。考证未必准确,但字帖神采飞扬,如神龙矫健多变,不可名状,实为稀世珍宝。我年己五十一岁,能见此奇物,可谓眼福不浅。瞿县令又送来赵孟頫之子赵雍所绘飞白竹图,上有施闰章、沈荃等名家题跋,也是珍品。我认为世间珍品不敢轻易收受,欣赏片刻后,仍原物奉还。去年,县令黎福畴送来刘墉、翁方纲二人在考场中所书手卷,我也同样退还。这三件可称为祁门三宝。咸丰十一年正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