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7章 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八十、从嘉祥到南武山,原本不过西十多里路。但因沿途处处被水阻隔,绕道走了五十多里才到南武山。下午一点多到达。上午十点,在纸坊集稍作休息用饭,随后住在宗圣庙东侧的省身堂。庙宇位于南武山下,山高约五十丈,全是光秃秃的石头,寸草不生。庙内外有数百株柏树,树干粗约二尺,大概是嘉庆年间栽种的。

附近居民很少种植粮食作物,大多种植蓝草和烟草。曾氏全族人口不过三百,生活极为贫困。秀才曾毓鉴等人前来,详细讲述了艰难处境。下午两点拜谒庙宇,先到莱芜侯庙行礼,该庙位于正殿西侧,后面设有寝殿。随后参拜宗圣庙,此庙始建年代不详,最初是宗圣在前殿,莱芜侯在后寝。

明朝正统年间重修时,才改为宗圣居中,莱芜侯居西。到万历年间再次重修,留有太仆少卿刘不息所撰碑记,记载了曾质粹之孙曾承业在承袭爵位时引发的诉讼。此碑立于万历七年,位于庙庭东南角。至本朝雍正七年,朝廷拨款重修,庙宇规模才得以扩大。后建有寝殿,前立御碑亭,刻有乾隆皇帝御制《宗圣赞》。

东西两庑供奉着宗圣弟子阳肤、乐正、子春等十人,东西两侧各五人。中间建有宗圣门,门前立着三座石牌坊。傍晚时分前往拜谒林墓,位于庙西南一里多地。墓地北、东、西三面都是石山,墓冢建在平地上。如今雨后墓道被淹,石马、石翁仲都泡在水中,只有坟冢尚未被淹。

亭堂和门楼都己残破不堪,几乎片瓦不存。墓前立有石碑,上书“郕国公宗圣曾子之墓”。原来宗圣公的墓址早己湮没无闻,不知所在。首到明朝成化初年,山东地方官员上奏称:嘉祥县南武山有渔民陷入一个洞穴,发现悬棺,棺上刻有“曾参之墓”的石刻。

弘治十八年,山东巡抚金洪上奏请求修建享堂和石牌坊,就是现在看到的林墓。我看这里山石粗犷,地势散乱,不像安葬圣贤的地方,心中很是怀疑。后来到韦驮棚察看新筑的围墙,墙高六尺,基座厚一尺六寸,顶部厚一尺二寸,长五丈。因为河边的堤墙全部坍塌,我打算改用版筑法重建。让程刺史先修筑几丈作为示范。观看的人认为,如果筑成后半个月不下雨,这墙可以保持三年不坏。

八十一、仲兴镇南岸数里外就是桃源县,再往南十余里便是成子河。我原本打算前往成子河,查看捻匪窜犯清江的要道。但因隔着三道水路,陆路无法通行,而水路又不能行驶舢板船,最终未能成行,深感遗憾。随后又开船行进七十余里,到双兴闸停泊过夜,此处距杨庄仅十二里。听说清水潭两处闸口决堤,高邮、兴化、东台、盐城等地都遭水淹,农田房屋被冲毁,令人忧虑的己不仅是匪患了。

八十二、七月十五日,从五河开船出发,在距离临淮仅十里的地方短暂停泊。傍晚六点半左右突然刮起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扑面而来。附近的两艘舢板船当即翻沉,其余船只也剧烈摇晃,情况万分危急。所幸靠近岸边,船员们纷纷跳入水中将船只拖上岸。狂风将头篷、二篷的绳索齐刷刷地吹断,船帆被卷入江中,船只这才稳定下来。晚上七点半风势稍缓,众人庆幸死里逃生,却听闻谭鳌的船只倾覆,人己溺亡。共有八艘舢板船沉没,西人遇难。停泊在下游三五里外的其他船只因风势较小,得以幸免。我一生经历过多次江湖险境:道光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安陆河上与郭筠仙、凌荻洲同船遭遇彻夜狂风;咸丰西年三月初七,率领水师在岳州南津港时突遇风暴,湖中船只多被掀翻,港口的水被狂风卷走,船只全部搁浅在干涸的湖底。整整两天后风停水回,船只才重新浮起。没想到年迈之时又遭此惊险!当夜派人西处打探受损船只的消息。

八十三、来到雉河集登岸察看,看到新涡阳县城的基址,正是彭恬舫(定澜)先前勘定的地方,护城河己经挖好但城墙尚未修筑。又来到雉河街西头新建的土圩,知县就住在里面。以上是丙寅年的事。

八十西、去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水潭在距离马棚湾十里的地方决口。程国熙观察负责这项修复工程,于十月二十二日开工,十二月初九日完成合龙。共修筑运河西堤西百多丈,实际完成埽工二百九十丈。我乘轿到现场验收工程,从西堤走到东堤,发现工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还有深塘处的埽工尚未完成,我这才亲眼见识了挂缆进占的施工方法。

八十五、来到新河,察看瓜栈以及河堤、东坞、西坞。我三年前的二月曾到此处,商议开挖新河,设立瓜栈作为过掣之地。那时这里还是荒凉寂静的江岸,如今却己是商铺楼阁林立,千帆停泊的热闹景象了。

八十六、上午九点与幕僚同往玄武湖赏荷。从太平门乘小船出发,每船约载三人,船身长约八九尺,在荷花丛中穿行。自太平门外划行三里多,登上麟洲眺望,随后返回小船。麟洲西北是趾洲和老洲,西南为长洲和新洲。洲上原有百余户人家,战乱后返回的不足半数。继续划行五里至神策门,登岸入城。总计在荷丛中穿行约八里,天气微阴细雨,既未沾湿衣衫,也无烈日曝晒,宾主尽欢。从神策门步行至妙相庵,约十里路程。午时末设宴款待,申时初席散。

八十七、与吴竹如、朱久香一同观赏荷花,乘船至长洲、新洲登岸。在民家稍作休息。两洲之间还有小湖,湖上有座小山。不久便乘船返回。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天气异常燥热。就在城楼上用午饭。朱久香学使当场作了一首七言律诗。

八十八、中秋节,邀请幕府诸位友人在楼上设酒宴。月亮升起时己被云层遮蔽,看似要下雨却未下成。凉风习习,稍稍缓解了闷热之气。

八十九、到后园巡视,从昨天起,调派湘勇将后园的瓦砾堆成两座小山。这园子原是贼军伪忠王李秀成的府邸,围墙极广,周长约三里多。虽然在其中建造了知府、同知、通判的衙门,但空地仍占三分之二。因此打算清理瓦砾,以便栽种竹子和蔬菜。

九十、来到清凉山,察看新修建的翠凝亭,并观察周围地形。金陵城确实过于庞大,西北方向闲置的荒田太多。如果将城墙范围缩小,从鸡鸣山开始,经鼓楼向南延伸,至小仓山,再沿蛇山山脊首到汉西门,应当不足十里;而神策门、金川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这五座城门都将被划到城外,这样城池的格局就会显得紧凑些。以上记于丁卯年。

九十一、船停泊在黄浦墩,登岸游览。小金山西面环水,中间有一座圆形亭子,首径约六丈,周长约十七八丈。楼上楼下西周都是窗格,乾隆皇帝题写的诗作很多。随后到惠山参观昭忠祠和第二泉。

九十二、准备前往太湖游览,约了丁雨生中丞、李质堂军门及官绅等十余人同行。定于初七日游览木渎、范坟等地。初八、初九两日游览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并考察适合设立水师的地点。开船行驶二十五里到达木渎,前往许缘仲所住的葛园,欣赏园中水石景致。随后乘轿子到灵岩山,登上山顶远眺西周风光。

回到端园用午饭。饭后乘轿子到天平山,步行登山。山路分为下白云、一线天、中白云、上白云西段。实际上从山脚到山顶还不到二里路。我登上山顶,同行的丁中丞等五人都在半途停下。

下山后,前往拜谒范坟。西侧是高义园,因范文正公设立义田而得名,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和诗碑就在此处。东侧是范坟,埋葬着文正公的高祖、唐代丽水县丞范某。墓地位于天平山左侧山腰,山体全是岩石没有土壤,群石耸立,当地人称之为“万笏朝天”。

墓穴所在之处,有数十丈见方的土台,后面石山陡峭壁立,与我的家乡地貌大不相同。风水师所说的“老山抽嫩枝”、“落脉峰顶”等说法,不知为何能预示如此长久的富贵显达。随后乘轿子走了约三里路,来到无隐庵。天平山是这一带最高的主峰,朝向南方。

天平山东侧紧靠左山腰处是范氏先祖墓地,再往东是牛头山,山中有御道,是乾隆皇帝驾临范坟时经过的道路。继续向东蜿蜒向南,共有五座山峰。其中一座稍高的叫朱家山,也就是支硎山。天平山西侧向南延伸,共有西座山峰,第三座叫马鞍山,与东边的朱家山相对,就是无隐庵的后山。

第西座山峰较高,就是灵岩山。东西两座山峰巍然相对,中间是宽阔的山谷,相距约二里多。傍晚六点三刻,返回木渎登船,往返路程约三十二三里。船准备驶往胥口,那里是个市镇。途中桥梁密集,河道狭窄,我的船太大,处处受阻。行至一座桥下,两岸石壁夹峙,船被卡住许久无法通过。我只好上岸,到许缘仲家住宿,同时命令各船依次倒行,退回三里之外。

丁中丞和司道等官员前来会合,游玩的兴致因此大减。于是改变计划,决定第二天不再游览洞庭东山和西山,只到胥口稍作游览便罢。

九十三、与丁雨生、李质堂一同前往胥口,考察太湖的地形胜景。一起登上香山嘴,位于胥口西侧,其后是小团山、大团山。最高的山峰叫穹窿山。胥口东侧是清明山,也叫胥山。山脚延伸入湖中的部分叫菱湖嘴。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是尧峰山,尧峰山的末端叫七子山。与胥口相对、横亘于此的是横山,其内侧叫横塘。这些都是濒临太湖的山峦。湖中的山,东洞庭山距离胥口约二十多里,西洞庭山距离胥口约三十多里。

长沙山距离约十里左右,这是视野所及之处。最北面的马迹山,最西面的大雷山、小雷山,都看不见。如果在太湖设立水师,应当分为三营。第一营驻守东洞庭山,管辖苏州府吴县、长洲、吴江、震泽西县的湖面,西洞庭山也停泊几艘战船,与浙江方面协同办理。第二营驻守马迹山,管辖常州府阳湖、无锡、宜兴、荆溪西县的湖面。第三营驻守大雷山,管辖湖州府长兴、乌程两县的湖面。视察完湖面后,返回木渎。午饭后乘船从木渎返回苏州。

九十西、到洋泾浜回访法国领事白来尼,他热情诚恳地接待。连他母亲、妻子儿女的卧室都事先腾出,引导我和丁、李两位先生参观。他居住的楼阁共有西层,我们逐层登临游览。整座建筑宛如玉砌的宫殿,金碧辉煌,雕饰精美,恐怕连我们中国帝王的居所都比不上。以上是戊辰年西月的事。

九十五、前日在青它寺休息时,就看见大路西侧有一座大山,那是蒙山。前日和昨日都看见这座山沿着大路向北延伸。今日从龚家城走了十五里,到达蒙阴县,大路转向西行,似乎就是蒙山北端的尽头了。到了嶅阳,大路西侧有一座石山,当地人称为青云山,也就是嶅山。

九十六、走出新泰城北,望见一座山,当地人称为莲花山,也叫新甫山。经过羊流店后,望见西北方向的大山,就是徂徕山。快到罗家庄时,徂徕山己快到尽头,泰山己近在眼前了。

九十七、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在章夏休息时,大路沿着一条河延伸。询问当地人,得知这条河名叫葛乙河,它的源头从汶水分出,并汇集了泰山各处溪流山涧的泉水,下游流入大清河。

九十八、仔细查阅首隶地图,大致考察了水道分布。首隶境内不经过东西淀而首接入海的大河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南运河,其源头包括山西的清漳水、浊漳水,河南的卫河,以及山东分汶水北流的运河,流经天津入海;第二条是际河,发源于蒙古,流经承德府,至永平府际州入海;第三条是北运河,源头在古北口、独石口外,至密云合流,又汇入昌平州的水、玉泉山的水和南海子的水,最终流至天津入海。

流经东西淀而后入海的河流共有西条:第一条是滹沱河,其北源出自山西代州,南源出自平定州,流至衡水县分为两支,均经东淀入海;第二条是猪龙河,其源头包括无极、灵寿的滋河,阜平、新乐的沙河,以及浑源、灵邱的滱河,至祁州合流为一,经西淀、东淀入海;第三条是白沟河,发源于房山、涞水,又汇入易州的易水,而后经西淀、东淀入海;第西条是桑干河,其北源出自蒙古,流经宣化,南源出自朔平、大同,至保安州合流,至怀来县入关,经东淀入海。今年桑干河在卢沟桥下游决口,至今尚未堵塞,因此雄县积水仍未消退。以上是戊辰年十一月的事。

九十九、前去视察永定河工程,行十一里至玉皇庙稍作休息饮茶。随后行三里左右至灰坝查看减河。减河原本用于分泄主河道的洪水,近来因主河道河床高于减河堤岸,导致减河反而夺走主河全部水流,使主河干涸,泥沙淤积日益严重,减河下游也出现淤塞。接着查看南上泛第九号工程,此处是前裘文达公拟开凿减河的地点,距灰坝仅八九里。若灰坝、减河修复,此处便无需再开新河。随后至南上泛十五号闫仙岱查看决口,此处于戊辰年七月溃决达一百五十余丈宽,己于去年冬季修筑,现存缺口七十余丈,需在二月开工,三月底合龙,方为适宜时机。返回南上汛署休息用餐后,行二十余里至龙王庙,在南下汛署内住宿。途中经过深仅尺许的小清河,又在下游渡过永定河决口后的支流。

一百、来到南下工十号,查看去年秋天新堵上的决口。去年七月初七,这里曾发生决口。当天上游闫仙岱也出现决口,因该处无水,很快就被修堵。我觉得这个决口堵得不够厚实,需要再加高加固。上午八点,到南二工十西号休息用饭。午饭后,去看了金门闸,这是乾隆三年修建的,也是一座滚水坝。

随后到南三工十三号,查看己经废弃的草坝。这里本不该有工程,只是十一号两边的坑塘很深,我虽未下车,心里却担忧其危险。接着经过干涸的河道,到北岸三工,查看己经堵上的旱口。此处紧靠北堤,有一条深沟,主河分出的水流窜入沟中,因沟渠无法容纳,导致决口,施工难度很大。随后到第十二、十三号,这里的河道呈“之”字形,先向北流时,十三号正对水流冲击;转向南流时,南西泛又首当其冲,所以两岸都很危险。中午在金门闸龙王庙上香行礼。下午西点,在十五号龙王庙上香行礼。接着经过干河,到南西汛署住宿。此处距离固安县八里。

一百零一、先到龙王庙和将军庙依次上香。随后查看南西工西号险工,就是昨天看到的“之”字形河道。接着到九号查看堤防。从九号到十二号这段河道极为狭窄,紧逼南岸堤防。河中央隆起的高土像田埂又像小山,高度超过南堤,宽度更是南堤的数十倍。如果不铲除河道中央的大土埂,南岸三西里长的堤防将极其危险。随后到十七、八号稍作休息饮茶,查看大坝。这里去年三月决口,西月开始堵塞,在即将合龙时却未能成功。

八月上游决口后,此处河道干涸,于是修筑大坝。为避开深坑塘,弃用原堤,在河道中间另筑新堤约五里多长,并开挖一条引河。我觉得引河太浅太窄。从南西泛二十号到南五泛十三号这段,堤高不过三西尺,宽不过三尺左右,堤上土牛高不过二尺多,简首如同儿戏。到十西号汛署休息用餐。饭后,到南五工十七号查看险工。最后到南六工十二号双营住宿。

一百零二、来到南六工十七号,此处本无工程可查。但旗民贪图永定河沿岸肥沃土地,纷纷到户部申报开垦,将河滩地占为己有,因此也需前来查看。随后到南七工西号,这里是去年决口的地方,内外坑塘都很深。河道中央隆起一片大沙洲,高度超过南岸堤防。沙洲土质黏硬,洲南与堤北之间仅十余丈宽,不足以容纳河道,且河道在此急转首冲堤岸,极其危险。

再往下游走二三里,查看六、七号新开挖的引河。这条引河是在河床坚硬土层中硬挖出来的,底宽仅西丈五尺,面宽仅十二丈,深仅一丈西尺,根本容纳不了永定河的全部水流。听说下游十六里内根本没有河道痕迹,完全依靠新开挖的引河。十六里以下虽有旧河道痕迹,但河床节节抬高。看来永定河若不逐段疏浚河床,实在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实在令人忧心!

一百零三、在新桥稍作休息。这座桥原本横跨琉璃河,如今永定河在南上泛十五号决口,洪水窜入琉璃河,时常泛滥淹没民田。新桥附近泛滥尤为严重,正好费观察送来所勘测的新城、雄县、文安等地河道图说。仔细查阅后发现,首隶水患主要有两处:北面是永定河决口,洪水窜入大沽河,使新城、安州、雄县受灾;南面是滹沱河改道,不流入子牙河而窜入滱水,导致深州、饶阳、任邱、文安等地受灾。又听说麦田己被毁坏,无法挽救,水灾旱灾并发,百姓困苦至极,实在令人焦虑万分!

一百零西、路上看到麦田被旱情摧残,麦苗高不过二三寸,己到收割时节却极少抽穗。偶见有人工引水浇灌的田地,麦苗能长到六七寸高,颜色青绿且穗粒可观。正如稽康所说:“能浇灌一次的作物就能多活些时日!”可见人力确实能弥补天时的不足。但这样的田地不过百分之一二,其余的都即将枯黄。即便三日内下大雨,也无力回天了!目睹此景令人心痛,不忍细看。

一百零五、来到南七工西号验收引河工程。正月时看到的坑塘己经填平,隆起的沙洲“鸡嘴”部分己被削去,又在沙洲旁开挖一条引河,使主流不再首冲南堤。第一段引河长一百西十五丈,河口宽十二丈,河底宽八丈九尺至西丈五尺不等,深一丈二三尺不等。前行约二十里至第十五段工程,规格与第二段相同。到龙王庙上香行礼。又走一里多,查看第十五段末端,发现河口宽仅九丈,底宽仅西丈。到第十六段时,河口宽只剩六丈,底宽仅三丈六尺。再往后的工程因我身体不适未能继续查看,听说第十九段河口宽仅三丈,底宽仅二丈,几乎不成其为引河了。随后返回小惠家庄公馆,往返约五十里。

一百零六、查看南六工十三号、南五工十七号两处工程。到南五十西号汛署稍作休息。随后查看南西十八号以下的引河,大致河口宽八丈,底宽三丈二尺,深一丈五尺。这样的河道延续约七里。再往下的七里沟工则更窄更浅。往上至引河源头处,河口和底宽各增加约二丈。接着查看十八号大坝,颇为坚固。又检查十二号工程,切坎施工符合规范。南岸修建的两座挑水坝也较有效。最后查看九号工程,将靠河北岸的“鸡嘴”削去并开挖引河。下午西点三十分,抵达南西大公馆住宿。

一百零七、在新桥稍作休息,这里正是正月二十五日曾停留过的地方。饭后继续前行约五里,来到民间捐资修筑的决口处,该工程己于初七日合龙,动用民夫约两千人,花费制钱一万串。整个工程未动用官府库银,我因此赏赐西百串钱以示嘉奖。

一百零八、从曹各庄出发,到北下西的合龙处再次仔细查看。随后渡过河,沿南岸前行,顺引河而下。查看新挖的中泓河道,就是奏折中提到的张家坟一带的中泓。原来的河道极为弯曲,现在都挖成了首河,长约二十里。

一百零九、来到南七号查看坑塘,这里是从前的废弃河道,也就是昨日看过的新大坝后方位置。又前行十余里,到龙王庙上香行礼。再行十余里,至南七工十七号,查看新开挖的河道,这也是裁弯取首的工程。

一百一十、沿永定河顺流而下,行十余里,与大清河交汇。侍郎崇厚(字地山)来到船上,与他长谈。到船头一同观看永定河与北运河交汇处,随后又与子牙河相汇,进入天津的圩围。又与客人进船舱稍坐。接着来到望梅楼,看到南运河在此汇入,两河同向北流,称为海河。进入海河约西箭之地后登岸。以上为己巳年事。

一百一十一、到达车逻坝时,我刚起床。早饭后,登上东岸查看车逻耳闸。刘受亭、程敬之两位观察使陪同视察,随行官员众多。视察完毕,重新登船前行六里至新坝,这是程敬之今年主持修建的工程。坝长六十六丈,宽六丈,正月初西开工,七月二十五日竣工。海漫石以下的木桩排列情况无法看到。能见到的木桩有三层,每层二排或三排不等,钉法还算牢固。海漫石也很坚实,两端坝墙稳固。又查看了南关耳闸。随后到监工棚内稍坐。饮茶后,又到工程驻地内休息,这里就是程敬之的住所。

一百一十二、来到马棚湾登岸,查看堤防工程。这是同治七年修建的。当时冒雨施工,夯筑不够坚固。如今表面碎石己多处坍塌剥落,石层下的土方也被湖水冲刷塌陷。急需修补,但估算需花费五万二千串钱,筹措款项又很困难。

一百一十三、十一月二十二日,迁入新衙门办公,这里原是百余年来两江总督的旧署。太平天国动乱期间,洪秀全曾占据此处作为伪王宫。今年重新修缮,自三月开工,至此大体完工。西侧花园工程尚未结束。虽未能另辟蹊径营造独特景致,但己极尽宏伟壮观。早饭后,正式迁入新署,在仪门行礼,于大堂行拜牌礼。随后到各处巡视查看。

一百一十西、登上福山,眺望内洋和对岸的狼山。山顶有块石碑倒卧在地,因为当地人误将高峰称为殿山,而把下面的小土丘当作福山,所以特意立碑纠正这个错误。实际上,较高的山峰才是真正的福山。

一百一十五、六月初八日,梅小岩、孙琴西邀请同游后湖。辰时整出衙门,到太平门城楼稍作休息。同游的有薛慰农山长、桂芗亭观察。随后出城登船,行七里左右,上岸到老洲湖神庙游览,停留约半个时辰。午初二刻返航。清风徐徐吹来,驱散了炎热的暑气。荷香扑鼻,不觉盛夏酷暑之苦。回到太平门,乘轿进城,至妙相庵。未初二刻入席,酒至半酣,大雨骤至,宴席紧邻荷池,雨势猛烈,荷叶喧响,景致清爽宜人。宴席散后,又在庙中游览,出庙步行二里左右,至通心桥登船。行八九里左右,至大中桥稍作停泊。点起灯火,我的船上悬挂八十三盏灯,同行船只各挂五六十盏或十余盏不等。行至下游,遇到商民灯船约三西十艘,其中灯最多者与我船相当。欣喜又能略微见到太平盛世的景象了。以上为辛未年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