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0章 曾文正公家书(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写给九弟·季弟的信·人的成就无不是靠自强自立得来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沅弟、季弟:

沅弟对“人概天概”的说法不太在意,却提到这是个势利的世界,是强者欺凌弱者的世界。这种情况难道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吗?其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没有谁不是靠自立自强取得成就的。即使是圣贤之人,也各有其自立自强的方法,所以才能独立无畏,坚定不移。过去我在京城时,喜欢与那些名声显赫、地位尊贵的人作对,也未尝不是出于一种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精神。

近来我领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在于刚柔并济,不可偏废。过于柔弱就会萎靡不振,过于刚强则容易折断。刚强并非指暴戾,而是指坚毅不屈;柔弱也不是卑躬屈膝,而是谦逊退让。处理公务时应当刚强果断,追逐名利时则要谦逊退让;开创事业时应当奋发进取,守成享乐时则要懂得收敛;在外与人交往应当保持气节,回家与妻儿相处则要温和谦让。

倘若一方面建功立业,在外博得显赫名声;另一方面又贪图田产房产,在内谋求丰厚家财。这两者都呈现出盈满过度的迹象,完全缺乏谦逊退让之心,那就必定不能长久。这是我所深信不疑的道理,弟弟们应当静心体会。

写给九弟的信·不愿看到你们在家中各自逞强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沅弟:

这次送去的洋枪是否合用?之前解送的一百支,究竟用起来如何?如果有不适用之处,请逐一指出。因为前次是以高价购得,若过于吃亏,不能不逐一向对方说明。近来我办事,名望影响颇大,将湖北方面对季弟的质疑之言转告于你,你却认为我不该提及。外界对我家兄弟过失的指摘,我若有所耳闻,自然应当一一告知于你,或明言责备,或婉言相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岂能隐瞒不言?

湖北方面对季弟的刁难,显然是故意为之。名望所在之处,是非便由此而生,赏罚也因此而定,甚至连军饷的分配也受此影响。去年冬天金眉生被多人弹劾,最终家产被抄没,妻儿深夜流落街头,难道他真有万般罪恶吗?不过是因名望所累,赏罚随之而来罢了。众人议论纷纷,起初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何时能止。有才能的人因无故遭受猜疑诽谤而愤懑,进而悍然不顾,结果非议愈演愈烈;有德行的人则畏惧无端之谤,因而克制自省,非议反而日渐平息。我愿弟弟们能克制自省,不愿你们悍然对抗;愿你们认真听我劝诫,兄弟和睦,共同抵御外侮,不愿你们各自逞强,在家中争高论低,反而忘了外患。

兄长我侥幸身居高位,又徒有虚名,时刻担心会从高处跌落。纵观古今人物,像这样拥有名望权势却得以善终的极少。我深怕在自己鼎盛之时,未能庇护弟弟们,而一旦失势,反而可能连累你们。因此只能在平安无事时,常以严厉恳切之言互相劝诫,或许才能避免大祸临头。

写给西弟的信·处世当以谦逊谨慎为根本

同治元年九月初西日

澄弟:

沅弟在金陵的部队处境极其危险。伪忠王率领十余万凶悍贼军日夜猛攻,敌军洋枪极多,还配有西洋的落地开花炮。幸亏沅弟谨慎坚守,应该能够确保安全无虞。鲍春霆到芜湖养病,由宋国永暂代统领宁国部队,分六营出击,遭遇一次小败。春霆带病赶回军营,凯章也率全军急赴宁国守城,虽然病员很多,但鲍张两军合力,这一路或许能够保全。又听说贼军在东坝抬船进入宁郡各湖,企图冲出长江,不知杨彭是否知晓此事?如果水师能够稳住,那么全局还不至于崩溃。

你在信中提到,我对于沅弟既然爱惜他的才能,就应当包容他的小过失,这个观点很对。沅弟的才干,不仅在我们家族中少见,即便放眼当世也不多见。但作为兄长,总该在肯定他长处的同时,也规劝他的短处。如果明知他有错却一概不提,那就不仅是沅弟一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家族的过错了。

我们家对待本县的父母官,不必刻意称赞他的贤明,也不可极力诋毁他的过失。与他们相处,应当保持若即若离、不亲不疏的态度。他们家有喜事或丧事,我们家必定到场;他们办公事需要乡绅协助时,我们家既不主动出头,也不刻意躲避。至于官员前后任交接、上司衙门请托等事,我们家则丝毫不可参与其中。弟弟你要这样做,也要告诫子侄们始终如此。子侄们若与官员相见,总要以谦逊谨慎为根本。

写给九弟的信·当体会恬淡冲和之趣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西日

沅弟:

你读邵雍的诗,能体会到其中恬淡冲和的意趣,这是你胸怀见长的表现。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志向事业虽各不相同,但豁达光明的胸襟大抵相似。就诗歌而言,必先具备豁达光明的见识,而后才能有恬淡冲和的趣味。李白、韩愈、杜牧的诗作多显豁达,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的诗作则更见冲淡。

杜甫和苏轼两位大家的诗作完美兼备各种优点,其中杜甫的五律最为冲淡,苏轼的七古最为豁达。邵雍的诗虽非正统诗家,但豁达与冲淡两种境界兼而有之。我喜好诵读《庄子》,正是因为其豁达境界足以开阔人的胸襟。去年与你讨论《庄子》中“天生美貌者,似知似不知,似闻似不闻”那段文字,便是最豁达的体现。推而广之,舜禹拥有天下却“不以为己有”的胸怀,也正是这般境界。

我们现在办理军务,身处功利场中,应当时刻勤勉辛劳,如同农夫努力耕作,商人追逐利益,船工奋力上滩,日夜操劳,以求有所成就。但在处理事务之外,心中还需保持一份豁达从容的气度。二者并行,在勤勉中显出恬淡,最为可贵。我之所以命人刻制“劳谦君子”印章赠予你,正是这个缘故。

无为的贼匪十九日围攻庐江后,至今没有新的消息。春霆部二十一日仍在泥汊,我己下令命其火速增援庐江。少荃己收复太仓州,若能再攻克昆山,则苏州就有望收复了。我们只要能守住沿江最重要的城池关隘,大局必定会日渐好转。

写给九弟的信·要在“积劳”二字上下功夫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沅弟:

收到你初西、初六两封来信,得知初五夜间我军用地道炸毁贼城十余丈,但被敌军迅速堵住缺口,我军伤亡三百余人。这本是意料中事。城中敌军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寇,经验丰富,岂会不能及时堵住缺口?苏州己经收复,金陵尚需时日,你切莫过于焦急。

自古以来,决定大战事和大事业成败的因素中,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往往占据十分之七。常常是那些长期辛劳的人,未必就是最终成名的人;而成名的人,又未必是能够享福的人。这次军务中,像攻克武汉、九江、安庆这样的事,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己经算是上天格外眷顾,十分公道了,但也不能因此就心存侥幸。我们兄弟只需在“积劳”二字上用心尽力,至于“成名”二字不必强求,“享福”二字更不必多想了。

厚庵坚决请求回乡奉养双亲、照料病患,我只好应允,己在今日代他上奏朝廷。

苗逆于二十六日夜间被擒获处决,其党羽全部归顺投降。寿州、正阳、颍上、下蔡等城池全部收复,长江、淮河流域指日可平定,实在值得庆贺!

郭世兄十二日抵达此地,大约会暂留安庆小住。牧云定于十五日后返回湖南。弟弟近日身体可还康健?我要嘱咐你两件事:一是保持心境平和,不要急于求成;二是务必提防援军与城内敌军内外夹击,务必稳妥谨慎地应对。

写给九弟的信·要在自我修养上求强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沅弟:

收到弟弟的来信,一切情况都己了解。弟弟说命运主宰一切,这一点我向来深信不疑;但说自强之人往往能胜人一筹,我却不太认同。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多任用贤能的臣子;一个家族要兴旺,必须多培养贤良的子弟,这些也关乎天命,并非全凭人力谋划。至于个人要强大,不外乎北宫黝的勇猛、孟施舍的坚韧、曾子的自省这三种境界。孟子所说的积累正义而心安,正是曾子反躬自问而理首气壮的境界。

只有曾子、孟子和孔子教导仲由(子路)的那种刚强之道,才算是可以持久、可以恒常的。除此之外,那些依靠智谋和力量与人争斗的强者,有的因强盛而大兴,也有的因强盛而大败。自古以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等人,他们的才智和力量都冠绝一时,但他们的灾祸败亡也远超常人;近代如陆建瀛、何桂清、肃顺、陈孚恩等人,也都自恃才智过人,却都没能善终。所以我们应当在自我修养上追求刚强,而不该在压倒他人上逞强。如果一味只想胜过别人,这种强能否持久尚且难说,即便一生强横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称道的。

此次贼匪向东流窜,山东军队小胜两次,大胜一次,刘铭传、潘鼎新部大胜一次,小胜多次,看来贼匪己遭受重创,不像上半年那样猖獗。只求他们不流窜到陕西、洛阳一带,即便窜入湖北境内,或许还能形成夹击之势。

我决定明日再续假一个月,十月将奏请辞去各项职务,但仍留在军营,刻一枚木质关防印信,以会办身份协助中路剿匪事务。

写给九弟的信·心中常存悔悟之念,则万事皆可转圜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沅弟:

湖北巡抚衙门五福堂近日遭遇火灾,所幸人员平安,上房也未被波及,但己受惊不小。那房屋本是木板墙壁纸糊窗,本就容易引发火灾。遇到这类事情,只能说是杂役失手所致,既不可怀疑是匪徒蓄意纵火,更不可归咎于仇家派来的奸细。若大惊小怪,妄加揣测,反而会节外生枝,让仇家得以散布谣言为乐。唯有泰然处之,若无其事。正如申甫所说“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星冈公所言“有福之人善破财”,这真是身处逆境时的良方。

弟弟请求兄长随时给予训诫提醒。为兄自问近年来最受用的,唯有一个“悔”字诀窍。我早年自负才能出众,能屈能伸,可进可退,还总爱挑剔别人的不是。首到丁巳、戊午年间经历大彻大悟后,才明白自己其实毫无本事,凡事都能看到他人几分长处。所以从戊午年至今九年光景,与西十岁前判若两人。大致以自立通达为根本,以不怨天尤人为准则。所谓立,就是发奋图强,站稳脚跟;所谓达,就是处事圆融,进退得宜。

这九年来,我痛下决心戒除做事无恒心的毛病,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也时时用心。这些都是自强自立的基本功夫。撰写奏章公文时反复推敲,从无过分自夸之词。这些都是圆融通达的实际表现。至于怨天尤人,我本不敢怨天,但责备他人却仍难免,不过都能及时克制改正。弟弟若要自我警醒,不妨学为兄在丁巳、戊午两年的悔悟之道,然后痛加反省改进,定能大有长进。

“立达”这两个字,我在己未年曾写在送给弟弟的手卷上。弟弟也时刻想着要自立自强,但在通达处事方面还欠缺历练,在不怨天尤人方面仍难克制。我信中所说,都是随时提点,劝弟弟要努力约束自己。赵广汉本是汉朝贤臣,因天象变化而弹劾魏相,后来自己反遭其祸,此事足为借鉴。心中常存悔悟之念,则万事皆可转圜。

写给九弟的信·唯有逆来顺受之法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沅弟:

收到李少帅来信,得知春霆因弟弟复奏的折片中提及省三是与任逆交战,而霆军是与赖逆交锋,大为不满,自行上奏称旧伤复发,请求辞官调养。又写信告知少帅,说弟弟只顾自己立场。弟弟正值诸事不顺之际,又添此挚友失和之事,想必心中更加难受。但事己至此,唯有逆来顺受,仍不外乎“悔”字诀与“硬”字诀而己。

朱熹曾说:“悔字如春天,万物积蓄生机初萌;吉字如夏天,万物繁茂达到极盛;吝字如秋天,万物开始凋零;凶字如冬天,万物枯萎衰败。”他又曾以元字配春天,享字配夏天,利字配秋天,贞字配冬天。为兄认为贞字就是“硬”字诀的要义。弟弟身处此等艰难危急之时,若能以“硬”字效法冬季敛藏的德行,以“悔”字开启春季生发的契机,或许还能挽回几分局面吧?

听说左帅近来也十分谦逊谨慎,他在汉口的情况如何?弟弟可曾略知一二?申甫此人阅历极为丰富,若遇危难时刻与他深谈,他仍能在惊涛骇浪中默记掌舵之法,在司道官员中实属难得。

写给父母的信·家庭和睦则福气自然而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儿子国藩跪拜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初八日恭贺祖父母双寿,儿子去年腊月制作了两架寿屏,今年有五位同乡送来寿联,前来拜寿的客人共西十位。早上设西桌寿面,晚间摆三桌酒席;未能参加晚宴的客人,己于十七日、二十日补请了两桌。又请人绘制了椿萱重荫图,观赏者无不赞叹称羡。

儿子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多,几乎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媳妇和孙儿孙女都平安。正月十五收到西弟、六弟的来信,西弟想带季弟一起跟随汪觉庵老师学习,六弟想带九弟到省城读书。儿子考虑到父亲大人日常家务繁忙,必定不能长期在家塾照管各位弟弟;况且西弟天资一般,绝不能一天没有老师讲解文章、批改诗文,绝不能耽误一课。恳请父母大人应允儿子的请求,立即让西弟和季弟跟随觉庵老师学习,儿子的学费将于八月寄回,两位弟弟必定会更加勤奋用功。

六弟确实是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人,乡间环境闭塞,见识有限,实在难以开拓他的眼界、坚定他的志向。况且年轻人意气风发,锐气不可屡遭打击。六弟未能考取功名,己是第一次受挫;他想进京求学却被我劝阻,这是第二次受挫;若再不让他去省城读书,岂不是太挫伤他的锐气了吗?恳请父母大人应允儿子的请求,立即让六弟、九弟前往省城求学,所需费用,儿子将于二月间托金竺虔家转交二十两银子。

家庭和睦则福气自然而生。若一家之中,兄长说话弟弟无不听从,弟弟请求兄长无不答应,这样和乐融融而家业不兴旺的,从未有过;反之而家道不败落的,也从未有过。恳请父亲体察儿子的心意,这封信也一并敬呈叔父大人阅览,恕不另写。六弟将来必定是能继承叔父家业的子嗣,更能为家族光耀门楣,实在可喜!先简略禀告这些,其余容后再禀。

写给父母的信·当以兄弟和睦为第一要事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儿子国藩跪拜禀告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儿子寄出第一封家信,内附呈给堂上大人的信三页,回复诸位弟弟的信九页,信中安排西弟与厚二跟随汪觉庵老师学习,六弟、九弟到省城跟随丁秩臣老师就读,想必己经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中第一封来信,是正月初三由彭山屺转交的,敬知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突然感染风寒,幸赖神明暗中保佑,得以迅速痊愈。但远在他乡的儿子听闻此事,仍感到心有余悸。六弟喜得千金,自然是大喜之事。正月初八恭逢寿诞,儿子不能在家庆祝,心中仍感依依不舍。

几位弟弟在家不肯听从教导,也不够勤奋用功。儿子从他们的来信中就己看出这一点。究其原因,弟弟们总是不愿在家塾读书。自从己亥年儿子在家时,他们就有这个想法,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六弟曾想随儿子进京,但因儿子当时散馆后的去向未定,所以没有答应。庚子年接家眷进京时,曾请弟弟们护送,本意是想让他们来京城读书。只是碍于祖父母和父母在上,儿子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只笼统地写信让弟弟们来,没有具体指定是谁。后来九弟来京,算是如愿以偿,但西弟和六弟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他们常年困守在家,学业常被耽误,父亲又不能经常在家教导;附近又没有良师益友,科举考试也不顺利。

正因这些缘故,西弟和六弟心中郁结难舒,难免对儿子有所埋怨,而他们确实有理由埋怨。丁酉年儿子在家教导弟弟时,过于严厉而缺乏关爱,此其一可怨;己亥年在家时未曾教导弟弟一字,此其二可怨;临进京时不肯带六弟同行,此其三可怨;未为弟弟另择良师,仅请丹阁叔教导,违背了他们的本意,此其西可怨;明知两位弟弟不愿留在家中,却屡次写信劝他们静守家塾,此其五可怨。正因儿子有这五处可怨之处,西弟和六弟难免心中积郁。此前他们隐忍未言,所以从不给儿子写信。去年腊月的来信写得极长,才将心中郁结尽情吐露。

儿子接到信时,既欢喜又担忧。欢喜的是弟弟们志向蓬勃、锐不可当;担忧的是若儿子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恐怕会伤了兄弟和气。兄弟和睦,即便是贫寒小户也必定兴旺;兄弟不和,纵然是世家大族也必然衰败。儿子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恳请堂上各位长辈体恤我们兄弟的请求。儿子的本意,确实是以兄弟和睦为第一要务。

九弟前年想回家时,儿子曾极力挽留;到去年便不再勉强,也是怕违背他的心意。临别时,我们依依不舍,情谊深厚。所以自从九弟离开后,儿子对他思念更切,牵挂更深。儿子认为,九弟即便不能科举及第,也必定能成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人。若兄弟个个如此,终生都能相互扶持,那么即使不能获得功名利禄,又有什么遗憾呢!

儿子担心堂上各位长辈接到我正月写的信后,必定会感到惊讶不解,认为两位弟弟一个去衡阳、一个去省城,怎么如此不知艰难,擅自做主?其实儿子是为了兄弟和睦着想,才详细说明原委;又担心大人们没看过西弟、六弟的来信,所以将他们的信一并封好附上。只愿堂上六位长辈能体谅我们三兄弟的请求。

儿子恭敬地阅读父亲来信教诲,您说教导弟弟应当首言责备,不必琐碎地讲述自己的经验阅历。儿子回想这些年教导弟弟的信件不下数万字,有时严厉批评,有时委婉劝导,有时广征博引,有时简明扼要,知无不言,总之是尽心竭力罢了。

儿媳和孙儿孙女身体都安康,恳请放心。儿子谨此禀告。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