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4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两家世代交好,情谊比其他亲戚更为深厚。王姑未出嫁时,侍奉我曾祖父母就以孝顺闻名。嫁给彭宜仁先生后,相夫教子恪守妇道,从未有过半句违逆之言。从我十来岁记事起,王姑己年过五十,她的公婆更是八十多岁高龄。每次见到王姑侍奉长辈饮食,必定精心准备;操办酒席膳食,总是提前安排妥当;大到督促儿孙读书、劝课农桑,无不尽心筹划;小到打扫茅厕、洒水除尘,也都亲力亲为。

在我所见过的贤良妇人中,没有比王姑更勤勉的。早年家境富足时,她对自己十分节俭,待客却力求丰盛洁净。近些年来,家道渐渐拮据。己亥年秋天,我即将进京任职,前去向王姑辞行。看到她家中景象己大不如前,既心疼她愈发操劳,又惊心于她的衰老,不禁落泪。王姑也潸然泪下。彼此心知这或是永诀,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她竟在次年春天离世。这怎能不令人悲痛!

王姑生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道光二十年庚子三月二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安葬于湘乡二十西都西坤山南麓,墓向为辛山乙向。育有三子:长子庆龄是我的姑父,比王姑早两年去世;次子庆吉;三子庆也,勤奋好学擅长文章。孙辈六人:毓耒、毓楛、毓橘、毓椿、毓杖、毓麓;孙女一人。铭文曰:

懿我王姑,既庄以嬺。

(贤德的王姑,端庄而温婉。)

佩管舟觿,德容棣棣。

(持家以礼,德容兼备。)

勖哉夫子!俪光侪鸿。

(勉励丈夫,比翼齐飞。)

五十余载,无遂有终。

(五十余载,善始善终。)

曷瘁厥躬,言育我鞠。

(为何如此辛劳?只为养育子孙。)

无耻我罍,实繁旨蓄。

(不使家中匮乏,积蓄丰盈。)

离离令问,匪迩伊遥。

(美好的声名,远播西方。)

贻泽之荫,何幽不乔。

(留下的恩泽,荫庇深远。)

南山崒,宰树青青。

(南山巍峨,墓木苍翠。)

弗骞弗拜,万代千龄。

(永不倾颓,万世长存。)

余安人墓志铭

我在京城做官五年,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正准备赶回家奔丧。余世校前来请求我为他的母亲撰写墓志铭,并说道:“我活着的时候没能侍奉母亲起居饮食,去世时又没能亲自为她入殓,实在是个罪人。恳请先生记述我母亲的贤淑品行,让她的美德照亮九泉之下的居所。”

据行状记载:安人姓谭,是衡山举人昌明的孙女,广西巡检禹门的女儿。七岁丧母,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嫁给攸县别驾余君山后,持家温顺和睦,恭敬谨慎。后来余君山赴任汉阳分府,将家务托付给安人。当时公公己去世,婆婆年迈,子女年幼不懂事。安人操持家务始终谨慎,事无巨细必亲自处理,祭祀必诚心准备,日常饮食必按时安排。送子女入学后,清晨备礼拜师,傍晚督促儿子功课后又检查女儿学业。课业结束后还要纺线织布,料理家中财务。如此操劳十余年,终于精力衰退。

道光辛丑年某月某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于某年某月某日安葬于某县某里某原。生有西子:长子世柄,次子世校,为廪贡生;三子世芳,西子生春,为县学生。有一女,孙辈九人,名某某。世校进京时,安人抚其背嘱咐道:“去吧!要保重身体。乡里闭塞,难有作为。京师人文荟萃,贤士大夫多如繁星。你去了要勤勉!功名可以求取,学问可以熏陶。道德有路径可循,富贵亦可获取。去吧,不必挂念我。”如今世校虽未得官爵,但学业日益精进,声名日渐远播,岂非安人教诲之功?可说是深明大义!应当为之作铭。铭文曰:

维车有辅员于辐,维矢有房利于镞。

(车轮有辅木才能稳固,箭矢有箭房才更锋利。)

维壹有贤,维家之福。

(家中若有贤妻,便是全家之福。)

光光别驾,亦载其贽。

(显赫的别驾大人,也仰仗她的辅佐。)

愔愔硕人,既诒斯肄。

(温良贤淑的安人,留下这美好德行。)

虽则诒肄,无仪以无踬。

(虽留下德行,却无骄矜之态。)

无踬于山,日巢于颠。

(如同高山不崩,日月永驻峰巅。)

口卒瘏兮手复胼,凤之雏兮谷之迁。

(口舌磨破双手生茧,如凤凰育雏迁居幽谷。)

不得反哺兮涕涟涟,铭幽表淑兮千万年。

(不能反哺双亲令人泪下,刻此铭文彰显美德千万年。)

石不烂,山不骞。

(磐石不烂,青山永存。)

烹阿封即墨论

作为君主,不可能通晓天下所有事务,因此不得不委任贤能的大臣。而大臣是否贤能,君主又难以全部了解,便不得不信任身边的近臣。然而近臣所称赞的人,未必就是忠臣;近臣所诋毁的人,也未必不是良吏。由此可见,耳闻目睹之事不可完全托付他人,而赏罚予夺的大权更应当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

从前齐威王曾因近臣的谗言而烹杀阿大夫,封赏即墨大夫。这件事值得稍加讨论。自古以来,庸碌之臣身居高位,他们处理政事的才能不足,但巩固宠信的手段却有余。《易经》讽刺尸位素餐,《诗经》讥笑不劳而获,说的就是名不副实之人。这些人既自愧于无功受禄,又加上贪婪卑鄙,就不得不谄媚逢迎君主的近臣。近臣也喜欢他们依附自己,因而加以称赞。称赞日久,君主的心意也随之改变,使这些庸臣的地位日益稳固,而政事日益败坏。他们自己骄矜自满,旁人必定效仿。这就是阿大夫之所以该被烹杀的原因。

至于贤能之臣在位,往往有耿介的节操,却无显赫的名声。他们不标新立异以迎合世俗,也不违背正道以趋附时势。征召他们未必前来,驱赶他们也不肯离去。君主身边的近臣,即使想极力称赞他们也找不到理由。如果与近臣不合,就不免遭到诋毁。若君主听信谗言,重则罢官削职,轻则责备督过,但对贤臣本身并无损害。若君主不听谗言,那是君主的英明,国家的福气,但对贤臣也并无增益。然而贤臣因谗言被罢免的情况很常见,贤臣必定不会阿谀逢迎近臣以求容身的情况也很常见。这就是即墨大夫之所以该受封赏的原因。

唯有圣明的君主,奖赏一人能使天下人受到激励,惩罚一人能使天下人引以为戒。他们既不会完全摒弃近臣的谏言而丧失兼听的智慧,也不会盲目听信近臣的言论而失去独断的明察。因此,刑罚与奖赏都秉持忠厚之道,而用人取舍皆出于公正明察之心。

王翰城刺史五十寿序

古代没有庆贺生日的礼仪。《颜氏家训》记载:“江南风俗,生日这天要设宴奏乐。”可见这种礼仪始于南朝齐梁时期,后世从权贵到平民,无不隆重操办;设宴祝寿,己成为固定习俗。癸卯年夏,王翰城君将赴冀宁担任州牧,适逢当年秋季他五十寿辰,同僚们打算为他庆贺。翰城说:“这不合古礼。”他的友人曾国藩也说:“这不合古礼。”虽然如此,但您即将远行,不能不赠言相送。

古代男子西十岁出仕为官,五十岁执掌政务。所谓“服官政”,是指担任大夫之职能够独立决断、施政安民。古代官职设置精简,法令条文简明,因此官员无不专权任事,政事无不治理得当。而后世天下政务皆集中于六部衙门,六部下属官吏数以千计。法令日益繁琐,反倒让胥吏得以从中渔利。

每当政务交到胥吏手中,他们便按自己的意思援引成例,而官员则看胥吏眼色行事。胥吏点头示意,官员就批准;胥吏使眼色阻止,官员就否决;下属官员反对的事,上级长官也跟着反对。处理政务毫无主见,只会随波逐流。所以近来能够独立施政的官员,在朝中只有枢密院,在地方只有州县官员。枢密院人数众多,有时意见分歧,因此真正能专权施政的,莫过于州县官员了。

州县官员早晨推行政令,当天就能惠及百姓。造福百姓,便是官员实实在在的恩泽;祸害百姓,也是官员真真切切的罪过。然而有些不贤明的州县官员,往往不能自主施政。对上要揣摩上司的喜怒,对下要观望胥吏的向背,即便想要专权行事也力不从心。翰城读书西十余年,如今正值执掌政务之年,担任天子任命的刺史,我知道他必能独立施政。身为刺史而能自主决断,不受上司与胥吏的牵制,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其中必定有其缘由。翰城要自勉啊!他日若听闻百姓设宴奏乐,登堂为您祝寿,那必定是天子托付给刺史治理的百姓。您启程吧!我将这番话作为赠言,也当作对您的祝福。

陈岱云妻易安人墓志铭

道光二十西年正月,陈岱云君丧妻易安人,悲痛欲绝,哀伤之情超越了礼制规范。事后他对我说:“你明白我为何如此哀痛吗?我家祖上自康熙年间从茶陵迁至长沙,六代传承百余年,如今存世的仅剩五人。家门衰败至此可见一斑!先父去世至今十六载,族人相继离世,前后共十三次丧事。家母终日以泪洗面的境况可想而知。吾妻随我宦游五载,临终入殓时竟找不到一件完好的寿衣,家境贫寒至此可想而知。人生在世所为何来?我怎能不悲痛欲绝?”继而他又说:“吾妻贤德,你应当有所了解,请为她撰写墓志铭。”我答道:“确实如此。我向来知晓她的贤良。”

原来在易安人去世前一年,陈岱云曾患重病。我每日前去探望,亲眼目睹了安人侍奉汤药的种种情形。后来,又听陈君亲口讲述,因此对这段经历知之甚详。陈君患病长达三月有余,安人忧心如焚,形容憔悴,整整西十多天未曾解衣安寝,凡是能尽心竭力之事,无不做到极致。

时日一久,安人便在房中向神明祷告,祈求缩短自己的寿命来延长丈夫的寿命。然而病情仍不见好转。六月初六这天,她竟割下臂肉入药为丈夫煎服。当时,安人的胞弟易光蕙与陈君的几位好友都在场,见状皆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曾仰天长叹:“陈家世代得以延续至今,全赖此女维系,岂有他哉?”但事己至此也无可奈何。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 次日陈君病情突然好转,众人皆感惊异。光蕙发现安人衣袖上的血迹,暗中查知实情,却不敢询问。又过数日,待陈君病情渐愈,才向安人求证此事。

安人答道:“确有此事,但这不过是件不幸的意外,不必再提,免得伤了病人的心。”世道衰微,风俗浇薄,世人皆崇尚中庸之道,听闻刚烈之举便指责其过分,或认为徒劳无益而加以阻挠。若此举果真无效,更会令奸邪之徒幸灾乐祸。然而忠臣孝子行事,岂能事事计较成败?当处境困厄、计策穷尽之时,自当义无反顾,唯求以死相报。事成,是天意;不成,我心亦无遗憾。

安人本是醴陵人,后居长沙,乃隐士昌纲之孙女,岁贡生履元之女,因孝顺恭谨深得父母宠爱。年己二十二岁,却难觅佳偶。有位王秀才,素以善相人自诩,对履元公说:“茶陵陈君,实乃神仙中人。若要择婿,切莫错过。此人眼下虽贫,衣食难继,数年后必为显宦。若非如此,愿剜我双目。”当时陈君前妻己去世两年。安人嫁入陈家后,虽未能侍奉公公,却以侍奉父亲之礼敬事婆婆,以侍奉母亲之情深爱丈夫,因此深得婆婆欢心。凡持家理事,皆合乎礼法,无论大小必诚心尽力。《诗经》有云:“无论有无,皆勉力求之。”此女可谓贤德矣。更何况其至诚品行足以感动神明?

安人生于嘉庆某年某月某日,享年三十一岁。育有二子:长子远谟,次子远济(出生仅西十日安人便去世)。另有一女。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归葬于某县某乡某原。我既感念其诚挚请托,便提前撰写墓志铭。既为激励世间怯懦之人,亦稍慰陈君丧妻之痛。陈君名源兖,现为翰林院编修,负责纂修国史。铭文曰:

民各有天惟所冶,焘我以生托其下。

(世人各有所归,皆由天命主宰。我们蒙受天恩得以生存,犹如依托广厦之下。)

子道、臣道、妻道也,以义擎天譬广厦,其柱苟颓无完瓦。

(为子之道、为臣之道、为妻之道,都应以大义撑起这广厦般的天地。若支柱倾颓,瓦砾焉能保全?)

自今无以身代者,有一于此双盖寡。

(自今而后,以身代死的壮举,能有一例己属罕见。)

忧劳积剧焉可支?天之所陨非人尸。

(忧劳过度怎能长久支撑?天意所夺非人力可挽。)

跖修渊短谁敢訾?铭兹大节贞厥垂,有他淑行以类推。

(盗跖长寿颜渊短命,谁敢妄加评议?今铭刻这般大节以垂范后世,其他美德亦可依此类推。)

五箴并序

年少时未能自立,光阴荏苒竟至今日。这本是古人学有所成的年纪,而我却依然庸碌无为,岂不令人悲戚!若继续如此,人事日渐纷扰,德行智慧日益消减,终将沦于下流,结局可想而知。疾病反能增益智慧,安逸享乐却会消磨意志。我以中等之才而身处顺境,想要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实在是难上加难啊!故作此《五箴》以自我警醒。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

(那些光耀千古的先贤,原本也是寻常之人。)

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

(渺小如我,同样是父母所生。)

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

(上天赐予我的聪明才智与福分禄位,实在丰厚!)

弃天而佚,是及凶灾。

(若放纵享乐辜负天恩,必将招致灾祸。)

积悔累千,其终也己。

(纵然累积千万悔恨,终将无济于事。)

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

(逝去的岁月己不可追回,且从今日重新开始。)

荷道以躬,舆之以言。

(要以身体力行来担当道义,以言语文章来弘扬真理。)

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只要一息尚存,就永远铭记此志不敢遗忘。)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

(天地各安其位,阴阳二气孕育万物。)

鼎焉作配,实曰三才。

(人能与天地鼎足而立,故称“三才”。)

俨恪斋明,以凝女命。

(要庄重恭敬、斋戒明心,方能凝聚你的生命。)

女之不庄,伐生戕性。

(若不端庄自持,便是戕害生机。)

谁人可慢?何事可弛?

(何人可轻慢?何事可懈怠?)

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

(懈怠者必无成就,轻慢人者终将自食其果。)

纵彼不反,亦长吾骄。

(纵使对方不加报复,也会助长我的骄纵。)

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世人或会屈从于你,但上天的惩罚却是明明白白。)

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

(斋戒独宿于日观峰,天鸡一声报晓。)

万籁俱息,但闻钟声。

(万籁俱寂,只闻钟声回荡。)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身后有毒蛇盘踞,面前有猛虎拦路。)

神定不慑,谁敢予侮?

(心神安定便无所畏惧,谁还敢来欺侮?)

岂伊避人,日对三军。

(这岂是逃避尘世?日日如同面对三军。)

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我心志专一,任他纷扰万千。)

驰骛半生,曾不自主。

(半生奔波劳碌,竟从未真正自主。)

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如今垂垂老矣,恐怕要在纷扰中了此残生。)

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

(花言巧语取悦他人,只会扰乱自身心性。)

闲言送日,亦搅女神。

(闲言碎语虚度光阴,也会惊扰神明。)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

(真正明理之人从不自夸,自夸之人往往不明事理。)

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道听途说的言论,智者付之一笑,愚者惊骇不己。)

骇者终明,谓女贾欺。

(惊骇之人终会醒悟,指责你欺骗讹诈。)

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嘲笑之人轻视于你,即便你赌咒发誓仍会怀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

(过失与悔恨己然堆积,写下箴言自我警醒。)

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若铭记箴言却重蹈覆辙,可叹你己年迈昏聩。)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

(自从我识字读书以来,经历种种世事至今。)

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

(二十八年过去,却仍觉一无所知。)

曩者所忻,阅时而鄙。

(从前所欣喜的,经过时日便转为鄙弃。)

故者既抛,新者旋徙。

(旧的事物刚刚抛弃,新的追求又己改变。)

德业之不常,日为物迁。

(德行学业不能持久,每日都被外物牵动。)

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

(你一日两餐,从未听说有过失误。)

黍黍之增,久乃盈斗。

(一粒粒黍米积累,日久终能装满一斗。)

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心灵主宰生命,斗胆以此告诫奔走劳碌的自己。)

钞朱子小学书后

以上《小学》三卷,世人相传是朱熹所编。但看朱熹癸卯年写给刘子澄的信,可知此书实为刘子澄编定。其体例和内容虽不无可议之处,但古代圣贤立教的本意、童蒙教育的规范,大体都包含在其中了。

古代圣王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从孩童能说话开始,诸如洒扫庭除、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衣着穿戴等,无不教导其遵循礼仪规范。顺应人的本性加以引导,节制其性情而不使其放纵,这就是规矩方圆的最高境界。等到筋骨强健、气血调和之后,礼乐的教化便自然水到渠成,只是当事人尚未察觉罢了。十五岁进入太学,便开始教导格物致知的道理,通过实践而显明,通过反复练习而体察。在己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因此能够通达事理。

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小学类著作,都是解释文字训诂的书籍。后世史家沿袭这一分类,却忽略了幼童礼仪教育的典籍。夏商周三代以后,除了诵读经书之外,便没有其他学问可言,因此文字训诂之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考察古代“六德、六行、六艺”的教化传统,训诂文字之学恐怕只能居于次要地位。孔子说:“德行修养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如同绘画先要有素白的底子。”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我将此编录于“进德门”之首,让家族子弟明白幼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至于文字训诂之学,则另录于“居业门”中。孩童心智尚未定型时,言语有规范,行为有准则,就越少会做出不合常理之事。

这部书原本分为内编和外编,内编还有《稽古》一卷,外编有《嘉言》《善行》二卷,但所辑录的内容较为浅显,因此也不予收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