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3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

顺性命之理论

我曾说过,人的本性并非凭空存在,而是依附于身体并由心性主宰;命运也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源于太极之理才得以形成。因此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具体表现就有相应法则;圣贤的学问,在于警惕危殆、体察精微。

自天地形成以来,天道表现为阴与阳,那静专动首的奥妙,都由性命之理统摄;地道表现为柔与刚,那静合动开的玄机,都是性命在暗中运作。所以体现在人身上,阴阳二气交融化生,必然无法脱离造物主的造化之功。真气与精华相互凝结,而本性就寄寓在人的肢体之中。

凡有生命禀受气性者,必能体现天道变化的规律。天理与气质相互依存,而天命实际主宰着生命禀赋的初始状态。

就人自身具备的机能而言,有视听言动等感官活动,就相应产生肃(庄重)、乂(治理)、哲(明智)、谋(思虑)等品质。必须以肃、乂、哲、谋为规范,这是本性使然;而主宰这五种官能活动的,则是天命的作用。

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而言,有君臣父子等人伦纲常,就相应产生仁(仁爱)、敬(恭敬)、孝(孝顺)、慈(慈爱)等德行。必须以仁、敬、孝、慈为准则,这是本性使然;而维系这五种人伦关系的,则是天命的作用。

这其中自有天理存在,人只需顺应这些规律行事即可。

要深入论述这个问题:人的本性浑然一体难以名状,若以“理”来界定,那么需要不断扩充的仁、义、礼、智等美德,在人的心中本就有条理可循。天命幽深而运行不息,若从“理”的角度探究,那么贯通始终的元、亨、利、贞等天道法则,在人的心中更是层出不穷。

心中条理分明,则行为举止就不会有缺失,既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也能帮助他人和万物实现其本性。这就是顺应天理、遵循自然的表现。

天道运行永不停息,则应对万物都能恰如其分。既能确立自己的天命,也能确立万物的天命。这就是顺应天理、回归本真的表现。那些主张矫揉造作之说的人,就像把杞柳强行弯曲做成杯盘,不懂得性命之理,必然会损害仁义之道。这种做法违背天理,不是顺其自然。

那些崇尚虚无见解的人,就像浮萍飘荡在江湖之上,空谈性命之道,却不从具体事物中探求真理,这样的道理模糊不清,违背自然之理。

只有精微观察,不让私心蒙蔽,不让私欲扰乱,保持清醒觉知,才能随时顺应天理。坚守专一之道,以不二之心自我警醒,以不息之志自我遵循,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才能终身顺应天命。

这就是圣人穷尽本性、确立天命的至高境界,也是普通人恢复本性、认知天命的修行功夫。

朱心垣先生五十六寿序

在我结交的朋友中,能称得上兄弟情谊、交往虽少却历久弥坚的,屈指可数,朱啸山(字富春)便是其中之一。在我父辈的朋友中,既早早赏识我,又让我敬爱不敢怠慢的,同样寥寥无几,姻伯心垣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啸山是先生的长子,他与我结交,实则是先生促成的。

早年间,先生与家父是同窗好友,彼此提携敬重。两家世代交好,情谊深厚,后来又结为姻亲,因此我对先生了解尤为详细。前年丙申年,先生五十岁时,啸山打算设宴祝寿,请我写祝寿文章。先生说:“这是做什么?《礼记》说‘平常说话不称老’。如今我尚承父母荫庇,你们是要以不合礼数的方式对待我吗?还是要用阿谀之词来奉承我?况且古人以六十岁为下寿,我还没到呢。”坚决推辞未果。

又过了几年,啸山乡试中举,与我一同北上赴考。途中他告诉我说:“家父之所以坚决推辞祝寿,是因为要将美誉归于父母,按礼义不能独自接受颂扬。”

如今我想请先生写篇文章,为寒门创作一幅家庆图景,既能让家父上承祖父母欢心,下可自得其乐,权当为家父祝寿,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昔日董召南隐居行孝义之事,韩昌黎作诗记载;姚氏三瑞堂世代以孝道著称,苏东坡也写诗赞美。如今你想用让祖父母快乐的方式来取悦双亲,这是孝子推己及人的高尚行为。真是贤德啊!我虽不能用诗为令尊祝寿,但愿意记述贵府天伦之乐,以慰藉令尊的心志。

"如今科举功名、仕途显达,岂是为了个人荣耀,不过是为光宗耀祖提供资本罢了。先生当年以第一名补为生员,后来科场失利,便放弃举业,其天性淡泊,视功名如浮云。然而他教导子侄时,却鼓励锐意进取,唯恐落后。讲解史事时,兼及八股文与书法,都能切中要害并传授规范。对先生而言,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取世俗荣耀吗?不过是想博得父母欢心,让老人欣慰地说:‘孙儿有才,如今考试己名列前茅;孙儿能干,可以中举入选了。’借此激励后辈,使老人欣慰忘忧。这是第一件可慰之事。

贵府田园足以自给自足,先生遍察土地物产,除种植稻粱外,还间种各种时鲜蔬菜。种了两顷高粱,收获后用来酿酒,取名“延龄酒”,杀鸡佐酒。这些只用来孝敬双亲,不用来待客,若有剩余便收藏起来。门外有方塘,面积约百亩,旁边备有小船,适合垂钓撒网。春天投放鱼苗,秋天捕捞,大半用来奉养父母,其余则邀子侄共享,还分给家中仆役。这是第二件可慰之事。

贵府早年常受外人欺侮,自先生主持家务后,敬奉宗族,团结亲眷,对五服以内的族人都一视同仁。乡里百姓中,强横者加以管教,品行不端者耐心劝导,贫困无依者周济抚恤,竭尽所能却不居功。近来乡里一片和睦。往日的口舌之争、邻里纠纷,都悄然化解,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这是第三件可慰之事。常言道: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父母自然顺心如意。

先生早年丧妻,续弦再娶,却从未听闻家中发生继母虐待前妻子女之事,这不正是治家有方的明证吗?当年凤台先生赴京赶考时,先生说道:“弟弟远行,不该让父母担忧。大丈夫何惧万里之遥!”于是亲自护送弟弟北上,又一路相伴返回,若非贤德之人怎能做到?近年来,子侄中擅长文墨的,先生为他们延请名师教导;习武的,则为他们置办弓箭器械,使他们都学有所成。因此家中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室安宁。

这又是件极可欣慰的事。先生精通堪舆之术,曾为祖母寻觅风水宝地,不辞辛劳,终得吉壤。如今他腿脚仍健,闲暇时便攀登高山,拨开丛莽,带着干粮与一名童仆同往。仔细勘察后,回家禀告父母说:“某处山水,是您曾游历之地,有祥瑞之兆,预示子孙可封侯拜相。某处宅院田地,是您当年垂钓射猎之所,定居于此必能家族昌盛。”于是详细解说地形,并诵读《撼龙经》《疑龙经》等风水典籍,而父母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假装应和,微笑他这些玄妙之说。这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天伦之乐,岂是具体可见之物?在日常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践行而不刻意彰显,习惯而不自觉察觉,外人传为美谈,或为之感动。而身处其中的人只是顺其本心,视之为理所当然。以先生的德行与际遇,所有能自得其乐、又能让父母欣慰的事,他都己自然获得而不自知。殊不知这种真正的快乐,即使位列三公也无法换取。延年益寿之道,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吗?啸山回去转述我的话,斟酒祝祷即可。“啸山恭敬地说:”甚善。"于是写下这些话作为序言。

田昆圃先生六十寿序

道光某年某月,是我年伯昆圃先生六十寿辰。他的儿子敬堂与我是同年,请我写篇文章祝寿,并说:“古时候祝寿不必在生辰当日;用序文来祝寿,也不是古制。但归有光、方苞等名家都曾写过寿序,想必其中自有道理。”我答道:“确实如此。寿序就如同古代的赠序。赠言的要义,粗浅的论事,精深的明理,表彰对方己有的德行,而勉励其尚未达到的境界。因此称颂他人善行时,若只记小事而遗漏大节,就是不明智;过分夸饰,就是失实;追述先人德行言过其实,就不是以君子之道侍奉双亲;作为朋友却不以君子之道相互勉励,就是不忠。如今你为父亲祝寿,用意何在?”敬堂答道:“我父亲向来喜欢朴实之言。那些平常行为、众人常称道的,不值得向您赘述。父亲早年以教书为业,至今己近西十年。他曾说:‘塾师若敷衍塞责,贻误子弟不浅,我绝不敢如此。’戊戌年,雨三有幸考中进士,入选翰林。父亲来信告诫他初入仕途,切勿轻易求人。”啊!这岂非有德者之言?自秦始皇焚书坑儒,教化传统几近断绝。汉武帝时始立《五经》于学宫,令诸生各尊师承,设置博士,选拔明经之士,圣人之言才得以延续。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并确立程朱理学为正统,使天下士人一致尊崇,圣贤学说的精义才得以重放光明。这两位君主,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大概是看到传统学校难以恢复,所以制定科举制度,让人们以此为求取功名之路,暗中却达到尊崇儒学、弘扬大义的目的。如今看来,圣人之学在遭受摧残之后能如日月般重现光辉,使偏远地区的寒门学子都能听闻圣道,不能不归功于这两位君主。然而让人人将诗书当作谋取利禄的工具,假借经术之名而丧失廉耻之心的现象,也未尝不是这两位君主开启的风气。当今的读书人,从幼年读书开始,就以追求功名为目标,整日惴惴不安唯恐不能取悦考官。一旦得志,又用这套手段沽名钓誉、谋求私利。功名利禄没有止境,钻营请托也就永无休止。下面的人这样求取,上面的人这样回应。求学的人这样学,教书的人这样教,这种风气由来己久了。就像射出的箭,初始方向稍有偏差,最终就会谬以千里。自古以来君子立身之道虽有多种,但没有不是从自立不阿开始的;小人为非作歹的途径虽多,也没有不是从谄媚钻营开始的。如今先生教导儿子,首要在于不轻易求人,那么他平日教书育人时“不误人子弟”的宗旨,也就可想而知了!关于仕途进退、取予之道,士大夫们或许不屑谈论,但乡间那些年高德劭的教书先生,往往以此教导家人,约束门生。我父亲在山中教书多年,每次告诫我们时总说:“生活俭朴的人就不会轻易求人。”这与先生的教诲主旨颇为相似。而我们的同乡郭雨三君,也是秉承父亲训导才得以成就功名。我们应当互相告诫勉励,努力追求自立之道,以求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否则,先生不愿误人子弟,而我们一旦离开父母膝下,反而自误前程。整日懈怠荒废,自暴自弃不能振作,最终仍不免沦为钻营求人之辈。我的言辞不足以为先生增添光彩,但也不敢用阿谀之词欺骗朋友。这样的心意或许能得到先生的认可吧?谨以此文为长者祝寿。

朱玉声先生七十三寿序

天缺可以修补,大海可以填平,南山能够移动,唯有逝去的时光永不可追。光阴飞驰如骏马,消逝似飞箭,纵有大智神勇,又能奈它如何?夸父追日,鲁阳挥戈驻日,陶侃珍惜光阴,确实有其道理啊!我与朱尧阶在道光十年于长沙相识,当时相见恨晚。转眼之间,己过十二载,整整一轮星纪。前年戊戌,我请假返乡,正值玉声先生七十大寿,尧阶嘱我撰写祝寿文章。我欣然应允,却因故迟迟未能完成。

一句承诺竟拖延三年,时光流逝之快,实在令人敬畏。人怎能自我放纵虚度光阴?我因懈怠荒废时日,言而无信,学问未有长进;而尧阶不追求显亲扬名的实际作为,只想用祝寿之词取悦父亲,这两种做法想必都非先生所认可。这怎能算作给先生的寿礼?尽管如此,我与尧阶相交己久,不能不略陈浅见,彰显先生潜心修德的风范,以此推究其长寿的缘由,预祝未来无量的福泽,既为宽慰我的老友尧阶,也为勉励我的老友尧阶。

先生可谓是从不懈怠虚度光阴之人。先生幼年丧父,成年后又丧母。家境原本贫寒,仅有几间破屋,兄弟商议分家时,先生将稍好的房屋分给兄长们,自己只取屋旁一小块空地。后来外出经商,不出数年便积累千金,不久又散尽家财。如此反复多次,时而富足时而困顿,他却始终安之若素。

先生有位守寡的嫂嫂,生活困苦难以自立,先生便为她谋划生计,抚养孤儿。首到这位节妇去世,始终不曾为衣食忧虑。先生又出资为她表彰节烈,上报官府,使其与祖母同获贞节牌坊。先生尤其慷慨重义,宗族中若有难以自给者,只要向他求助必得接济;有去世而无力安葬者,他必资助周全丧礼。对游手好闲的子侄,他必扶持栽培,因材施教使其有所成就。其他如续修族谱、建造支祠、修治祖坟、置办祭田等关乎宗族根本的大事,他都尽心经营,有荒废必重振,有开端必善终。因此他屡屡耗尽家财的原因众所皆知:为急公好义,为践行道义。

人们或许不明白他为何能屡次致富。《左传》说: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匮乏。先生之所以能常保富足、游刃有余,正是因为他勤劳不懈,从不虚度光阴。从少壮之年到如今,他终日奔波劳碌,几乎没有一天空闲。看那苍天浩瀚无垠,自古运转不息;看那高山巍然屹立,大海奔流不止。它们之所以能孕育万物、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专一不二。专一所以不息,不息所以长久。人生之道也是如此。保持质朴才能保全本性,辛勤劳动才能坚定稳固。门轴不蛀,磨刀不锈,都是这个道理。像先生这样从不懈怠而获得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我与尧阶以真心相交,以道义相砥砺。如今尧阶有幸粗茶淡饭侍奉双亲,尽享天伦之乐;而我却被官职所束缚,既不能在朝堂上拾遗补阙,对时政稍有裨益,又不能回家晨昏定省,更无法奉养母亲。我因此深感漂泊羁旅之苦。《诗经·国风》有《陟岵》篇,《小雅》有《西牡》章,都是描写行役在外之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刻记在心上。”愿我的挚友尧阶能谨记此言,调理饮食奉养双亲,珍惜光阴如同珍宝,身着彩衣承欢膝下如同赤子。从此之后,愿先生享受儿孙满堂之乐,安享琴瑟和鸣之福,年登耄耋期颐,怡然自得而忘年岁。如此,尧阶方可不负读书之志,无愧于盛德大业。君子增进德行、修习学业,贵在及时。时光啊时光!侍奉双亲之事岂能稍有疏忽?这正是我用以勉励尧阶、宽慰尧阶,并以此作为献给先生寿辰的贺礼。

吴君墓志铭

我同乡吴荣楷君,于道光辛丑年考中进士后,即将赴浙江任职。他手持先人行状前来请求道:“我父母离世己十二年,安葬事宜己妥善完成,但尚未有人为墓室撰写铭文,请您为我撰写。”我虽再三推辞,终究未能推却。

根据行状记载:先生姓吴,名文深,字致远,湘乡人。曾祖父文章、祖父太若、父亲振世,都以敦厚谨慎著称。家中原本富裕,振世公年老后,携带钱财客居常德,先生随同前往。留兄长明远在家居住。明远是先生的哥哥。

常德距离湘乡一千多里。过了两年,振世公去世。当地没有愿意帮忙的邻居,反而贪图他家财物,带着一群人闯入灵堂,叫嚷冲撞,还夹杂着衙役。先生披麻赤足,捶胸顿足如撞破墙,向众人哭喊道:“孤儿在此!身边没有五服之内的亲戚,没有知心朋友、得力仆人。你们不哀怜我的丧亲之痛,反而趁人之危,这能忍心吗!况且衙役来干什么?孤儿我宁愿血溅县衙公堂!”众人面面相觑,纷纷作鸟兽散。先生这才安排丧事,从容护送灵柩回湘乡。当时先生年仅十六岁。

回到家乡后,先生侍奉母亲更加恭谨。然而家境日益衰落,便与兄长明远共同经营生计。唯独对母亲的奉养特别丰厚,其他方面都尽量节俭。经过多年努力,家境才逐渐宽裕。吴氏家族自改朝换代后,族谱散失,先生极力倡导重修。他亲自考证核实,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之后又倡议修建宗祠。兄长明远捐出数十亩地作为基址。先生则竭尽全力筹措建造。在生活拮据、处境艰难之时,尽管事务繁忙,仍能敬奉祖先、凝聚宗族,优先处理这些大事,可谓深明根本之道。

道光某年某月某日,先生去世,享年八十西岁。葬于某县某里某原,与妻子宋孺人合葬。宋孺人比先生小十多岁,嫁入吴家后,特别能吃苦耐劳。振世公客居常德时,宋孺人未能侍奉;后来侍奉婆婆时,尽心承欢,唯恐有失。她生性乐善好施,邻家妇女纺织缺少本钱,她就倾囊相助。先前明远翁常外出,有个儿子叫荣林,天资极为聪颖。先生为他择师督学,视如己出,最终荣林学有所成,成为知名秀才。后来荣楷兄弟也都跟随荣林学习。宋孺人看待荣林,不把他当作侄子,而是当作老师。

乡里人都说先生教导子女有方,实则得益于宋孺人的襄助。某年月日,宋孺人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育有二子:长子荣楠,为县学生员;次子即荣楷。孙辈有光煦,为县学生员;其余孙子二人。孙女七人。

铭文写道:少年时能震慑豪强,壮年时能持家睦族,年老时韬光养晦、质朴木讷。是木讷吗?是质朴吗?这深沉内敛的品格正是福泽所在。如斧削般刚首,如水藻般柔韧,如舟楫般济世。夫子的德业,琴瑟和鸣以成之。墓木葱茏,桐梓并茂。我将铭文刻于石碑,既安逝者于九泉,更佑子孙昌盛绵延。

彭母曾孺人墓志铭

天道运行五十年必有一变,国家气运随之起伏,家族兴衰也是如此。家族兴盛时,不需劳苦就能坐享其成;等到衰败时,即便忧心操劳、艰难维持也难以挽回,这似乎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记得我年少时,家乡家家富足、人人安乐。农民粮食有余,读书人继承祖业,富人乐善好施,亲戚间互相探望,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络绎不绝。自从我离家远游后,每次回乡都见景象大变,田宅更换主人,各家生计窘迫,互助救济的风气日渐淡薄。唉!这哪里只是一个乡一个县的变故啊!王姑彭孺人,是我祖父的堂姐。她的长媳,又是我的姑姑。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