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轻舟飞过万重山 第131集 墨香浸阶

小说: 轻舟飞过万重山   作者:爱德华18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轻舟飞过万重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轻舟飞过万重山

学堂的油灯亮到三更时,灯芯爆出的火星溅在灯罩上,晕开一小圈橙红。王砚摘下老花镜,指腹按在酸胀的眼窝上揉了揉,镜片边缘还沾着点墨渍——那是白日里教孩子们写"墨"字时,被张石头的毛笔甩上的。案头堆着的作业像座小小的山,有的写在桑皮纸上,纸边卷着毛边,是镇上纸铺裁剩下的废料;有的刻在青石板上,笔画被雨水浸得发乌,是孩子们从河滩捡来的"作业本"。

他伸手翻开最上面的一张,是张石头写的"家"字。宝盖头歪得像顶被风吹斜的草帽,底下的"豕"却一笔一划凿得格外用力,墨汁透过粗麻纸洇在石桌上,晕成朵沉甸甸的墨花,像极了孩子眼里那股执拗的劲儿。"这娃心里揣着念想呢。"王砚轻笑出声,从笔洗旁捏起块朱砂,在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圈——那是他独创的评分记号,圆圈越大,说明这字里藏的"精气神"越足。

窗纸突然被夜风吹得"哗啦"一颤,王砚抬头,见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作业堆上淌出道银亮的痕。墙角的蟋蟀不知疲倦地唱着,调子跟着灯芯的跳动忽高忽低。他忽然想起周秀才娘子临终前托人送来的那包东西,当时只当是些旧书,此刻翻出来才发现,布包里裹着个蓝布封皮的册子,第一页就写着"教孩童,先教他认脚下的土"。字迹娟秀如抽丝,尾勾带着点俏皮的弯,想来是写的时候心情正好。

"说得是呢。"王砚着纸页上的褶皱,那是被人反复翻看的痕迹。册子里夹着片干枯的紫苏叶,叶梗上还系着根红线,旁边批注着"紫苏治风寒,教娃认植物,比背'本草'实在"。他忽然想起白日里张石头拽着他的袖子,指着学堂后墙根的杂草说"这是'拉拉秧',缠住手脚会起疹子",那认真的模样,比读"天地玄黄"时眼睛亮得多。

窗外传来马灯晃动的光晕,接着是石阶被踩得"咯吱"响——那是河边豚的脚步声,他总爱在这个时辰来转一圈,手里多半提着些吃食。王砚扬声喊:"是河大人吧?门没闩。"

话音刚落,竹编的门帘就被轻轻掀开,河边豚提着盏黄铜马灯站在阶下,灯芯在风里跳得欢快,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搭在门槛上像道温暖的桥。"先生还没歇?"他踏上石阶时,马灯的光晕在青砖上晃出细碎的金斑,混着月光在地上织出张闪闪烁烁的网,"灶房温了碗姜枣茶,张婆婆说加了老红糖,驱驱夜寒。"

青瓷碗搁在案上时,蒸腾的热气往上冒,模糊了石桌上的字。王砚端起碗抿了口,暖意从舌尖淌到肚子里,连带着指节的僵硬都缓了些。"你看这个。"他把周秀才娘子的册子推过去,指着其中一页,"这页画着'惊蛰耙地'的图,说'教娃写'耙'字,不如让他摸把耙子',倒是与我想到一处去了。"

河边豚俯身在案前,马灯的光落进书页里,照亮了画中农人弯腰耙地的身影——那农人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沾着泥的小腿,竟与镇上老把式李大叔有七分像。"周娘子是把日子过进字里了。"他指尖点在画旁的小字上,"她说'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让字沾着土气,才好扎根'。"

王砚忽然从书箱里翻出个蓝布包,解开绳结时,布角抖落出些干花瓣,是晒干的野菊。包里裹着卷泛黄的《万川农事图》,图轴一展开,满室都像飘着稻麦香。"你看这'惊蛰'栏,"王砚指着画中农人手里的耙子,齿痕画得清清楚楚,"旁注写'犁地要翻三指深,土块大了生虫',周娘子连这都记着。"他忽然笑出声,"明日我带孩子们去李大叔的田里,让他们摸摸春土是啥手感——张石头说要教我认'看麦娘',说那草长得像没抽穗的麦子,混在田里要不得。"

河边豚望着图上被虫蛀的边角,那里补着块米白色的细布,针脚细密得像蛛丝。"前几日修学堂西墙,挖出些去年的麦种,"他想起白日里孩子们围着麦种叽叽喳喳的模样,"李大叔说要是泡在温水里,过几日能发芽,正好教他们写'芽'字。"

阶下忽然传来竹筐蹭地的"沙沙"声,两人同时转头,见张石头背着半筐荠菜站在灯影里,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星子,像刚从田里捞出来的泥鳅。"王先生,河大人。"孩子仰起脸,鼻尖沾着块黑泥,却笑得露出豁牙,"俺娘说这菜拌香豆腐好吃,给您当早膳。"

竹筐里的荠菜还带着露水,翠绿的叶子上滚着水珠,沾着的泥土在青砖上印出细碎的痕,像幅谁不小心打翻的水墨画。王砚弯腰摸了摸孩子的头,指腹擦过他脸颊的泥渍:"咋这么晚还没睡?"

"俺娘让俺把猪食煮了才许睡,"张石头往学堂里探了探头,眼睛被灯光映得发亮,"俺想看看先生是咋改作业的......俺写的'家'字,能得个大圈不?"

王砚拉着他走到案前,借着马灯光亮指着纸上的字:"你看这'家'字,宝盖头虽然歪,可底下的'豕'藏着股劲儿,像你家那头总拱门的小猪羔子,活泛得很。"他拿起毛笔,蘸了点朱砂,在字旁边画了个比拳头还大的圈,"这个圈,够不够?"

张石头的眼睛突然亮得像两颗星,伸手在圈上按了按,又赶紧缩回来,生怕把朱砂蹭掉了。"够!够大!"他把竹筐往地上一放,凑到作业堆旁踮脚张望,"先生,俺能看看别人的不?"

"咋不能?"王砚把水上胭小女儿的作业抽出来,"你看这'人'字,用胭脂调了水写的,像不像你姐头上的红头绳?"

纸上的"人"字撇捺轻软,带着点颤巍巍的柔美,果然像极了小姑娘扎在辫梢的红绳。张石头伸手想摸,又怕蹭花了,只好用指尖轻轻点了点纸边:"真好看......俺娘说胭脂贵,俺姐从来没戴过。"

河边豚看着孩子眼里的羡慕,忽然想起库房里还有两盒去年过年剩下的胭脂,是镇上胭脂铺老板送的,说是"给女娃添点彩"。"明日让水上胭来取,"他对王砚说,"教她们写'红'字时,正好用得上。"

王砚笑着点头,提笔在纸上写了个"红"字,笔锋拖得长长的,像条飘动的红绸带。"你看这字,左边是'糸',像丝线;右边是'工',得下功夫才能染出正红。"他把笔递给张石头,"来,试试?"

孩子攥着毛笔的手首抖,墨汁滴在"红"字旁边,晕出个小小的点。"像个小果子!"他忽然拍手笑起来,"先生你看,像俺家后院的山楂果!"

马灯的光晕里,三人的影子在墙上晃悠,像幅会动的皮影戏。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淌过石阶漫到院里,把墙角那丛打碗花的影子投在窗纸上,像谁悄悄画了串小喇叭。王砚忽然指着张石头的布鞋:"鞋咋湿了?"

"俺娘让俺去河沟挑水,说夜里的水凉,泡麦种正好。"孩子低头看了看鞋帮上的泥印,"李大叔说泡麦种得用井水,河水有沙子。"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片柳叶,小心翼翼地铺在石桌上,"俺在井台边捡的,先生说'叶'字咋写来着?"

王砚拿起柳叶,指着边缘的锯齿:"你看这叶脉,像不像'叶'字的竖钩?先写'口',像叶子中间的筋;再写竖钩,像叶柄——记住了?"

"记住了!"张石头在手心画着,突然抬头问,"先生,俺能把这柳叶夹在作业本里不?明日写'叶'字,照着画。"

"当然能。"王砚找出本空白的桑皮纸,帮他把柳叶压平,"这叫'就地取材',周娘子的册子里写着呢。"

河边豚站在阶下,看着灯影里的一老一小,忽然注意到石桌边缘的缝隙里,冒出点嫩黄的芽——那是前几日孩子们撒的麦种,竟在石缝里扎了根。夜风带着春土的腥气飘进来,混着墨香和荠菜的清苦,像杯刚沏好的春茶,淡得耐人寻味。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咚——"三响,清越得像冰棱落地,在万川的夜里荡开圈圈涟漪。王砚正教张石头写"耕"字,笔尖在纸上拖出道长长的撇,像犁尖划过新翻的土地,带着股子破土而出的劲。灯芯爆出串火星,溅在"耕"字的最后一笔上,像颗刚种下的种子,在墨香里悄悄发了芽。

阶下的荠菜沾着露水,石缝里的麦芽顶着薄土,孩子们的字迹在灯光下渐渐舒展——这学堂从不是硬邦邦的屋宇,是把书本往泥土里扎的根,是让字在风里抽的芽,就像那株从砖缝里钻出来的打碗花,看着弱,却能把岁月的硬壳,顶开道温柔的缝。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轻舟飞过万重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