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叶的风云变幻,不仅重塑着世界政治地图,也深刻地撞击着古老宗教的命脉。汉传佛教,这艘从华夏文明深处驶来的巨轮,在经历了内部的革新与挣扎、外部的战火与迁徙后,己然驶入了一片前所未见的、充满未知迷雾的水域。
在中国大陆,新成立的佛教协会标志着一种新关系的开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既保持佛教的超然性与主体性,又能融入新的社会结构,是所有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难题。老一辈的高僧如虚云、圆瑛,以其巨大的威望和个人修行,努力维系着法体的尊严与传承,但他们深知,自己如同守护着最后一捧炬火,寻找并点亮下一代的持炬人,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在香港,倓虚法师望着华南学佛院中那些日益成长的青年学僧,目光中既有欣慰,也有深远的忧虑。他将天台法脉的种子撒向海外,但种子能否在异域开花结果,终究要靠后来者。他反复思忖:培养怎样的僧才,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是仅通经论的学者,还是仅会念佛的行者?不,都需要,却又都不够。
在台湾,南北佛教正在加速融合,寺院教育方兴未艾,一派生机勃勃。但繁荣之下,亦有隐忧:过于世俗化的风险?学术研究与实修体证如何平衡?本土化与保持汉传正统之间如何取舍?
而在北美、南洋等地,那点点星火虽己点燃,却微弱而孤独,亟需来自母体的、持续不断的人才与法义输送,否则极易夭折或变异。
“慧命相续”——这个关乎佛教存亡绝续的根本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所有高僧大德面前。它不再是某一宗某一派的事务,而是整个汉传佛教必须共同面对的终极考题。答案,在于教育,在于传承,在于超越地域与门户之见的深广愿力。
云居山上,虚云老和尚的“冬参夏学”己然制度化。 他深知自己年事己高,来日无多,对继承人的培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有意识地将管理寺务、领众熏修的重任,逐步交付给几位他观察多年、认为“法器”己成的弟子,如一诚、传印、佛源等。
他的教导方式,往往是身教重于言传。或在禅堂中,冷不防一句机锋凌厉的“念佛是谁?”;或在田间地头,关于“搬柴运水无非佛事”的随缘开示;或在深夜召入丈室,对某一则公案或戒律条文的深刻剖析。他是在用最后的气力,将自己毕生的修行心血,如同打铁般,锤打进这些年轻僧人的生命里。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他常对弟子们说,“我百年之后,云居山乃至天下丛林,要靠你们撑持。撑持非靠名位,靠的是真实德行与证量。戒律是根基,禅定是功夫,智慧是眼目,缺一不可。尔等当好自为之,莫负师僧栽培,莫负檀越信施,莫负己灵!”
香港华南学佛院内,倓虚法师的教育理念愈发清晰。 他明确提出“解行并进,学修一体化”的方针。他亲自为学僧开设《始终心要》、《教观纲宗》等天台核心课程,要求他们不仅要听懂,更要能讲出,能辩论,能融会贯通。
同时,他极其重视外语学习和西方哲学的训练。“将来你们中,必有人要走向世界,”他目光如炬,“若不通西文,不解西人之思维,如何与之对话?如何将天台之圆教,播于西土?佛法是大医王,要懂得众生病处,方能应病与药。” 这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超前。
他还秘密安排一些有潜力的弟子,学习藏文,研读藏传佛教论典。“汉藏佛教,同根同源,各有所长。将来沟通汉藏,融会显密,或需靠你辈努力。勿存门户之见,但取他山之石,以攻我玉。” 其心量之广,谋划之远,令人叹服。
与此同时,一场更为隐秘、却影响深远的“慧命相续”工程,也在悄然进行。 面对大陆可能出现的法脉断层危机,一些高僧大德和居士,开始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秘密整理、抄写、保存重要经典和祖师著述。
在江南某座小庵的藏经阁暗格内,几位老僧借着手电微光,连夜赶工,用最工整的小楷,誊抄着《乾隆大藏经》中的关键典籍和天台、贤首诸宗的孤本注疏。他们知道,这些无价之宝,一旦损毁,将是千古之憾。 “快些,再快些!”一位老僧低声催促,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字要工整,不能错漏!这是留给后世子孙的!”另一位老僧仔细校对着原稿,神色凝重。
这些手抄本被分地、分人秘密保管,或设法带往香港、台湾。这是一场无声的文化护法运动,护的是法身慧命之根本。
而年轻一代的僧才,也在时代的浪潮中迅速成长。 在台湾新成立的佛学院里,一批批青年学僧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大陆法师带来的深厚学养。他们既学习传统的经律论,也接触现代学术方法,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他们中的佼佼者,己经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讲经说法的新生力量。
在香港、在海外,那些较早接触西方文化、语言能力突出的年轻僧人,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诠释佛法,架设沟通东西的桥梁。他们是未来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先锋。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一次普茶中,看着堂下济济一堂、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语重心长地说:“佛法之兴,不在庙宇之多寡,不在田产之丰厚,唯在人才之有无。有如烛炬,欲燃他烛,自身需先光明。汝等即是那待燃之烛,亦是未来燃他之烛。慧命相续,灯灯无尽,端赖尔等!”
“慧命相续”,续的不仅是仪轨、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为法忘躯”的菩提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弘法智慧,是一份“跨越藩篱”的包容气度。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老一辈的高僧们,正以他们最后的智慧与心力,为汉传佛教的未来,铺设着一条或许曲折、却充满希望的道路。
这相续的慧命,如同一条地下暗河,表面或许波澜不惊,甚至不为人知,却在地底深处汹涌奔流,汇聚着来自各方的涓涓细流,等待着有一天,破土而出,重新汇成滋养世界的智慧江河。这江河能否奔流不息,取决于今日所种下的每一颗种子,所点燃的每一盏心灯。
(http://www.220book.com/book/VHH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