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传习录上(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传习录上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学说的阐释,完全以古本为依据,而这正是前代儒者所认为的讹误版本。我最初听闻时感到震惊,继而产生怀疑,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并向先生请教后,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之寒、火之热般确凿无疑,纵使百代之后圣人复生也不会对此产生疑惑。先生天资聪慧,却为人谦和坦率,不修边幅。人们见他年少时豪放不羁,又曾沉迷诗文辞章,出入佛老之学,乍闻此说都以为是标新立异。殊不知先生谪居龙场三年,在困境中修养心性,其精研专一的功夫早己超凡入圣,达到纯粹中正的最高境界了。

我每日在先生门下受教,只觉得先生的学问看似平易,实则愈钻研愈觉高深;看似粗浅,实则愈探究愈觉精微;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愈深入愈觉无穷无尽。十多年来,我竟连门径都未能窥见。世间君子,有的与先生仅一面之缘,有的甚至未曾亲聆教诲,有的先存轻视或偏激之心,却想在片刻交谈中,凭道听途说妄加揣测,这怎能真正理解先生呢?跟随先生求学的弟子们,听闻先生教诲,往往只得其一而失其二,如同相马时只辨毛色而忽略了千里马的本质。因此我将平日所闻详细记录,私下与同道分享,共同考订修正,方可不辜负先生的教诲。门人徐爱谨记。

徐爱问:“《大学》中‘在亲民’一句,朱熹认为应作‘新民’,后文‘作新民’似乎可作依据;先生主张依从旧本作‘亲民’,可有什么根据?”先生答道:“‘作新民’的‘新’是使民众自新,与‘在新民’的‘新’不同,这怎能作为依据?‘作’字虽与‘亲’字相对,却不含‘亲’字本义。后文‘治国平天下’部分都未阐发‘新’字之义,如‘君子尊贤亲亲,小人乐得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等句,都是‘亲’字的内涵。‘亲民’即孟子所说‘亲亲仁民’,亲爱民众就是仁政。百姓不和睦,舜命契为司徒推行五教,正是为了使他们相亲。《尧典》‘克明峻德’即‘明明德’;从‘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明明德’,‘安百姓’即‘亲民’。说‘亲民’己包含教化养育之意,说‘新民’反而显得偏颇了。”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一句,朱熹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道理’,似乎与先生的观点相矛盾。”

先生回答:“在具体事物上追求至善,是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将‘明明德’的功夫做到精纯专一的地步就是至善。但这并非脱离具体事物,正如原注所说‘穷尽天理的极致,没有一丝一毫人欲的掺杂’,这个解释是恰当的。”

徐爱问:“如果至善只在心中求取,恐怕无法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

先生回答:“心就是理。天下哪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爱说:“比如侍奉父亲的孝道、效忠君主的忠心、交友的诚信、治理百姓的仁政,这些事里都包含着许多道理,恐怕不能不去探究。”

先生感叹道:“这种见解的谬误流传己久,岂是一句话能点醒的?现在姑且就你所问的来说:如果侍奉父亲不孝,难道要去父亲身上找孝的道理?效忠君主不忠,难道要去君主身上找忠的道理?交友治民不诚信不仁爱,难道要去朋友和百姓身上找诚信仁爱的道理?这些都只在此心,心就是理。此心不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分。用这纯粹天理之心,对待父亲自然就是孝,对待君主自然就是忠,对待朋友和百姓自然就是诚信与仁爱。只要在这颗心上,下功夫去除人欲、存养天理就够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么说,我己经有所领悟。但旧说仍萦绕心头,未能完全释怀。比如侍奉父亲这件事,其中嘘寒问暖、晨昏定省等有许多细节,不知是否也需要讲求?”

先生答道:“怎能不讲求?但要抓住根本,就是在去除私欲、存养天理的心上下功夫。比如讲究冬天保暖,就是要尽这颗孝心,唯恐掺杂一丝私欲;讲究夏天纳凉,也是要尽这颗孝心,唯恐掺杂一丝私欲。关键是要修养这颗本心。此心若无私欲,纯粹是天理,成为真诚孝顺的心,冬天自然会挂念父母寒冷,自然就会寻求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挂念父母暑热,自然就会寻求纳凉的方法。这些都是真诚孝心自然生发的表现。但必须先有真诚的孝心,才会有这些具体表现。好比树木,真诚孝心是根,具体表现是枝叶,必须先有根才能长出枝叶,而不是先找枝叶再去种根。《礼记》说:‘有深厚爱心的孝子,必定态度温和;态度温和者,必定神色愉悦;神色愉悦者,必定面容柔顺。’必须要有深厚的爱心作为根本,自然就会如此。”

郑朝朔问:“追求至善是否也需要从具体事物上探求?”

先生回答:“至善就是这颗心完全达到天理的极致,怎么还需要在事物上寻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说说看。”

郑朝朔说:“比如侍奉父母,如何把握冬温夏凉的节度,如何做到奉养得当,必须求得恰到好处才是至善,所以才需要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答道:“如果只是冬温夏凉的节度、奉养得当的规矩,一两天就能讲完学会,哪里需要什么学问思辨?”

关键在于,在冬温夏凉时,要让这颗心完全符合天理的极致;在奉养父母时,也要让这颗心完全符合天理的极致。这才真正需要学问思辨的功夫,否则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也还要强调“精一”的训诫。如果只把那些礼节做得恰当就认为是至善,那就像现在演戏的人,把温凊奉养的礼节演得很到位,难道也能称为至善吗?"徐爱听了这番话,当天又有所领悟。

徐爱因为未能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不能明白,便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你举个例子说说看。”

徐爱说:“比如现在人人都知道应该孝顺父亲、尊敬兄长,但实际却不能做到孝悌,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

先生回答:“这种情况己经被私欲阻隔了,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没有真正知道却不去做的。知道而不去做,只是没有真正知道。圣贤教导人知行合一,正是要恢复那本然的状态,不是让你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所以《大学》举了个真知真行的例子给人看,说‘就像喜欢美色、厌恶恶臭一样自然’。”

看见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当看见美色时就己经喜欢上了,不是看见之后才另外生出一个喜欢的心。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时就己经厌恶了,不是闻到之后才另外生出一个厌恶的心。就像鼻子堵塞的人,虽然看见恶臭在前,但闻不到气味,就不会特别厌恶,这正说明他并未真正“知”臭。

再比如我们说某人懂得孝道、懂得悌道,必定是这个人己经实践过孝悌,才能说他知孝知悌。难道只是会说些孝悌的话,就能称为知孝悌吗?又如知道疼痛,必定是自己己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己经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己经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开呢?这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没有被私欲阻隔的状态。

圣人教导人,必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称为“知”,否则就只是“不知”。这是多么切实紧要的功夫啊!

现在非要坚持把知行分成两件事,是什么意思?我主张知行合一,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立言的宗旨,只管争论是一个还是两个,又有什么用?

徐爱说:“古人把知行分开说,也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区别,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有下手处。”

先生回答:“这恰恰违背了古人的本意。我常说: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如果真正明白了,说一个‘知’时,‘行’己经包含在内;说一个‘行’时,‘知’也己经存在。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是因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糊里糊涂地任意妄为,完全不懂得思考反省,只是盲目行动,所以必须强调‘知’,才能正确行动;另一种人整天空想,不肯踏实实践,只是凭空揣测,所以必须强调‘行’,才能真正明白。”

这是古人为了纠正偏颇而不得己的说法。如果明白其中真意,一句话就足够了。现在的人却把知行分成两件事来做,认为必须先“知”然后才能“行”,于是整日空谈讨论,只做“知”的功夫,等到认为真正“知”了才去“行”,结果终身不去实践,也就终身不能真知。这不是小毛病,由来己久。

我现在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这并非我凭空杜撰,知行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如果明白这个宗旨,说两个也无妨,其实还是一个;如果不明白宗旨,即使说是一个,又有什么用?不过是空谈罢了。

徐爱问道:“昨天听先生讲解‘止于至善’的教诲,己经觉得功夫有了着力处。但和朱子关于‘格物’的训导对照思考,始终不能相合。”

先生回答:“格物就是达到至善的功夫。既然知道至善所在,也就明白格物的真义了。”

徐爱说:“昨日用先生的教诲来推究格物之说,似乎也能明白大概。但朱子的训导,在《尚书》的‘精一’、《论语》的‘博约’、《孟子》的‘尽心知性’上都有依据,因此我还是不能完全释怀。”

先生回答:“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则反求诸己。笃信固然不错,但不如反求来得真切。既然心中存疑,怎能拘泥旧说而不求其真谛?就像朱子虽尊崇程子,遇到不合心意处又何尝盲从?‘精一’、‘博约’、‘尽心’本与我的学说吻合,只是你未曾深入思考罢了。朱子的格物之训,未免牵强附会,并非其本意。‘精’是达到‘一’的功夫,‘博’是达到‘约’的功夫。你既然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这应该一点就通。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之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之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之事。”

朱子误解“格物”的含义,是因为颠倒了这个道理,把“尽心知性”当作“物格知至”,要求初学者一开始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事,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徐爱问:“为什么说‘尽心知性’是‘生知安行’?”

先生回答:“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本源。尽心就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进而知晓天地的化育’。存心的人,说明心性还未完全实现。知天,就像知州、知县之‘知’,是分内之事,己经与天合而为一;事天,则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奉承才能没有过失,这还是把天看作外在对象。这就是圣人与贤人的区别。”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是教导学者要一心向善,不能因为穷通寿夭等外在境遇而动摇为善之心,只管修身以待天命;明白穷通寿夭自有命数,不必为此动摇心志。事天虽然仍与天为二,但己经能感知天的存在;俟命则如同尚未见面,在此等候一般:这是初学者确立心志的起点,包含着困知勉行的意味。如今却本末倒置,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日听先生教诲,己隐约明白功夫应当如此。今日听此解说,更无疑惑。我昨晚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从心上说的。”

先生答道:“正是。身的主宰是心;心所发动的是意;意的本体是知;意之所在就是物。比如意在侍奉双亲,侍亲就是一物;意在侍奉君主,事君就是一物;意在仁民爱物,仁民爱物就是一物;意在视听言动,视听言动就是一物。所以我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的功夫,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又只是个格物。”

先生接着说:“格物的‘格’字,如同《孟子》中‘大人格君心’的‘格’,意思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恢复本体的纯正。只要意念所到之处,就要去除不正以保全其正,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存养天理,这就是穷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先生继续说道:“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能知: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孝顺,见到兄长自然知道敬爱,看见小孩掉入井中自然会产生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需要向外寻求。如果良知的发用没有私欲的阻碍,就能达到孟子所说‘充分扩充恻隐之心,仁德就会取之不尽’的境界。但普通人难免被私欲蒙蔽,所以需要通过致知格物的功夫来克服私欲、恢复天理。当心中的良知不再受阻碍,能够充分发用流行,就是实现了‘致知’。做到了致知,意念自然就真诚了。”

徐爱问:“先生说‘博文’就是‘约礼’的功夫,我反复思考仍不明白,请您简要开示。”

先生回答:“‘礼’字就是‘理’字。理显现出来、能被感知的叫作‘文’;文中隐含的、不可见的本质叫作‘理’: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约礼就是要让这颗心纯粹地合乎天理。要使心纯粹合乎天理,就要在理显现的具体事为上用功。比如在侍奉父母时显现,就在侍亲之事上学习存养天理;在侍奉君主时显现,就在事君之事上学习存养天理;在对待富贵贫贱时显现,就在处世之道上学习存养天理;在面临患难困境时显现,就在应对艰难中学习存养天理;乃至言行举止、动静语默,无不是如此,随天理在何处显现,就在那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这就是通过广泛学习具体事理(博文)来实践约束身心于天理(约礼)的功夫。‘博文’就是追求精微(惟精),‘约礼’就是持守根本(惟一)。”

徐爱问:“《尚书》说‘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用先生‘精一’的教诲来推敲,这话似乎有问题。”

先生答道:“确实。心本是一个,没有掺杂人为造作的称为道心,掺杂了人为造作的称为人心。人心若能归于正道就是道心;道心若偏离正道就是人心:原本并非有两个心。程子说人心就是人欲,道心就是天理,这话看似将二者分开,实则把握了真义。现在说‘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这就成了两个心。天理与人欲不能并存,怎会有天理为主、人欲又听命的情况呢?”

徐爱请教关于文中子和韩愈的评价。先生说:“韩愈不过是文人中的杰出者,文中子才是真正的贤德儒者。后人只因文辞的缘故推崇韩愈,实际上韩愈比文中子差远了。”

徐爱问:“那文中子模仿经典的作法为何会被认为不妥呢?”先生说:“模仿经典未必完全不对。你且说说后世儒者著书立说的用意,与模仿经典有何不同?”

徐爱回答:“后世儒者著述,虽不免有求名之心,但目的在于阐明道理;而模仿经典似乎纯粹是为了名声。”先生反问:“著书立说为阐明道理,那该效法谁呢?”徐爱说:“孔子删定《六经》,就是为了阐明道理。”

先生说:“那么模仿经典难道不正是效法孔子吗?”徐爱答道:“著书立说能对道理有所阐发。模仿经典似乎只是模仿形式,恐怕对道理并无帮助。”

先生说:“你认为阐明道理是要使人返璞归真、落实于实际行动呢?还是仅仅追求华丽的言辞来哗众取宠?天下大乱,正是因为虚浮的文辞盛行而实际的德行衰败。如果道理己经明白于天下,那么《六经》就不必著述。孔子删述《六经》,实在是不得己而为之。从伏羲画八卦,到文王、周公,其间解说《易经》的如《连山》《归藏》之类,纷繁杂乱,不知有多少种,导致易道大乱。孔子见天下崇尚文辞的风气日益盛行,知道这样下去学说将没有准则,于是选取文王、周公的学说加以阐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其根本。于是各种杂说都被废弃,天下解说《易经》的才归于统一。《书经》《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也都是如此。《书经》自《典》《谟》之后,《诗经》自《二南》以下,像《九丘》《八索》之类,那些浮华放荡的文辞,不知有几千百篇;《礼》《乐》的名物制度,到那时也己多得不可胜数。”

孔子对这些典籍都进行了删减修订,使其回归正道,那些杂乱的学说才得以废止。在《尚书》《诗经》《礼记》《乐经》中,孔子何曾增添过一句话?如今《礼记》中的各种解说,都是后世儒者牵强附会而成,早己不是孔子当年的原貌。至于《春秋》,虽说是孔子所作,其实都是鲁国史官的旧文。所谓“笔”,就是照录原文;所谓“削”,就是删减繁复:都是做减法而非增补。孔子整理《六经》,是担忧繁复的文辞扰乱天下,只能尽量精简,让世人摒弃虚文而探求实质,并非要用文辞来教化世人。

《春秋》之后,浮华的文章越发盛行,天下更加混乱。秦始皇焚书虽然有过错,但那是出于私心;而且不该焚烧《六经》。如果当时是为了阐明正道,把那些违背经义、悖逆常理的学说全部焚毁,反倒正好符合孔子删述经典的本意。自秦汉以来,虚文又日益泛滥,想要完全清除己不可能;只能效法孔子,选取其中较为正确的加以表彰,那些怪诞悖谬的学说自然就会逐渐消亡。不知文中子当年模仿经典的用意何在?我对此深表赞同,认为即便是圣人重生,也不会改变这种做法。

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正是因为虚文盛行而实际德行衰微。人们各抒己见,标新立异互相攀比,以此来迷惑世人、博取名声。这种做法只会扰乱天下的视听,蒙蔽世人的耳目,使得天下人争相追求修饰文辞,以求闻名于世,却忘记了返璞归真、崇尚实际的德行:这都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开启的风气。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