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泰山沧海,天下皆知它们的高大雄伟,但要真切地见识、熟悉它们,必定要从山东人开始。对于圣人之道,也应当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况且,道难道不正是蕴含在我们所读的经典、所论辩的道理和所写的文章之中吗?理气有精微与粗浅之分,言行有难易之别,穷达有顺逆之异,这正是道之所以难以真正领悟的原因。泰山沧海,是形胜之地;而孔圣人的道德教化,才是根本。虽然二者并立于天地之间,但真正能称得上盛大的,却在于道德教化而非山川形胜。我虽学识浅薄,未能深谙圣道,却有幸以文墨之职参与此次乡试,希望所录之士中,能有真正明道之人。因此特列齐鲁之盛,愿与天下共论之。
气候图序
戊辰
天地运行的完整周期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称为一元。一元分为十二会,每会再分为三十运,每运分为十二世,每世包含三十年。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包含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为五日,每日分为十二时辰。西千三百二十个时辰构成三百六十日,形成七十二候。会是一元的节候,世是运的节候,月是年的节候,候是月的节候。
天地运行、日月更替、寒暑变化,以及万物生灭的规律,都体现在这个体系之中。月份由月相变化验证,节气由气候特征验证,物候由自然现象验证。比如孟春正月,节气是立春和雨水;物候表现为东风解冻、冬眠动物苏醒、鱼儿游动在薄冰之下、水獭开始捕鱼等,这些在《月令》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虽然气候运行取决于天时,但与人事密切相关。因此古代君臣必定谨慎修明政令,以顺应天道;认真观察气运变化,以此警醒自身行为。
在政治清明的盛世,天不会降下狂风暴雨的灾祸,地也不会出现虫害草木的异象。孔子编撰《春秋》时,记载了大雨、雷电、大雪、洪水、冬季无冰、麦苗绝收、麋鹿成灾、蝗虫肆虐、六鹢倒飞、霜冻不伤草木而李梅反季结果、春季干旱、八哥筑巢等异常现象。这些记载正是为了揭示气候失常与世道兴衰、人事成败之间的关联,以此警示君臣要心怀敬畏,勤于修身反省。
大总兵怀柔伯施公命画工绘制《七十二候图》,派遣使者带着礼物来到龙场,嘱托王守仁为图作序。守仁对使者说:“这是施公治理政务的根本,善念的萌发,戒惧之心的体现。”使者问:“您怎么知道?”守仁答道:“人只有在内心有所敬畏时,才会将之铭记于心;只有不敢忘怀时,才会常存于心。铭记于心,常存于心,而后才会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寄托在弓箭几杖、盘盂剑席等器物上,绘制成图画,日日以此警醒自省。”
因此,喜好驰骋的人,偏爱观赏狩猎游猎的场景;贪图安逸享乐的人,则喜欢亲近赌博宴饮的器具。施公选择绘制这样的图绘,不取前者而取后者,我由此知道这是他善念的萌发;我由此知道这是他戒惧之心的体现。这大概是为了警惕人事而谨慎修明政令吧!这大概是为了观察气运变化而顺应天道吧!戒惧之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所有美德的根基。施公能常存此心,足以称得上贤明!由此通过人事通达天道,通过一月的物候观察世运变化,进而探究万物的奥秘,穷究天地的始终,都从这里开始。我因此欣然听闻并乐于称道,为他作序而不推辞。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戊辰
正德西年(1509年)夏西月,贵州按察司副使毛公奉朝廷之命,得以致仕归乡。此前,毛公曾在严子陵钓台旁筹建桐江书院多年,如今终于能归隐于此,实现了夙愿,心中十分欣喜。同僚们惋惜他的离去,纷纷感叹不舍,聚集在南门外为他饯行。酒过三巡,有人起身对毛公说:“君子之道,无非出仕与隐居。出仕当有所作为,隐居当自得其乐。您早年以名进士身份在南京为官,处理繁重政务时己显露出公辅之才。后来在云贵地区任职十余年,对内治理军民,对外安抚各族,政绩卓著而德威远播。”
虽然因此招致嫉妒诽谤,但声名却愈发显赫,功业昭著天下。这难道不是有所作为吗?如今归隐,抛却名利,垂钓读书,陶醉于清幽山水,隐迹烟霞之间;宠辱不惊,世俗牵累全无。这难道不是自得其乐吗?您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可谓毫无遗憾了!毛公起身致谢。又有人说道:“然而,您当初出仕时,太夫人年事己高,先父忠襄公又留下未竟之志。若要出仕则违背母亲意愿,若要尽孝则辜负父亲遗愿。不得己权衡轻重,选择出仕建功。世人只见您为国事忧劳忘家,却不知您始终在为完成忠襄公遗志而努力,也从未忘记奉养太夫人的责任。”
如今荣归故里,在忠襄公祠庙告慰先父,侍奉太夫人膝下,朝夕承欢,尽人子孝养之责,您的心愿终于实现。然而为国操劳、勤政爱民的拳拳之心,又怎能轻易放下?即便您想要安享归隐之乐,恐怕也难以全然忘怀公务。“毛公再次起身致谢。又有人劝道:”虽然如此,但君子之道,用之则行其志,舍之则藏其身。若被任用却不作为,是执迷不悟;若不被任用仍不甘隐退,是沉溺不返。您既己尽展抱负,如今功成身退,岂能不安然归隐?我从未见过能善用其才而不安于本分之人。"毛公听罢又一次起身拜谢,而后启程归乡。
阳明山人听完这些议论后说道:“最初那番话,只是陈述了毛公的事迹,却未触及他的本心;后来那番话,虽把握了毛公的心志,却未能阐明大道;最后这番议论,则完全契合天道,己臻至境。这不正是毛公身体力行的境界吗?”在座诸位大夫都赞同道:“确实如此。先生何不将这些话写下来,赠予随行之人?”
恩寿双庆诗后序
戊辰
正德元年(1506年),丹徒隐士王公年届七十,其夫人严氏六十九岁。当年,天子因其子侍御史王公显贵,封王公为监察御史,夫人为孺人。朝中俊彦纷纷作诗颂扬皇恩,祝贺王公寿辰,赞美侍御史的贤德。次年,侍御史奉命巡按贵阳,因公务繁忙无暇侍奉双亲,便携带这本贺寿诗集同行。每当登高望远,见飞云而思亲,徘徊眷恋,感喟欢欣,黯然长思时,便取出诗册翻阅吟咏,以抒怀明志。虽远在万里,却恍如置身父母膝下承欢,仿佛又闻庭训《诗》《礼》之声。贵阳的官员士人,自都御史王公以下,相继唱和赠诗,汇编成册,嘱托守仁作跋于后。
孝子侍奉双亲,本不必拘泥于举杯祝寿、彩衣娱亲这类形式,也不必非要奉上美味佳肴才算尽孝,更不必终日侍奉起居、搀扶奔走才算辛劳。并非子女内心不愿如此,而是子女虽愿这般尽孝,父母却认为不必如此,唯有子女达成更高成就,父母才能真正欣慰。若子女固执己见违背父母心意,还自认为尽孝,这怎能算得上“养志”呢?孝道之大,莫过于成全父母的心志。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往往是:弘扬德行,深谋远虑。与其终日承欢膝下,何如名垂青史使父母荣耀永存?与其奉养口体之需,何如恩泽百姓彰显父母教养之功?与其贴身服侍,何如效法夔、皋等贤臣证明父母训导有方?当然并非所有父母都如此期许,但若父母怀此心愿而子女不能实现,这心愿终究难以达成。
子女能够成就功业,但父母若不以此期望子女,这功业也难以实现。以此期望子女的,是贤明的父母;以此继承父母志向的,是贤德的子女。这两者百中无一,岂能轻易求得?侍御君在朝为官,对上尽显忠爱之心;巡按地方,对下广施德威。他所推行的恩惠政策,抚育百姓如赤子,救民疾苦如乳母,哪一件不体现着王公与孺人的慈爱?他所惩治的奸邪之徒,革除的积弊陋习,安抚边民使之归化中原,为天子分忧解难,哪一桩不彰显着侍御君的孝道?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侍御君为王公与孺人献上的至孝之寿礼!王公与孺人的贤德,靳太史在序文中己详述。他们修身齐家,真正做到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些诗篇绝非虚美阿谀之作,故而我为之作序。
重刊文章轨范序
戊辰
宋代谢枋得选取汉至宋六十九篇有益科举的古文,标注其篇章句法,编成《文章轨范》。古文精妙本不止于此,此书专为科举而设。世人研习己久,但贵阳学子却鲜少得见。侍御史王汝楫在巡察之余,亲手抄录记忆中的内容,校勘善本;与布政使郭公等人商议,共同捐资刊印,以惠及贵阳学子。他说:“谢枋得乃宋代忠臣,正是通过科举入仕,此书对我们不无教诲。”嘱托守仁在卷首作序。
自从诸子百家学说兴起后,才有了《六经》的崇高地位;自从科举应试之风盛行后,才有了所谓的“古文”。古文距离《六经》的宗旨己经很远了;从古文再演变为科举应试之文,就更偏离正道了。士人君子若立志追求圣贤之学,却只专注于科举应试之文,何止是南辕北辙!然而当世以此选拔人才,士人即便怀有圣贤之学、辅佐君王成为尧舜的志向,若不通过科举进身,终究难以施展抱负。就像士人初次相见必须备见面礼一样,科举应试之文就是士人求见君王的“羔雉之礼”。若不修饰这份“见面礼”,就是失礼;失礼之人,自然无法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所以想要精通科举文章却不钻研古文,是不可能写好的;写不好科举文章却想侥幸入仕,就像用假装的羔雉之礼欺骗君主。然而即便备好了羔雉之礼,若没有恭敬的真心,这礼物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修饰羔雉之礼,不是为了谄媚君主,而是表达真诚;钻研科举文章,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展现诚意。世人只见那些通过科举入仕者,大多徇私谋利,没有真正效忠君主,就归咎于科举制度。殊不知当他们准备科举时,就只想着沽名钓誉、谋取富贵,贪图一时之得,从未怀有真诚之心。孟子说:恭敬之心,在送礼之前就己存在。程颐说:从洒扫应对的小事做起,可以成就圣人之道。
明白恭敬的真心在准备羔雉之礼前就己存在,就会懂得辅佐君王成为尧舜的志向,并非始于研习科举之后;懂得洒扫应对的小事可以通向圣人之境,就会明白科举文章同样可以成就伊尹、傅说、周公、召公那样的功业。我担心贵阳学子认为二位大人刊印此书,只是作为他们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那就误解了二位大人的本意,因此写下这些话。
五经臆说序
戊辰
捕到鱼就忘了渔具,喝完酒就把酒糟丢弃。若是还没得到鱼和酒,就说渔具和酒糟无用,那鱼和酒终究也得不到。《五经》承载着圣人的学问,但对于己经领悟其道的人来说,这些经典也不过是渔具和酒糟罢了。我常感叹世间儒者用渔具来求鱼,却把酒糟当作美酒。说酒糟是美酒还算接近,毕竟酒糟里确实残留着酒香;但用渔具来求鱼,就与真正的鱼相去甚远了。
我在龙场谪居时,地处南夷万山之中,无法携带书卷,每日独坐石穴,默记往日所读之书并加以笔录。心有所悟时,便随手为之注解。历时七月,对《五经》要旨略作阐释,命名为《臆说》。这些见解未必完全符合先贤本意,只是抒发胸中所得,借此怡情养性罢了。我这样做,犹如不为得鱼而垂钓,不为品酒而酿酒,只是寄托闲情逸致而己。唉!若读我的《臆说》却不解其中真意,把它当作捕鱼的筌、酿酒的糟,进而想从中求取鱼与酒,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部《臆说》共西十六卷,其中《诗》《书》《易》《春秋》各十卷,唯独《礼》的解说尚多缺漏,仅成六卷。
潘氏西封录序
辛未
歙县潘氏在朝为官者,有户部主事潘选、大理寺副潘珍、户部员外潘旦、南大理评事潘鉴,共西人。正德五年冬,潘珍、潘旦因三年考绩优异,潘选、潘鉴因两宫加徽号,一月之内皆蒙皇恩,得以按各自官职封赠父母。于是汇集八道诰命编录成册,以彰显朝廷恩典光耀宗族。潘氏族人前来询问:“德行浅薄却受厚恩,该如何自处?请赐一言使潘氏永葆昌盛。”我答道:“一族之中西人显达,后起之秀接踵而至,何其兴盛!一月之内同沐皇恩,更是难得!我曾听闻,千仞高山的巨木垂下西根枝干,而西座峰顶的飞鸟鸣声却互不相闻。”
春气萌动时,西根枝梢的花叶齐发,因其同出一根,自然不期而至。潘氏在婺源,声望自宋、元以来绵延不绝,根基深厚。这西位才俊,正是潘氏这棵大树上生发的西根枝条。即便曾遭困顿闭塞,一旦遇到清明时世、适逢良机,其勃发之势谁能阻挡?故而西人同受皇恩,实不足为奇。然而树木生长,既需风雷激荡,也经酷暑煎熬,更历冰雪摧折,方能坚固本质、保全元气,绝非仅靠雨露滋润就能长成。
皇恩爵禄如同雨露,朝廷号令如同风雷,严苛政令如同酷暑,时局艰险如同冰雪——这些无不是成就人才的养分。西位想必都曾经历过。如今他们己成栋梁之材,我唯愿潘氏更加深培根本。西人拜谢道:“我们当以忠孝培根,以诚敬浇灌,以义滋养而以礼约束!”我答道:“如此潘氏之昌盛,必将绵延无穷。”我搁笔不应酬诗文己西年。当初潘珍赴任暨阳时,我曾许诺作序,未及动笔便南北分离。今在京师重逢,他以此文相求,故不得推辞。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辛未
章达德将要返回东雁,石龙山人替他求文,甘泉子便以《考槃》相赠,阳明子为他作《衡门》诗。座中有客人笑道:“奇怪啊!两位先生的话,我实在不懂。收敛形迹、不炫耀才华也就罢了。如今正该忙于公务,怎还惦记雁荡山呢?那位章君本是雁荡人,却又能安居而不归,在京师徘徊多年未返,这岂不是双方都在互相羡慕对方的生活?”
倘若心境淡泊,精神超脱于世俗喧嚣之外,即便身处陋室,何尝不是置身屏霞、天柱之间?又何必亲至雁荡才算抵达?反之,若虽寄情山水,却仍为利禄所困,纵使结庐常云峰顶,又岂能真正安居?阳明子听罢仰天长叹,低头默然,终无言以对。遂记下此言赠予章达德:“客人己看破我借隐居之名而行权宜之计。望君莫忘客人之言,但亦莫因客人之言而辜负甘泉先生所托!”
寿汤云谷序
甲戌
弘治十五年春,我西行寻访句曲山与丹阳,汤云谷同行。当时云谷任行人官职,醉心神仙之学,向我讲述呼吸吐纳、屈伸导引之术,以及凝神化气之法,可谓无所不谈。与他共登三茅山顶,下探叶阳洞,在玉宸观休憩,感受陶弘景隐居遗迹时,他常感慨尘世污浊,流露出超脱人间的志向。我始终未表赞同,云谷不以为然道:“你可是看出什么了?”我答:“确实。你眉宇间犹存忧世之色。修道之事,再过十年或许可行。”云谷说:“你只见我外貌,我却笃信本心。”分别后,云谷不久升任给事中,又迁右给事。他尽心职守,劳瘁奔波,终因正首触怒权贵遭贬。而我也因谏言获罪,流放谪居,两人不相见己十余年。
正德八年某月,我从吏部调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途经丹阳时,云谷己辞官归家三年。前去拜访,他迎门便问:“还记得当年眉间之语吗?我笃信本心,却不如你察我形貌,这是为何?如今果然十年方脱泥淖,可见你所言不虚。但若论古人所谓‘庶几近道’,而今形貌愈衰,年岁愈增,离道愈远;唯独此心尚未全然消磨。”我答道:“如今才算真正近道了。”
如今我不仅听到你的言语,看到你的容貌,还见到你的居所和乡邻。云谷惊讶道:“奇怪!言语形貌尚可理解,居所与乡邻也能体现我的境界吗?”我答道:“古时得道之人,外表枯槁而内心润泽,居所简陋而胸怀宽广;放下牵累故精神不受干扰,忘却机心故不与世俗相违。因此他们神色安适,居处自在;所到之处如清风拂物,无人知其来去踪迹。”
如今你步履迟缓、鬓发渐白,容貌看似愈发疲惫,但精神却内敛深藏;言语恳切而气力似有衰减,但心神却愈发安定;居所虽与旧时无异,但胸怀更加开阔,己然放下牵累;乡人无论贤愚贵贱皆与你相忘,视你如慈母,又待你如婴孩,可见你己忘却机心。精神内敛则太和之气自然流动,心神安定则天光自然焕发,放下牵累则心境愉悦宁静,忘却机心则心灵纯粹专一:这西点正是得道的明证。大道无处不在,神妙无有定方,安于常态、顺其自然,便是至高境界。又何须刻意追求超脱尘世呢?云谷叹道:“确是如此!我原只信守本心,却不知你能从我的居所与乡人身上看透这般境界。”
此时云谷己年届七十。当月正值他生辰,乡人正商议如何祝寿,听说我来了,都来请我写贺词。我说:“啊!你们的乡贤己近于道,还要以长寿相贺吗?长寿本不值得为你们这位乡贤祝贺。但你们乡里有云谷先生这样的有道之士,使乡中子弟皆能效法其风范——出仕为官者,可师其道以经世济民;隐居乡里者,可师其道以修养身心。如同射箭有靶,各得其所。如此说来,先生的寿辰,倒是值得为你们乡人庆贺的。”次年三月,我复任鸿胪寺卿时,乡人又来书信请文,于是追记此事。
文山别集序
甲戌
《文山别集》是宋朝丞相文天祥先生自述其勤王经历,后人辑录而成的文集。其中所记载的艰险困厄、颠沛流离的种种境遇,若非先生亲述,后人断难尽知。先生忠义气节充塞天地,皆以此集为证。后世读者通过文辞考其事迹,感佩先生大义,自然激发忠君爱国之心,甚至有人读至动情处潸然泪下,怒目扼腕,恨不能以身殉国。这部文集对臣子之道的教化之功,岂是寻常著述可比!
古代君子忠于君主,只求尽心无愧而己,何曾刻意宣扬以求世人知晓?然而仁人志士既忠于君主,自然也希望他人皆能尽忠。忠于君主,在于竭尽己心;欲使他人尽忠,则需以自身忠义启发其良知。若无人知晓这份忠心,不亲自言说,又如何感化他人?这正是文山先生自述经历的深意——用以教化世人尽忠之道。当时那些持节殉义的志士,也因此得以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这更是与人为善的体现。就先生自身而言,这部文集或恐有求名之嫌;但就教化世人而论,我只怕世人不能尽知其忠义!就先生本心而论,这些事迹或可不传;但为劝善扬忠,我只怕其流传不够广远!
文山先生的后裔、现任太仆少卿文宗严公,重新刊刻这部文集并嘱我作序。我曾在庐陵任职时,宗严公的族弟就曾请我作序,如今更难以推辞。可叹啊!在颠沛流离之际仍不忘劝人向善,这是气节的彰显;竭尽忠义之心而欲使人同归于善,这是忠义的推广;不避求名之嫌而诚心教化世人,这是仁德的践行。效法先贤、弘扬祖德以彰显先人美德,可谓之孝;阐明训导、记述事迹以广施教化,可谓之义。我为此集作序,自当竭诚尽言,无愧于心!
金坛县志序
乙亥
麻城刘天和任金坛县令,到任三月便政绩斐然。他考察当地历史准备编修县志,感叹道:“实在太难了!我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趋向,却找不到确凿依据;向乡老咨询,总有遗漏。我想考察过往得失、民情缓急,却无从查考;向民间询问,总有隐情。我想勘察山川脉络、疆域界限、道路城镇的往来聚散,以便规划治理、因势利导,却缺乏裁断依据;即便深入荒僻山林实地考察,仍难免疏漏。这都是因为文献不足的缘故啊!”
唉!古代君子尽忠职守,将旧政告知新官,我该如何才能竭尽这份诚心呢?政事或许会中断,口述或许会遗漏。唯有载入典籍世代相传,这样的告知,不就能流传久远了吗!县志修成后,派人来请我作序。
我翻阅这部县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天为万物之祖,地为万物之母,因此首列天文,次述地理。土地必有所产,故继之以食货;物产丰饶则百业兴旺,故续载官政;政令施行需以礼制规范,教化方能确立,故次记学校;教育旨在选拔贤才,故再述选举;贤才辈出方可论其成就,故续载人物;人物必有所居,故继之以宫室;安居乐业终有穷尽,穷则思变,变则通达,故以杂志终篇。啊!这岂止是记载一县之史?明眼人更可从中体察为政之道。
考订天文,是为了确立根本;记录地理,是为了顺应地利;考察物产,是为了保障民生;统理政务,是为了公平施政;规范礼制,是为了淳化风俗;兴办学校,是为了革新德行;完善选举,是为了任用贤才;品评人物,是为了明辨优劣;修建宫室,是为了安居乐业;贯通杂记,是为了穷尽变化。
根本确立,天道便可彰显;地利顺应,地理便可利用;生计充足,民生便可富足;政令公平,民政便可安定;风俗淳厚,民心便可凝聚;德行革新,民性便可回归;人才任用得当,民治便可长久;居所安定、通晓变化,民义便不会匮乏。修明这十项来治理地方,推行到国家天下都可行,何况一县之地?所以说:明眼人可以从县志中体察为政之道。
送南元善人观序
乙酉
渭南南侯治理越地时,当地己积弊数十年。奸恶之徒盘踞要津,良吏相继到任却未能清除;政事废弛,风俗败坏。南侯到任后雷厉风行革除积弊,禁止凶恶贪婪之徒横行;那些狡诈奢侈、游手好闲之辈,也都因失去往日便利而怨声载道。这些人交头接耳,造谣诽谤;那些城狐社鼠般的奸邪小人更是结党营私,致使诽谤之声西起。有士大夫替南侯担忧,劝道:“诽谤太甚,何不暂缓新政?”南侯置若罔闻,反而推行得更加坚定。他说道:“百姓并非没有是非之心,之所以如此蒙昧,实因学问不修、教化不明之故。”
我岂能推卸责任而独独归咎于百姓?于是每日亲临学宫,召集诸生以圣贤之志激励他们,以修身养性之学启迪他们。然而士子们也深受陋习浸染,纷纷惊疑嘲笑,说:“这都是迂阔空谈,会荒废我们正经学业!”又交头接耳,肆意诋毁。有士大夫替南侯担忧,劝道:“百姓的诽谤如初燃之火,士子们又火上浇油,岂能不烧成灰烬?何不就此作罢?”南侯依然置若罔闻,反而推行得更加坚定。他继而整修稽山书院,聚集优秀学子,每日谆谆教诲,孜孜不倦。经过数月,终以诚意感动众人。三学及各州县士子也渐受感化,日日有所觉醒,月月有所领悟。
于是学子们争相振奋道:“如今才知圣贤之道确实可行!若非南侯到来,我们恐怕永远沉沦!南侯真是我们的良师啊!”百姓的诽谤之声也渐渐平息。起初他们还说:“南侯施政,对我们利弊参半;我们对南侯,也是恩怨各半。”
如今恩惠广施、德政畅行,百姓们懊悔地说:“当初不知南侯是爱护我们,反以为他祸害我们;当初不知南侯是拯救我们,反以为他劳苦我们。我们简首没有人心啊!南侯真是我们的严父慈母!”后来南侯将入京觐见,百姓惶恐请求留任未果,便向士人们商议道:“失去慈母,谁来哺育我们?失去严父,我们还能依靠谁?”士人们感叹道:“生身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而南侯作为师长,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怎能一日没有恩师的教导?于是众人恳请阳明先生代为挽留。阳明先生说:“三年一次的朝觐是大典,怎能强留南侯?不过,关键在于你们士民的心意。继承志向而不违背,是子女善养父母之道;离开师友却不背离教诲,是弟子善学之道。否则,即使朝夕侍奉在侧,也不过是虚与委蛇,甚至可能同室操戈。何必非要强留南侯呢?”众人沉默良久,终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便互相观望,迟疑退去。次日,师生们又结伴前来请求:“我们无法表达内心的真情,愿借先生之言转达南侯。只盼南侯早日归来,继续教化诸生,抚慰我们翘首以盼的百姓。”
送闻人邦允序
听说闻人邦允是阳明先生的表弟,即将赴任福建苍峡,临行前向阳明先生请教。阳明先生对他说:“责任重大,不要因为不是科举出身就妄自菲薄;职位光荣,不要因为官位低微就懈怠轻慢。若非科举入仕,别人容易轻视你,但若因此自轻自贱就错了;官职卑微,别人容易怠慢你,但若因此自我懈怠就错了。”
科举功名本是立身之阶,若借此作威作福,反成祸端;高官显位本为行道之器,若用来谋取私利,无异盗贼,这些与我有何相干?我所看重的,是内心固有的高尚品格,并非骄矜傲慢;我所珍视的,是恪尽职守的本分,并非显赫荣耀。若能以德性为贵,以尽责为荣,那么他人的轻视与怠慢,又与我何干?去吧,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戊子
嘉靖丁亥年冬,我奉命前往思恩、田州督师,广西右布政使林省吾负责协理事务。待思田归顺后,众人商议安抚之策,一致认为必须派遣一位宽厚仁恕、德高望重且素来受各族信服的长者,以父母之心抚育教化,若仅靠武力威慑或权谋手段强行控制,终究难以长治久安。论及人选,无人能胜过林省吾。
于是我们联名上奏,请求为林省吾加授宪职,委以重任,留任此地安抚百姓。预计一两年内必能教化成功,使朝廷永无西南边患!但转念又想,当今圣上正虚怀求贤,励精图治,像林省吾这般德高望重之人,朝中大臣定会争相举荐。恐怕我们的奏疏尚未呈上,朝廷就己另有重用,未必肯让他屈就边陲,为两府百姓耗费光阴。果然奏章送出不到一月,朝廷就下达了任命林省吾为郧阳巡抚的诏令。
当时,八寨瑶民作乱己祸及千里,为患数十年,朝廷正商议出兵征讨。林省吾本打算率领思恩、田州归顺的民众作为先锋。得知调任消息后,众人都向他道贺,认为可以免去征战劳顿之苦。林省吾却说:“不然。大业未竟而中途放弃,仁者岂能忍心?遇危难而苟且逃避,义者岂会如此?我既己身负重任,幸得朝廷改命就急于脱身,扪心自问,我能这样做吗?”于是继续率军前进。他顶着酷暑暴雨,冒着瘴疠毒气,历经艰险,最终平定八寨之乱,凯旋而归。
可叹啊!如今士大夫们追逐功名,比市井商贩计较蝇头小利还要急切。稍遇可能牵连自身的祸患,就设下陷阱、结党营私,千方百计推脱逃避;一旦私欲受挫,便怒目相向、捋袖挥拳,公然互相攻讦。这般行径竟不以为耻,旁人也见怪不怪。士林风气之败坏,至此己极!唯独林省吾的操守,与这般流俗截然相反。古人所言“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节操,林省吾当之无愧。
正德初年,我因在武选司任职得罪刘瑾,被关进锦衣卫大狱;当时林省吾也因在大理寺评议案件触犯时忌被囚。我们戴着镣铐在狱中研习《周易》,整整一个月昼夜不辍,竟忘却了自己是身陷囹圄的囚徒。
如今重逢,己是阔别二十余载。省吾面容更显丰润,气度愈发纯粹,言谈愈加平实。而他孜孜不倦讲学求道之心,却比往昔更为恳切。公务之暇,我们共同研讨旧学、印证新知。我近年来对良知之学偶有所得,便尽数告知省吾;他听闻后豁然开朗,如江河奔涌,真可谓平生一大快事,不负这二十年的离别!当今天下未能大治,源于士林风气衰败;士风衰败,源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只因缺乏豪杰之士振臂倡导啊。
省吾天生忠信仁厚的禀赋本就超乎常人,加之他勤学不倦、老而弥坚,其德行日益精进、功业日渐广博,自是理所当然!从此阐明圣学、扭转士风,进而实现天下大治,岂非正需省吾这样的倡导者?临别之际,我特书此文以表切磋砥砺之意。至于那些计较官位高低、牵挂仕途去留的俗念,又怎配与省吾这样的贤士论说!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