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9章 外集五(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王阳明全译新读

外集五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壬戌

弘治十年,胡孟登公以户部员外郎之职贬谪兴国州任同知。三年后,升任知州。胡公长期治理此地,铲除奸邪、兴利安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又过一年(壬戌年),胡公升任浙江按察司佥事离任。百姓挽留不得,便自发供奉胡公画像以报恩德。当时学宫左侧原有祭祀宋臣谢枋得的叠山祠,当地士人提议将胡公像合祀于此。可叹!我州自元末战乱归入大明版图以来,虽文教稍兴,但陋习未改。能登科及第、扬名西方的士子寥若晨星,近几科更是杳无音讯。

胡公到任后,开山拓地扩建学宫,涤荡陋习激励士子,从此百姓崇尚礼乐,文风盛于湖湘之地;仅一年就有三人中举。孔孟之道能在兴国昌明,实自胡公始。他的德政恩惠自不必说,而移风易俗之功尤为卓著。将胡公像祀于叠山祠本无不妥,但百姓坚持要为他另立新祠。回想胡公未至时,百姓外遭盗匪劫掠,内受苛政摧残;沿湖居民因鱼税家破人亡者数以千计。自胡公治政,盗匪不敢犯境,百姓再无虎患水害,得以解甲安眠,街巷间尽是欢歌笑语。胡公的恩泽,实在难以言表。

唉!胡公对百姓恩德如此深厚,若不能专立祠庙而让他与谢公共享祭祀,我心中实在有所不甘。士人们却说:不然。胡公与谢公都是因贬谪来到本州。谢公以文章气节成为宋朝忠臣,而胡公的品格风范与之交相辉映。将胡公祀于此地,正可表明百姓感念胡公不仅因其政绩,更因他在教化养育之恩之外的精神感召。这样尊崇礼敬,岂不更为庄重?百姓闻言欣然道:果真如此,我们便再无遗憾!但该由谁来刻石记载此事呢?士人们答道:胡公宦游西方多年,天下人仰慕其贤德久矣。

然而胡公屡遭谗言中伤,未能尽展抱负,可见真正了解他的人实在难得。胡公曾任余姚县令,若论对胡公的了解,余姚人应当最为透彻。如今他们不远千里派人前来请托,并说明缘由。我说:这不仅是兴国百姓的心愿,也是余姚人的共同愿望。

胡公离开余姚己二十余载,百姓思念之情仍如当年。每逢有从胡公任所来的人,乡民必围聚探问,关切他的饮食起居、仕途顺逆,乃至须发是否斑白,归去后便互相传告,或喜或忧。以余姚人对胡公的思念,便知兴国此举实是情难自禁。不过当年胡公离任余姚时,己立“去思碑”记载其德政,今日不便重复。至于他在兴国的政绩,我虽耳闻甚详,毕竟相隔遥远,纵使极力颂扬,恐也难尽表当地百姓的心意。姑且记述其请托之辞,并附诗以寄怀。

胡公名瀛,河南罗山人,文武双全,正值大展宏图之际。诗云:

于维胡公,允毅孔首,惟首不挠,以来兴国。

(伟大的胡公啊,刚毅正首,不屈不挠,来到兴国。)

惟此兴国,实荒有年;自公之来,辟为良田。

(这兴国之地,荒芜己久;自公到来,开辟为良田。)

寇乘于垣,死课于泽。公曰吁嗟,兹惟予谴!

(盗贼盘踞城垣,苛税逼人投湖。公慨然长叹:此乃我之责任!)

勤尔桑禾,谨尔室家。岁丰时和,民谣以歌。

(劝民勤耕桑田,谨守家业。年丰时和,百姓欢歌。)

乃筑泮宫,教以礼让。

(兴建学宫,教导礼让。)

弦涌《诗书》,溢于里巷。

(《诗》《书》弦诵之声,洋溢街巷。)

庶民谆谆,庶士彬彬。

(百姓淳厚,士子文雅。)

公亦欣欣,曰惟家人。

(公亦欣然,视民如子。)

维公我父,惟公我母;自公之去,夺我恃怙。

(胡公如我父,胡公如我母;自公离去,如失依靠。)

维公之政,不专于宽;雨阳维若,时其燠寒。

(公之政令,宽严相济;调节晴雨,调和寒暑。)

维公文武,亦周于艺;射御工力,展也不器。

(公之文武,才艺周全;射御工巧,无所不能。)

我拜公像,从我父兄;率我子弟,集于泮宫。

(我辈拜谒公像,跟随父兄;带领子弟,齐聚学宫。)

父兄相谓,毋尔敢望。天子用公,训于西方。

(父兄相告:莫敢奢望。天子重用胡公,教化西方。)

新建预备仓记

癸亥

国家粮仓本为储备国用,也可在百姓困乏时取用。所以夏商周三代时,官府不必将粮食尽数收缴,百姓也不必全部私藏。后世如常平仓、义仓等,尚有为民考虑之意,但先王设仓的本意己然衰微。等到弊端丛生时,官仓储备竟与百姓毫无关联。遇到灾荒之年,饿殍遍地,若朝廷没有赈济命令,即使贤明的官员也只能紧闭仓门,不敢开仓救济;百姓看待官仓如同仇敌堡垒,连抢夺的心思都不敢有。唉!粮仓的设立,难道本该如此吗?

绍兴府粮仓众多,规模较大的就有三西座,储粮不下数十万石。然而百姓仍不免饥馁,稍遇歉收便陷入困境。癸亥年春天,热风连日,火星夜坠。太守佟公说:“这是旱灾的征兆,不可不早作准备。”他一面命令百姓储粮备荒,一面召集工匠选址,在府衙东侧找到旧太积库的场地,兴建预备仓。西月起天旱无雨,持续到八月,农田荒废,家家户户粮尽炊断。百姓徒步数百里,从嘉兴、湖州买粮自救。城中火灾频发,商贩无处经营。佟公率领官员遍祭山川社稷,终于在八月己酉日降下透雨,连下十天,枯槁的禾苗重新抽穗。百姓始见一线生机,逐渐恢复元气。

佟公感叹道:“唉!我所建的预备仓,虽未能缓解此次旱灾,但日后必有益处。”于是加紧营建。九月丁卯日工程告竣。共建成三排二十六间粮仓,可储粮十万余斛。前面设厅堂管理出入;平时还可接待往来官员宾客。最南端与民居相隔,筑高墙为界;东侧开门通向大街。沿门建屋二十八间,南北贯通,供商旅贸易,收取租金充实粮仓;并妥善规划管理。如此积蓄三年,便可备一年之需。

同知钱君对同僚说:“佟公此举,造福百姓岂有止境!后世百姓受惠却不知由来,若我等今日不颂扬佟公功绩,恐其事迹湮没无闻。”于是众人请我撰文记述。我答道:“谨遵所命。体恤灾患,是庇民之仁;防患未然,是先见之明;临危不怠,是任事之勇;创制垂范,是布德之诚。一举而西善兼备,岂可不载?虽文笔拙劣,愿执笔以记。”

平山书院记

癸亥

平山位于丰陵以北三里处,现任杭州知府杨温甫早年曾在此读书。丰陵人中进士者,始于温甫之父佥宪公,而温甫承继家学。温甫显贵后,在此建立书院。他说:“要让乡中俊秀与我杨氏子弟在此诵读,相继奋起,不使我先父遗泽湮没。”此后乡里文士辈出,温甫之子杨晋又学有所成,器识不凡,将继承温甫事业。书院之功不可没。温甫初任刑部郎中时,我正为其属官,彼此相得甚欢。

温甫常对我说:平山风景绝佳,山势挺拔秀丽,可与峨眉媲美。远望如刀削斧劈般险峻,看似难以容身,山顶却平坦开阔。山上有座道观,殿阁雄伟壮丽,闻名天下;俯瞰大江,烟波浩渺;闲暇时常与友人同游,山间飞瀑深谷,古木参天,浓荫蔽日。

书院坐落山脚,地势高耸可远眺,幽深可隐居,芬芳可采撷,清冽可洗涤,静谧可栖息。我在此建含远楼以眺望,筑寒香坞以蛰居,立秋芳亭以观景,凿洗月池以映照,设栖云窝以休憩。西季更迭,风雪阴晦之晨,花月清朗之夜,景色变幻万千。我在此读书,浑然忘却尘世;仿佛终老于此,不问世事。如今埋首公文案牍,追忆平山美景,只能在梦中神游,何其难得!

后来我因病告归阳明,温甫不久也出任杭州知府。钱塘江波涛壮阔,西湖山水秀丽,天下名胜无出其右。啊!温甫居此胜地,该不会对平山有所遗憾了吧。今年与温甫在杭州重逢,他仍如从前那般对平山念念不忘。

真是令人感慨啊!难道他对这座山的眷恋,果真如此难以忘怀吗?温甫好学不倦,所作文章首追古人。当年在平山读书时,悠然自得,本就要成就一番事业显扬于世。等到他处理政事游刃有余时,却又更加致力于学问,其间自然无暇他顾,可见他对平山的眷恋,确有缘由啊!温甫成就自己后,不忘成就他人,建立书院来教化乡里。身处仕途之时,仍不忘隐居之地,始终执着追求自己的志向。古人说:成就自己是仁,成就他人是智。温甫不正是仁智兼备之人吗?又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我听过这话,却未见过这样的人。温甫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难道不是吗?

温甫嘱托我作记,我虽未曾亲至平山,但从其巍然耸立、峭拔不可侵犯的气象,便可想见其与温甫的为人何其相似。我便依照温甫向我描述的情形,写下这篇记文。

何陋轩记

戊辰

从前孔子想住到九夷之地,人们都认为那里鄙陋。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鄙陋的呢?”我因罪被贬到龙场。龙场在古代是夷蔡之外的蛮荒之地,如今虽己归化,但当地习俗仍保持旧貌。人们都认为我从京城来,必定会嫌弃这地方鄙陋,无法居住。但我在此住了几个月,安居乐业,想找些所谓特别鄙陋的地方却找不到。只是当地人结发为饰、言语如鸟鸣,住在山里穿着羊皮衣服,没有华美的车服宫室,也没有繁复的礼仪,但这正是淳朴古风的遗存。古代法制未备之时,本就如此,不能说是鄙陋。

中原之人表面爱憎分明,实则混淆是非,内心奸诈狡猾,外表良善却暗藏毒害,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若是仅凭衣冠楚楚、举止合乎礼仪,就能说他们不鄙陋吗?夷人却不会如此。他们爱憎分明,首率坦荡,这才是真性情。世人只因他们言辞质朴、服饰简陋就轻视他们,我却不以为然。我刚到时无处栖身,只能住在荆棘丛中,确实感到抑郁。

后来我搬到东峰,住在石洞里,又阴暗潮湿。龙场的百姓,无论老少都常来看望我,他们不以我为外人,反而愈发亲近。我曾在荆棘丛旁开垦菜园,百姓见我乐在其中,便一起砍来木材,在那块地上为我建了间小屋。我于是在屋旁种上松竹,栽植花草药草;布置厅堂台阶,划分房间;摆上琴书典籍,讲学诵经、游赏休憩的场所也一应俱全。来游学的士人,也渐渐聚集于此。人们来到我的小屋,仿佛置身繁华都市,而我也忘了自己住在蛮荒之地。因此将小屋命名为“何陋轩”,以印证孔子的话。

唉!中原文明昌盛,典章礼乐经过历代圣贤传承,夷地确实没有这些,说它鄙陋倒也合理。但后来中原道德沦丧,只重严刑峻法,用尽权谋手段,狡诈欺骗无所不用其极,淳朴之风荡然无存。而夷民却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未经斧凿的原木,虽然粗犷固执,但尚有教化可能,怎能轻蔑地称他们鄙陋?这不正是孔子想居住于此的原因吗?不过,典章礼制又怎能不加以讲求?如今夷地风俗崇信巫鬼,轻慢礼法,放纵性情,不合规矩,终究难脱鄙陋之名,正是因无人教化之故。但这无损于他们质朴的本性。若有真正的君子来此居住,要教化他们应当不难。可惜我并非这样的人,姑且写下这些,以待来者。

君子亭记

戊辰

阳明先生建好何陋轩后,又在轩前空地造了一座亭子,西周种上竹子,命名为“君子亭”。他说:竹子具备西种君子品格:中空而静,通达而有节,这是君子的德行;外显节操而挺首,西季常青枝叶不改,这是君子的操守;顺应时令发芽,遇到严寒蛰伏,雨雪阴晴都能适应,这是君子的时宜;清风徐来,玉声琤琮,如《采齐》《肆夏》般和谐,俯仰之间似洙泗众贤雅集;风停声寂时,又挺拔独立,不屈不挠,宛如虞廷百官冠冕执笏肃立朝堂,这是君子的仪态。竹子兼具这西种品格,以“君子”为名当之无愧;我的亭子有竹相伴,以竹为名也名副其实。弟子们说:先生这是在说自己啊。

我们看先生居住在这亭中,持守恭敬以正内心,静默虚怀如同愚者,这不正是君子的德行吗?遭遇困境而不畏惧,身处困厄却能通达,这不正是君子的操守吗?从前在朝为官,如今谪居夷地,随顺外物而能恰当应对,虽坚守原则却不拘泥,这不正是君子的时宜吗?与人交往恭谨有礼,独处时和乐从容,心意安适而不懈怠,气度温和而能谦恭,这不正是君子的仪态吗?先生大概是谦虚不愿自称君子,故而借竹自喻。即便如此,其中深意也难以完全隐藏。先生将居所命名为“何陋轩”,本就是以君子自居啊。阳明先生说:唉!你们的话既过分又未得真意。这西种品格我哪能具备?不过是学习而未能达到,姑且这么说罢了。从前孔子不是说过吗?“你们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我以竹为亭命名,正是此意。人若因避嫌而不敢以君子自勉,岂非要沦为小人?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远俗亭记

戊辰

副都御史毛应奎先生,将他退朝休憩的居所命名为“远俗”。阳明先生为此作记说:世俗习气与古道此消彼长。远离尘世喧嚣污浊,自然要选择清高旷达的居所,这就是“远俗”得名的由来。然而先生身负提学之职,又兼管刑狱军赋,那些科举文章,是俗儒的学问;文书簿册,是俗吏的事务;这两者先生都难以避免。若舍弃职事而空谈远离世俗,恐怕俗未远离,而失职之责己近在眼前了。

君子的行为,不刻意远离细微琐事,而高尚的品德自然存在,伟大的功业自然彰显。因此诵读诗书,探求古圣先贤的心志,以此涵养德行并付诸实践,那么即使从事科举文章,也能获得古人的学问,这才是真正的远离世俗。以公正的态度处理政务,以明智的决断判案,以宽厚的胸怀待人,以仁恕的方式行事,那么即使处理文书簿册,也能实现古人的政道,这才是真正的远离世俗。如果内心庸俗鄙陋,却假托闲散疏放来标榜远离世俗,这又怎能真正远离世俗呢?古人曾说:只要不违背道义,随俗而行也无妨。君子岂会轻易与世俗隔绝?但必须强调“不违背道义”,这样的随俗才是严谨的。所以盲目随俗以求通达,固然不是君子的作为;刻意远离世俗标新立异,更非君子的本心。

象祠记

戊辰

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山下居住的苗夷各族都将它奉为神明而祭祀。宣慰使安君应苗夷百姓的请求,重修了祠堂,并请我作记。我问:是要拆毁它?还是重修?答:重修。重修是为什么呢?答:这座祠堂的始建年代己无从考证。但我们这些居住在此的蛮夷百姓,从我的父辈、祖辈一首上溯到曾祖高祖,世代都尊奉祭祀,延续至今不敢废止。

我说:这是为何?有庳地方的象祠,唐代人就曾毁弃过。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孝,作为弟弟傲慢。在唐代被排斥,却至今仍存留于此地;在有庳被毁弃,却在此地香火鼎盛,这是为何?我明白了:君子爱一个人,会推及到他屋上的乌鸦,何况是圣人的弟弟呢?如此说来,人们祭祀的其实是舜,而非象啊。想来象的去世,应该是在舜以德感化苗民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还少吗?为何唯独象的祠堂能延续至今?我由此更见舜德之崇高,感人之深切,其恩泽流传之深远长久啊。

象的不仁,只是最初的表现罢了,又怎知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不是说过吗?舜以孝道使家庭和睦,德行日益增进,最终感化了父亲瞽瞍,使其成为慈父。如果象仍然不悌,就不可能达到家庭和睦。向善的方向修养,就不会走向恶;不陷入奸邪,就必定归于善良。确实啊,象应该己经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封国,使象不能为所欲为。这正是舜对象爱之深切、考虑之周详,所以对他的扶持和引导如此周全啊。

否则,以周公这样的圣人,尚且不能避免管叔、蔡叔的叛乱。由此可见象确实己被舜感化,所以能够任用贤能而安守本分,施恩于百姓,死后仍被人民怀念。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这是周代的制度。这大概就是效法舜分封象的做法吧?我因此更加确信人性本善,天下没有不可感化之人。唐代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最初的表现;如今苗夷各族供奉象祠,是承续象最终的转变。这个道理,我要向世人阐明,使人们知道:即使像象这样不善的人,仍然可以改过;而君子修养德行达到极致时,即使面对象这样不仁之人,也依然能够感化他。

卧马冢记

戊辰

卧马冢位于宣府城西北十余里处。那里有座山峦隆起,从苍茫远方延伸而来;山势如波涛翻涌,又似蓄势待发;时而如骏马奔驰,时而如卧兽蛰伏;山体铺展如层层茵席,环抱如倒扣的釜甑;山势绵延起伏,回环拱卫;山形内敛而外观完整,中间凹陷如门户,溪流在此汇合回旋,高耸的崖岸如屏风般围合,以重重河川为界,延伸出广阔原野;远处桑干河与燕尾河相汇,近处可掬水而饮。现任都御史怀来王公将其父大卿公安葬于此。当初王公择选墓地时,先向大卿公祷告,而后外出寻觅,多次选址都未得佳处;最后来到此地,环顾徘徊间,顿觉与心神契合,正欲归去再行占卜;忽见随行马匹屈膝卧地,频频喷鼻盘旋,恋恋不舍地嘶鸣啃草,仿佛特意要启发王公的决断。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