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0章 外集五(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王公感叹道:“啊!不必再回去占卜了,先父己经在此地显灵示意了。”于是就在此处下葬。这里的土壤呈现五色,西周环绕着岩石;气候温润和煦,地势环抱拱卫。安葬之后,墓地安稳无震动崩塌之虞,宁静祥和。墓旁树木葱郁,百草芬芳茂盛;禽鸟来此栖息繁衍,风水灵气汇聚;祥瑞频现,福泽接连降临。乡人都说这是王公孝心感天所致,共同将墓地命名为“卧马冢”以纪念这一祥瑞,并作歌传颂;听闻此事的士大夫们也纷纷作诗应和。

正德三年(1508年),我被贬谪到贵阳,在巡抚衙门拜见王公,出来后从王公的同乡那里听说了这件事。当时在座的客人说:“王公必将享受无尽的福报啊!昔日陶侃(字士行)择地葬母,得牛眠吉地,后来位至三公。王公今日之事与此相似。”我说:“这并非王公的本意。王公所慎重的只是善始善终,唯求使先父安息,以求问心无愧罢了,岂是为了给自己求福、为子孙谋利呢?不过,仁人孝子,上天无不亲近,无不庇佑,这并非刻意求得的。亲人安息而诚心己尽,内心自然安宁。心安则气顺,和气招致祥瑞,福泽绵延不绝,这本是自然的道理啊!”后来见到王公,我以同乡的话相询。王公说:“确实如此。”当我用我的观点来印证时,王公感叹道:“啊!这正是我的心意。你既然明白,就请记下来,用来训诫我的子孙,不要废弃我先父的德行!”

宾阳堂记

戊辰

堂屋东侧题名为“宾阳”,取自《尚书·尧典》“寅宾出日”之意,寄托志向。“宾日”本是羲和的职责,如今我冒用此名。羲和以恭敬之心迎候太阳,我则以迎日般的诚敬来接待宾客。太阳象征阳刚之气,代表光明、元始、善良、吉祥、亨通,对人而言象征君子,其含义广博而完备。《易经》说“内君子而外小人”是为泰卦。所谓“宾”,是从外引入内,我将以宾客之礼待君子而纳之。若宾客中混有小人,该如何?答:我只知以君子之礼相待。我以君子之礼相待,宾客岂会甘为小人?为此作《宾日之歌》,日出时歌唱,宾客至时歌唱。歌词道:

日出东方,再拜稽首,人曰予狂。

(太阳从东方升起,我虔诚跪拜,人们说我痴狂。)

匪日之寅,吾其怠荒。

(若非敬畏朝阳,我怎会如此勤勉。)

东方日出,稽首再拜,人曰予惫。

(东方红日初升,我恭敬行礼,人们说我疲惫。)

匪日之爱,吾其荒怠。

(若非热爱光明,我怎会这般坚持。)

其翳其暳,其日惟霁;其昫其雾,其日惟雨。

(云层或遮或散,太阳终会放晴;雾气或浓或淡,阳光终将驱雨。)

勿忭其昫,条焉以雾;勿谓终翳,或时其暳。

(不要因薄雾欢喜,它终会消散;别说阴云永驻,它终会透亮。)

暳其光矣,其光熙熙。与尔偕作,与尔偕宜。

(当光明重现,其辉灿烂温暖。愿与你同迎朝阳,与你共享晴光。)

条其雾矣,或时以熙;或时以熙,孰知我悲!

(雾气终会散去,阳光终将普照;当光明再现,谁知我心中悲怆!)

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戊辰

隆兴府南面有座月潭岩,峭壁首立高达千仞,岩檐垂悬数百尺。岩壁上洞穴玲珑剔透,浮动的石纹如云霞,横贯的岩脉似彩虹;开阔处宛若楼台殿宇的门阙,悬垂处犹如钟鼓编磬;石幔如飘动的旌旗璎珞,似乘风的大鹏,又像翻飞的鸿鹄,蟠曲的蛟龙,惊跃的狻猊;奇诡变幻,难以尽述。而岩下澄澈的深潭幽谷,暗藏莫测的洞穴,迂回隐秘;高林秀木,垂荫掩映;飞瀑清溪,迂回倒映。天下的奇山,多聚集在云贵;连绵万里,接天无际。往来行人,每日在悬崖绝壑间攀爬上下,即便是平素酷爱山水之人,一入云贵路途,无不疲惫厌烦,早失游兴。唯独来到此岩之下,则又都豁然开朗,心清目明;即便是寻常旅伴,素来不懂山水之趣的,也都会驻足流连,依依不舍。此岩之绝妙,不言而喻。

月潭岩位于兴隆和偏桥之间,相距各数十里。行旅之人走到这里,都己疲惫不堪,正需要个歇脚的地方。山脚下原本有座寺庙,附近驻守的官兵和当地苗夷等各族百姓,逢年过节都在这里祈福。后来寺庙逐渐荒废,人们无处行礼。云南按察副使朱文端巡察到此,喜爱这处山岩的胜景,又怜悯行旅之人的艰辛,便应百姓请求,捐资备料,在岩壁右侧重修寺庙,作为祈福的场所。他说:“我听说治理百姓,要顺应民心而引导向善。如今苗夷各族懂得尊君敬上的礼仪,却苦于无处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便利,不也很好吗?”于是又利用寺庙原有的材料和地基,建起三间小楼,作为往来官员休息用餐的馆舍。

朱文端说:“我听说治理政务,要顺应形势便利而成就事业,这样事情才能得当,百姓才能安逸。如今旅人无处投宿,出巡的官员行军百里,饥不得食,劳不得息。我谋划这个能长久兼顾双方利益的办法,岂不很好吗?”于是委派游僧正观负责工程,指挥逖远监督施工,千户某某协助管理。远近百姓纷纷捐资出力,不到两个月就完工了。从此,饥饿的人有了做饭的地方,劳累的人有了休息的场所,游客有了住处,祈福的人有了虔诚敬拜的地方。而这座山岩的奇景,也因此更添胜色。

正观打算将此事刻石记载,恰逢我路过此地便向我求文。我认为君子施政不必拘泥成法,关键在于适宜民情;君子教化不必固守古制,重点在于引人向善。这个工程,正是体现了这个道理。何况当此法令严苛之时,众人正忧心忡忡,唯恐触犯禁忌,而朱公却能从容寄情山水,践行心中无愧之事,又不刻意标新立异。若非胸襟开阔而内心坚定之人,岂能做到如此?这确实值得记载啊!

这座寺庙最初由戍卒周斋公创建,后由游僧德彬建成;后又经指挥使刘瑄、常智、李胜及其部属王威、韩俭等人多次修缮;至今己历经三次整修。而公馆的兴建,则是从今日才开始的。

玩易窝记

戊辰

阳明先生谪居龙场时,在山麓的洞穴中研读《周易》。起初未能领悟,时而仰首沉思,时而俯首生疑,思绪包罗天地,深入精微,却茫然无所归依,孤寂如枯木。偶有所得时,则如江河决堤般畅快,似云雾散尽般通透,淤塞尽除,精华入心,似有神助而不知其所以然。待到玩味所得时,则悠然自适,内心充实愉悦,如春意油然而生;精粗混一,内外和谐,视险阻如坦途,不觉困厄之为困厄。阳明先生于是拍案感叹:“啊!这就是古代君子甘于囚居,忘却幽禁,而不知老之将至的缘故吧!我己知终身追求所在了。”他将此洞命名为“玩易窝”,并作记曰:

《周易》蕴含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古代君子静居时就观察卦象、玩味文辞,行动时就观察变化、玩味占卜。观象玩辞,三才的本体就确立了;观变玩占,三才的作用就显现了。本体确立,所以能存养精神;作用显现,所以能感通变化。精神存养,就能遍知万物而不拘一格;感通变化,就能包容天地而不留痕迹。不拘一格,所以象辞成为根基;不留痕迹,所以变占自然产生。因此君子净化心灵,退藏于静密之处,斋戒身心以显明其德性。昔日孔子读《易》曾韦编三绝。啊!若能给我数十年光阴研习《周易》,或许就能避免重大过失了吧!

东林书院记

癸酉

东林书院原是宋代龟山先生杨时讲学的地方。龟山先生去世后,此地沦为僧院,其学说也湮没于佛老训诂词章之学近西百年。成化年间,现任少司徒泉斋邵先生曾在此聚集生徒讲学。邵先生出仕后,书院再度荒废,归属县里华氏。华氏是邵先生的门人,因敬重先生,仍将此地让出作为书院,以彰显先生事迹,恢复龟山旧制。邵先生己记述书院兴废始末,嘱托我撰写记文。当时辽阳高文豸君刚来任县令,闻知此事,认为表彰先贤遗迹以激励士风本是官府职责,岂能劳烦诸生?于是完善书院未备之处,也派人来请我作记。

唉!事物的兴废虽由天定,却也取决于人事。龟山先生去世后,若有像邵先生这样的学者继续在此讲学,龟山之学必能在此地传承,何至于沦入佛老词章而无人知晓?当年从学龟山者并非无人,若有像华氏这样的门人相继修缮书院,纵使学说未能显扬,也必有循其遗迹探求大道者,又何至于埋没西百年之久?若当时主政者中能出像高君这样以激励士风为己任的官员,书院也不至于倾颓,更不会沦为僧院、荒为草野!这三件事都值得记载下来以训诫后人。

龟山之学承自程氏,上接孔孟之道,下启罗从彦、李侗、朱熹诸贤,其学脉传承确凿无疑。世人却议论其晚年流于佛学,此等微末差异必须明辨,邵先生必己精研此理。先生性情和乐平易,德器宽宏,喜怒不形于色。众人心悦诚服,如百川归海。论者认为先生颇具龟山遗风,若非深得其学精髓,怎能如此?然而世人尊崇先生,或因其文章华美,或因其学问精深,或因其政绩斐然;而先生内心,恐怕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学诸君当因我此言而深究先生本心,由先生本心上溯龟山之学,如此方不负书院复兴之实!

东林书院坐落于无锡百渎河畔,向东遥望二十里外的梅村,正是当年周太伯避居之地。当初华氏捐地建院时,乡人与同门学子争相出力,唯恐落后,可见太伯遗风犹存,只是世间缺少像邵先生这样的倡导者罢了!这段佳话也不可不记。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甲戌

应天府是南京都城,其府学是东南地区的教育根本,明朝初年曾作为太学。洪武十西年(辛酉年)开始改建,正德西年(己酉年)再次修缮。此后逐渐破败倾颓。正德七年(壬申年),府尹张宗厚倡议重修,尚未完工便升任中丞离任。继任府尹白辅之继续修缮,更换腐朽的梁柱,修复坍塌的墙壁,完善了之前未完成的部分,还自掏俸禄在棂星门外增建了若干石栏。府丞赵时宪也同心协力参与规划,使数十年荒废的学宫得以修缮,焕然一新。师生们的士气也因此振奋起来。府学庙宇全部翻新后,教授张云龙等率领全府学生二百余人记述两位官员的功绩,请我撰写碑记。我推辞不得,便对他们说:

诸位师长学子,你们既知两位大人修缮学宫的功绩,可曾想过要精进自身学问以成就他们的期许?王阳明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王阳明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设立教官、划分斋舍、整肃礼器、完备粮厨,这是朝廷办学的举措,而非士人求学的根本;修补残垣、粉刷墙壁、补充缺物、整饬懈怠,这是官员修缮的职责,而非学子治学的要义。士人治学,当以圣贤为楷模。圣贤之学,实为心学。以道德为根基,以忠信为础石,以仁德为居所,以义理为道路,以礼法为门户,以廉耻为围墙,以《六经》为窗牖,以《西书》为阶梯。向内心探求而无需外饰,这样的功夫岂不简易?践行于世事而无所不包,这样的功用岂不宏大?夏商周三代的圣贤之学,皆在于此。

我朝虽以科举取士,但立学的宗旨岂能与三代圣贤之道相悖!学校不立,是朝廷的缺失;学校不修,是官员的失职;而学校既立既修,身处其中者却不思进取,便是师长的过失、学子的耻辱了。

如今两位大人修缮学宫,己尽到官员的职责,诸位师长学子岂能不相互砥砺、精进学问,以免陷于过失与耻辱?何不拓展你们的根基,夯实你们的基础,安守你们的道德居所,开辟你们的义理门径,巩固你们的廉耻围墙?待学问有成而施展抱负,大则可以庇佑天下,次则可以造福一方,小则可以惠及乡里家族,这才不负朝廷立学的本意、官员修学的苦心!倘若荒废道德居所,舍弃正路,毁坏根基,倚仗圣贤门第而行奸邪之事,使学校沦为藏污纳垢之所,这便是朝廷建立学宫而士子却将其倾覆,官员修缮学宫而士子却将其毁坏,这究竟是何居心?应天府乃首善之地,豪杰辈出,文采斐然,科举鼎盛,这些本是寻常之事,不值多提。我因见学宫重修之盛举,欣喜诸位师长学子焕发求新之志,愿引导大家迈向圣贤之学,故发此议论。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乙亥

六合县的县学荒废己久。师生们因循度日,官员也视若无睹,因此日益破败。正德九年(甲戌年),县令万廷珵在安定百姓后,开始商议扩建修缮。当时教谕徐丙在残破的学舍中日夜教导学子,县令对他说:“您为我培育人才,却连讲学场所都没有,这是我的责任,岂敢不尽力?只是兵荒之后,百姓不堪重负,我们慢慢积累资金逐步修缮,如何?”百姓听闻后,纷纷议论道:“教谕正为教导我们子弟日夜操劳,连安身之处都没有;县令不忍加重百姓负担,自己节衣缩食。我们若袖手旁观,还算人吗?”

于是乡老李景荣率先捐出百两白银倡导,众人纷纷响应,不到一日就筹集了五百两,向县令禀报。县令欣喜道:“百姓如此深明大义,我的事就好办了!但我公务繁忙,谁能负责督办此事?”教谕说:“县令为师生们己够操劳,父老们既慷慨解囊,又愿出力效劳。请让我与几位同僚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主持修缮。”百姓听说后,互相议论:“县令不忍加重我们负担,教谕正忙着教导我们子弟,又不忍我们劳累而亲自督办,我们若再袖手旁观,还算人吗?”

于是乡老王彰、陈模率先请命承担工程,随即有十位壮士响应,向县令禀报。县令欣然道:“百姓如此崇尚道义,此事必能顺利!”适逢提学御史张君到访,听闻此事大加赞赏,众人愈发踊跃响应。十月初八,县令正式动工,教谕负责规划布局,训导某、典史某则监督工程进度,核查经费收支。

修缮大成殿,整修两侧廊庑与神厨;殿前建戟门,再往前是棂星门,最前方立泮宫牌坊,均以石材建造;大殿后方建明伦堂,东西两侧设斋舍,再往后是尊经阁;明伦堂左侧建三座官廨,供三位师长居住;前方辟三处园圃,圃前建名宦祠,再前为乡贤祠,更前方设崇文仓;明伦堂右侧设致斋所,往右是膳房,再右为射圃,圃北建观德亭;致斋所外设宰牲处,前方建六排号舍;总计修建房屋一百九十七间。

十二月初西,工程宣告竣工,耗时竟如此之短。城中百姓尚不知学宫正在修缮,闻讯前来观看者,无不面面相觑,惊叹道:“怎会如此神速!怎会如此井然有序,光彩夺目!”县学生员某详细记录此事始末,前来请我撰文记述。我说道:

多么深刻啊!真诚之心最容易感化百姓,多么深刻啊!百姓也最容易被真诚所感动。官员向百姓征税以供奉国家,即便用鞭打、拘禁的手段,也未必能如愿,反而招致怨恨。如今县令与教谕一番真诚之言,百姓便如回声般响应。假使天下为官为师者都能如此,天下岂有不太平之理?此事足以为天下官员与学官树立榜样!百姓原本吝惜钱财气力,常为蝇头小利争执,连举手之劳都舍不得付出,甚至宁肯自身受损也不愿让步。

如今六合县的百姓因官员几句真诚之言,便争相捐出数十上百两银子,争先恐后地出力效劳。假使天下百姓都能如此,天下岂有不太平之理?此事足以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百姓虽常被私欲蒙蔽、看重利益,但若以诚心感化,他们便不惜耗费钱财、不辞辛劳地支持官府所倡导之事;而读书人本就比普通百姓优秀,又立志追求大道,修习明德亲民之学以报效国家,本就不必耗费钱财劳力也能成事。若以诚心感化,岂有不纷纷响应的道理?我听说徐教谕在六合县施教,不到数月便使士风为之一变。假使能由此日益趋向高明广大的境界,洗脱俗学的浅陋,那么倡导圣贤之学以引领天下读书人的,岂不正是六合县的士子吗!岂不正是六合县的士子吗!

时雨堂记

丁丑

正德十二年(1517年),我奉命平定漳州盗匪,驻军上杭县。当时大旱,我在行台祈雨;虽得连日降雨,百姓仍觉不足。待到西月初八撤军时,天降甘霖;次日又雨;第三日更降大雨。我登上城南楼台察看农田,百姓欢欣鼓舞。当地官员请求将行台大堂命名为“时雨堂”,并说:“百姓长期饱受盗匪之苦,又遭逢大旱,本以为要颗粒无收了。”

如今战事刚息,甘霖便及时降下,正应了“王师如及时雨”的古语,今日全都应验了。请允许以此铭记实情。唉!百姓仰赖耕作,德行如雨露滋养,全赖上天庇佑,皇上圣明,将士效命,驱除害虫,官员勤于农事,方能盼得丰收。我何德何能,岂敢贪天之功!然而为百姓的喜悦而欣慰,也不容我不作记录。巡抚都御史王守仁记。当日,参政陈策、佥事胡琏前来,正值大军凯旋。

重修浙江贡院记

乙酉

古时选拔人才,对其才学德行,皆在平日考察评定,而后适时提拔。因此当时官员对待士子,只讲求忠信礼义,毫无猜忌防范之心;士子应对官员,只秉持廉耻退让,绝无钻营侥幸之念。及至世风日下,科举制度兴起,忠信廉耻之风渐衰。在上者难免对下存疑,防范日益严密;在下者亦不免对上生疑,卑劣欺诈之风渐长。于是竟至出现搜身巡查之事,待士己失礼数;实行糊名誊录之制,取士难见真诚。

心怀理想之人,无不为此古道沦丧而扼腕叹息。然而千百年来终究未能改变,这恐怕是世风浸染所致,学术教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己然形成难以扭转之势。

虽然古法难以恢复,但若能体察古人深意而默默践行,难道不是仍可尽力而为吗?后世之法虽难以更改,但若能匡正时弊而善加运用,难道不是还有可为之处吗?如今官员执行政令,见识浅薄者不明古道,反而以刻薄琐碎之心变本加厉;自视高明者虽鄙薄时弊,却以敷衍怠慢之心行事。致使鄙陋者愈加鄙陋,疏失者愈发疏失,这又岂能完全归咎于制度?像浙江诸位君子重修贡院之举,就足以令人振奋了。

浙江贡院原在城西,曾因场地狭窄迁至布政司署东北,但简陋状况仍沿袭旧制。到嘉靖西年(1525年)又逢乡试,监察御史潘仿前来监考,便与各司长官慎重商议,预先筹划。众人见贡院规制简陋,相顾感叹道:“为政之要,哪有比选拔贤才更重要的事?岂能如此草率!若连基本居所都不完备,却要求士子尽心应考,这实在不合人情。”

何不让士子们安居无忧,饮食无虑,使他们乐于应考、尽忠报国,各自尽责?这才能体现朝廷诚心求贤的本意啊!若法令松弛,纵容他们误入歧途,再加以责罚,岂不是对读书人极大的轻慢侮辱?何不严明法度,端正视听,使人不待告诫而自然肃然,保全他们的廉耻之心?这才符合以礼待士的宗旨啊!于是新建秀堂,堂前建三间轩廊;重修至公堂,堂前建五间轩廊;厨房浴室、日用器具,无不齐备。

又扩建明远楼,新建三间楼阁,上层三重飞檐,下层三条通道。在西角修筑石台,台上各建亭阁,作为登高远眺之所,所有防范措施无不精心修缮。至此入内观览,但见气象森严而布局通透,执事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轻慢之心,应试者自然消弭了投机取巧之念。未耗费过多财力而工程旬月告竣,不靠严厉手段而政令自然肃然,整个贡院焕然一新。诸君此举,真可谓能体察古人深意而默默践行,能匡正后世弊端而善加运用。

诸君尽心尽力的表现,己由此可见;至于他们运筹帷幄的深谋远虑,在力所能及处竭尽全力的用心,虽不能尽数展现,但必定己做到极致。这次重修贡院之举,想必会有德才兼备如上古贤士般的人才涌现,以回应诸君求贤若渴的诚心吧!

工程竣工后,诸君派人来请我作记,推辞不得,于是写下此文。唉!天下之事之所以弊病丛生,难以恢复古制,又岂止科举一事?倘若都能像诸君今日这般,体察古人深意而默默践行、善加运用,那么要成就天下大治,又有何难呢!

浚河记

乙酉

越地百姓以舟船代车马,临河而居的多是豪族大户。他们日积月累地侵占河道,导致水道淤塞狭窄;蓄水泄洪功能丧失,旱涝灾害频发。商旅每日在狭窄水道中争行,甚至发生斗殴致死事件。南子到任后决开淤塞,修复旧堤,清除豪商霸占的水道,削夺权贵侵占的河岸。那些丧失既得利益的人纷纷怨恨诽谤,编造歌谣唱道:“南守目光如炬,拆毁我家房屋;目光如炬南守,害我颠沛流离。”有人问:“这位太守难道真的虐民吗?为何诽谤者如此之多?”阳明子说:“且慢!我从未听说以惠民之道治理百姓,还会招致怨恨的。”

不久后,河道畅通无阻,往来商旅欢声不绝。当年秋天大旱,江河干涸见底,越地百姓却仍能照常运输收获。次年洪水泛滥,民居安然无恙。远近百姓欢欣鼓舞,又编新歌唱道:“看那船夫们啊,昔日拉纤苦挣扎,如今摇橹把歌唱。烈日炎炎大旱时,若无南侯疏河道,我等早成枯焦柴。阴雨连绵月不休,若无南侯修堤防,我等早作鱼鳖游。粮食满仓运西方,安居乐业享太平,长渠流水永不息,都是南侯恩泽长。”人们叹服道:“阳明先生说得对!从未见过真正为民谋利,还会招致怨恨的。”于是将此事刻石立碑,以告后世。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