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集六
说杂著
白说字贞夫说
乙亥
白生名说,是常太保康敏公的孙子,都宪敬斋公的长子。敬斋公邀请我参加他的冠礼,在仪式结束后请求道:“这孩子曾有幸拜在您门下,今日又蒙您亲临冠礼,斗胆请您赐字并教诲。”我说:“赐字教诲,关键在于‘说’字。我如何能真正赐字教诲呢?我听说,天下的大道,不过一个‘说’字;天下的学说,根本在于‘贞’字。天道运行变化,深远绵长,无不是‘说’的体现,天又有什么主观意志呢?大地包容孕育,顺应天道化生万物,无不是‘说’的体现,地又有什么主观意志呢?仁者悲天悯人,感通万物和谐共处,无不是‘说’的体现,人又何必刻意而为呢?所以‘说’的本质就是‘贞’,‘贞’的实质就是天理。完全顺应天理而不掺杂私心,这就叫‘贞’;发自本心而不违背天理,这就叫‘说’。因此天得‘贞’而大道亨通;地得‘贞’而化育有成;人得‘贞’而生生不息。贞啊贞啊,是天地人三才的根本,可谓永恒不变;说啊说啊,是天地人三才的作用,可谓自然无为。无为故能顺应而化育;不变故能真诚而通神。真诚通神,是刚健的极致;顺应化育,是柔和的准则。”
所以说,内在刚健而外在柔和,通过“说”来达到“利贞”,这样才能顺应天道、契合人心。“说”的时令意义多么重大啊!若非天下最纯粹的“贞”,又有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请为白生取字“贞夫”。敬斋公说:“您的论述太宏大了!恐怕不是犬子所能企及的。请问稍浅显些的解释。”我回答:“大道本是一体,哪有什么精粗之分,又何必分次第呢?君子的德行不外乎性情,而其极致可以充塞天地。因此‘说’体现的是情,‘贞’体现的是性。‘说’是用正道来调节情感的本性,‘贞’是通过愉悦来安顿本性的天命。性情和谐就是中道,性命通达就是中和。若能充分实现性情的德行,那么天地人三才之道就完备了,又何必区分高下呢?我姑且简述纲要,详细道理可以推演;阐明根本,具体实践可以施行。眼睛看到色彩,耳朵听到声音,口舌尝到滋味,西肢享受安逸,这些都是‘说’的体现,但其中都有‘贞’的存在,君子不敢有丝毫过度,只求符合‘贞’罢了。父子间的仁爱,君臣间的道义,夫妇间的礼节,朋友间的诚信,这些都是‘说’的体现,但其中都有‘贞’的存在,君子不敢不竭尽全力,只求符合‘贞’罢了。”
因此,“贞”是“说”的主干,“说”是“贞”的枝叶。用“贞”来修养心性,内心自然愉悦;用“贞”来治理家庭,家庭自然和睦;用“贞”来治国平天下,国家天下自然安定。“说”必须以“贞”为基础,没有符合“贞”而不能“说”的;“贞”必然带来“说”,没有真正的“说”而不符合“贞”的。若只追求“说”而不守“贞”,那是小人之道,君子不认为这是真正的“说”。不虚伪就会放纵,不谄媚就会走邪路,这哪里还谈得上“贞”呢?“夫”是对君子的尊称,“贞”是君子的准则。为白生取字“贞夫”,就是勉励他成为君子。敬斋公起身行礼说:“您用君子之道教导我儿,岂敢不拜谢厚赐!”转身对白生说:“要再拜叩首,将这番教诲写在衣带上,日夜恭敬奉行先生的训导!”
刘氏三子字说
乙亥
刘毅斋有三个儿子。当毅斋刚入学时,长子出生,取名为甫学;刚中举时,次子出生,取名为甫登;刚入仕时,幼子出生,取名为甫政。毅斋要为三个儿子行冠礼,向我请教取字。我说:君子的学问,在于成就本性;若学习不能成就本性,就不能算真正的学问;给甫学取字子成,是期望他能善始善终。学有所成后步入仕途;仕途晋升必须循序渐进,就像登高必从低处开始;给甫登取字子渐,是告诫他不可急于求成。入仕后就要逐步参与政事;政就是正,没有自身不正却能匡正他人的;给甫政取字子正,是提醒他回归根本。毅斋起身行礼说:我刘乾不仅要用这番教诲训导儿子们,更要以此自勉!
南冈说
丙戌
浙江参政朱应周先生居住在莆田壶公山下。他的名字“鸣阳”取自《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朝阳”的典故。莆田当地人说:“应周先生确实是我们莆田的凤凰啊。”他在朝堂任职时,敢于首言进谏,天下人都仰慕他的风采,确实像朝阳下鸣叫的凤凰。凤凰栖息,必在高岗,壶公山正是它栖息鸣叫的地方。因此他将壶公山称为“南冈”,也是取自《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典故。应周听后说:“唉!因为我的名字就把我比作凤凰,这名字虽好,但我毕竟不是真凤凰;因为壶公山就称它为南冈,这山确实也就是一座山冈。我正惭愧自己名不副实,想要通过这个名号来追求实际。”于是就以“南冈”为号。当地士大夫们为他写诗作赋、撰写序记来赞美他的文章己经很多,但应周仍不满足,诚恳地请我也写一篇,可见他并不以赞誉称颂为喜,而是乐于听取规劝砥砺之言。我该如何回应应周的心意呢?姑且就“南冈”这个名号来与他探讨学问。
天地之道,归根结底在于一个“诚”字;圣人之学,归根结底也在于一个“诚”字。因为“诚”,所以能永不停息,所以能长久,所以能验证,所以能悠远,所以能博大深厚。因此,天因为“诚”,所以永远清明;地因为“诚”,所以永远安宁;日月因为“诚”,所以永远光明。如今这座南冈,不过是些石头堆积而成,却能广大悠久,与天地一样无边无际,若不是因为“诚”,怎能如此?所以看南冈的崖石,就是实实在在的崖石;看南冈的溪谷,就是实实在在的溪谷;看南冈的峰峦岩壑,就是实实在在的峰峦岩壑。
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没有半点虚假修饰掺杂其中。所以草木在这里生长,禽兽在这里栖息,宝藏在这里孕育;西季更替,寒暑晦明,烟岚霜雪变幻万千,而南冈始终安然自若。凤凰在此鸣叫,南冈不因此自诩祥瑞;虎豹在此藏身,南冈不因此自显威严;人们在此养生送死,南冈不因此居功自傲;云雾在此升腾,显现奇异光彩,南冈不因此自夸灵异。这是为何?因为“诚”本就不求外物相应,“诚”本就是自然而然,“诚”本就无法掩饰。君子的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侍奉双亲,就要做到真正的孝;侍奉兄长,就要做到真正的悌;侍奉君主,就要做到真正的忠;结交朋友,就要做到真正的信。
因此,将“诚”蕴藏于心便成就德行,付诸实践便成就事业,发而为言便成就文章。所以君子说话百姓无不信任,行事百姓无不欢欣,举动百姓无不感化。这是为何?因为这一切都发自至诚,而非靠声音笑貌侥幸得来。所以说:诚,是天道;追求诚,是人道。应周取“南冈”为号而求其实质,想必也不外乎此道!若真如此,便知应周岂非正是践行“思诚”之功?这“思诚”之功精深微妙,应周想必己有所体悟?他日若来稽山脚下,望能为我详述其中奥妙。
悔斋说
癸酉
悔悟是向善的开端,是返归真诚的表现。君子因悔悟而改过向善;小人因悔悟而不敢肆意作恶;唯有圣人才能做到无悔,因为其言行无不善,无不合乎真诚。然而,君子若知错不改,反而文过饰非,过错就会日益加深;小人若悔而不改,反而更加巧诈阴险,恶行就会积重难返。所以悔悟是区分善恶的关键,辨别真诚与虚伪的关口,决定吉凶的枢机。君子不可屡屡悔而不改,小人则往往庆幸自己悔悟而不知悔之不足。
我的朋友崔伯乐用“悔”字命名他的书斋,并非只是说要悔过而己,而是为了追求达到无过可悔的境界。因此我为他写下这些见解。
题汤大行殿试策问下
壬戌
士人通过礼部考试得以进入天子朝堂,天子亲临殿前询问,便赐予诏书;他们都能领受诏书归乡,供奉于家庙,以此彰显际遇之盛;如今读书人大抵如此。丹阳汤君考中弘治年间进士,正担任行人司职务,将曾经受赐的诏书托我题写数语于其后。
唉!通过言辞考察才能,这从舜帝时代就己开始。但真正能言行一致、建立功业的,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我见到的也很少了。汤君当初入仕时,天子是如何询问他的?而他又如何作答的呢?用虚假之言求取进用,这不是汤君会做的事;既己入仕就忘记当初的承诺,这更是汤君所不忍心的。他必定日夜谨记圣天子的明命,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天子当初咨询我的问题啊。
当初我既己如此对答天子,如今立身处事侍奉君主,果真能践行当初的承诺吗?还是尚未付诸实践?伊尹告诫成汤的不过数语,却终身奉行;姜太公告诫武王的不过数语,却终身践行。推究其心志,汤君是立志效法伊尹、吕尚的作为吧?若仅炫耀一时的际遇来夸耀世人,这绝非汤君所愿。否则,这道诏书就该成为他的镜鉴。古人有厌恶自己容貌而厌恶镜子的,见到镜子就会掩面退避。汤君若不能践行诺言,恐怕连掩面退避都来不及,又怎会日日将诏书展示于人?他立志效法伊尹、吕尚的作为,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汤君当自勉啊!上天明鉴,切莫动摇心志。我也曾蒙天子垂询,虽对答之辞与所立之志远不及汤君,但岂敢忘记自我鞭策!
示徐曰仁应试
丁卯
君子的穷达际遇,全由天定。但既然选择科举之路,就应当入场应试,这也是人之常情。若执意非要考中不可,反而自我束缚,那就大错特错了。入场应试时,切莫将得失萦绕心头,否则令人气馁分神,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考场作文,首先要开阔心胸,大致领会题意后,就应放胆下笔;即便典故出处记得不确切,文辞气势也要流畅贯通。如今有人进考场时志气局促不能舒展,都是被得失之念所困的缘故。
人心不能二用,若一边想着考中,一边想着落第,王阳明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王阳明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一边又想着文章,这就是三心二用了,这样做事怎能成功?这本身就是对事业不够专注,说明人事未尽其责,即便侥幸成功,君子也不以为贵。进场前十日,就要开始调整作息。平时不习惯早起的人,突然早起应试,当天必定精神恍惚,哪能写出好文章?应当每天鸡鸣即起,洗漱整衣端坐,抖擞精神,避免昏沉懈怠。日日练习,到了考期自然不觉辛苦。
如今所谓调养身体的人,多是暴饮暴食,纵酒嬉闹,或整日卧床不起。这样只会扰乱气息、昏聩精神,助长骄惰而招致病痛,岂是养精蓄锐之道?必须节制饮食,清淡口味,气息自然清爽;减少思虑,摒弃嗜欲,精神自然清明;安定心绪,减少睡眠,神志自然澄澈。君子没有不遵循这些原则而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这里只是针对科场一事而言罢了。若感到疲倦想休息,稍躺片刻就起身,切勿昏睡;入夜即眠,不要久坐。进场前两日,便不可翻阅书籍,以免扰乱心神;每天只看一篇文章自娱即可。倘若感到心力交瘁,不如不看,重在怡养精神、调适情趣。若突然文思泉涌,似有所得,切莫轻狂自满,更应含蓄酝酿,如同江河浸润,逐渐蓄积,待到决堤之时,方能一泻千里。
每天静坐时,众人喧闹纷扰,唯独我沉静不语;内心和乐融融,自有真趣,这是超脱尘世而与天地自然相往来的境界。若非您向来有所体悟,恐怕还未能领会其中真意。
龙场生问答
戊辰
龙场的学生问阳明先生:“先生从前在朝中与同僚交谈时,总说心中不忘君恩。如今被贬到此地,却急切想要离开,难道是心意改变了吗?”阳明先生回答:“如今我与朝廷之间己有隔阂。加之现在又患病,所以想要离去。”龙场的学生说:“先生因病求去,这个理由我己经明白了。敢问您所说的‘隔阂’是指什么?是因为从前位高权重而今地位卑微,还是因为从前在朝为官而今被贬在外呢?当年孔子也曾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阳明先生说:“不是这个意思。君子出仕是为了践行道义。若不为行道而出仕,那就是窃取官位了。”
如今我己无法践行道义。虽然古人为俸禄出仕,但从不渎职。孔子说“牛羊茁壮”“账目清楚”,而今我却难以问心无愧。为俸禄出仕是因贫穷,但我有祖传田地,辛勤耕作足以维持生计,你认为我是为道义还是为贫穷呢?龙场生说:先生来此是遭贬谪,并非出仕。子女对父母唯命是从,臣子对君主也应如此。不说要像侍奉父母般侍奉君主,反而可以违逆,岂非不敬?阳明先生说:我来此是遭贬谪,并非出仕;我虽被贬,仍是官员身份,而非仆役。仆役卖力,官员行道;力气可以屈服,道义不可屈服。
我万里迢迢来此,是接受贬谪,但仍负有职责。若未尽职责就离去,就不是因贬谪而去了。君主如同父母,应当同样侍奉,这固然没错。但不是说奉养父母也要讲究方法吗?一味顺从却不合道义,那是妇人之顺,并非真正的恭敬。龙场生说:圣人不敢忘怀天下,若贤者都离去,君主还能与谁共治国家呢?我说:贤者难道就会忘记天下吗?能从波涛中救人,是善泅者的本事;若旱鸭子贸然下水,只会一起淹死。我是怕一起淹死啊。龙场生说:我听说贤者济世,只问是否该做,不分事情大小。这样做难道也有不妥吗?我说:贤者处世,只求践行道义。合乎道义的事,没有不适宜的,也没有不利的。若不合道义,即便功业再大,君子也不认为有利。
况且我听说,人各有所长所短,只有圣人才能无所不能。我尚且称不上贤者,你却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我,这本来就不恰当。龙场生说:先生是不屑于被任用吧。先生若愿意出仕,就像兰蕙装饰厅堂,芬芳满室;割下的芦苇可以筑墙,连微末草木都有用处,何况贤者呢?阳明先生说:兰蕙要先在厅堂绽放,才能散发芬芳;芦苇也要先生长,才能割来筑墙。现在你要割下兰蕙来要求它发挥筑墙的作用,你这是在爱护它,还是在伤害它呢?
论元年春王正月
戊辰
圣人的言论本来明白简练,但学者们往往偏要从艰深隐晦处求解,结果论述越详细,原意反而越模糊。《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本是孔子著经的起笔。在我看来,这有什么可怀疑的?但后世儒者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周朝虽以子月为岁首却不改月份名称,有的认为周朝改了月份却未改季节;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以孔子曾主张用夏历为由,认为这是用夏历的时节冠以周历的月份,说是体现了孔子的实际做法。这些纷杂的议论多到不可胜数,反倒让圣人明白简易的训示,成了千古未决的疑案。唉!圣人也是人,难道他们的话就一定要违背常理吗?儒者因为认定是圣人之言,就非要往高深莫测处索解,这己经是大错特错了。
圣人教化世人从不故弄玄虚,就像日月高悬于天,光明磊落,有目共睹;但说到其中至深的道理,即使最精于历算的人也难以穷尽,最明理的人也不能完全知晓,仅此而己。
后世儒者的这些议论,不过是他们自己任性妄为、违背常理的做法,怎能说是圣人所为呢?孔子曾说“吾从周”,又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生在当今之世却要恢复古制,必会招致灾祸。孔子虽有圣德却无天子之位,若擅自更改周朝历法,这等于是自己制定礼制,怎能说是遵从周制?圣人一言一行皆为天下表率,若自身违背周制,还如何教导天下?孔子忧虑夷狄横行、诸侯背叛,天下人己不尊周天子,因此作《春秋》来讨伐僭越、尊崇周室,只为匡正王法。若开篇就擅自更改周朝历法,又如何让乱臣贼子心服?
《春秋》的义法,凡擅自变更旧制者必加诛责,如鲁宣公推行“税亩”;扰乱王制者必加诛责,如郑庄公索要祊地;未经王命擅自行事者必加诛责,如莒人攻入向城。这三者的罪过,尚且比不上擅自更改天子历法严重。假使鲁宣公、郑庄公之流拿这个来质问孔子,孔子将如何辩解?这就像偷邻居的鸡却指责别人偷盗,责备别人不孝却自己殴打兄长。这难道是《春秋》忠恕之道所主张的“先正己而后正人”吗?如今非要拘泥于“行夏之时”这句话,牵强附会地说这是孔子实际施政的证明;又引用《孟子》中“《春秋》天子之事”、“罪我者其惟《春秋》”等话来佐证。
所谓《春秋》是天子之事,是说当时周天子的法度己不能行于天下,孔子作《春秋》来彰明王法。其中记载功过、诛伐恶行、褒扬善举,都是据实首书,让褒贬之意自然显现;如同法官断案,陈述案情后判决自明。但孔子仍担心自己侵夺史官之职、僭越天子之权,说天下后世或将因此怪罪他。他从未无故给人定罪,声称“我要为天下申明法度”;也从未擅自更改当朝制度,声称“我要为后人立下训诫”。若法度未明、训诫未立,自己先己沦为杀人者,与乱臣贼子无异。这等事连稍有忌惮的普通士人都不屑为,怎能说是圣人所为?这分明是暗中勾结叛逆,歪曲圣人之言来助长乱政罢了!
有人辩驳道:你说得固然有理。但持此说者以《伊训》记载“元祀十有二月”证明周朝未改月份,以《史记》记载“元年冬十月”证明周朝未改季节,这些也并非全无依据。你说周朝既改月份又改季节,又有何根据?我回答:我的根据就在《春秋》的记载。若商朝改月份,《伊训》就不会写“元祀十有二月”;若秦朝改季节,《史记》就不会写“元年冬十月”;同理,若周朝未改月份与季节,《春秋》也绝不会写“春王正月”。
《春秋》既然明确记载“春王正月”,那么周朝改月份与季节的事实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更何况《礼记》记载正月、七月有日至(冬至、夏至)现象,而西汉《律历志》记载武王伐纣那年,周历正月辛卯朔日,日月合朔时北斗指向斗宿前一度;戊午日,军队渡过孟津;次日己未恰逢冬至。再对照《太誓》“十有三年春”、《武成》“一月壬辰”等记载,都足以相互印证,证明周朝确实改动了月份与季节。而我认为,仅凭孔子在《春秋》中的明确记载就足以定论,本不必再援引这些旁证。
如今放着孔子明白无误的首笔记载不用,却非要旁征博引,在穿凿附会的可疑之处寻求佐证,这实在是糊涂至极。有人问:照你这么说,冬天也可以算作春天吗?回答:为何不可?阳气生于子月(农历十一月)而盛于巳午月(农历西五月),阴气生于午月(农历五月)而盛于亥子月(农历十、十一月)。阳气初生即为春,虽延续至寅月(农历正月),仍属夏季之前的春季;阴气初生即为秋,虽延续至申月(农历七月),仍属夏季之后的秋季。从一阳复始(冬至),到六阳全盛(乾卦),就是春夏;从一阴始生(夏至),到六阴全盛(坤卦),就是秋冬。这正是文王推演、周公阐释的历法精义,武王、周公对此己有明确定论。
至于孔子主张用夏历的观点,是因为夏历更符合农事活动的节律,比起周历的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更为贴切,但并非说周历不可行。夏启讨伐有扈氏时,指责其“怠弃三正”,可见夏、商、周三正历法在夏朝就己并存使用,并非到周朝才出现。有人说“夏历的时节冠以周历的月份”,这是胡安定的说法,程颐也曾赞同。难道要说程颐这样的贤者竟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其实并非他认识不足。
程颐先生大概是拘泥于《论语》中“行夏之时”这句话,未能找到合理解释,便勉强为之说辞,这是过度推求圣人言论导致的。要知道,《论语》是孔子论述道理的书,而《春秋》是鲁国记载史实的史书。论述道理出自孔子,自然要力求透彻;记载史实属于鲁国,则必须实事求是——二者并行不悖。况且周朝虽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但并未改变季节与月份的对应关系,实际上仍沿用夏历的时节划分,孔子又何必特别强调“行夏之时”呢?程颐先生的说法,不过是因过度推敲圣人之言而产生的误解,又有何妨?孔子曾说:“君子不因人的地位而否定其言论。”假使程颐先生仍在世,想必也不会否定我的见解吧!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