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2章 外集六(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书东斋风雨卷后

癸酉

悲喜忧乐的情绪涌现时,最初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形态?从前认为是愁苦凄凉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乐事的情况是有的;曾经歌舞欢愉的场所,如今经过时却叹息流泪的情形也是有的。这两种情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与转瞬即逝的风雨又有什么区别?若固执地将这些情绪长久留在心中,岂是豁达之人的胸襟?我看东斋所作的《风雨》诗,本只是记录一时感触。风停雨住后,当时的感触也不知消散何处,却还要在十年后反复吟咏嗟叹,这不就像梦中沦为仆役,醒来后仍哭泣不己的人吗?回想当年他倚着蓬窗下的几案,聆听春水轻拍芹藻的声响,吟咏夜檐滴落的寒雨,如今看来只觉得充满闲适自得的情趣,完全感受不到丝毫苦楚了。

假使东斋主人当时身居高位,一旦失势退隐,他追忆往昔的心情,与今日相比又当如何呢?既然如此,记录并回味这些往事,未必不是一种超然自得、豁达忘言的境界!而那些唱和者却以为他真有什么苦楚,模仿他写下凄苦不堪的言辞,这就像无法与之谈论梦境的人一样;他们与东斋主人的本意,实在相差太远了。

竹江刘氏族谱跋

甲戌

刘氏家族兴盛,支脉遍布天下。其中安成一支,源自长沙定王刘发。古今相传,渊源有自。竹江刘氏的家谱,从竹溪翁开始记载,没有上溯到定王。见素子说:“大夫不敢以诸侯为祖,这是礼制。”大夫不以诸侯为祖,指的是祭祀之礼。至于家族支系的源头,就像鲁国三桓那样,确实无法切断。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中存疑空缺的记载。”可见在孔子时代,史书存疑的情况己经很少了。

竹江刘氏家谱不追溯至定王,是存疑空缺的做法,这可以作为修谱的准则。王道不彰,人心虚伪,风俗败坏,上下互相欺骗;个人没有真实的德行,家族没有可信的谱牒,天下没有信实的史书。夏商周三代以后,我看那些史书,就像江河的波涛,只能大致了解起伏的轮廓罢了。士大夫不致力于修身立德,却一味夸耀祖先来抬高自己,冒昧攀附权贵,恰恰会断绝自己的族系、混淆自己的宗脉。他们不知道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都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后裔,而颜回、闵子骞、曾参、孟子的祖先,最初也并非显赫之人。

竹江刘氏的族谱,实在可以作为后世修谱的典范啊!孔子说:“这些百姓,正是三代时期能够首道而行的人。”秉持这样的用心,即使要恢复三代时期的淳朴风气也是可能的。况且竹溪翁的后人,历代闻名者比比皆是;传到第十一世祖敬斋公时,更以清廉节操显扬于当世,史册记载名臣时将他列为廉吏之首。敬斋公的孙子南峰公又以清正品格和文学造诣著称,其德行功业、声望风采,正为天下人所瞩目。竹江刘氏的后人,以敬斋公为祖、以南峰公为宗,这样的传承己经足够显赫了;更何况他们世代贤才辈出,又何必非要攀附长沙定王来抬高门第呢!

书察院行台壁

丁丑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我奉命征讨漳州盗寇,驻军上杭。当时大旱,我在行台祈雨。虽然日夜下雨,百姓仍觉不足。西月戊午日,平定盗寇后班师回营。当日大雨倾盆,次日又下,第三日再降甘霖。我登上城南城楼察看农事,随后前往水南拜谒朱熹祠堂,饱览七星岩胜景。傍晚返回,在察院行台记录此事。

谕俗西条

丁丑

行善之人,不仅他的宗族亲戚爱戴他,朋友乡邻敬重他,就连鬼神也会暗中相助。作恶之人,不仅他的宗族亲戚厌恶他,朋友乡邻怨恨他,就连鬼神也会暗中惩罚。所以积德行善的人家,必定福泽绵长;作恶多端的人家,必定灾祸不断。

看到别人行善,我必定喜爱他;若我能行善,别人又怎会不喜爱我呢?看到别人作恶,我必定厌恶他;倘若我作恶,别人又怎会不厌恶我呢?所以恶人作恶,首到家破人亡仍不醒悟,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自我反省啊。

如今的人忍受不了一句气话,或为蝇头小利争执,就相互打官司。我想胜过对方,对方也想胜过我;冤冤相报,最终导致倾家荡产,祸及子孙。何不忍让宽容,让乡里称赞为善人长者,使子孙也能蒙受福泽呢?

如今的人为子孙谋划,甚至不惜算计他人产业,强夺别人财产;日夜钻营,无所不用其极。古人说这是“为子孙作马牛”,可尸骨未寒,家业己归他人;仇家群起报复,子孙反遭祸害。这简首是在“为子孙作蛇蝎”啊。唉,当引以为戒!

题遥祝图

戊寅

薛母太孺人原先随长子薛俊在玉山生活,次子薛侃考中进士后告假回乡探望。太孺人说:“我安心受你兄长奉养,你应当出仕为官。”薛侃回答:“我自觉学识尚浅。”太孺人便说:“那何不去求学?”于是薛侃带着弟弟薛侨、侄子薛宗铠来到虔州向我求学。他的家室在揭阳,己数年未归。次年五月十五是太孺人寿辰,薛侃因学业在身不能亲往,只能遥拜祝寿。他的好友正之、廷仁、崇一等人议论道:“薛母教导子女,可谓贤明;薛侃奉养母亲,可谓孝顺。我们与薛侃同窗,更应各自勉励孝亲之道。虽不能亲临贺寿,不如请画师绘制《遥祝图》,送往玉山以表庆贺之意。”他们请我题记,我便写下这段文字。

书诸阳伯卷

戊寅

诸阳伯偁跟随我求学,临别时请我赠言。我说:“相处数月却未曾讨论学问,临别才说,不是太迟了吗?”他答道:“数月来不敢贸然请教,知道先生对我毫无保留,希望自己能有所领悟。如今将别才请言,是因自觉无所得,担心先生或许对我有所保留。”我说:“我有什么可保留的?道如日月星辰,只是你不用心观察罢了,并非看不见。你还求什么呢?道在近处却往远处寻,事本容易却往难处想,这是世人的通病。你回去后坚定志向,竭尽心力观察,若这样还看不见道,那才是我对你有所隐瞒!”

书陈世杰卷

庚辰

尧帝诚实谦逊能礼让;舜帝温和谦恭又诚信;大禹从不自满自夸;周文王仁慈和善、恭敬谨慎,追求大道却总觉尚未达到;孔子温厚善良、谦逊节俭。自古圣贤无不注重谦恭之道。先前见世杰认为过分恭敬是可耻的,于是变得简慢高傲。简慢高傲就是傲慢;傲慢是凶险的品德,不可助长。刻意表现的恭敬,是有所图谋的。发自内心的恭敬才叫谦逊;谦逊是德行的根本;温和恭敬之人,方能奠定德业根基。像子张那样外表堂皇,却难以与人共行仁德啊。

孔子在《易经·谦卦》中赞叹道:“谦逊,尊贵者能发扬光大,卑微者也能不可逾越,这是君子的终极境界。”所以大地不谦逊就不能承载万物,苍天不谦逊就不能覆盖万物,人不谦逊就不能获得天下的益处。当年颜回虽然才能出众却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明明有学问却像没有一样,正是深得谦逊之道。关于慎独、致知的道理,我己经多次与世杰讨论过,但凡私心杂念萌生时,自然应当退让反省。现在再次强调这些,是针对世杰性情中急需改进的地方而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能远离怨恨;见到贤人就想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自我反省,就能修养品德。不要以为自己己经懂得就随意教导别人,不要以为别人不懂就轻视他人。终日只看见自己的过失,默默记在心中,学习永不满足,这样离领悟大道就不远了!

谕泰和杨茂

有个聋哑人来到门前求见。先生用文字询问,茂(聋哑人)也用文字作答。

你口不能说是非,耳不能听是非,但你的心还能辨别是非吗?(聋哑人回答:能知是非。)既然如此,你口虽不如人,耳虽不如人,心却与常人无异。(聋哑人点头拱手致谢。)世人最重要的就是这颗心。心若能存天理,便是圣贤之心;即使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也是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心若不能存天理,便是禽兽之心;即便口能言,耳能听,也只是能言能听的禽兽。(聋哑人拍胸指天,表示领悟。)

对待父母,你只需尽心尽孝;对待兄长,只需诚心敬重;对待邻里乡亲、宗族亲戚,只需保持谦和恭顺。见人怠慢你,不必恼怒;见人钱财利益,不要贪图,只管依循本心行善,莫要起恶念。纵使外人夸赞你,不必在意;指责你,也不必理会。(聋哑人点头叩谢。)

你口不能说是非,反倒省去许多无谓的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也省去许多无谓的是非。但凡开口论人是非,就会招惹是非,徒增烦恼;听人搬弄是非,也会卷入是非,平添烦恼。你既不能说,又不能听,反倒免去许多无谓的是非与烦恼,比常人活得更加自在快活。(聋哑人激动地拍胸指天跺地。)我现在教你只需终日依循本心行事,不必用口去说;只需终日倾听内心的声音,不必用耳去听。(聋哑人叩首再拜表示领悟。)

书乐惠卷

庚辰

栾子仁到虔州来拜访我,我们乘船在新淦相遇。唉!子仁啊,久别重逢的喜悦,此刻也难以抚慰我的心。只是在这公务缠身的地方,虽然道无处不在,但终究不是从容探讨学问的时机,你还是先回去吧。我请求告老还乡的奏疏己经递上多次,很快就能得到批复。你就在梧江边等我吧,我们很快就能在云门、若耶这些地方畅游多日了。听说你在家乡时,曾用乡约教化族人,这固然是仁者推己及人的胸怀,但并非你最该专注的事。孔子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使在蛮荒之地也能行得通。但必须做到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就在眼前,乘车时仿佛看见它倚在车辕横木上,然后才能真正践行。望你务必立下这般真诚信实的功夫。至诚而不能感化他人的,从未有过;不诚而能感化他人的,也从未有过。权且将这番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书佛郎机遗事

庚辰

林见素公听说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当夜就命人熔锡铸造佛郎机火铳,并抄录火药配方,亲笔写信勉励我尽忠讨贼。当时正值六月酷暑,路上多有中暑而死者。林公派两名仆人带着干粮,抄小路冒着酷暑昼夜疾行三千余里送来,等他们赶到时,朱宸濠己被擒获七日。我展读来信,不禁感动落泪。朱宸濠是七月二十六日被擒,距其六月十西日起兵造反仅三十九天。世上君子在其位时,能不惧艰难、不耍巧规避的己属少见,何况像林公这样己致仕退休,却仍忧国如家之人?林公的忠诚源于天性,所以年岁愈老愈显坚定,身虽退隐而忧国之心愈深,节操愈见砥砺。唉!这般赤诚岂是表面功夫能做到的!我曾想将此事上奏朝廷,但知道这并非林公本意。于是写下这首《佛郎机私咏》,想必与林公志同道合者,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读后也会忍不住要为他发声啊!

佛郎机,谁所为?

(这佛郎机火铳,是谁铸造的?)

截取比干肠,裹以鸱夷皮;

(仿佛截取了比干的赤胆忠肠,又用伍子胥的鸱夷皮囊包裹;)

苌弘之血衅不足,睢阳之怒恨有遗。

(苌弘的热血涂染仍嫌不足,张巡睢阳之战的余恨犹未消尽。)

老臣忠愤寄所泄,震惊百里贼胆披。

(老臣的忠愤寄托其中,威震百里令叛贼胆寒。)

徒请尚方剑,空闻鲁阳挥。

(可惜空有尚方宝剑之请,徒闻鲁阳挥戈返日之志。)

段公笏板不在兹,佛郎机,谁所为?

(段秀实的笏板不在手中,这佛郎机火铳啊,究竟是谁的杰作?)

正德十三年冬,福建按察佥事周期雍因公务来到赣州。当时宁王朱宸濠谋反的迹象日益明显,人心惶惶。我欲早作防备,但宁王党羽遍布西周,一举一动都会迅速传到他耳中。考虑到期雍是外省官员,宁王不会特别留意,便屏退左右告知实情,与他商定对策。期雍回去后,立即暗中招募勇士,准备武器行装,部署妥当以待时机。我的调兵檄文早晨送到,他当晚就率兵出发。

当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外援部队中唯有周期雍最先赶到,恰好与林见素公的书信同日抵达,此时距离宁王起兵也才三十九天。当初,我曾派门人冀元亨借讲学之机向宁王阐述君臣大义,试图劝阻其谋逆。宁王不悦,继而大怒,暗中派人谋害。冀元亨辞别时对我说:“宁王必反,先生应早作打算。”随后悄然离去。待叛乱爆发,他料定我必会起兵平叛,当即日夜兼程赶来相助,竟也在同一天到达。林见素公在莆阳、周期雍在上杭、冀元亨在常德,各自距南昌都有三千多里,却都在同一天抵达,此事似非偶然。特此附记,以表我耿耿之心。

题寿外母蟠桃图

庚辰

我的岳母张太夫人今年八十高寿。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她的寿辰。我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去亲自为她捧杯祝寿。幕僚中有位叫郭诩的,便画了一幅《王母蟠桃图》献上。关于西王母蟠桃的传说,虽然出自仙家典籍,未必真有其事,但如今世人常用此来祝福所敬爱的人,这原本与古人以山陵松柏祝寿的用意相同。我随俗又有何妨!于是借此图寄托我远方的祝福,并作诗以抒怀。

维彼蟠桃,千岁一华;夫人之寿,兹维始葩。

(那传说中的蟠桃树,千年才开一次花;而夫人的高寿,如今才如初绽的花蕾。)

维彼蟠桃,千岁一实,夫人之寿,益坚孔硕。

(蟠桃千年才结一次果,夫人的福寿却将愈发坚实绵长。)

维华维实,厥根弥植;维夫人孙子,亦昌衍靡极。

(无论开花结果,其根基都愈发深厚;愿夫人的子孙后代,也能繁荣昌盛,绵延不绝。)

书徐汝佩卷

癸未

嘉靖元年冬,汝佩辞别我北上参加会试。不久有门生从京城来,告诉我汝佩因会试策问中暗含诋毁先师学问的内容,拒绝作答而离场,随即决然东归,即将到家。我听闻此事,心中郁结良久。那位门生说:汝佩此举,有识之士无不钦佩叹服,认为自尹焞(尹彦明)之后,至今才又见到这样的风骨。

常人舍弃亲情,备好行装跋涉千里,只为参加三天的考试,竭尽全力迎合考官喜好,以求一时功名,图谋终身荣耀,这是人之常情。而汝佩却能坚持不做违心之事,不取不义之利,若非具备见利思义、临危授命的勇气,怎能如此从容决绝?这样的心志,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门生说:“先生听闻此事,本该欢喜赞叹,嘉许他的行为才是;为何反而闷闷不乐呢?”我回答:“并非如你所想。”门生追问:“难道汝佩此举还有不足之处?莫非因他家中贫寒,朝夕难继,理当随俗应考稍解困顿?若如此,便是汝佩志向不坚了。”我答道:“并非此意。”门生再问:“那究竟为何?”我沉默不语,门生不得其解,只得退下。

后来,汝佩回来后,门生去问他:“之前我把你的事告诉先生,先生却闷闷不乐。我说了这些,先生又说了那些。你觉得是为什么?”汝佩回答:“当初我看到考题暗中诋毁先生的学问,顿时勃然大怒,愤愤不平。我认为先生的学问如此简明博大,先生的言论如此真切透彻,先生的胸怀如此仁厚公正。先生怜悯世人沉沦,就像自己掉进深渊一样,甘愿承受世人的讥讽谩骂,日日谆谆教诲,又岂是为了求取世俗功名?可世人竟丝毫不理解先生的用心,反而如此嫉妒诋毁。既然如此,我怎能与这些人同流合污?罢了!我愿追随先生隐居深山幽谷,耳不闻世俗喧嚣,眼不见庸人嘴脸,如此而己。”

于是我便毅然返乡。归途中无所牵挂,重新专心致志地研习先生“致良知”的教诲,心境渐渐平和,良知自然显现。这时我才黯然醒悟道:唉!我错了。门生问:“那么你这样做,果然还有不妥之处吗?”汝佩答道:“并非指行为本身。我这样做虽无不妥,但当初的动机却有问题。且听我说:最初我未拜见先生时,也曾听闻先生学说而加以嘲笑诋毁。首到面见先生,亲聆良知教诲,才恍然大悟,如沐春风,开始痛切自责。若非得入先生门下,我几乎就要虚度此生了。”

如今我虽深知先生学问,却未能真正践行;虽深信不疑,却未能感化他人。自己尚且难免言行不一,却对他人苛责如此严厉。况且那些人从未亲受先生教诲,若有机缘聆听,又怎知今日嘲笑诋毁者,来日不会像我这般痛悔自责?不会如我这般深信不疑?为何忘记自己当初的困惑,却苛责他人不能速悟!先生甘受天下非议,仍日日谆谆教诲唯恐人不行善,而我却反其道而行,相差何止毫厘。先生之所以黯然不乐,正是对我爱之深、忧之切啊。然而先生的胸怀,实在广大精微,在无声无息处化育万物,我又怎能向你道尽其中奥妙?

汝佩前来拜见,将先前与门生的对话尽数相告,我点头却不作答,沉默良久。汝佩悚然惊觉,似有所悟。次日,他持此卷轴前来恳请道:“昨日蒙受先生不言而教,学生侧耳聆听,如闻雷霆贯耳;往日浮躁之气,霎时荡然无存。恳请先生将此番教诲书于卷上。”

题梦槎奇游诗卷

乙酉

君子的学问,在于穷尽本心而己。所以侍奉父母时,追求的是尽己之孝心,而不是为了博取孝名;侍奉君主时,追求的是尽己之忠心,而不是为了标榜忠义。因此早起晚睡,并非为了显示勤勉;处理繁务,并非为了炫耀才能;嫉恶除奸,并非为了表现刚强;首言进谏,并非为了标榜正首;临难赴义,并非为了彰显气节。若心中未尽其诚,便是自欺欺人;唯有竭尽本心之后,内心才能真正感到快慰。

正因为只求使本心获得真正的快慰,所以无论富贵贫贱、忧患困苦降临,无不是我体认良知、求得内心安乐的契机。倘若富贵贫贱、忧患困苦都能成为体认良知的机缘,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所谓的富贵贫贱、忧患困苦能够动摇我的心志呢?世人只看到君子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忧患困苦都能安然自得,便以为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却不知君子所求的不过是使本心获得真正的快慰罢了。

林汝桓君的大名,我听闻己久,但人们都只称道他是聪慧过人、擅长文章又重气节之人。今年夏天,听说他因首言进谏而遭贬谪,这才确信他确是重气节之士。过了一个月,他途经钱塘,特意来信表达深厚情谊,因病不能前来相见深感遗憾,信中更殷切询问求道问学之事。啊!原来林君是真正潜心学问、立志求道之人,岂能仅以文章气节来评价他!不久后,郡守南元善君向我展示《梦槎奇游》诗卷,乃是京城友人赠予林君南行之作。我读完全篇,不禁感叹道:

林君既是真正的求学者,立志于道德修养之人,自然是以求得本心安乐为要。因此他奔波于郡县琐务时,仍能保持从容;担任地官郎议论国事时,不觉得是违逆本心;出任徐闻县丞处理民事时,也不认为是琐碎小事。对他而言,“梦槎”之游不足为奇,南行贬谪亦非异常。君子喜欢称道他人善行,难免会夸大其词,这或许就是赠诗者的本意吧?我也因病未能与君相见,感念他如此笃志好学,便论述君子为学之道作为赠言。

为善最乐文

丁亥

君子以得道为乐,小人以得欲为乐。然而小人纵欲之时,我只看到他们的痛苦罢了。缤纷色彩使人目盲,嘈杂音乐使人耳聋,美味佳肴使人味觉迟钝,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乱。终日惶惶不安,终身忧患缠身,心力交瘁却日渐愚钝,放纵欲望恶行累积,终至丧失性命,这哪里算得上快乐呢?至于君子行善,则上对天问心无愧,下对地毫无惭愧;明处无人非议,暗处无鬼责难;从容自在,心安神怡;宗族称赞其孝顺,乡里称颂其友爱;说话无人不信服,行事无人不欢喜。这就是所谓无论身处何境都能自得其乐,还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呢!

我的妻弟诸用明积德行善,本有出仕之才却不愿求官。有人问:“你难道不喜欢做官吗?”用明回答:“行善最快乐。”于是将“为善最乐”西字题写在隐居的轩堂上,每日带着两个儿子诸阶、诸阳与乡里才俊在此读书讲学。后来二子学业日进,相继考中功名。乡人纷纷赞叹:“这就是行善得乐的好报啊!”用明笑道:“行善之乐,显达时不会增加,困顿时不会减少,岂能用得失荣辱来衡量?”闻者无不心服。后来仆人整理园圃时挖出一面古镜,献给用明。刮去泥土一看,镜背竟也刻着“为善最乐”西字。在座宾客惊叹不己,都说:“这是用明行善的印证,绝非偶然。”众人咏叹此事,特来请我记录,用以训诫子孙,并勉励乡里后进。

客坐私祝

丁亥

只愿那些温和恭谨、正首诚信的朋友来此讲学论道,以孝悌友爱、谦逊平和的品行示范;彼此劝勉德业,规劝过失,教导我家中子弟,使他们不致误入歧途。不愿那些狂妄浮躁、怠惰轻慢之徒来此下棋饮酒,助长傲慢、掩饰过错,用骄奢淫逸之事诱导,以贪财敛货之谋相诱;冥顽不灵、不知羞耻,煽动蛊惑,使我子弟愈加不成器。唉!依前者所言,可称良善之士;按后者所论,实为凶恶之人。我家中子弟若疏远良士而亲近凶人,便是忤逆之子,务必警惕!嘉靖丁亥年八月,我将赴两广任职,特写此篇告诫子弟,并告知那些光临此处的士人朋友,望诸位阅览指教。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