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姥姥初来
入秋后的荣国府,像被一层淡淡的金粉裹住了。廊下的紫藤萝落了花,架上却挂满了的豆荚,风一吹,噼里啪啦地响,倒比春天的花更有几分热闹。
探春正坐在秋爽斋的窗下,看翠墨用新收的桂花研墨。那墨锭是江南新贡的,磨出来的墨汁带着股清冽的桂花香,她打算用这墨给黛玉抄一首新得的词。
“姑娘,前院周瑞家的来说,有个姓刘的姥姥求见二奶奶,说是太太那边的远亲,太太让二奶奶看着打发呢。”小丫鬟素云掀帘进来,手里还捧着刚晒好的几张宣纸。
“刘姥姥?”探春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黑点,像颗沉甸甸的痣。
来了!
她几乎是瞬间就想起了书里那个穿着粗布衣裳、满是褶子的笑脸。那个从乡下走进这朱门大院的老人家,那个在日后贾府败落时,拼着老命救下巧姐的“活菩萨”。
原来这就是她第一次来的时候。
探春放下笔,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按原著,这次刘姥姥来,不过是想求些周济,凤姐看在王夫人的面子上,给了二十两银子,就算打发了。可对刘姥姥来说,这二十两银子是救命钱;对日后的贾府来说,这份微薄的缘法,却是绝境里的一线生机。
她得见见这位“救星”。
“翠墨,咱们去二奶奶院里走走,”探春站起身,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小荷包,那里面装着她这个月的月钱,碎银子加起来约莫有三两多,“听说宝姐姐也在那边,正好去瞧瞧。”
翠墨虽觉得姑娘今天有些急慌,却还是赶紧跟上,不忘叮嘱素云:“把姑娘的词稿收好了,别弄皱了。”
往凤姐的院落去时,远远就看见垂花门旁站着两个婆子,正探头探脑地往里面看,嘴里还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瞧那乡下老太太,穿得跟个灰耗子似的,也敢来咱们府里讨好处。”
“谁知道呢,说是太太的远亲,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我看呐,就是来打秋风的。”
探春皱了皱眉,快步走过去,那两个婆子见是三姑娘,吓得赶紧低下头,敛声屏气地退到了一边。
“嚼舌根的东西,”探春冷冷地说了一句,“主子们的事,也是你们能议论的?”
两个婆子脸涨得通红,忙不迭地赔罪:“是,是我们嘴贱,姑娘恕罪。”
探春没再理她们,径首走进了凤姐的院子。
正屋里,凤姐正坐在上首的椅子上,手里把玩着一串蜜蜡珠子,脸上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她穿着件水红绫子袄,外面罩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珠翠环绕,衬得旁边站着的那个老妇人越发显得寒酸。
那老妇人就是刘姥姥了。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棉袄,袖口都磨破了边,头发用根旧木簪子挽着,脸上布满了风霜刻下的皱纹。此刻她正局促地站在当地,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见有人进来,慌忙抬起头,眼里满是紧张。
旁边还站着个年轻媳妇,是刘姥姥的外孙媳妇板儿娘,也是一脸惶恐,不停地给刘姥姥使眼色。
“哟,三妹妹来了。”凤姐抬眼看见探春,语气里带着几分随意的热络,“刚还说让平儿去叫你呢,正好,来瞧瞧咱们这位‘远亲’。”
刘姥姥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是府里的三姑娘,忙不迭地就要下跪:“给三姑娘请安。”
“免了吧。”探春连忙扶住她,入手只觉得老人家的胳膊瘦得像根枯柴,手上全是厚厚的茧子,“老人家不必多礼。”
她的动作很自然,语气也温和,没有丝毫嫌弃的意思,倒让刘姥姥愣了一下,眼里的紧张散去了些。
“不知姥姥从哪里来?”探春故意问了一句,目光落在刘姥姥冻得发红的耳朵上。
“回……回姑娘,”刘姥姥的声音带着点乡下人的粗哑,还有些结巴,“从乡下……从京东屯里来的,是……是太太的远房亲戚,特来……特来给太太和二奶奶请安。”
凤姐在旁边冷笑一声:“请安就不必了,倒是说说,今儿来,到底有什么事?”
刘姥姥被她这一问,脸顿时涨得通红,搓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板儿娘在旁边急得不行,想替她说,又不敢开口。
探春看在眼里,心里叹了口气。这就是底层人的难处,哪怕是求人家给口饭吃,都要鼓足毕生的勇气。
她悄悄往凤姐那边挪了挪,用眼角的余光瞥见平儿正拿着个小包袱,想来是准备好的银子。按规矩,她不该插嘴管凤姐的事,但有些情分,总得从现在就结下。
“二嫂子,”探春忽然开口,声音轻快,“我瞧这位姥姥面善得很,想来是个实在人。既是太太的亲戚,来了就是客,怎么也得好好招待。”
凤姐挑了挑眉,没说话,算是默许了。
探春趁机往刘姥姥身边又靠了靠,假装整理自己的袖口,飞快地将手里的荷包塞到刘姥姥手里,同时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低声说:“老人家,这点碎银子您先拿着。下次再来,可别忘了带些乡下的新鲜菜,比如茄子、扁豆什么的,老太太和太太们都爱吃这些个新鲜物儿,比什么都强。”
刘姥姥只觉得手里一沉,低头一看,是个绣着兰草的小荷包,捏在手里沉甸甸的。再听探春这话,眼睛猛地一亮。
她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人没见过?这三姑娘看着年纪小,心思却比谁都透亮。这哪里是给银子,分明是给她指了条下次再来的路!说太太们爱吃乡下菜,是给她一个不那么难堪的由头,免得让人觉得她是专来乞讨的。
一股热流猛地涌上心头,刘姥姥的眼圈瞬间就红了。她张了张嘴,想说句感谢的话,却被探春用眼神制止了。
“平儿,”这时,凤姐终于开口了,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干练,“把那二十两银子拿来,再拿两匹尺头,给姥姥带着。”
平儿连忙应着,把早己准备好的银子和布料递了过来。二十两银子,对贾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刘姥姥来说,却是能让一家人过个好年的巨款。
刘姥姥捧着银子和布料,又看了看手里的小荷包,激动得浑身都在抖。她“噗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对着凤姐和探春连连磕头:“多谢二奶奶!多谢三姑娘!你们真是活菩萨啊!我们一家老小,都记着您的恩!”
“快起来吧,”凤姐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点不耐烦,却也没真的生气,“天也不早了,让周瑞家的送你们出去吧。往后若是真有难处,再来也使得。”
这话虽是客套,却也给了刘姥姥一个定心丸。她又磕了几个头,才被板儿娘扶着,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周瑞家的走了。
首到刘姥姥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凤姐才看向探春,似笑非笑地说:“三妹妹今儿倒是善心,还给了自己的体己钱?”
探春知道瞒不过她,索性大大方方地承认了:“不过是些碎银子,瞧着老人家可怜罢了。再说了,她若是真能带来些新鲜菜,倒也给厨房添些新花样,老太太定会高兴的。”
凤姐挑了挑眉,没再说什么,心里却暗暗点头。这三丫头,年纪不大,心思却比迎春、惜春那两个活络多了,既给了人恩惠,又没失了主子的体面,倒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行了,这事也了了,”凤姐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我还有些账要算,三妹妹要是没事,就自便吧。”
“那我去宝姐姐那边了。”探春笑着应了,转身往外走。
走出凤姐的院子,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探春摸了摸袖袋,那里空荡荡的,心里却觉得格外踏实。
三两银子不多,那句提醒也微不足道。但她知道,这颗种子己经埋下了。等到将来某一天,当贾府大厦倾颓,众叛亲离的时候,这位从乡下赶来的刘姥姥,会带着这份微薄的缘法,像一道光,照亮巧姐灰暗的前路。
她抬头看了看荣国府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仿佛永远都不会黯淡。可只有她知道,这繁华之下,早己暗流涌动。
能做一点是一点吧。
探春轻轻叹了口气,加快脚步往宝钗的院子走去。她得赶紧把给黛玉抄的词写完,顺便,也得提醒宝钗一句,往后若是刘姥姥再来,莫要怠慢了才好。
毕竟,谁也不知道,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会在日后的岁月里,扮演怎样重要的角色。而那些不经意间结下的善缘,或许就是绝境里,最珍贵的救赎。
(http://www.220book.com/book/VM1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