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 砖厂旧案的“人情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章节无错乱精修!
 

柳林村王秀英的案卷,比赵德贵的更厚,也更压抑。卷宗里除了冰冷的法律文书和调查笔录,还有几张褪色的照片——一个年轻小伙子憨厚的笑容定格在泛黄的相纸上。这就是王秀英的儿子李强,2005年在白云镇红旗砖厂打工时,死于一场离奇的机械事故。

事故调查报告认定李强“违规操作,负主要责任”。砖厂老板马红旗(当时还是个体户)基于人道主义,支付了3万元丧葬费后,便不再理会。王秀英坚称儿子是被机器故障害死的,厂方推卸责任,赔偿太少。她抱着儿子的遗像,从镇到县再到市,上访了整整十七年。她大字不识几个,却能把儿子的死因和赔偿诉求颠来倒去说上无数遍,眼神里是刻骨的悲痛和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卷宗里记录着她多次在政府门口哭晕、抱着干部腿不放的“过激行为”,也被贴上了“缠访闹访”的标签。

陈十一没有先看案卷,而是首接去了柳林村。几经周折,在村西头一间低矮、昏暗的瓦房里,他见到了王秀英。老人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满头白发,瘦骨嶙峋,浑浊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像两口枯井。她怀里紧紧抱着的,正是卷宗里那张遗像的相框,照片上的李强,笑容依旧年轻。

“大娘,我是镇上新来的陈十一,来看看您。”陈十一放轻脚步,声音柔和。

王秀英猛地抬起头,枯井般的眼睛里瞬间爆发出惊人的锐利和警惕,像护崽的母狼。她下意识地把遗像抱得更紧,身体微微发抖,喉咙里发出嗬嗬的、不成调的嘶鸣,仿佛下一秒就要扑上来撕咬。

“滚!你们这些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都是骗子!害死我儿子……还想来骗我……”她声音嘶哑破碎,充满了绝望的恨意。

陈十一没有后退,也没有解释。他静静地站在门口,目光落在她怀中的遗像上,轻声说:“大娘,这是您儿子吧?看着是个精神小伙儿,真可惜了。”

这句话,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王秀英用恨意筑起的坚硬外壳。她愣了一下,低头看着儿子的照片,眼泪毫无征兆地汹涌而出。十七年的委屈、痛苦、绝望,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垮了她的堤防。她不再嘶吼,而是抱着遗像,佝偻着身体,发出压抑到极致的、令人心碎的呜咽。

陈十一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地拉过一张小凳子,坐在离她不远处,安静地等待着。时间在压抑的哭泣中缓缓流逝。不知过了多久,王秀英的哭声渐渐变成了抽噎。她抬起泪眼婆娑的脸,看向陈十一,眼神里的恨意淡了,只剩下无边的悲伤和疲惫。

“我……我苦命的强子啊……”她终于开始断断续续地诉说,不再是上访时那种条理清晰的控诉,而是一个母亲最本能的哀伤,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最新章节随便看!“他听话……肯干……就想多挣点钱……给我盖间新房子……那天……那天早上还好好的……怎么就……” 她说不下去了,只是死死抱着遗像,眼泪无声地流淌。

陈十一听着,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他明白了,支撑王秀英十七年上访的,除了对“公平”的执念,更深的是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和那份永远无法弥补的丧子之痛。那份官方报告认定的“责任”,对她而言,是压在心头、让她无法释怀的巨石,更是对她儿子“好孩子”形象的彻底否定!她要的,或许不仅是钱,更是对她儿子“不是坏孩子”的一种证明,是对她这份巨大痛苦的一份体谅和慰藉。

“大娘,”陈十一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同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上没有比这更痛的事了。我听着都难受。您拉扯大儿子不容易,强子这么年轻就走了,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王秀英的眼泪流得更凶了,身体微微颤抖。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当时的调查可能确实有它的依据。”陈十一话锋一转,语气带着理解和引导,“但强子走了,留下您一个人受苦,这是事实。厂里当年只给了丧葬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您看这样行不行?我试着去找找当年的砖厂老板马红旗,不是去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跟他谈谈,您这些年一个人,生活确实困难,能不能请他看在强子曾经给他干过活的份上,再给您一些生活上的帮助?算是对您的一点心意?这跟事故责任没关系,纯粹是出于人道关怀。您觉得呢?”

陈十一再次运用了“超越是非,寻求共情”的策略。他避开了纠缠不清的“责任认定”死结,将问题引向了一个更柔软、也更具操作性的方向——人道关怀和困难帮扶。这既给了马红旗一个台阶下(不必承认责任),也给了王秀英一个体面的、能感受到“被关心”的补偿方式。

王秀英愣住了。十七年来,所有找她谈的人,要么是冷冰冰地复述调查结论让她“息诉罢访”,要么就是劝她“接受现实”。从来没有人像陈十一这样,承认她的痛苦,理解她作为母亲的感受,并试图用一种不否定她儿子、也不强迫她认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她看着陈十一真诚的眼睛,抱着遗像的手慢慢松了一些,嘴唇哆嗦着,最终,只是极其轻微地点了一下头,发出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嗯”。

这微小的点头,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陈十一知道,最难的一关己经过去。他离开柳林村时,心情格外沉重。笔记本上,关于王秀英案子的记录旁边,他写下了:“核心痛点:丧子之痛无法释怀 + 儿子‘污名’难接受。解决方向:人道关怀 + 困难帮扶(非赔偿性质)。关键人物:马红旗(需沟通策略)。” 这起尘封十七年的悲剧,需要用超越法律的“人情味”来慢慢抚平。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