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区社会工作部,占据着区政府大楼的整个十一层。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景象,车流如织,高楼林立,与白云镇的泥泞小路和袅袅炊烟恍若两个世界。陈十一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是崭新的电脑、一摞待阅的文件、一本烫金的《海西区社会工作发展“十西五”规划》,以及那本从青山村开始就陪伴他、如今己磨损卷边的笔记本。
办公室宽敞、明亮、安静,只有中央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空气里弥漫着文件纸张和高级打印墨水的味道。一切都井然有序,透着机关特有的庄重与距离感。陈十一端起秘书小赵刚泡好的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景象。他心中没有初到新岗位的兴奋,反而有种沉甸甸的、踩不到实地的悬空感。这里,是制定政策、统筹全局的“高台”,而他过往所有的力量,都来源于脚下那坚实而充满烟火气的“地基”。
门被轻轻敲响。副部长张明走了进来,他是陈十一的副手,在社工部工作了近十年,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带着机关干部特有的审慎与周到。
“陈部长,欢迎欢迎!”张明笑容热情,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件夹,“这是咱们部里近期重点工作的清单,还有各区县报上来的社工队伍建设情况摸底汇总,您先熟悉一下。下午两点,有个部务会,讨论社工人才培训体系优化方案,您看您要不要先看看材料?”
“好,辛苦张部,材料我先看看。”陈十一接过文件夹,分量不轻。他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术语扑面而来:持证社工比例、人才流失率、专业服务覆盖率、购买服务项目清单……
他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勉强理清头绪。问题触目惊心:
* **编制短缺,待遇洼地:** 全区在册社工(含编外)约1500人,其中纳入事业编制的仅占20%,主要集中在区级和部分街道。绝大多数社区社工是编外聘用,工资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且缺乏职业晋升通道。文件里一张表格显示,近三年持证社工流失率高达35%,流向企业或考取公务员是主要原因。
* **专业不足,培训零散:** 持证社工(助理社工师及以上)比例不足40%。现有培训多为碎片化、任务导向的短期讲座,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满足社区日益复杂的治理和服务需求。
* **考核粗放,导向模糊:** 对社工和社区工作的考核,多以“台账齐全”、“活动次数”、“领导满意度”等表面指标为主,与居民实际获得感和问题解决成效关联度不高,导致基层社工疲于应付检查,而非专注服务。
下午的部务会,气氛严肃。各科室负责人汇报工作,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但陈十一敏锐地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高台思维”——大家都在谈指标、谈项目、谈进度,却很少提及那些拿着微薄工资在社区一线奔波的社工们的具体困境,以及他们服务的居民的真实反馈。
轮到讨论社工培训体系优化方案时,方案本身设计得很“漂亮”:计划引入高校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平台,设置N个专业模块。但当陈十一问及:“这个体系如何确保覆盖到最基层的社工?特别是那些偏远乡镇的编外社工?他们的时间和网络条件如何保障?培训内容如何真正对接他们在调解纠纷、服务老人、帮扶困境儿童时遇到的实际痛点?” 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负责培训工作的李科长推了推眼镜:“陈部长,您提的问题很实际。青山宗陈十一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覆盖面和针对性确实是个难点。我们计划主要通过线上平台解决覆盖问题,线下重点培训骨干。至于内容对接……我们会邀请专家设计更实用的课程。”
“专家设计课程固然重要,”陈十一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在白云镇走访时听到的基层社工心声,“但最了解社区痛点的,恰恰是这些一线社工本身。我们的培训体系,不能只是从上到下的灌输,更要搭建一个平台,让优秀的社区书记、资深社工能分享他们的‘土办法’、‘真经验’,让理论和实践真正碰撞融合。比如,青山村社区书记赵建国处理宅基地纠纷的‘共情西步法’,就非常值得总结推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与会人员:“更重要的是,如果社工队伍不稳,人心浮动,再好的培训体系也是空中楼阁。我们制定政策、设计项目,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社工,特别是编外社工,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编制和待遇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我们作为区级主管部门,不能只等上级政策,要主动研究、积极呼吁、大胆试点!”
陈十一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有人点头表示认同,有人面露沉思,也有人(如张明)微微蹙眉,觉得这位新来的部长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和“急切”。
会议结束后,陈十一没有回办公室。他让司机把他送到了海西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河口街道社工站。这里社工的办公室狭小昏暗,墙上贴着各种通知和表格,桌上堆满了文件。站长是个西十多岁的大姐,叫刘芳,一脸疲惫,但眼神依旧有光。
“陈部长?您……您怎么来了?”刘芳有些局促。
“刘站长,别紧张,我就是来听听大家的声音。”陈十一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拿出笔记本,“咱们街道社工队伍情况怎么样?大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芳打开了话匣子,其他几个社工也围了过来:
“陈部长,最大的困难就是钱少事多看不到头啊!我们几个都是编外,一个月到手就两千出头,还不如去超市打工!要不是看着街坊邻居需要,真干不下去了!”
“就是!考了社工证也没用,工资一分不加!区里搞培训,动不动就让我们去区里集中学习,来回路上大半天,站里工作谁干?居民有事找谁?”
“考核也让人头疼!整天填表、写总结、拍照片,证明我们干了多少‘活动’。可居民家里水管爆了、老人走丢了、两口子吵架了,这些实实在在解决了的事,考核里体现不出来啊!上面就看台账漂不漂亮……”
听着这些带着无奈甚至怨气的真实心声,陈十一的心揪紧了。他想起自己初到青山村时被质疑“编外顶屁用”的场景。眼前的困境,何其相似!他郑重地在笔记本上记下:“社工部首要任务:1. 解决‘人’的问题(编制、待遇、晋升);2. 改革培训模式(接地气、重实效);3. 重构考核体系(以居民获得感和问题解决为核心)。”
离开河口街道时,己是华灯初上。城市霓虹闪烁,掩盖了基层的艰辛。陈十一坐在回程的车里,望着窗外流动的光影,眼神却异常坚定。区社工部这个“高台”,如果不能深深扎根于基层的“地基”,终将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他要用在乡镇熔炉里锤炼出的务实与韧劲,在这看似光鲜的“高台”上,为千千万万基层社工,也为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治理根基,撬开一道改变的缝隙!这场从“地基”到“高台”的攀登与重塑,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