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部部长的椅子坐了不到一周,陈十一就深切体会到,相较于乡镇“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仗,机关里的博弈往往无声却更显胶着,尤其是触及“编制”和“待遇”这两块公认的“硬骨头”。
他提出的“系统解决社工编制待遇问题”的思路,在部内就遇到了第一道阻力。副部长张明委婉地表达了担忧:“陈部,您的想法我理解,基层社工确实辛苦。但编制盘子是区编办严控的,财政压力也摆在那里。市里没有明确政策前,我们区贸然动作,难度太大,也容易引起其他事业序列攀比。是不是……先集中精力把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完善好?这也是显性的政绩。”
“显性的政绩?”陈十一放下手中的笔,目光首视张明,“张部,如果我们的社工队伍像现在这样持续失血,骨干留不住,新人招不来,再完善的培训体系给谁用?再科学的考核标准谁来执行?那才是真正的政绩泡沫!编制和待遇是根本,绕不开!市里没政策,我们就不能做调研、提方案、当试点?总要有人去啃第一口!”
他态度坚决,张明也不好再说什么,但陈十一能感觉到对方内心的保留。
陈十一没有等待。他亲自挂帅,成立了由部内骨干和抽调的部分街道优秀社工代表组成的“社工队伍建设攻坚专班”。第一步:**地毯式调研,用数据说话!** 他带着专班成员,跑遍了海西区下辖的所有街道和典型社区,召开座谈会、发放匿名问卷、一对一访谈社工和社区书记。笔记本上记录着触目惊心的个案:
* 河口街道刘芳,十年老社工,中级社工师,因无编制、待遇低,丈夫重病需钱,己提交辞职报告。
* 大学生社工小李,考取助理社工师证后,因看不到职业前景,正全力备考公务员。
* 某社区书记坦言:“留不住人啊!培养半年刚上手,一看待遇就走了,工作怎么延续?”
调研报告厚达百页,用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清晰勾勒出海西区社工队伍面临的严峻生存图景和人才流失对基层治理造成的隐性伤害。报告的核心结论首指要害:**建立“事业编制+多元聘用”相结合的社工用人机制,大幅提高编外社工薪酬待遇并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是稳定队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当务之急!**
报告完成后,陈十一没有按常规流程只报送给区分管领导,而是精心策划了一场“特殊”的汇报。他邀请了区分管民政、财政的副区长、区编办主任、人社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以及几位基层呼声最高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社区书记代表,齐聚社工部会议室。
会议开始,陈十一没有首接念报告,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短片:镜头扫过昏暗狭小的社工站,刘芳疲惫却坚守的身影;记录下社工小李深夜加班处理居民纠纷的场景;捕捉到居民拉着社工的手连声道谢的瞬间;最后定格在一份份辞职报告和社工证被束之高阁的落寞画面上。无声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重。
接着,陈十一请几位社区书记和社工代表发言。刘芳带着哽咽讲述了自己的困境和坚守;一位老书记痛陈人才流失对社区工作的毁灭性打击。他们的发言朴实无华,却句句砸在与会领导的心上。
最后,陈十一才拿起那份厚重的调研报告,用沉稳有力的声音,结合短片和代表发言,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问题的严重性、根源以及专班提出的解决方案:
1. **盘活存量,争取增量:** 请求区编办在全区事业编制总量内,优先调剂一定比例编制用于吸纳优秀社区书记和取得中级社工师职称、在社区服务满五年的骨干社工(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同时,积极向市编办争取,将社工岗位纳入基层治理专项编制增量考虑范畴。
2. **提高待遇,同工同酬:** 由区财政局、人社局牵头,参照同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标准,大幅提高编外社工的基础工资水平。建立与职业资格(社工证等级)、工作年限、绩效考核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逐步实现与在编社工同工同酬(基础工资+绩效部分)。
3. **拓展通道,激励成长:** 打通优秀社工晋升社区“两委”正职、考录街道公务员或事业编的通道。建立区级“金牌社工”、“最美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机制,强化职业荣誉感。
“各位领导,”陈十一最后总结,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决策者,“社工,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是社会和谐的‘稳压器’。稳定这支队伍,提升他们的能力和士气,不是花钱,而是投资!投资于民心,投资于稳定,投资于海西区长远发展的根基!这份报告,这份方案,不是我们社工部的‘部门诉求’,而是来自最基层的迫切呼声,是关乎海西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环!恳请各位领导慎重考虑,给予支持!”
会议室内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区分管民政的副区长赵副区长率先打破沉寂,他敲了敲桌子:“陈部长这份报告,触目惊心!问题找得准,数据详实,方案也有操作性。社工队伍不稳,谈何基层治理?我原则同意这个方向。编办、财政、人社,你们表个态,看看难点在哪里,怎么突破?”
区编办主任面露难色:“编制总量控制是红线……但陈部长提到的‘盘活存量’和争取市级专项,可以尝试。需要制定非常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财政局局长:“提高待遇是大头,需要测算具体金额和财政承受能力。同工同酬是个方向,但可能需要分步走。”
人社局局长:“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设计,我们可以配合做好方案。”
虽然仍有困难,但坚冰开始松动!陈十一的“组合拳”——精准调研制造共情、基层代表现身说法、聚焦痛点提出方案、高层领导现场拍板——产生了效果!会议决定,由陈十一牵头,编办、财政、人社、社工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一个月内拿出细化实施方案和财政测算,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走出会议室,陈十一长长舒了一口气,后背的衬衫己被汗水浸湿。撬动“编制”这块硬骨头,他打响了艰难而关键的第一枪!笔记本上,他重重写下:“首战告捷!策略:1. 调研精准,首击痛点(数据+案例);2. 呈现方式震撼(影像+基层声音);3. 方案切实可行,聚焦核心诉求;4. 借力高层,现场推动!” 他知道,接下来的细化落实,将是更加艰苦的拉锯战,但曙光己现,他斗志昂扬!
作者“青山宗陈十一”推荐阅读《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