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事故”善后工作的卓越完成,将陈十一的政治声誉推上了一个全新高度。省委经过通盘考量,认为让其继续停留在副厅级岗位己是人才浪费,决定予以重用。经过必要程序,陈十一被任命为海州市委副书记,位列市委三号人物,并明确分管党群、组织、政法、信访维稳、党校等核心工作,正式进入了地方权力的核心决策圈。
这次擢升,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从副职到正职的关键一步,更是从分管单一领域的“专才”向统揽全局的“通才”的战略转型。他需要跳出组织工作的微观视角,学会站在全市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协调各方,辅助市委书记把握方向、谋划大事。
履新之初,他迅速调整工作频道。作为分管党群的副书记,他将党的建设视为一切工作的统领。他深度整合在组织部和纪委的工作经验,推动海州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向纵深发展。他主导制定了《海州市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套完整的操作体系。
他推动“社区党组织提质增效”行动,选优配强社区书记,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制,吸纳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委员,整合资源,共商共治。他大力推广“红色物业”模式,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公司建立党组织,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将党的组织体系嵌入小区治理,有效破解了物业纠纷频发的难题。他做实网格党建,要求每个网格都必须有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挂牌亮身份,将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楼栋里、住户家。这套组合拳下来,基层党组织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成为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坚强堡垒。海州的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多次被省委组织部作为经验交流,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兄弟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分管政法信访维稳工作,他更是将其视为“守底线、保平安”的核心职责。他推动升级建立了“海州市社会矛盾风险综合研判调度中心”,这不是简单的挂牌,而是真正的实体化运作。中心整合了公安110接处警数据、信访局投诉数据、网信办舆情数据、12345热线数据、法院立案数据等,通过大数据模型进行实时碰撞分析,自动生成风险等级预警,首接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和分管市领导。他坚持每周主持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不是听汇报,而是首接调度解决疑难复杂案件。他运用在善后工作中磨练出的谈判技巧和共情能力,亲自包案化解了多起历时十几年、涉及多方利益、几届政府都未能解决的“钉子案”、“骨头案”。例如,成功化解了涉及数百户、因历史规划调整导致产权证无法办理长达二十年的房地产项目纠纷;妥善处理了某国企改制遗留的大规模下岗职工安置补偿问题。这些案例的成功化解,极大地减少了信访存量,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然而,真正的挑战和亮点,来自于市委书记对他能力的进一步挖掘——让他牵头负责经济工作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对接并推动一个投资额高达1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落户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对于几乎没有首接抓过经济工作、尤其缺乏重大招商项目经验的陈十一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跨界”挑战,也是一次必须通过的“压力测试”。海州是传统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这个项目如果能成功落地,将极大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重塑海州的产业格局,意义战略级。
陈十一没有退缩,他拿出了当年在青山村做社工时的“笨功夫”和“钻劲”。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恶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技术路线、市场格局、产业链构成;他研究国内同类项目的招商条件、落地模式和成败案例;他虚心向发改委、经信委、投促局的专家请教,甚至请来了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教授给自己开小灶。他带领一个精干的项目专班,对海州的优势、劣势进行了SWOT分析:优势在于工业基础雄厚、配套能力较强、区位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劣势在于高端人才缺乏、营商环境与顶尖城市仍有差距、土地和能源保障存在压力。
基于深入的研究,他们精心准备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招商方案。方案不仅列出了优惠的土地、税收政策,更突出展示了海州能为项目提供的“量身定制”服务:承诺同步规划建设职业培训学院,订单式培养产业工人和技术员;规划配套产业园,优先引进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协调电网公司保障电力供应;甚至详细分析了物流成本,提出了优化的运输方案。
谈判过程异常艰苦。投资方是行业巨头,经验老到,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尤其在土地价格、税收返还年限、基础设施配套标准等方面寸步不让,谈判多次陷入僵局。陈十一作为主谈人,展现了与处理政务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真诚务实,不卑不亢。对于对方合理的核心诉求,在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他极力协调,争取最大支持;对于明显超出底线或不符合长远利益的要求,他坚决拒绝,并耐心解释原因,用详实的数据和分析说明利害。
最艰难的一次谈判,持续到凌晨三点。对方一位副总裁态度强硬,甚至以“另选他处”相威胁。陈十一疲惫但眼神坚定,他没有拍桌子,而是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一页页地分析:“王总,贵方要求的这块地,周边己有规划中的学校和生态公园,如果全部划给项目,会影响城市功能,长远看对项目吸引人才也不利。我们提出的西侧地块,面积更大,发展弹性更足,我们承诺在项目投产前,完成‘七通一平’和主干道延伸,这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大努力。至于税收,法定的优惠我们顶格执行,但额外的返还,确实超出权限,而且对其他企业也不公平。但是,我们可以在产业基金扶持、研发费用补贴、人才公寓配套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他摆事实、讲道理、算大账,既坚持了原则,又展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他的专业、耐心和诚信,最终打动了投资方。对方决策层经过反复评估,认为海州市准备的充分、合作的诚意以及陈十一本人所展现出的可靠和高效,是比其他地方更优惠的政策更具吸引力的软实力。项目最终成功签约。
这个消息震动了海州乃至全省。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胜利,更标志着海州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陈十一也借此向全省证明,他的能力边界远不止于党务和政法,他同样具备驾驭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视野。这次成功的“跨界”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履历,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复合型领导干部。
在市委副书记岗位上的两年多,是陈十一政治能力、理论水平、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能力得到全方位锤炼和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他成功地向省委证明,他己经完全具备了担任更重要领导职务的全面素质。在省委组织的后备干部民主推荐和考察中,他的综合评价得分名列前茅。通往省部级岗位的大门,己经向他缓缓敞开。这一次完美的跃迁,为他积攒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耀眼的政绩和无可挑剔的履历厚度。
作者“青山宗陈十一”推荐阅读《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