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像一张无形的网,密密匝匝地罩住了青山村。午后,阳光白得晃眼,连空气都仿佛被晒得扭曲,一丝风也没有。村口那棵不知活了多少年的老槐树,虬枝盘结,撑开一片难得的浓荫。树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此刻却成了村里十几个半大孩子的“避暑胜地”。他们或坐或趴,无精打采地翻着卷了边的暑假作业本,更多的则是百无聊赖地用树枝拨弄着地上的蚂蚁,小脸上写满了燥热和无所事事的茫然。
陈十一推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旧自行车走近时,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车后座上用绳子捆着一个鼓鼓囊囊、洗得发白的帆布大包。他额头上全是汗,背心也湿透了紧贴着后背。
“小陈老师!”眼尖的孩子喊了一声,懒洋洋的氛围被打破了一瞬,孩子们抬起头,眼睛里有了点亮光,但很快又被暑气蒸蔫了。
“什么老师,叫小陈哥!”陈十一笑着停好车,抹了把汗,解开那个沉重的帆布包,“热坏了吧?来,看小陈哥给你们带了什么好东西!”
帆布包打开,里面不是什么昂贵的玩具零食,而是一本本簇新的图书——色彩鲜艳的绘本、充满奇趣的科普读物、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还有几盒水彩笔和一大叠白纸。这些都是他连续跑了三天镇上的文化站和图书馆,软磨硬泡,靠着“关爱留守儿童”和“丰富暑期生活”的理由,磨破嘴皮子才申请下来的“宝贝”。
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眼睛亮晶晶的,小手好奇地翻动着那些崭新的书页,发出惊喜的低呼。空气里的燥热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色彩和新鲜感冲淡了些许。
“哇!恐龙!好大的牙齿!”
“这个画画的真好看!”
“小陈哥,这本故事书讲什么的呀?”
陈十一看着孩子们脸上久违的兴奋,心里也热乎乎的。他拿起一本《森林报》,清了清嗓子:“今天咱们不上课,也不写作业!小陈哥给你们讲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夏天森林里的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声音清脆响亮,连树上的蝉鸣都仿佛被压下去了一瞬。
陈十一靠着粗糙的树干坐下,孩子们呼啦一下围坐在他身边,仰着小脸,眼神充满了期待。他翻开书,开始用生动的语调朗读起来,模仿着鸟儿的鸣叫、野兽的低吼,把书中描述的夏日森林的生机与神秘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睛一眨不眨,连最调皮的小石头也忘记了去戳地上的蚂蚁洞。树影婆娑,蝉鸣似乎成了天然的背景音,老槐树下这片小小的空间,竟有了一丝宁静的书香。
故事讲完,孩子们意犹未尽。陈十一又拿出水彩笔和白纸:“来,把你们刚刚听到的森林,或者你们想到的夏天,画出来!”
孩子们欢呼一声,立刻散开,趴在地上,握着画笔,在纸上尽情涂抹起来。有的画了张牙舞爪的绿色恐龙,有的画了挂满果子的树,还有的画了在河里游泳的小人儿……笔触稚嫩,色彩大胆,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陈十一蹲在孩子中间,不时指点一下色彩搭配,或者鼓励某个画得特别投入的孩子。
“小陈哥!你看我画的!这是故事里会说话的大熊!”一个扎着羊角辫、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张小妹,兴奋地把自己的画举到陈十一面前。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 画上是一只憨态可掬的棕色大熊,背景是涂得满满当当的绿色森林。
“真棒!小妹画得太好了!”陈十一由衷地夸奖,揉了揉她的头发。张小妹的父亲去年在矿上出了事,母亲在外省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性格内向敏感。此刻她脸上绽放的笑容,像山间骤然开放的野花,明亮而珍贵。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花衬衫、摇着蒲扇的中年妇女李婶走了过来,她是来接孙子小胖的。看到孙子正趴在地上,一脸认真地画着一只色彩斑斓的大公鸡,衣服上蹭了点颜料也毫不在意,她有些惊讶:“哎哟,这小子在家让他写作业跟要他命似的,这画得还挺起劲!”
陈十一笑着站起身:“李婶,让孩子放松放松,玩也是学嘛。您看,他画得多有想象力!”
李婶看了看孙子专注的小脸,又看看周围沉浸在绘画中的孩子们,再看看树下堆着的那些书,脸上露出了笑容:“小陈,你这弄得不赖啊!这帮皮猴子,总算有个正经地方待了,省得满村疯跑闯祸!”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听说……你还帮赵大奎和钱老抠那两家子说和了?了不起啊!那俩老倔头,多少年没人说得动了!”
陈十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赵站长他们以前打的基础好,我就是跑跑腿。”
李婶摆摆手,语气真诚:“别谦虚!你这编外的小陈,比有些坐办公室的顶用!对了,我家那口子前几天还说,后山那片荒地,要是能拾掇出来种点果树啥的就好了,就是不懂政策……你看……”
“种果树?”陈十一眼睛一亮,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李婶,这是好事啊!您具体说说位置?大概多大面积?我记下来,回头去镇上的农技站问问,看有没有扶持政策或者技术指导!”他翻开本子,找到空白页,准备记录。
李婶见陈十一这么上心,脸上的笑容更盛了,热情地拉着他说起那块地的位置和自己的想法。周围的村民也渐渐被吸引过来,看着老槐树下这难得一见的景象:孩子们安静地画画看书,大人围着那个新来的小社工,说着村里的事。有人问起自家老人办高龄补贴的手续,有人咨询孩子在外地上学转回来的流程……陈十一被围在中间,一边耐心解答,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张小妹奶奶咨询高龄补贴进度”、“王叔咨询转学政策”、“后山荒地(李婶家附近)有意向开发种植—待询农技站政策”……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不断流下,背后的衣服湿透又晒干,留下白色的盐渍。他嗓子有些发干,但精神却异常振奋。阳光透过老槐树茂密的枝叶,在他身上和笔记本上投下细碎跳跃的光斑。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不再是单纯的备忘录,更像一个正在被填满的希望容器,承载着青山村点点滴滴的需求与期待。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孩子们专注的小脸,扫过村民们信任的目光,最后落在远处起伏的、郁郁葱葱的青山上。一种沉甸甸的、无比踏实的归属感,如同老槐树的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他曾经只想着离开的土地。社工的身份,编外的标签,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模糊而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被需要着,也能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这老槐树下的“课堂”,没有讲台,没有教案,却成了他融入青山村、理解“服务”二字真谛的最生动一课。他合上笔记本,封面那行“为人民服务”的红字,在斑驳的树影下,仿佛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