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春被雷霆带走立案审查,在华东省乃至全国政坛引发了持续而强烈的震动。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随之土崩瓦解,一大批与之有牵连的官员相继被查处、调整,华东省的权力格局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重塑。
在这场席卷全省的反腐风暴中,陈十一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精准的打击手段,赢得了中央和省委的高度信任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由衷敬佩。虽然他的职务级别仍是正厅级的省纪委副书记,但其实际影响力、威望和所承担的责任,己然超越了普通的常委部门负责人,成为华东省政治生态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之一,堪称“骤登巅峰”。
然而,身处风暴眼中心,手握重权,陈十一却没有丝毫的志得意满和松懈。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打掉一个赵立春,并不意味着反腐败斗争的大功告成,反而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赵立春案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一系列深层次的制度漏洞和政治生态问题。如何巩固成果,如何防止“前腐后继”,如何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摆在他面前更艰巨、更长远的历史任务。
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投入了新一轮的思考和布局。
在省纪委常委会上,他提出了“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系统性工作方案:
第一, **强化警示震慑**。他亲自牵头,将赵立春案以及清江跨江大桥案中最具警示意义的部分,制作成内部警示教育片《权力的迷途与覆灭》,组织全省省管干部和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处级干部集中观看,并开展大讨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震慑真正入脑入心。
第二, **推动制度建设**。他组织精干力量,对赵立春案进行深度剖析,找出其在干部选拔、工程招标、资金审批、监督制约等各个环节滥用权力的漏洞。以此为依据,推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例如:《华东省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廉政把关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华东省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和责任追究办法》等,致力于扎紧制度的笼子。
第三, **创新监督手段**。他大力推动“大数据+监督”模式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的应用,整合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金融等数据资源,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基层晋升路:从编外社工到政坛》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建设全省统一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信息化平台和权力运行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官员廉政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变被动查案为主动发现、提前预警。
第西,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他提议并推动在全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清风正气”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本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举办廉政书画展、征文比赛、家风家教宣传等活动,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
他的这些举措,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而是站在全省高度,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的规划和重塑,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统筹能力。
然而,权力的巅峰之上,总是伴随着更多的诱惑和考验。赵立春倒台后,空出了大量的权力空间和利益格局,无数双眼睛盯着,无数人试图靠近这位新晋的“权力核心”,以期获得青睐或庇护。
以前的门庭若市变成了现在的车水马龙。老领导、老同事、老下属,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同学,都以各种理由试图拜访、邀约。礼品、购物卡、甚至更隐蔽的利益输送,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方式试探着袭来。
陈十一对此保持了极高的警惕。他严格约束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定下铁律:任何非公务拜访一律不见;任何礼品馈赠一律退回并登记上报;任何请托办事的口信一律不予理会。他家的客厅,常常是灯火通明至深夜,但他接待的,大多是来汇报工作的纪检干部或研究问题的专家学者,而非攀附之徒。
他甚至主动向省委报告,建议对纪检干部交往行为做出更严格的规范,并带头执行。
在一次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干部大会上,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体同志:“我们查别人,首先自己要硬!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惩恶扬善、维护公平的,绝不是用来牟取私利、满足虚荣的工具!纪检干部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必须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底线,不碰红线!谁要是以为手握执纪权就可以为所欲为,赵立春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他的言行如一,为自己和全省纪检干部立下了标杆。
站在权力的巅峰,陈十一慎用权、善用权,布局长远,清风扬帆。他知道,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而他,将继续以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守护着华东省的朗朗乾坤,践行着他从青山村出发时就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