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组的结论还了陈十一清白,河阳省委也为其正了名,幕后诬告者刘志平等人受到了应有的党纪国法惩处。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陈十一仿佛被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一种难以驱散的“负资产”悄然形成。
虽然组织上确认了他的清白,但那次声势浩大的调查本身,就像在他光洁的履历上留下了一道若隐若现的划痕。在某些极其看重“背景清白”、“没有瑕疵”的关键时刻,这道划痕就会被无形中放大,成为决策时一个微妙的、难以言说的顾虑。
果然,在接下来的一次重要省委班子调整中,原本有消息称,凭借在河阳的卓越政绩和应对危机的出色表现,陈十一很可能被交流到另一个重要省份担任省长。讨论初期,支持意见占主导。然而,就在程序推进的关键节点,中央相关部门再次收到了针对陈十一的匿名举报信。
这次的内容换成了“经济问题”的升级版和全新的“男女作风问题”。举报信称,陈十一在楚西江州期间,与某位女企业家“过往甚密”,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并暗示该女企业家在其帮助下获得了不正当利益;另一封信则言之凿凿地称,陈十一的某位远房亲戚利用其影响力,在河阳省某地承揽工程,虽经上次调查“侥幸脱身”,但仍有“隐藏极深的利益关联”。
这些举报内容同样缺乏实质证据,多为“据传”、“据说”、“群众反映”等模糊措辞,但其恶毒之处在于,精准地瞄准了干部选拔中最敏感、最难以彻底自证清白的地带——生活作风和隐蔽利益输送。
尽管上级组织部门基于前次的调查结论,对这些匿名举报的基本态度是审慎和存疑的,但按照规定,对于新的举报,尤其是涉及拟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予以关注和进行必要的了解。于是,原本顺利的提拔程序再次被按下“暂停键”,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哪怕是初步的核实。
这一核实,虽然最终再次证明是子虚乌有(经快速核查,所谓女企业家仅是曾在一次招商引资会议上与陈十一有过正常交流;所谓远房亲戚承揽工程更是查无此人),但却完美地错过了最佳的提拔时机。最终,那位省长职位由另一位资历相当的同志担任。
陈十一得知结果后,沉默了片刻,随即释然。他对前来表示惋惜的赵建国书记说:“谢谢书记关心。我服从组织安排。在河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能把‘河阳经验’深化好,就是最大的成绩。”
然而,这仿佛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每当陈十一的工作成绩突出,有望在职务上更进一步(或是省内调整,或是交流外省)的关键时刻,类似的匿名举报总会“准时”出现。内容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经济问题”或“作风问题”,举报渠道也越来越隐蔽,有时是网络帖子,有时是境外邮箱发来的信件,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持续攻击。
其目的显然不是真的要扳倒他(经过上次调查,诬告者也知道很难做到),而是要达到“阻挠提拔”的效果。就像一把钝刀子,一次次地割过来,虽然不致命,却极大地消耗着他的政治生命和发展机遇,也持续地损害着他的声誉。
河阳省的干部们都看在眼里,心情复杂。许多人为此感到不公和愤慨,但更多的是无奈。大家心知肚明是谁在背后搞鬼(很可能是刘志平残余势力或其他因改革受损的利益集团),却难以抓住确切证据。这种“癞蛤蟆跳脚背——不咬人膈应人”的战术,极其阴毒且有效。
陈十一的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对此异常愤怒,甚至建议他是否也想办法“反击”或者通过某些渠道“澄清”。陈十一严厉制止了他们:“不要被他们拉低到同一个层次!我们做事,光明磊落。相信组织自有公断。这种小动作,终究上不了台面。”
话虽如此,但一次次与机遇失之交臂,看着能力或许不如自己、但“背景干净”的干部走到更重要岗位,内心没有波澜是不可能的。但他将这种失落感深深埋藏,全部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他更加专注于河阳的改革实践,将其打磨得更加精细、系统,几乎成了全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样板房”。他频繁受邀到中央部委、党校和其他省份介绍经验,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案例,赢得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尊重。
他的影响力,以一种不同于职务升迁的方式,在持续扩大和深化。许多人替他惋惜:“陈书记能力那么强,成绩那么大,要不是被那些破事耽误,早就……”但也有人由衷敬佩:“能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干扰下,始终保持初心,沉心做事,这才是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共产党人风骨!”
几年的光阴,就在这种“工作高歌猛进,提拔屡屡受阻”的奇特节奏中流逝。陈十一的年龄也在增长,似乎错过了最佳提拔期。一些人开始认为,他的政治生涯或许将止步于目前的岗位。然而,对他而言,这几年的磨砺,恰恰是一场更为深刻的修行。
青山宗陈十一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